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要说的王昶,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王昶(2世纪-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对于文武双全的王昶来说,深得司马懿等人的器重,奏请伐吴,在江陵取得重大胜利,升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京陵侯。正元年间(255年),参与平定“淮南三乱”有功,迁骠骑大将军,司空,成为曹魏后期的名将和重臣。
一
王昶是太原郡晋阳县人。他少年时,与同郡的王凌在当地很有名气。王凌是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后来成为曹魏太尉。魏文帝曹丕即位之前,王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曹丕即位以后,王昶升任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后任兖州刺史。魏明帝曹叡即位,加封扬烈将军,赐关内侯爵。对于王昶来说,不仅具有指挥兵马的才能,也在治国上颇有见地。
魏明帝曹叡这位皇帝在位时,王昶撰著《治论》,依照古代制度,取其可供借鉴的有关条项,写了二十多篇。又著《兵书》十几篇,探讨奇正交用的战术,青龙年间上奏朝廷。青龙四年(236年),魏明帝下诏求贤,卿校以上,各举一人。太尉司马懿举王昶应选。对于司马懿来说,比较赏识王昶的才能,所以将其推荐给了朝廷。正是因为司马懿的器重,王昶得以成为曹魏后期的重臣。正始(240年—249年)年中,王昶在徐州任职,被朝廷封为武观亭侯,迁升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兵马。
二
由此,对于都督荆州、豫州诸兵马的王昶,可以说是曹魏手握重兵的大将了。在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后,曹魏的兵马,主要分布几个都督手中,比如雍凉都督、扬州都督、河北都督等。其中,就都督荆州、豫州诸兵马的王昶,执掌了这两个州的兵马,需要应对曹魏和东吴之间的战事。正始十年(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从而掌握了曹魏大权。众所周知,高平陵之变对于曹魏的历史走向,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在高平陵之变后,曹爽以及曹魏宗室势力,自然遭到了重创。而就王昶来说,因为深受司马懿器重和提携,所以可以归为司马氏的阵营中。基于此,在高平陵之变后,王昶更加受到司马懿的重用。比如王昶就向朝廷陈述了治国方略,王昶认为,唐尧、虞舜时代虽然有升、降官吏的公文,但是如何考核官吏的方法未流传下来。因此,君主实应明白如何任用贤人,略举任贤黜劣的办法。任用某人,是否贤能,可以知其大概。换而言之,作为镇守地方的大将,王昶并没有忽略对朝廷事务的思考。
三
嘉平二年(250年),王昶上奏朝廷,认为“孙权放逐贤良大臣,内部纷争,可以乘机制服吴、蜀。”因为当时曹魏的大权,已经被司马懿掌握了。所以,司马懿就派新城太守州泰袭取巫州、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逼向夷陵,王昶逼向江陵。在这场征讨东吴的战役中,王昶让弓箭同时发射,东吴大将施绩在夜里逃进江陵城。对此,王昶先是故意激怒东吴士兵,然后埋设伏兵,等待袭击吴军。
东吴将领施绩果然派兵追杀大军,王昶出兵与之决战,结果大获全胜。施绩逃跑,他手下大将钟离茂、许旻被杀。在此基础上,王昶在这场战役缴获敌人的铠甲、旗、鼓、珍宝、武器无数,班师而还。于是,王昶曹魏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封京陵侯。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与三公同等的待遇。
四
最后,除了征讨东吴之外,王昶还在平定淮南三叛的过程中立下战功。在高平陵之变后,虽然司马懿控制了曹魏朝廷,但是,在各地的武将中,依然有忠于曹魏的力量。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起兵,王昶率兵抵抗有功,赐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和关内侯。他被晋升为骠骑将军。在汉末三国时期,骠骑将军在武将中仅次于大司马、大将军,也即是地位非常高的武将官职了。甘露元年(256年),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举兵。彼时,司马懿、司马师已经去世,王昶跟随司马昭征讨诸葛诞。在这场战役中,王昶占据夹石,逼近江陵,牵制着东吴将领施绩、全熙等,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诞被杀后,司马昭上表朝廷,为王昶增邑千户,加上以前所封,共四千七百户,又升至司空,仍持符节,都督诸军。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司空和太尉、司徒并称为三公,成为最显赫的三个官职,比如曹操迎奉汉献帝刘协后,就曾被封为司空。甘露四年(259年),王昶去世,谥号穆侯。由其子王浑继承爵位。对于王昶的儿子王浑,参加了公元280年的晋灭吴之战。对于王昶的后人来说,继续在西晋和东晋担任重要官职,当然,这些人的成就,还是比不上王昶,所以唐朝宰相房玄龄曾评价道:自昶至承世有高名,论者以为祖不及孙,孙不及父。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每每看《三国演义》,许多人对司马氏父子三人有一种“敌意”,他们采用卑鄙的手段,通过谎言、屠杀、安抚的方式,窃取了曹魏的江山。
曹魏后期,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等人,夺得曹魏朝政大权。司马氏剪除曹魏宗亲势力后,开始擅权,导致人心不稳,在后续的数年里,曹魏相继发生了三次叛乱,史称“淮南三叛”。
值得一提的是,淮南三叛的三位主谋王凌、毌丘俭、诸葛诞都是手握兵权的一方大员,叛乱的目的是推翻司马氏,为何三人不能联手?集中力量,共同对付司马氏呢?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之所以各自为战,主要是让他们起兵反叛的原因不同,三人也并非在同一时期起兵反对司马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虽然打着“忠曹”的旗号,但各自目的不同。
