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成祖朱棣迁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朝代,当时的明朝虽然经济不发达,但是明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还会很森严的,这些也是因为当时明朝的开国皇帝决定的,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说到朱元璋很多人肯定就会觉得朱元璋是一个十足的抠门皇帝。确实是这样的,当时的朱元璋非常的小气。在很多时候朱元璋也是为了大局而考虑的。朱元璋从小生活在农村,从小便体会到了人间的疾苦和来之不易的生活。所以在朱元璋的心中总是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就是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所以,后来的朱元璋参加了革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成立了明朝,
明朝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明朝社会的等级森严,其实,更多的还有发生在明朝的一些事情,主要包括的有迁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从总的角度来看,明成祖的这次迁都其实还是很成功的,关于迁都的原因,也有如下几点:
1、是为了完成当时父亲的遗愿,明成祖朱棣的父亲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当时的朱元璋发迹于南方,所以一路从南打到了北方,是非常辛苦和不容易的,当然了,在历史上这样的情况也是很少很少的。
2、是为了天子守国门的原因,当时对明朝威胁最大的还是元朝的一些残余势力的影响。所以,迁都到北京其实也是可以更好的去巩固朝代,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明成祖朱棣是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皇帝。
3、其实就是为了巩固皇位。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朱棣上位其实并不是很光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打着一个发动靖康之变的幌子,其实是为了让人们信服自己有当皇帝的能力和决心罢了。而为了能够削减一些藩王的实力,巩固自己的皇位实力。其实,迁都到北京其实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做法了。
4、是因为外在的原因,当时北京的地理优势确实是要好于南京的,其实,南京和北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当时的南京不利于防守了。而北京在防守方面的优势就尤为突出了。
不管怎样,当时的朱棣迁都北京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决定了。当然了,这也看出朱棣确实是想要治理好明朝,是一位有决心有毅力的皇帝。
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召集文武群臣商议营建北京,并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诏告天下,将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
朱棣虽是在永乐十四年商议营建北京,永乐十八年正式宣布定都北京,但其迁都的想法,至少是在永乐四年(1406年),或者说是永乐元年(1403年)就有了。
data-filtered="filtered" data-filtered="filtered" 明成祖朱棣
朱棣即位废建文年号
朱元璋于1368年农历正月初四在应天(今南京)登基称帝,取国号“明”,建元“洪武”。当时,山东、河南、福建、广东、广西等许多地方尚未完全受其控制。经过半年多的征战,上述地区均已平定。于是朱元璋参照汉、唐时期的“两京制”,在洪武元年(1368年)农历“八月己巳,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之后,随着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平定,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第一次分封九个儿子为各地藩王。其中,当时年仅十周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赴北平(今北京)就藩镇守。
朱棣在北平期间,为抵抗元朝残余势力的不断骚扰,常常率军外出征战并取得胜利,因此其实力也越来越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并将1399年改为“建文元年”。
由于洪武后期各地藩王的实力日渐壮大,所以建文帝上台伊始,便开始“削藩”。由此,引发起叔侄俩一个为捍卫皇权、一个为夺取皇权、且长达三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历经三年时间的激烈争夺,燕王朱棣终于将侄儿赶下了台。
