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的“巡按御史”是什么职位他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6-23 21:49:53

明朝的“巡按御史”是什么职位他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八府巡按,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野史里一个听起来“很牛很正义”的官职,正是“八府巡按”。

这个职务有多牛气?远点的可以看京剧《苏三起解》,被诬杀人的妓女苏三,眼看就要含冤上法场,幸亏遇上了巡按山西的“八府巡按”王景隆,硬是把案翻了过来。近点儿的可以看香港经典喜剧《九品芝麻官》,被诬沦落妓院的“候补知县”周星星,偶然得封一品要职“八府巡按”(电影里叫八府巡抚),立刻就咸鱼翻身,在朝堂上怼天怼地,把听审的老太监都差点怼背过气,漂漂亮亮伸张了正义……

其实,所谓“八府巡按”,那多是戏曲野史里的叫法,正史上的叫法,应该是“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制度起于明初,清朝顺治年间后就基本“消失”。严格说来,“巡按御史”只是个临时性的差事,其品级也只有正七品,与北京大兴县衙门里的县丞以及地方知县“平级”。但权力却极大,号称“代天子巡狩”。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顶着“县长”的级别待遇,干着“中央检查团”的大活儿。

如此地位,也是古代王朝常见的“以小制大”制度设计。但即使在明清同时代小说里,看上去只是“七品芝麻官”的巡按御史,也是牛得不行。比如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里,穷困落魄的老教官高愚溪,恰逢学生李某荣升福建巡按御史,被李御史接到福建玩了一圈,走哪当地官员都争着给这“御史恩师”送钱,半年里不知不觉就收了“二千余两白物”,人生就此转运……

另外还有清朝顺治年间小说《自作孽》里,那为非作歹的江西德安知县汪费,原想带着一笔钱出去打点高官,路上却误揍了微服私访的江西巡按御史。这下彻底“自作孽”,官职被剥干净不说,四万三千两银子的家产也全数充公。好不容易从狱中脱身,除了倾家荡产外,“人也瘦了一半”,一个多月后就“染大病一场,呜呼死了!”

可见,这在戏曲里“很正义”的巡按御史,在明清文人们的笔下,也往往是“惹不起”且“很肥”的存在。

那在真实历史上,“巡按御史”真有这么牛?其实,在巡按御史制度刚设立的明初,这些“代天巡狩”的仁兄们,那真是相当的低调:通常是每年八月出巡,每次出巡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一两年。而且“出差”时轻装简从,每次都是骑上头小毛驴,最多带一两个书吏就出发了。伙食也是奇差,连烧鹅都吃不上。跟传说中的“很肥”,真是不搭边。

但他们“惹不起”却是真的,巡按御史制度,发端于明朝洪武年间,确立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此各省还有了“巡按御史”的专署官衙“按院”。这群“来出差”的“低调小官”,其核心工作就是“代天子巡狩”,即考察当地的“藩服大臣,府县案官”。从布政使按察使到知府知县等一切官员,都在其考核范围内。当地的仓库钱粮案卷,全都由巡按御史经手复核。甚至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也就是“说办谁,就办谁!”

所以《自作孽》里,打了巡按御史的汪费知县,别看和巡按御史“平级”,却迅速落得倒霉下狱的下场。放在当时官场上,这就是典型“自作死”。

比这更叫地方官们提心吊胆的是,明朝的官员考课,通常是“九年三考”,对地方官的考察,则是由吏部与巡按御史所在的都察院联合进行,所以巡按御史的每次“巡狩”,就对地方官们无比重要,未来是升是降?“官运”就在巡按御史手里捏着。所以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咄咄怪事:七品的巡按御史一亮相,当地四五品的各级“领导”们,都要纷纷拜见……

当然,明王朝之所以给这些“低调小官”们这么大的权力,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抖威风。比起野史里这些“八府巡按”们“青天大老爷”“铁面御史”的威武角色。巡按御史对于大明三百年国祚,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明王朝的“防腐剂”!