王凌家族显赫,来自太原王氏,汉朝王司徒王允的侄子。司马懿掌权期间,除了河南颍川氏族外,太原王氏也跻身一流氏族之列。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开始专权,王凌开始不满,他开始与令狐愚密谋废除曹芳,拥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继位。
《王凌传》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
曹彪是曹操的儿子,正值壮年,曹芳已经是司马氏手中的傀儡皇帝,曹魏政权从他手中丧失了出去。
王凌长期担任扬州军政的假节都督,掌握扬州兵马,让他手中有一定的资本反对司马氏。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半年,令狐愚曾两次派人秘密联系曹彪,讲明王凌之意。
打乱王凌起兵计划的是令狐愚联系曹彪后不久病逝了,期间,王凌曾以出兵打东吴为理由,集结了部队。
让王凌没有想到的是,令狐愚病逝后,接替他的兖州刺史黄华出卖了他,将王凌起兵拥立曹彪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懿。
司马懿面对这种突发情况非常有经验,手段毒辣,立即起兵南下,那边王凌刚举事就已泄密,完全占据了下风。
两军在颍水之滨摆开阵势,司马懿兵多将多,王凌未战先怯,他深知司马懿并非泛泛之辈,能力远在自己之上。
最终,王凌选择向司马懿投降,据《宣帝传》记载:
凌计无所出,乃迎于武丘,面缚水次,曰 :凌若有罪,公当折简召凌,何苦自来邪。
司马懿软硬皆施,安抚王凌,将他押解前往京城。途中,王凌自知自己必死无疑,走到项城,喝了毒酒便身亡了。
事实上,王凌的主动投降,并没有换来自己对曹魏政权的忠诚,在绝望中,他大喊:“卿负我!”司马懿也是老谋深算,直接回击王凌:“我宁负卿,不负国家!”回答得相当干脆。
司马懿所说的“国家”,指的是曹芳,将他攥在手心,理所当然能够证明自己才是“忠臣”。
王凌起兵之时已经八十岁了,老年身败名裂,落得个被灭三族的下场。司马懿兵不血刃,剪除了对他威胁最大的王凌,手段之高,无出其右。
王凌起兵失败后,楚王曹彪被赐死,司马氏对曹魏宗亲来了一场清洗,夺取了他们手中的权力。
王凌起兵三年后,司马懿之子司马氏废掉了曹芳,独揽朝纲,引起了毌丘俭的不满。
毌丘俭是曹魏重臣,家世显赫,其父是乡侯。魏明帝曹睿继位后,非常赏识毌丘俭,屡屡委任其要职。
曹睿死后,毌丘俭在朝中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东兴之战后,更是加封了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毌丘俭起事前,他的同伙文钦是曹爽一党,二人关系交好,不满司马师废曹芳之事。
司马师废掉曹芳前,洛阳发生了一起针对他的政变,夏侯玄、李丰、张缉等人密谋,欲杀司马师,以夏侯玄辅政。
夏侯玄等人针对司马师的行动因提前暴露未能成功,事后,司马师剿灭了以夏侯玄为首之人的三族。
毌丘俭与夏侯玄、李丰等人关系匪浅,这是毌丘俭起兵的一个主要原因。
毌丘俭与文钦一起,以寿春为根据,复制了此前王凌的进军路线。司马师部署也很到位,发三路大军,在项城击败了毌丘俭。
两军交战,毌丘俭兵微将寡,身边只有文钦支持自己,因而大败而归。见大势已去,毌丘俭逃往淮南,在路上被杀。
文钦在魏国无路可安身,只能逃往东吴,司马师快速平定了毌丘俭的叛乱。
司马氏主政曹魏政权后,毌丘俭是他们拉拢的对象,因此没有动他。
随着司马懿逝世后,司马师诛杀夏侯玄,废除曹芳,让这位内心对曹魏有感情的毌丘俭下定了反司马氏的决心。
诸葛诞是诸葛丰的后人,徐州琅琊人,与蜀国的诸葛亮,东吴的诸葛瑾是同族兄弟。诸葛诞出仕较晚,曹操曾经屠杀过徐州,徐州人恨曹,再加上臧霸管理青徐之地,以武治之,徐州士人得不到发展。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他收回了臧霸的权力,徐州士人才有所发展,入朝当官了。
曹丕在世时,诸葛诞颇受重用,当过尚书,与夏侯玄等人关系交好。
魏明帝曹睿觉得夏侯玄、诸葛诞是沽名钓誉之人,在位期间,免了他们的官职。曹芳继位后,曹爽任用了夏侯玄,诸葛诞也跟着官复原职,加封为担任扬州刺史。
司马懿平定王凌,司马师灭毌丘俭时,诸葛诞是平叛的主要将领,立下了赫赫战功,封为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
毌丘俭起兵被消灭仅两年,诸葛诞也冒着被灭族的危险,与司马昭以命相搏,这是为何呢?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诞起兵主要有两点:
一是毌丘俭、王凌被灭族后,诸葛诞非常不安,暗地里收买人心,后养死士。
二是司马昭欲拿掉诸葛诞的兵权,让他前往朝廷当个无权司空。
两点理由有一定的道理
司马氏在排除异己方面做得相当老辣,王凌、毌丘俭被灭后,手握大权的诸葛诞成了司马昭心中唯一的一根刺了,他必须拔掉。
一旦诸葛诞离开扬州,交了兵权,去朝廷当个无权司空,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司马昭下旨让诸葛诞当司空时,诸葛诞立即起兵,召集淮南旧部,囤积粮食。
司马昭率部亲征,诸葛诞因寿春粮草枯竭,在突围途中被大将胡奋斩落马下,夷灭三族。
淮南三叛,司马懿灭了王凌,司马师灭了毌丘俭、司马昭灭了诸葛诞。
淮南三叛结束后,司马氏基本消除了曹魏政权反对他的势力,为后来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国奠定了一个基础。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三人都在淮南地区叛乱,三人反的对象都是司马氏,为何就不能联手,一起推翻司马氏呢?
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点,王凌、毌丘俭、诸葛诞起兵反司马氏的目的不同。
毌丘俭与诸葛诞和王凌不同,他反司马氏主要是司马师专权,杀害夏侯玄、李丰等曹魏忠臣。
毌丘俭心存魏室,深受曹睿的信任与提拔,二人关系匪浅。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时,毌丘俭愿起兵以死报国报恩。
私人恩怨方面,毌丘俭与司马氏并无利益矛盾,司马氏也多次拉拢毌丘俭,二者因立场阵营不同而刀兵相见。
诸葛诞是一个贪恋权位之人,他对曹魏并无感情,自己能得到赏识与重用,一方面靠战功,一方面也是受到司马氏的赏识。
王凌、毌丘俭起兵,诸葛诞都参与了平叛,他更看重自己的地位,无论对曹魏还是司马氏,只要给出价钱,就为谁效力。
司马昭容不下诸葛诞在淮南搞半独立,拥有自己的亲信死士,欲剥夺他的兵权。诸葛诞害怕自己也落得个王凌、毌丘俭的下场,这才决定反司马氏。
要知道,毌丘俭起兵时,还特意分出一部分兵力防卫东吴入侵,失败后也没有像文钦一样逃往东吴。