朱棣于1402年7月17日于南京故宫(今明故宫)奉天殿即位称帝,但其声称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故废除建文年号。并在登基后不出半个月便下诏:“今年(建文四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
朱棣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京
朱允炆是由其爷爷、太祖朱元璋亲自立的皇太孙,也是亲自圈定的接班人。因此,当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将其推翻,并取而代之时,其合法性自然受到许多人、尤其是洪武时期的老臣们的质疑。
当时,建文的老师方孝孺就批驳朱棣篡位,并严词拒绝为朱棣书写即位诏书,宁死不屈,以至于被诛灭十族,共有870多人为此丧命,另有千余人获罪充军。
不仅如此,朱棣还诛杀了不少建文帝的忠臣旧部。朱棣的杀戮暂时封了人们的口,但“倒行逆施、夺位篡权”,始终是不少人对朱棣所谓“清君侧”的评价和印象,就连朱棣自己有时也感到心虚,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再加上降臣景清欲刺杀朱棣,使得朱棣总认为有许多双眼睛在盯着自己,觉得南京对其来说是一个不祥之地。
朱棣在与侄儿三年的大战中,北方元朝残余势力也常常南下袭扰,而朱棣那时却无暇顾及。于是,当朱棣掌权后,便有时间和精力北上征战。
而北上抗元,从客观的角度看,北京作为大本营,的确比南京更为合适。
再加上北京本身就是朱棣原来的封地,也是其龙兴之地;同时,历史上又做过辽、金、元的都城。几种因素加在一起,使得朱棣更喜欢北京。
于是,朱棣在南京的近二十年间,不时前往北京。有时还亲自率兵北上,抗击北元的骚扰。
在此期间,朱棣还不断加强北京的建设。据《明史·本纪·卷七·成祖三》记载: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八月,作北京西宫。十一月,诏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京。”
朱棣还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即:将北京作为国都,而南京作为留都。
朱棣迁都的想法由来已久
其实,朱棣迁都北京的想法,可说是由来已久。
据《明史·本纪·卷六·成祖二》记载:朱棣于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营山陵(今北京长陵)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寿。”
历代皇帝建造自己的陵墓,几乎都是在国都周边选一块风水宝地。
作为当朝皇帝的朱棣,当时的国都仍是南京,且其父皇、太祖朱元璋就葬在南京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按理,朱棣选择修建陵墓的地址,应该也是在紫金山或是南京周边,可其对南京紫金山以及南郊雨花台、牛首山一带这么好的风水宝地似乎不屑一顾,却千里迢迢地到北京择地建陵。
而且当四年后、即永乐十一年(1413年),长陵建成时,朱棣又将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去世的夫人仁孝皇后从南京迁葬长陵。
至于北京皇宫(今故宫),也是朱棣仿照南京皇宫的式样,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的。
可见,至少在永乐四年(1406年)建造北京皇宫时,朱棣就已打算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京了。
更何况朱棣于1402年7月在南京即位后只过了半年时间,于永乐元年(1403年)农历正月,朱棣就将北平改为“顺天府”,以与南京的“应天府”对应。并将其父朱元璋定的开封为“北京”,改成北平为“北京”,只是在前面加了“行在”两字。意为:“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以示与当时的国都南京之区别。
由此不难看出,实际上朱棣于1402年7月在南京即位后的这半年时间里,就已有了将明朝国都由南京迁至北京的想法。加上“行在”两字,只不过是一种过渡的方法,以便让臣属部下以及黎民百姓有一个渐渐适应、逐步接受的过程。(作者:王成璞)
朱棣迁都北京的唯一目的就是:稳固自身权力!其他都是次要的!
很多人思考古代的事情,并不以当时的情况为依据,而是用后世的近现代内容去反补当年问题。所以,要理解古人的视角,就不能将今人的需求,强加进去。
这样一来,便可以看出很多牵强附会的依据:
什么天子守国门
什么北京自古有王气
等等等等......
洪武时期的大明世界地图
这些事情放在当年,都不是核心问题,就算有考虑也要先靠边站。甚至可以说,无需多虑。
对于朱棣而言,迁都北京的唯一需求,就是把首都改到自己的势力基本盘上去。相比南方文人集团聚集的前首都南京,北京一直都是朱棣的藩王驻地。放眼全国,就这里对自己最为有利。北京地区对于他的忠诚,在靖难之役中已经通过了重大考验。
明朝的北京城一角
朱棣在完成初步篡位后,很快就发现南方的文人集团对自己并不感冒。所以,除了升级特务统治,对建文朝的遗老们大杀特杀,还要重新选定各部门的接班人,取而代之。但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强调中央控制的皇权社会,官员数量损失,很可能意味着皇权政治运作的瘫痪。
同时,朱棣也注意到一个事情。在他起兵谋反的数年里,在北平和南京之外,还有很多握有兵权的藩王和地方大员。他们没有帮助建文帝平乱,更多是出于担忧自身结局的考虑。但他们同样也没有想帮助朱棣的靖难军。在他成为皇帝后,这些人就直接转化为潜在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有什么比缩回老巢更安全的呢?