在巡按御史们“代天巡狩”的多项任务里,“惩治腐败”一直都是重头。一次次对当地官员的“无死角审核”,通常能揪出大批“蛀虫”。比如天顺年间的浙江巡按御史李纲,一路就法办了四百多名贪官污吏,给浙江官场来了场“大洗涤”。后来在北京保卫战里力挽狂澜的大英雄于谦,早年“巡按山西”时,除了惩治了一群贪官,还平反了三十多起冤案,挽救了数百“冤囚”。

就连传说中享有高官厚禄,强男霸女“很轻松”的藩王们,对巡按御史们也是颇为畏惧。弘治年间包泽巡按湖广,查明了当地藩王侵占土地的劣迹,一口气叫这些王爷们“咸勒而归之民”,乖乖把到嘴的肉吐出了。这类事在明代相当长时间里,都是巡按御史的“寻常战果”。

如此战果,以至于相当长时间里,“巡按御史”都是个叫贪官们打哆嗦的名字。明代官场上甚至还有过奇景:每当听说巡按御史在路上,好些“有劣迹”的地方官纷纷“弃官遁去”。吓得官都不做了。明朝“老直臣”王恕,更是一句话形容了这些“低调小官”的战斗力:“天下贪官污吏强军豪民忌惮者唯御史尔。”

所以,明清野史戏曲里,那些“铁面御史”们的光辉事迹,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就是明朝一代代巡按御史们“打”出来的。

而与这“防腐剂”同样重要的,就是巡按御史们的“传声筒”角色:古代信息交通条件有限,朝廷如何能准确得悉民声民情?每次“代天巡狩”就十分重要。特别是每当水旱灾情爆发时,常是巡按御史们不辞辛苦,戳穿地方官瞒报灾情的把戏。同时许多已经“过时”的政策甚至弊政,也同样要靠巡按御史发现问题。比如明代陕北的征粮政策,就是多亏御史传吉据理力争,将“以米缴纳”的弊政改成“小麦抵米”,从而“民粮易完,军储易足”。

以这个意义说,虽然包括“御史给事中”在内的明朝言官们,常被后人吐槽“乱说话”“爱乱骂”。但巡按御史却绝不在此例,他们既是王朝的防腐剂,又是国家的“眼睛”“耳朵”,大明王朝三个世纪的繁荣,多少认真负责的巡按御史,就是背后无名英雄。

但是,当晚明的明王朝,以无可救药的速度腐化下去时,身在这个染缸里的巡按御史们,当然也没有独善其身。相反,由于他们权力极大,自然也就成了腐败分子们的“拉拢对象”。原本是“防腐剂”的他们,更变成了明朝腐败的重灾区。

比如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时,所谓的巡按御史“代天巡狩”,早没了明初时的低调,相反是“骑大马,衣锦绣”,走哪都是豪华排场。沿途的地方官业绩如何?这些事儿“巡按御史”们不再关心,反而是把这帮人当作提款机。比如魏忠贤的“好儿子”崔呈秀巡按江淮时,一路就明码标价,抓个强盗三千两银子就放人,抓个通缉犯千两银子就放人,看哪个官有钱?使个眼色放风要弹劾,对方就乖乖把钱送来……

如《二刻拍案惊奇》里,顶着“御史恩师”名头一路收钱的高愚溪,就是明末“巡按御史”嘴脸的写照。而且“才收两千两”的操作,绝对算巡按御史里的良心。明朝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梁廷栋就怒斥说:“国家遣一方巡方,天下加派百余万”。也就是说,巡按御史“出差”一趟搂的钱,相当于明王朝收百万两银子的税,杀几个巡按御史,估计辽东军费就齐活了。

发展到明末最后几年,连崇祯皇帝本人,都看透了这帮堕落的人:“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皆富可敌国”。简直成了动动手就搂钱的肥差。更恶劣的是,这些“招待”巡按御史的花费,地方官们当然不会自己买单,往往巧立名目加税,让当地百姓“赔补”。以至于“各县赔补,不胜其苦”。等到老百姓“苦够了”,也就有了最后把崇祯逼上吊的明末农民战争。以这个意义说,大明灭亡这事儿,“巡按御史”就是神助攻。

从早年的“正义化身”“防腐剂”,到最后王朝的毒瘤。明朝“八府巡按”的荣光下,是“巡按御史”这个光荣职业的堕落史,多少思考,尽在其中。

明代巡按御使相当于目前什么官员?