至于王凌,他目的不纯,打算废掉曹芳立曹彪当傀儡皇帝,学司马懿、曹操当权臣,野心极大。
因此,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三人发动的淮南三叛,各自目的不同,不可能走到一起。王凌野心大,相当权臣;毌丘俭保曹魏政权,想当忠臣;诸葛诞贪恋权位,为求自保。
四镇将军是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的,所谓的四镇将军就是: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职责是代替朝廷镇守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东汉末年本来就是乱世,虽然有四镇将军,也不过是割据势力,第一任镇东将军就是曹操本人,镇南将军是刘表,镇西将军是韩遂,镇北将军暂时空缺。
到了曹操时代,因为要不断地进行战争,所以主要设置了四征将军,所谓的四征将军,就是: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四镇将军不同的是,四征将军主要是征战四方的将领,而四镇将军主要是镇守四方的将领,一个要打仗,一个是镇守,战争年代打仗,和平时期镇守,这就是区别。
其中征东将军与征南将军主要是防备东吴的,征西将军主要是防备蜀汉的,这也是根据敌方的实力和现实情况来安排的。
曹操时代,张辽是征东将军,曹仁是征南将军,夏侯渊是征西将军,征北将军空缺,同时根据政权所面对的敌人,曹操划分了东、南、西、北四个战区,因为曹操的主要敌人是江东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所以曹操的重兵也都用来对付孙权和刘备。
曹操去世之后,曹魏的征东将军权力很大,地位很高,统领青州、兖州、徐州、扬州四个州的兵力,要知道整个曹魏也不过是九个州,征东将军就占了四个,而且这四个州成为曹魏经济发达的地区。
曹魏的第一任征东将军是张辽,张辽同时也是曹操手下最勇猛善战的将领,张辽在合肥之战中,趁孙权还没有完全集结部队,就率领800名勇士擅闯孙权中军大营,孙权一度吓得不敢应战,东吴军队和将领一时也被张辽打懵了,还要靠潘璋斩杀后退逃命的士兵才稳住阵脚,张辽因为合肥一战而名震江东,因此被封为征东将军。
曹魏的第二任征东将军是曹休,曹休也是曹魏第二代将领中佼佼者,在曹操去世之后被曹丕重用,曹休在东线的主要任务就是抵抗孙权,参与了曹丕的两次南征孙权,颇有建树,曹丕去世后,东吴趁乱北伐,曹休在皖城还斩杀了吴将,收降了吴将韩综、翟丹等人,立下大功。
曹魏的第三任征东将军是满宠,成为曹休之后曹魏东线的主要将领,满宠镇守淮南8年时间,与东吴有过多次交兵,胜多败少,成功地守住了东部边境,满宠一直活到了曹芳时代。
曹魏是第四任征东将军是胡遵,与当时的征南大将军王昶、镇南将军毋丘俭一起合称为曹魏三征,是曹魏整个南方和东方的屏障,胡遵的事迹不详,只知道他还作为司马懿的部将,一起北伐辽东,之后在东兴之战被吴将诸葛恪击败。
曹魏的第五任征东将军是王凌,王凌是司徒王允的侄子,出身名门世家,曹丕时代出任兖州刺史,曹睿去世后,曹爽掌权,王凌被任命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曹爽被杀的2年后,图谋起兵反对司马懿,这就是淮南第一叛,被司马懿使用手段打败,诛杀三族。
曹魏的第六任镇东将军是毌丘俭,毌丘俭是曹魏名将,最早是曹睿的文学掾,之后成为荆州刺史,曾经两次北伐辽东,第一次北伐辽东没有成功,第二次随司马懿一起北伐终于攻克辽东,司马懿征服辽东后,把辽东居民杀的杀,迁的迁,导致辽东成为一片空白,于是周边少数民族趁虚而入,而毌丘俭则一直留守辽东,并攻打入侵的高句丽,深入朝鲜半岛,这算是整个曹魏最远的一次东征,一直打到了朝鲜中部,收复汉武帝时期设置的汉四,并刻石记功。
之后,毌丘俭调任镇东将军,在公元254年与扬州刺史文钦一起反对司马师,但被邓艾、司马师、诸葛诞、胡遵等人击败,毌丘俭兵败被当地平民射杀。
曹魏的第七任征东将军是诸葛诞,他是诸葛亮的族人,曹爽主政期间,诸葛诞出任扬州刺史,曹爽被杀后,诸葛诞参与了镇守第一次和第二次淮南叛乱,之后成为征东大将军,因为司马昭猜忌他,召他入朝担任司空而逼反诸葛诞,最终兵败被杀。
从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最高权力,到公元257年淮地三叛发生之时,不过只有8年时间,三次淮南之叛后,司马家族才彻底控制了淮南,为何8年中只有淮南地区的征东将军管辖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叛乱呢?这三次叛乱都是支持曹魏而反对司马篡位的吗?
因为司马家族,主要是司马懿唯一没有在淮南地区带过兵,打过仗,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和曹丕时代,都没有率军作战的记录,到曹睿时代才有,司马懿最早是镇守宛城,都督荆州和豫州两州军事,并平定了新城郡孟达的叛乱,曹真去世后,诸葛亮持续北伐,于是司马懿被调到雍凉前线,成为对抗蜀汉诸葛亮北伐的主力军,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又参与了平定辽东公孙渊的叛乱。
司马懿在曹魏南部军区宛城2年,在曹魏西部军区关中5年,再加上平定辽东1年,之后便成为曹魏的辅政大臣,在司马懿这几年的军事生涯中,拉拢并培养了不少亲信势力,比如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的,关中的雍州刺史郭淮也是司马懿的亲信手下,不听话的车骑将军张郃在诸葛亮四伐时被射杀,所以司马懿唯一没有服役的地方就是淮南,正因为司马懿没有到过淮南,所以他不能在淮南培养私人势力。
淮南三叛虽然反的是司马家族,但并不一定忠于曹魏,而且参与三次反叛的将领之间彼此有矛盾,比如诸葛诞参与镇压了第一叛和第二叛,却参与了第三叛,参与第二叛的文钦与诸葛诞之间矛盾重重,诸葛诞还在第三叛时杀了文钦,导致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和文虎投靠了司马昭。
此外,淮南地区屯驻着曹魏规模最大、势力最强的边防军,因为淮南主要是防备东吴的,而且淮南地区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又是双方的前线,而且淮南地区多年屯田,粮食也有很多,淮南治所寿春又是座坚城,想想看,坐镇淮南的征东将军,手里握着十几万军队和足够吃一年的粮食,看到司马懿能过政变上台,他们心里能不冲动一样吗?如果打着曹魏的旗号成功后,那绝对是地位的空前转变,如果打不过,还可以投靠长江对面的吴国,所以后三任征东将军就赌了一把。
而曹魏的荆州地区和关中地区,不是兵员较少,就是交通不便,没有资源打起来,所以就只有淮南地区有实力反叛,当然也不排除像王凌和毌丘俭这样的曹魏忠臣,为了曹魏的复国与司马家族拼一把。在七任征东将军中,其实大部分人是忠于曹魏的,越往前越忠心,只是到了后来,曹魏势力逐渐衰弱,再加上士族也开始离心离德,才发生了叛乱,但是淮南三叛之后,司马家族彻底控制了淮南以及整个曹魏的政权。