明末荷兰人笔下的直隶省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也能理解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或者说,为什么一定要迁都北京,而不是找一个折中地点。
明朝建立初期,就曾经有人建议在依然是中原大城的开封建都。如果建都开封,对南方的控制会更为便捷。但通过靖难之役,大家都明白,北方军队与南方军队的战斗力差距,如此巨大。所以,如果不控制北方的大部分军队,朱棣是不可能睡安稳的。
于是迁都北京就顺理成章的事情。篡位者回到了自己的基本盘,借机将北方边境上的绝大部分藩王都削了兵权,迁徙到远离前线的内地。整个北方防线因此需要向后收缩,以便部队安全的捏在皇城之下。
明代的北京城平面图
至于北京是不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显然明朝时候的人无此意识,也不看重影响。
在朱棣篡位之前,中原大一统王朝从未以北京为首都。不算建都南京的洪武与建文两代人,中原王朝实际上更爱关中与中原地区。当前者因过度开发而环境衰败后,黄河沿线的中原,就是最好的选择。
相反,倒是在东北方崛起的辽国和金国,对北京格外重视。这些关外强权,都将当地视为自己对中原保持战略优势的窗口。
北京从元朝开始才成为大一统帝国的京师
这一轨迹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更为明显。北京本身就处于链接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地区的枢纽。忽必烈在此建都,无疑是在宣誓自己的游牧-农耕二元帝国权威。这也就怪不得后世很多人,一直将元朝视为不纯正的王朝。后来的满清入驻中原,更是通过北京地区展开的。
何况,为了供养京师的庞大人口与官吏队伍,明朝就必须不断用大运河从南方的钱粮税收中抽血。京杭大运河此前在元朝时,得到了重修与复兴。但元朝人从未依靠单一手段来解决京师的给养问题。他们会有发达的海运,帮助分担压力。明朝的官府严禁海运,自然让条件有限的大运河,不堪重负。造成的结果也就是成本暴涨,效率低下。
京杭大运河走向图
考虑到这些因素,你还会觉得朱棣的迁都之举,是要利国利民吗?
现代很多合理的事情,在古代那真的是不予考虑的非主流啊!
01、想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大部分都是由北至南,而朱元璋则是从南方开始的,是由南向北打了天下,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其实是非常少见的,虽然说打下了基业,在南京定都了,当朱元璋知道南京并不是最好的定都选择。在洪武24年,朱元璋也是让朱彪到关中和洛阳两个地方进行考察,目的就是想要把国都迁到这两个地方,不过后来朱标回到南京之后就生了一场大病,37岁的朱标在这场大病当中死去了。后来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之所以选择迁都,其实也是有完成父亲遗愿的成分在里面。
02、天子守国门当时对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胁,实际上还是元朝的残余势力,而这些元朝的残余势力全部逃完到漠北。朱棣在登基之后便开创了天子守国门,我觉得这个意义其实还是比较大的,朱棣的一生都比较喜欢攻伐,朱棣是一个不甘心享福的皇帝,他是一个特别有理想,有抱负且有担当的帝王,所以才会想到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03、巩固自己的皇位实际上朱棣得到皇位并不算是特别的光彩,说白了,朱棣其实是通过叛乱才能够登上帝位。而在靖难之役当中,朱棣的侄子也是不知所踪,此时在南京城其实有很多人都是忠于旧主的,这部分人会选择暂时的隐藏起来,这对于朱棣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此时的南京城各种势力盘根错节,而且它的根基其实是在北京的,所以迁都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04、北京的地理位置更有优势朱棣是非常有才华的,他自然是可以看出南京?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 南京其实比较依靠长江的,这也算是南京的一个弱点,未来一旦长江失守,那么整个南京就无险可守了,所以此时选择迁都是很明智的。
1、朱棣想以北京为中心,控制天下四夷。
2、朱棣原来的府邸就是在北平。
3、朱棣攻下南京皇宫,皇宫被破坏的厉害,古代的封建思想,认为皇宫旧址通过这一战,风水被破坏。
4、地理位置北京四面环山,易守难攻。
永乐迁都又称明成祖迁都北平,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迁都北平,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同时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
扩展资料: 明成祖迁都北平
靖难之役后的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平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河南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平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平府,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平;被强令迁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四年,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
永乐七年,明成祖以北平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证明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八年,亲征回师后,明成祖下令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永乐十三年完工,从此北平所需物资可以通过相对经济地运输。
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平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动工。
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北平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平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明仁宗还都南京
刚刚迁都几个月的永乐十九年初夏,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尽皆焚毁。朝野议论纷纷。礼部主事萧仪认为,迁都后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成祖大怒,立即处死萧仪,并以强权压制朝中大臣。
明成祖死后,明仁宗即位。明仁宗长期作为太子在南京监国,即位后,面对残破的北平皇宫,立刻有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宫殿。随即,北平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于废除了北平作为京师的地位。
但仁宗享国日短,未满一年即已驾崩,此时还都的实际行动尚未展开。尽管仁宗的遗诏中强烈表明了他希望还都的意愿,继位的明宣宗还是暂缓了还都的计划。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继位后,正式确定北平为明朝京师,不再称行在,从此终明一代再未改变。
参考链接:永乐迁都-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2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汉中防御体系是什么姜维为什么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