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副书记(正部级),明朝巡按御使是一个单一的职位,后来由督抚兼任,海瑞就当过按御使,主要是监察地方官员的一个职位,权力很大.
是这样推算的:主席就不用说了,总理(宰相 正一品)人大委员长(宰相 正一品) ,政协主席(宰相 正一品),纪委书记(御史中丞 正一品)副总理(从一品相当于明朝的六部首脑)国务委员(正二品) 公检法(相当于三司衙门首脑 从二品)
依次类推可以推出明朝巡按御使是现在的中纪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如果是御史中丞的话,那巡按御使肯定是副书记

八府巡按是什么官?

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其实八府巡按只是戏曲上的官职,根本不存在,在明朝都察院下有十三省巡按一职,但是七品官.多由知县升授,这职位在清朝己取消,改为十三科道,而每省中设分巡道一职,即俗称道台,正四品,位知府上,和明朝的巡按有多少相同,但职权大多了。

巡按是多大的官

  唐天宝五年(746),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始此。明永乐元年(1403)后,以一省为一道。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每年以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又称按台。巡按御史品级虽低(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   明朝时期,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再从他们中选派巡按御史。从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派巡按御史十分严格,每名巡按御史的产生,都是先由都察院选出两名候选人,引至皇帝面前,请皇帝钦点一名。十三道监察御史平时归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职能时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对皇帝负责。巡按御史职责是代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御史代表皇帝巡视地方,又叫“巡方御史”,俗称“八府巡按”,专门负责监察,一般不理其他事务,权力极大。他们代表皇帝行使监察权,能够“以小监大”、“以卑督尊”。明代有很完善的出巡法规,先后制定有《出巡相见礼仪》、《奏请差点》、《巡历事例》和御史回道考察法规,划定了监察范围。这些做法既是对出巡官员职责的明确也是对出巡官员的约束。另外,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配夫人宋氏合葬墓志铭》:“迨奉命巡城,而持斧埋轮,贵戚敛手。会有一璫杀人,公(袁可立)廉其状,捕而绳之,法不少借。”   清初亦有巡按御史,顺治十七年(1660)废。
  应该相当于中央纪委的官员

古时候“八府巡按”有多牛?相当于如今什么职位?

《九品芝麻官》有这么一个场景:候补知县包龙星因执意要为戚秦氏申冤,依法惩办水师提督之子常威,被水师提督陷害入狱,后包龙星在其父的帮助下,成功越狱,并听从父亲的吩咐,带着半块烧饼去京师寻求刑部尚书的帮助,谁料刑部尚书早已被水师提督收买,包龙星不但未得到任何的帮助,反而被迫害,流落街头。

为求生存,包龙星进了“凤来楼”做苦工,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来凤来楼寻欢作乐的同治皇帝,而后在他的支持下,包龙星被委任为“八府巡按”,回到家乡重审戚秦氏一案。在同治授予他此职时,包龙星小声地问他:“皇上,这官职多大?”,同治答道:“一品”。做了八府巡按的包龙星,威风凛凛的回到家乡,曾经只能仰望的刑部尚书、水师提督,在此时却是换了一个位置,无论包龙星怎么做,他们都只能是笑脸迎合,不敢有丝毫的不敬。然后,包龙星重新审理戚秦氏一案,在他的主审下,戚秦氏冤情得申,水师提督之子常威被砍下头颅。

在影视剧中,“八府巡按”的职责就是代天巡狩,替皇帝巡视皇帝想要让他巡视的地方,察贪官污吏,明黎民疾苦,对待贪官污吏,他可以先斩后奏,无需请旨,就可以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审判,是生是死,是贬是免,皆由他说了算,总之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

可以这么说,在小说、戏剧与影视剧中,八府巡按的权力是无比巨大,可以说除了皇帝之外,是谁都不怂,谁都不惧,可以无需征得皇帝的同意,就想杀谁就杀谁,比如《秀才遇到兵》中黎耀祥所饰演的八府巡按,在巡视各府时,就杀了一大批犯了法的皇亲国戚,其中就包括太后的表侄。