1. 吕布 字奉先,东汉名将。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猛将,论其晓勇,三国中无 人能出其右,但此人反复无常,虽征战各地,建立不少势力,但因为部下叛变,被擒处死。
2. 张飞 字翼德,蜀汉四大名将之一,与关羽,刘备结为异性兄弟。虎牢关与两位兄弟大战吕布,在长板坡前喝推曹操大军,但经常醉酒责罚士兵,后被部下所害。
3. 关羽 字云长,蜀将之首,常独当一面,与张飞,刘备结为异性兄弟。武艺超群。刘备入蜀后,独守荆州。最后被吴军捉住斩首。
4. 马超 字孟起,蜀汉四大名将之一,马腾之长子,因其武勇及英姿,有绰号“锦马超”为报杀父之仇大战曹操,率领系凉兵急攻长安,但最后失败,后归顺刘备。
5. 典韦 曹操麾下大将,威猛雄壮,绰号“恶来”乃取字古代豪杰之名。在宛城遭张绣夜袭时,为了掩护曹操脱险,赤手空拳奋战而死。
6. 赵云 字子龙,蜀汉之将,先后为袁绍,公孙瓒效力,后追随刘备,长板坡前曾在曹操军中救出阿斗。但并不是十分受到刘备的重视。
7. 许褚 字仲康,魏将,身长八尺的大汉,与典韦相斗不分上下,为曹操所赏识,提拔为贴身护卫,平时呆头呆脑,在战场上却英勇无比,所以人称“虎痴”。
8. 颜良 袁绍麾下猛将,白马坡之役充当先锋,斩杀宋宪,魏续,又击退猛将徐晃,但却被当时身在曹营的关羽所杀。
9. 文丑 袁绍麾下猛将,为给同僚颜良报仇,出军延津,遭到曹操军袭击,奋勇杀退张辽,徐晃等猛将,但最终被关羽所斩。
10. 孙坚 有人认为他是孔子后代,在讨伐黄巾军时建立功勋,成为长沙太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担任先锋,与袁术,刘表斗争。在襄阳战死。后来被追认为武烈帝。
11. 庞德 字令明,魏将,原来是马超的部下,但当马超寄身张鲁处时,他由于生病,便与马超主仆分离,后来投入曹操军中,曾于关羽大战。
12. 甘宁 字兴霸,吴将海盗出身,人称“锦帆贼”,曾在黄祖手下,但不得志,借助苏飞之力后投奔孙权,在进攻黄祖,赤壁之战,对魏作战中,表现勇猛,深得孙权信任。
13. 华雄 董卓麾下猛将,身长九尺。在汜水关之战时大败孙坚,原本想乘胜追击,但被关羽所杀。
14. 周泰 字幼平,吴将,与海盗伙伴蒋钦一起归顺孙策,宣城被山贼围攻时虽身负重伤,仍然救出孙权,夷陵之战斩了蛮将沙摩柯。
15. 太史慈 字子义,吴将,曾奉母亲的之命,解救了北海太守孔融的危机。后来投靠刘飖,后又投靠孙策,在与孙权一起进攻合肥时战死。
16. 黄忠 字汉升,蜀将,蜀汉四大名将之一,曾先后保过刘表,韩玄。在韩玄麾下时与关羽有过一场激战。归顺刘备后,也一直活跃在战场上。
17. 徐晃 字公明,魏将,本是杨奉的部属,但是接受满宠的劝说归顺曹操,文武兼备,成为曹操的主力战将,受封为魏,国的平南将军。
18. 夏侯敦 字元让,魏将,曹操的亲戚,在与吕布的战争中,受曹性暗算,失去左目,但后来仍然转战各地,曹操死后不久,也随之死去,
19. 夏侯渊 字妙才,魏将,夏侯敦的堂弟,从曹操起兵时就能独当一面,擅长于急袭的一员猛将,但在后来的定军山战中,受法正的计谋,被黄忠斩杀。
20. 魏延 字文长,蜀将,原是刘表手下,后归顺刘备,成为蜀汉得力的大将,诸葛亮死后,与参谋杨义对立,后被受诸葛亮计策的马岱所杀。
21. 孙策 字伯符,孙坚的长子,靠着从袁术那借来的三千人马打天下,不久就收复江东一带,人称“小霸王”但后来打猎时遭受突击,深受重伤,不治英年早逝。
22. 曹彰 字子文,曹操之三子,卞氏所生,勇猛过人,是赤手打死过猛兽的猛将,绰号“黄须儿”在争夺汉中的战役中,救出深陷重围的曹操。
23. 王双 字子全,曹真麾下的猛将,惯使六十斤重的大砍刀和流星锤,在陈仓与蜀汉兵马大战,杀死了谢雄但在追击蜀军时,被魏延所杀。
24. 张合 魏将,本是袁绍的手下,但是由于郭图之计,深陷绝境,与高览一起归顺曹操,主要活跃于蜀汉战争中,曾在街亭大败马谡。
25. 张辽 字文远,魏将,曾为吕布的手下转战各地,与关羽英雄相惜,吕布身亡后,归顺曹操,守卫合肥时,仅凭八百士兵就击退十万吴军。
26. 文鸢 本名文淑,文钦之子。勇猛可比赵云,曾加入毋丘俭之乱,使司马师苦不堪言后来因父亲之死才归顺魏国。
27. 张任 刘璋麾下大将,在落凤坡射死刘备的军师庞统,败战后被俘,刘备劝降,他却以“忠臣不侍二主”加以拒绝,从容就义。
28. 徐盛 吴将,随军参加了赤壁,合肥,荆州之战,曹丕进攻东吴时,被任命为安东将军,用疑兵大败魏军。
29. 姜维 字伯约,蜀将,原为魏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顺蜀汉,诸葛亮临终时,将兵法传授给他九度北伐,使得国力衰退。
30. 曹仁 字子孝,魏将,曹操的堂弟,精通各种武艺,擅长射箭,骑马。赤壁之战后守备荆州,曹丕时代担任魏国的大司马。
31. 邓艾 字士载,魏将,得到司马懿的赏识,对蜀汉战争中表现活跃,与钟会联手灭掉蜀汉,但两人却是互不想让,最后被擒到,压往洛阳途中,被暗杀身亡。
32. 程普 字德谋,吴将,惯使铁脊神矛,孙氏三朝元老,身经百战,在赤壁之战中出任副都督协助周瑜,在长江之上击败曹操大军。
33. 凌统 字公绩,吴将,凌操之子,为报复仇,屡屡向归顺东吴的甘宁滋事,后来与魏将乐进对阵时,被甘宁救下性命,二人才和解,后二人结为生死之交。
34. 张苞 蜀将,张飞的长子,手持张飞死后留下的长矛,在夷陵之战中崭露锋芒,与义兄弟关兴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
35. 高顺 吕布麾下之将,跟随吕布转战各地,绰号“陷阵营”,吕布战败被擒后,一言不发,从容就义。
36. 邓忠 魏将,邓艾之子,随父亲在段谷大破姜维,长城之战中,曾和姜维战得不分上下,后来中了钟会之计,与父亲一起被捉遭暗杀。
37. 韩当 字义公,吴将,孙氏三朝元老,参加过进攻扬州,赤壁,征讨关羽,夷陵等许多战役,是东吴水军大将。
38. 祝融 蜀将,南蛮王孟获之妻,据说是火神的后裔,善武勇善使飞刀,曾生擒马忠,但随后被魏延所捉,后归附蜀。
39. 关兴 字安国,蜀将,关羽的次子,刘备起兵东吴时,为报复仇加入复仇军。与张飞之子张苞义结金兰一同活跃于北伐战场。
40. 公孙瓒 字伯珪,东汉的北平太守,与刘备一起从师于卢值,所率精锐部队清一色的乘骑白马,在征讨黄巾军时表现活跃。
41. 黄盖 字公覆,吴将,自从孙坚起兵时,就为东吴效力的老将,善使铁鞭,赤壁之战时配合周瑜使用“苦肉计,诈降曹操伺机火攻,为东吴带来胜利。
42. 乐进 字文谦,魏将,从曹操起兵时就随从曹操四处征战,与张辽,于禁,徐晃,张合,并称魏国名将。
43. 蒋钦 字公奕,吴将,与周泰一起成为名声日盛的孙策的手下,进攻南郡时担任先锋,,但是大败,险些被处斩,在进攻关羽时立下大功。
44. 夏侯霸 字仲权,先后效力于魏,蜀汉。夏侯渊的次子,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感到自己也深陷险境,因而逃往到蜀汉,妹妹是张飞之妻,其女成为刘椫的皇后。
45. 马岱 蜀将,与堂兄马超一起投奔刘备,领军活跃在南征北伐中,诸葛亮死后,铲除了反叛的魏延,官拜蜀汉的平北将军。
46. 孙尚香 孙坚之女,吴夫人所生又名孙仁,嫁给刘备,但因刘备与孙权不和,于是返回东吴。
47. 周旨 晋国的大将,随杜预讨伐东吴,率领八百水军攻打夏口,斩杀敌将,立下大功。
48. 纪灵 袁术麾下大将,惯使三尖刀,刘备军前来攻打时,曾与刘备手下大将关羽大战三十回合,后又奉命攻打刘备,遭吕布调节,撤兵而去。
49. 文聘 字仲业,刘表麾下大将,与刘丛一起投降曹操,但以没有守住国土为耻不愿为官,曹操欣赏其节气,封为江夏太守。
50. 朱桓 字休穆,吴将,负责守卫防卫魏国的要塞,用五千兵马打败率领数万大军的曹仁,孙权即帝位后被封为前将军。
51. 张燕 黑山山贼的头目,曹操打败袁谭后,率领十万大军投降曹操,因为此项大功,被任命为平北将军。
52. 董卓 字仲颖,东汉并州刺史,应何进召集进宫,乘混乱夺取大权,废少帝,自居太师之位,暴虐无度,最后被王允,吕布诛杀。
53. 傅俭 蜀将,傅彤之子,击毙魏将**等,屡见战功,在阳平关抗击魏军进攻,但副将投降,自己在乱军中战死。
54. 丁奉 字承渊,吴将,初次上阵即击败魏将张辽,多有活跃表现,成为大将军,后来奉命解救快要灭亡的蜀汉,可惜为时已晚。
55. 李严 字正方,蜀将,本是刘璋属下,刘备入蜀后归顺刘备,诸葛亮对他评价极高,称他不在陆逊之下,但在北伐时,因补给不利,遭到撤职免官。
56. 冷苞 刘璋麾下大将,与刘贤共同抵御刘备军的魏延,黄忠,被擒诈降后逃走,后又被俘后处死。
57. 严颜 蜀将,原本是刘璋的手下,负责守卫巴郡,后来与张飞作战时被俘,但感于张飞之义,归顺刘备,攻打汉中时与黄忠一起立下大功。
58. 关平 蜀将,关定的次子,深受关羽喜爱收为义子,刘备入蜀后,与关羽一起镇守荆州,后被俘于吴军,被斩首。
59. 孙礼 魏将,大石山打猎时,打死跑到曹睿身前的猛虎,立下大功,担任曹真,司马懿手下大将,在征讨蜀汉时立下大功。
60. 文钦 字仲若,魏将,扬州刺史被司马师的暴虐激怒,后叛乱,失败后逃到东吴,但遭到怀疑被斩。
61. 孟获 南蛮之王,刘备死后,发动叛乱攻打蜀国,与远征而来的诸葛亮顽抗,遭七擒七纵后,投降蜀汉。
62. 陈武 字子烈,吴将,容貌怪异,黄脸赤目与孙鎐作战时投入孙策麾下,在赤壁之战中以第四位大将的身份参战,后被庞德杀死。
63. 胡奋 字玄威,晋将,镇压叛乱并任平南将军讨伐东吴。
64. 曹洪 字子廉,魏将,曹操的堂弟,曹操起兵时,与曹仁一起加入,成为曹军的中流砥柱,转战各地,表现活跃。
65. 鄂焕 高定麾下的大将惯使方天戟,担任高定军的先锋与魏延作战,最后被俘,与高定一起投降,被封为牙门将军。
66. 关索 蜀将关羽的三子,荆州陷落时受伤,南征之时,出任先锋,用计俘虏过孟获。
67. 李通 字文远,魏将,在曹操与张肃,刘表作战时投降曹操。
68. 董袭 字元代,吴将,曾向孙权推荐过华佗,在濡须口防卫战中英勇战斗,但是由于大风使得船颠覆,逆水而死。
69. 兀突骨 乌戈国国王身长十二尺的大汉,率领刀枪不入的藤甲军与蜀军作战,但在盘蛇谷被烧死。
70. 吕蒙 字子明,吴将,原来是一名猛夫,但是在孙权的激励下努力研究学问,终于成为智勇兼备的大将。担任都督时,设计取回荆州,并生擒关羽。
71. 马腾 子寿成,东汉的西凉太守,是东汉初期名将马授的子孙,曾于董成等人计划铲除曹操,未果,后来被曹操召唤进京,再次密谋对策,但被发觉后处斩。
72. 徐质 魏将,辅国将军,惯使大斧,司马师对其勇猛对其评价极高,与廖化张翼交战,将二人击退,但后与姜维交手,败在姜维手下。
73. 管亥 黄巾军将领,黄金之乱后,率领数万之众袭击北海,与前来救援的刘备军鏖战,与关羽大战数十回合最后战死。
74. 潘璋 字文珪,吴将,与朱然协力捉住关羽,被赐予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后被关兴杀死。
75. 沈莹 吴将,左将军,对抗晋军,由于战局不利,最后一直战死。
76. 牛金 魏将,曹仁麾下大将,对吴作战中,将甘宁困于夷陵,但被救援而来的周瑜围困,为扭转态势,夜袭周瑜大寨,可是被识破,招致大败。
77. 蒋舒 蜀将,姜维出兵伐魏,受命守备阳平关,但在钟会进攻时投降。
78. 俞涉 袁术麾下大将,随袁术参加讨伐董卓的战役,在汜水关,被华雄所杀。
79. 韩德 魏将227年诸葛亮北伐时出任魏军的先锋,但与其四个儿子都死于赵云之手。
80. 郝昭 字伯道,魏将,因司马懿的推荐被推荐为镇西将军,受命守备陈仓,擅长守备战,以三千之众,抵挡诸葛亮数万大军二十天之久。
81. 凌操 吴将,孙策麾下大将。凌统之父,大破严白虎后归顺孙策,后来与黄祖的斗争中被甘宁射死。
82. 李典 字曼成,魏将,,曹操起兵时就追随曹操,,喜好学问,曾多次制止同僚的躁动。
83. 孙韶 字公礼,吴将,孙桓的堂弟,孙坚的养子,追击魏军的时候,与许徐盛的意见不一致,独自发兵致使曹军混乱,在丁奉等人的协助下大败曹军。
84. 忙牙长 南蛮王孟获的副将,奉孟获之命抵御诸葛亮,被马岱杀死。
85. 陈泰 字玄伯,魏将,陈群之子,率领军队的能力在其父之上,当司马师在朝中专横,魏帝死后,他着丧服入宫,以表忠诚。
86. 高览 袁绍麾下之将,官渡之战时与曹操手下许褚交战,后来与同僚张合一起归顺曹操,后来在攻打刘备汝南时,斩杀刘辟。
87. 胡遵 魏将,正东将军,讨伐公孙渊时出任先锋,后来毋丘俭叛乱,与邓艾王基一起大败毋丘俭,评定淮南一带。
88. 曹操 字孟德,黄巾大乱之际参加讨贼,崭露头角。董卓死后,纵横乱世,南征北战,构筑大魏国德基业。死后被追认为魏武帝。
89. 刘备 字玄德,蜀汉的开国皇帝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组织义军征讨黄巾军,转战各地,终于鼎立于三国之中,谥号蜀汉昭烈帝。
90. 郭淮 字伯济,魏将,在曹真,司马懿手下统率军马,后就任雍州刺史,追击夏侯霸,救出司马昭。
91. 杨任 张鲁属下,随张卫守卫阳平关,以抗曹军英勇抵抗夏侯渊,张合,但关被攻破后死在夏侯渊之手。
92. 王平 字子均,蜀将,本是魏将,但汉中守卫战时与徐晃不睦,就此投降蜀汉,南征北战表现出色。
93. 刘封 蜀将,刘备的义子,守备上庸时,拒绝发兵救援关羽,后在刘备盛怒之下,将其斩首。
94. 潘凤 韩馥的手下,汜水关大战时,大战华雄被杀。
95. 王浑 晋臣征吴时,受命为安东大将军。
96. 程远志 黄巾军将士,率叛军五万攻打幽州,在大兴山大战刘备,与关羽交战只一个回合,就被杀。
97. 毋丘俭 字仲恭,魏将,由于反对司马师与文钦一起造反,最后失败。
98. 廖化 蜀将,原是黄巾军后为刘备效力,直致蜀汉灭亡。
99. 于禁 字文则,魏将,从曹操起兵时就开始追随,与张辽徐晃等齐名,但在樊城之战时败给关羽被俘,投降,被送回魏国遭曹丕讽刺,羞愧而死。
100. 胡车儿 张绣手下,据说能被俘五百斤并日行七百里,曾盗窃典韦的双戟。
你看看还满意不啊!?