而如若以影视剧中的“八府巡按”而言,恐怕当代是没有哪个职务能与之匹配的,因为现在是没有哪个职务可以拥有私自对人进行生杀予夺的权力的。

除此,需注意的是,“八府巡按”这个职务是虚构的,非现实中存在的,纵观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都没有这个官职的存在,毕竟如若真按照影视剧中而言,八府巡按可以在地方对任何官员生杀予夺,包括皇亲国戚,那他绝对就会是一个严重威胁到皇权的存在。试想,如果他可以不经皇帝的同意,就随意对地方官员生杀予夺,一旦这个人有异心,那他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权力,去笼络那些官员,继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党派,而一旦党派形成,则必然就会威胁到皇权,严重者更能架空皇权。

由此,单凭“八府巡按”所拥有的权力,他就绝不可能存在于封建制度下的官僚体系中,皇权是不容他存在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八府巡按”这个官职呢?人们为什么会虚构出这么一个官职呢?

首先,“八府巡按”一称始于明代,在明代之前从未有过这般称呼。那为何明代民间会虚构出这么一个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可以对贪官污吏直接生杀予夺的官员呢?

这个原因很简单。明代,因官员俸禄过低,再加上皇帝多有掠夺民间财富之举(如建皇庄,与民争利),上梁不正下梁歪,明代官员腐败之举较之前朝是有增无减。由此,深受其害的百姓们,他就希望能有一位清正廉明,且对贪官污吏可以生杀予夺的官员的出现,让他替自己做主,杀尽天下贪官,还世间一个朗朗乾坤。

所以,这才有了“八府巡按”这个带有正义形象,且有着巨大权力的官职的出现,他的出现可以理解为是百姓对官吏们清正廉明的一种渴望,他们期盼廉明的官员出现,来替自己申冤做主,可以说“八府巡按”的出现,就是百姓希望吏治清明的一种表现。

其次,之所以当时的百姓将这个幻想出来的官职命名为“八府巡按”,主要是因当时明朝体制所致。

首先,明朝的行政区划是以省府州县四级为主,即省辖府,府辖州县(有些州会辖少数县),而在当时明朝多数省都辖八府,如福建辖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陕西辖西安、汉中、凤翔、延安、庆阳、平凉、巩昌、临洮八府,河南辖开封、归德、河南、南阳、汝宁、彰德、卫辉、怀庆八府等等,因此这才就有了“八府巡按”中的“八府”二字。

其次,“巡按”是明代出现的一个临时性的带有监察性质的官职。每年八月,明廷都会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巡按一职,代天巡狩,分巡各省,考核吏治。

明代巡按制度,始于明成祖朱棣时期。永乐元年,朱棣“遣御史分巡天下,为定制”,他将全国十三省划分为十三道,设十三道监察史,共约一百一十人。之后,每当某地出现重大事故,如科举舞弊、群体事件、水灾洪涝等,朝廷就会从这一百一十位十三道监察史中挑选出一人前往该地调查或巡视(会先由都察院选出两名候选人,然后引至皇帝面前,交由皇帝钦点一名)。

最初,巡按御史只有在朝廷地方出现重大事故,皇帝需要派人前去调查或巡视时,才会被派出,也就是说时间并不固定。直到洪熙元年(1425年),洪熙皇帝才定下巡按御史“岁一更代”的规定,自此开始明廷每年八月都会派遣巡按御史出巡地方,代天巡狩。

据《明史》所载,明廷对于“巡按御史”的分配较为固定,主要是“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

而为了让巡按御史能够替朝廷有效的清查地方吏治,继而稳固明朝的统治,明廷是赋予了他们重权。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诸祭祀坛场,省其墙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翦除豪蠹,以正风俗,振纲纪。凡朝会纠仪,祭祀监礼。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盖六部至重,然有专司,而都察院总宪纲,惟所见闻得纠察。诸御史纠劾,务明著实迹,开写年月,毋虚文泛诋,讦拾细琐。出按复命,都御史覆劾其称职不称职以闻。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简单的说巡按御史就是“代天巡狩”的官员,“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其职责就是清查地方吏治,维护明朝统治,只要涉及到地方安稳和吏治问题的,如执政官员理政之得失、百姓之申述、府库之富空、学校之兴衰、老人之抚恤等等,他都可亲自过问,并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之权。

由此,正因巡按御史是明廷派往地方,替百姓作主的官员,所以民间这才有了“八府巡按”一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2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