蜀:刘备字玄德,诸葛亮字孔明,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益德,赵云字子龙,孙乾字公佑,糜竺字子仲,简雍字宪和,马超字孟起,魏延字文长,徐庶字元直,黄忠字汉升,庞统字士元,马良字季常,马谡字幼常,蒋琬字公琰,刘禅字公嗣,廖化字元俭,陈震字孝起,伊籍字机伯,法正字孝直,孟达字子度,关兴字安国,黄权字公衡,刘巴字子初,彭羕字永言,王平字子均,费祎字文伟,李严字正方,霍峻字仲邈,董和字幼宰,李恢字德昂,秦宓字子敕,谯周字允南,邓芝字伯苗,刘永字公寿,刘理字奉孝,王连字文仪,吕凯字寄平,姜维字伯约,诸葛瞻字思远,马忠字德信,王甫字国山,冯习字休元,向朗字巨达,刘巴字子初,许靖字文休,杨仪字威公,来敏字敬达,何宗字彦英,张南字文进,张嶷字伯歧,张翼字伯恭,胡济字伟度,郤正字令先,费观字宾伯,郭攸之字演长,诸葛乔字伯松,董允字休昭,董和字幼宰,董厥字龚袭,廖立字公渊,樊建字长元,霍弋字绍先,吕乂字季阳,陈到字叔至,尹默字思潜,宗预字德艳,张裔字君嗣,费诗字公举,郝普字子太
吴:孙权字仲谋,孙坚字文台,孙策字伯符,程普字德谋,黄盖字公覆,韩当字义公,祖茂字大荣,朱治字君理,吕范字子衡,周瑜字公瑾,张昭字子布,张纮字子纲,太史慈字子义,蒋钦字公奕,周泰字幼平,陈武字子烈,虞翻字仲翔,董袭字元代,鲁肃字子敬,诸葛瑾字子瑜,顾雍字元叹,严畯字曼才,陆绩字公纪,张温字惠恕,骆统字公绪,吾粲字孔休,徐盛字文向,潘璋字文珪,丁奉字承渊,步骘字子山,甘宁字兴霸,吕蒙字子明,陆逊字伯言,凌统字公绩,薛综字敬文,程秉字德枢,朱桓字休穆, 阚泽字德润,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孙朗字早安,孙韶字公礼,孙静字幼台,赵咨字德度,孙桓字叔武,孙皎字叔朗,全琮字子璜,诸葛恪字元逊,孙峻字子远,孙綝字子通,孙休字子烈,孙皓字元宗,吕岱字定公,吕据字世议,朱然字义封,华核字永先,全琮字子璜,孙和字子孝,孙河字伯海,孙亮字子明,,孙登字子高,孙瑜字仲异,孙虑字子智,孙霸字子威,孙奋字子扬,孙贲字伯阳,孙辅字国仪,孙奂字季明,张休字叔嗣,张承字仲嗣,张悌字巨先,陆凯字敬风,陆抗字幼节,邵悌字元伯,周鲂字子鱼,留赞字正明,士仁字君义,楼玄字承先,糜芳字子方,滕胤字承嗣,潘浚字承明,薛悌字孝威,濮阳兴字子元,是仪字子羽,胡综字伟则,刘敦字子仁,贺齐字公苗,钟离牧字子干,楼玄字承先,韦曜字弘嗣,朱异字季文,朱据字子范
魏:曹操字孟德,乐进字文谦,李典字曼成,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夏侯敦字元让,夏侯渊字妙才,荀彧字文若,荀攸字公达,郭嘉字奉孝,程昱字仲德,刘晔字子扬,满宠字伯宁,吕虔字子恪,毛玠字孝先,于禁字文则,许褚字仲康,徐晃字公明,董昭字公仁,张辽字文远,臧霸字宣高,李通字文达,陈登字元龙,张郃字隽乂,许攸字子远,贾诩字文和,司马懿字仲达,文聘字仲业,蒋干字子翼,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崔琰字季珪,庞德字令明,杨修字德祖,陈群字长文,曹休字文烈,傅巽字公悌,刘馥字元颖,张既字德容,傅干字彦才,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曹彰字子文,管恪字公明,耿纪字季行,丁仪字正礼,丁廙字敬礼,曹睿字元仲,夏侯茂字子休,郭淮字伯济,曹真字子丹,郝昭字伯道,王双字子全,辛毗字佐治,司马师字子元,司马昭字子尚,夏侯霸字仲权,夏侯威字季权,夏侯惠字稚权,夏侯和字义权,曹芳字兰卿,何晏字平叔,邓飏字玄茂,李胜字公昭,丁谧字彦静,毕轨字昭先,桓范字元则,钟会字士季,邓艾字士载,曹髦字彦士,曹奂字景明,毋丘俭字仲恭,贾充字公闾,诸葛诞字公休,羊祜字叔子,田畴字子泰,韩遂字文约,马钧字德衡,曹爽字昭伯,杨阜字义山,秦朗字元明,华歆字子鱼,山涛字巨源,王朗字景兴,曹纯字子和,韩浩字元嗣,夏侯尚字伯仁,夏侯玄字太初,卫瓘字伯玉,王凌字彦云,文钦字仲若,毋丘甸字子邦,桓阶字伯绪,陈泰字玄伯,陈矫字季弼,徐宣字宝坚,田豫字国让,牵招字子经,徐邈字景山,胡质字文德,王昶字文舒,郭奕字伯益,王基字伯舆,胡奋字玄威,胡烈字玄武,和洽字阳士,常林字伯槐,杨俊字季才,杜袭字子绪,赵俨字伯然,裴潜字文行,钟毓字稚叔,王观字伟台,王肃字子雍,王修字叔治,王祥字休徵,刘劭字孔才,刘放字子弃,刘勋字子台,尹奉字次曾,申耽字义举,史涣字公刘,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望字子初,司马孚字叔达,任峻字伯达,刘馥字元颖,孙礼字德达,孙观字仲台,孙资字彦龙,社预字元凯,邴原字根矩,吴质字季重,应劭字仲远,辛毗字佐治,辛敞字泰雍,张特字子产,张缉字敬仲,陈骞字休渊,金祎字德伟,孟宗字恭武,孟建字公威,赵昂字伟章, 荀恽字长倩,荀顗字景倩,郗虑字鸿豫,姜叙字伯奕,娄圭字子伯,贾逵字梁道,夏侯茂字子林,徐璆字孟玉,高柔字文惠,曹宇字彭祖,曹昂字子修,董昭字公仁,蒋济字子通,傅嘏字兰石,裴秀字季彦,曹冲字仓舒,崔林字德儒,高堂隆字升平,卫觊字伯儒,刘廙字恭嗣,阎温字伯俭,阎行字彦明,徐奕字季才,何夔字叔龙,杜畿字伯侯,梁习字子虞,温恢字曼基,袁涣字曜卿,张范字公仪,国渊字子尼,王修字叔治,管宁字幼安
其他:张松字永年,左慈字无放,祢衡字正平,吉太字称平,华佗字元化,刘协字伯和,董卓字仲颖,吕布字奉先,丁原字建阳,伍孚字德瑜,陈宫字公台,袁绍字本初,袁术字公路,郑玄字康成,孔融字文举,陶谦字恭祖,刘表字景升,蒯越字异度,蒯良字子柔,刘繇字正礼,审配字正南,袁谭字显思,袁熙字显奕,袁尚字显甫,刘璋字季玉,马腾字寿成,司马徽字德操,逢纪字元图,蔡邕字伯喈,黄琬字子琰,张鲁字公祺,陈珪字汉瑜,刘焉字君郎,刘岱字公山,何进字遂高,卢植字子干,淳于琼字仲简,公孙瓒字伯珪 ,刘虞字伯安,关靖字士起,张杨字稚叔,公孙度字升济,眭固字白兔,公孙渊字文懿,王匡字公节,李傕字稚然,杨彪字文先,士孙瑞字君荣,田丰字元皓,郭图字公则,韩嵩字德高,张邈字孟卓,臧洪字子源,王允字子师,韩遂字文约,韩馥字文节,孔伷字公绪,桥瑁字元伟,袁遗字伯业,高干字元才,朱儁字公伟, 皇甫嵩字义真,边让字文礼,伍琼字德瑜,许劭字子将,李福字孙德,何颙字伯求,辛评字仲治,陆康字季宁,金旋字元机,周奂字文明,周昕字大明,周毖字仲远,庞德公字山民,郑泰字公业,荀谌字友若,袁逢字周扬,袁隗字次阳,桥玄字公祖,曹嵩字巨高,蔡邕字伯喈,蔡琰字文姬,士燮字威彦
还有很多人不是很出名就不放上去了
司马家族可能是我国历史上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这个家族最核心的人物当然是曹魏重臣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是东汉末年京都长安的京兆伊 司马防 次子,司马防还有后来的汉兖州刺史 司马朗 、魏太宰(晋安平王) 司马孚 、魏东武城侯 司马馗 、魏鸿胪丞 司马恂 、魏中郎 司马进 、魏安城亭侯 司马通 、魏安平亭侯 司马敏 等七个儿子。因为这八兄弟的表字里皆有一个“达”字,且均为一时才俊,时人并称其为“司马八达”。
“司马八达” 中最厉害的要数司马懿(仲达)了,曹魏重臣司马懿在史书上被称为三国“ 冢虎 ”,有谚云 “伏龙凤雏幼麟冢虎,俊美幼麟是周郎,萧墙之内伏冢虎” 。伏龙、凤雏我们知道分指诸葛亮和庞统,幼麟是周郎(一说指姜维),其中的“冢虎”则是说的司马懿。
司马懿为人 “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 ”,曹操在世时就察觉司马懿“ 有雄豪志”、“狼顾之相” ,心里一直对他忌讳、提防。他在临死前曾经告诫他的儿子曹丕:“ 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说白了就是觊觎皇权和国家大位。
遗憾的是,由于司马懿做事殷勤尽心,小心谨慎,而又善于伪装,终于骗取了曹丕的信任,曹丕甚至把 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 这四人作为其核心心腹,史称“曹魏四友”。《晋书》对此很直白地评述:司马懿 “饰忠于已诈之心”。
相传曹操在世时曾梦见 “三马同槽 ”,就是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槽”谐音“曹”,“三马同槽”不正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吗?后来,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这父子三人不但相继专嬗曹魏朝政,而且最终还灭掉了曹魏,建立了西晋。民谚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 高平陵之变 ,他趁 曹爽(曹真之子) 陪魏帝 曹芳 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政变,杀死大将军 曹爽, 并大肆诛杀异己。至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在司马氏家族手中。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独专朝政,魏国名存实亡。
司马懿父子还一步步扩大自己的权力,篡位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司马氏独掌曹魏大权,引起一部分曹魏旧臣的不满,先后出现了一些反司马氏的叛乱,其中最有名、力度最大的就是所谓“淮南三叛”,即位于淮南的军事重镇 寿春 的几名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 王凌之叛( 251年四月)、 毌丘俭、文钦之叛 (255年正月)及 诸葛诞之叛 (257年五月—258年二月)。
公元251年,坐镇扬州的曹魏老臣太尉王凌首先发难,拥立曹操之子、威望很高的楚王 曹彪 为帝,以粉碎司马氏父子通过控制幼主 曹芳 来架空曹魏的企图。王凌何许人也?他就是当年用连环美人计鼓动吕布杀死权奸董卓的那位司徒 王允 的侄子。所以王凌实际上是世家大族出身,也算是“烈士”之后,他文武双全,屡立战功,逐步升迁至兵权在握的太尉,算是地方实力派。
狡诈的司马懿一开始发布命令,宣布赦免了王凌的叛乱罪,并派人对他好言相劝以迷惑他。暗地里,司马懿却率大军消无声息地快速抵达扬州。 王凌战败被迫服毒自杀,他连同他先行去世的外甥 令狐愚 的棺椁被司马懿打开曝尸三日,灭三族,曹彪亦被赐死。司马懿趁势强逼曹魏宗室都迁居到洛阳城内,不准相互往来和自由进出,完全置于司马氏的控制之下。
司马懿去世后,幼主曹芳对接掌权力的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的极端专权颇为不满,暗中下旨令 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 等人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不料事情败露,司马师强行废了曹芳的帝位,擅立高贵乡公 曹髦为 帝。这令当时驻守寿春的 镇东将军毌丘俭 和 扬州刺史文钦 非常不安,因为这两人都是对曹魏有着深厚感情的掌兵老臣。
于是在正元二年(255年), 毌丘俭、文钦 在 寿春 举兵讨伐司马师,并进兵项城,此为 毌丘俭、文钦之叛 。东吴知道后也派兵到寿春支援他们。司马师自己亲自率军讨伐,并指挥荆州刺史 王基 、 诸葛诞、胡遵 和 邓艾 等领军合击叛军。结果叛乱被平息,毌丘俭被杀,枭首被送到洛阳;文钦逃亡到东吴;东吴军队也在退却过程中被击败。
其实, 毌丘俭、文钦 起兵叛乱前曾经准备和 诸葛诞 联手,但由于当时的诸葛诞一向和文钦不和,他为了自保和向司马氏表忠心,于是斩杀了文钦派来的使者,并公告天下,宣告他们俩的叛乱罪行。随后,诸葛诞出兵占据寿春,配合司马师等一起镇压了此次叛乱。此战之后,诸葛诞因军功出任 征东大将军 。
诸葛诞 ,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诸葛丰 之后,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堂弟。由于诸葛亮是蜀汉名臣,诸葛瑾是东吴重臣,这二人是亲兄弟;堂弟诸葛诞为三国后期曹魏的重要将领,所以后世评价其三兄弟时说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这里狗是“ 功臣”、“功狗” 的意思,没有贬低或侮辱之意。
诸葛诞还与当时魏国的 夏侯玄、邓飏、田畴 一起合称 “四聪” ,即四位明哲之士;当时另有刘熙、孙密、卫烈三位世家子弟为一时才俊,合称 “三豫” ; “四聪”、“三豫”连同上文提到的“司马八达”联袂组成当时的响当当的“四聪八达三豫”的中原名士团队 ,诸葛诞就列身于这个名噪一时的团队中,可见其名声很大,很NB!
毌丘俭、文钦之叛被镇压后不久 ,司马师因眼疾病死于许昌,由其弟 司马昭 接着执掌曹魏朝政大权。司马昭不想再跟朝廷绕圈子了,欲立即取而代之。他派 贾充 到地方军阀处打探风声,看看他们的意见。贾充到淮南,问诸葛诞: “京城的文武大臣,都支持司马氏取代曹魏,不知您什么意见? ”诸葛诞正色道: “你难道不是贾豫州(贾逵,曹魏重臣)的儿子吗?我们世受魏恩,怎能把魏国江山让给别人?若发生篡权之事,我宁愿去死! ”
前次镇压有功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见先前在寿春叛乱的 王凌 和 毌丘俭等 皆相继被诛杀,特别是其好友 夏侯玄( 他堂叔夏侯霸因此降蜀 ) 、邓飏等人也陆续被杀,于是惶惶不可终日。这次他更加相信,自己是凶多吉少。于是他一方面在淮南笼络人心,一方面又蓄养死士以作自保。
由于诸葛诞在淮南寿春一带深得民心,而私下又对司马家族不满;为免司马氏夺权时诸葛诞领兵反抗,有人建议司马昭征召他入朝任高官。司马昭于是让皇帝下诏升诸葛诞为 司空 ,并入朝任职,这实际是剥夺其兵权来架空他,明升暗降。虽说官衔大了,但是远没有领兵在外如同国中国的地方全权大员实权大。
诸葛诞接得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在甘露二年(257年)杀了扬州刺史 乐綝(五子良将乐进之子) ,起兵反抗司马昭。他征集淮南将士和一年粮食据守寿春,并得到东吴的支援。但这次叛乱次年被镇压,诸葛诞被大将军司马 胡奋 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
总体来看, “淮南三叛” 中,王凌实际上是支持司马懿诛杀专权而昏庸的大将军曹爽的,但是反对司马懿父子专擅朝政,他起兵的目的是另立一个可以和司马家族相抗衡的曹氏新政权;毋丘俭和文钦的叛乱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主张,更多的想要回报曹氏皇家的旧恩;诸葛诞起兵反叛是在当时司马家族推进谋权篡位的背景下,他的一帮故旧、亲朋先后被清洗,自己的根本权力和利益也受到威胁的时候,奋起一搏之举!从根本上说他不是为了忠于曹魏,但是从斗争策略上他还是打出“尽忠王事”、清除权奸的旗帜!
“淮南三叛” 可以看做是司马氏家族篡权曹魏的前哨战。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经过了两次权利交接,威望是一个不如一个,所以每次权利交接阶段都有人反叛,也伴随着权力洗牌。这三次兵变的失败,使得司马氏成功地铲除拥护魏帝的势力。此后朝廷上很少有实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纷纷拥护司马氏,司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
甘露五年(260年),少主曹髦不甘当傀儡,率领一帮亲信臣子起来反抗司马昭,最后被司马昭、贾充及 成济 所杀。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不久,其子司马炎即篡魏称帝,建立西晋,曹魏灭亡。
欢迎交流、分享? ?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三国系列:
1、 从官职看“蜀汉四相”的权力变迁
2、 “淮南三叛”——司马家族篡权曹魏的前哨战
3、 蜀汉政权内的重要派系——东洲派的前世今生
4、 推恩令——刘备从皇室后裔沦落为织席贩履为生的幕后推手
5、 吕布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条好汉吗?
6、 桃园哥仨结义,咋刘备之子刘禅两皇后都是张飞女儿而关羽一个都没轮上?
7、 从“大耳哥”刘备说古代帝王异相
8、 庞德之子是如何在曹魏严禁复仇的大背景下灭掉关羽一门的?
9、 诸葛亮屡次北伐, 为何不占领长安?
10、 司马懿如何成了“冢虎”?
11、 夷陵之战中一败涂地的刘备到底会不会领兵打仗?
12、 被曹操以不孝罪杀头的一代文宗究竟孝不孝?
13、 蜀汉大将军姜维为何杀不了一个小宦官黄皓?
14、 三国四大奇才伏龙、凤雏、冢虎、幼麟,四得其三的蜀汉为何最早灭亡?
15、 三国第一谋士郭嘉郭奉孝
17、 铜雀台与曹操的“梦中情人”大乔小乔 ”
18、 诸葛亮逝世前异象丛生有什么说道?
19、 的卢马为什么妨不了刘备?
20、 刘禅未必真“阿斗”
21、 “官二代”误国的典型——三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
22、 解读三国孙权称帝后封父不封兄之谜
23、 李典为什么没进三国曹魏的“五子良将” ?
24、 “黑”上加“黑”的张飞
25、 姜维屯田沓中、弃守汉中导致了蜀汉灭亡?
26、 千古第一“喷”祢衡骂曹操部下都有什么哏?
27、 扒一扒《三国演义》中容易被忽略这些历史大咖
28、 从“四世三公”说汝南袁绍家族
29、 孔融之死
30、 小人物大猛将之三国庞德
31、 “既生瑜何生亮”背后的三国周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2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