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阳明为什么被称为奇人王阳明的结局如何

以史为鉴 2023-06-23 21:27:44

王阳明为什么被称为奇人王阳明的结局如何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阳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王阳明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是在课本当中读到过,有关于他的思想方面。但是,课本能够展示给我们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真正的王阳明,远远不止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一部分。王阳明在历史上能够被称为“奇人”,自然有他与众不同的“奇”的地方。那么,王阳明究竟有多厉害,为什么能够被称为是奇人呢?

王阳明有多牛,我从牛人眼中的王阳明,“六个家”,“真三不朽”来说说牛人王阳明。

1.牛人评价王阳明

伟人毛润之,看了王阳明的书,写了《心之力》。蒋校长: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我们的xi书记,也多次提到王阳明。

日本“军神(日本人自称)”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首相伊藤博文都是王阳明思想的忠实信徒。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康有为:言心学者必能任事,阳明辈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阳明一人而已。章太炎: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也。

2.“六个家”

王阳明是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别人博而不精,王阳明是又博又精。

哲学家王阳明,龙场悟道,“心即理”,理不在心外,理在人的心里。他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成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史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的思想对当时候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儒家的杜维明说“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教育家王阳明,王阳明一生最爱讲学,无论在京师,还是在贵州龙场,还是在剿匪,王阳明都没有停止自己的讲学,据弟子钱德洪记载“环先生而居者必屋……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在王阳明的讲学过程中,心学思想得到巨大的传播,弟子众多,当是可谓桃李满天下。

书法家王阳明,徐渭曾说,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是“以人掩其书”。他将心学融入书法,直书胸臆。他的书法,犹如风卷云舒,灵动飞舞又气势磅礴。

政治家王阳明,王阳明小的时候就立志做圣人,关心国家大事,后来王阳明仗义执言,得罪权阉刘瑾,被贬龙场。无论在庐陵县,还是在平定匪患之时,王阳明的政治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军事家王阳明,王阳明以三万临时拼凑起来的士兵,35天左右,平定宁王朱宸濠十万大军的叛乱,可谓是奇迹。王阳明在剿匪时,据记载“玩弄匪于鼓掌之中”,后人评价说,明人用兵,无出王阳明之右者。

文学家王阳明,王阳明诗文俱佳,他的《瘗旅文》,《象祠记》等三篇文章入选《古文观止》,也是明代文章入选最多的人,在文学上的王阳明依旧很牛。

3.“真三不朽”

古人称最高的成就为“三不朽”,即是立德,立言,立功,王阳明可谓是“真三不朽”。

王阳明峻伟的人格坦荡光明,他少有大志做圣人,仗义执言斗宦官,平定叛乱,爱护百姓,为国为民忍辱负重。他临终时,学生问老师可有要说的了,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概括的他一生的品德。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不但在当时影响巨大,对后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但在中国,在日本王阳明心学的信徒也是人数众多,王阳明在思想文化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即为立言。

王阳明以文人身份带兵,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剿灭多年巨匪,安定百姓,为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曾国藩去世后的挽联,“尽瘁武乡侯,千秋臣节,望隆新建伯,一代儒宗”(王阳明被朝廷封为新建伯),王阳明成为后人建功立业的榜样。

有人称中国古代的四个圣人为“孔孟朱王”(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真三不朽”的有几人?能集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教育家为一身的有几人?

人的第一等事,千古奇人王阳明是如何看待的?

千古奇人王阳明,他被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又叫王守仁,他曾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除此之外,他还精通儒释道三家之法,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新学,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王阳明心学,后人将其视为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一个文人居然带领军队平乱匪徒,在极短的时间来用最小的代价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王阳明作为中国历史上极为传奇的一个人物,他做到了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

王阳明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曾经也考中过状元,官至吏部尚书。父母都希望能够望子成龙,在古代社会自然也不例外,他的父亲也希望他能够高中状元,接替自己的道路,但他却无意于此。

王阳明从小便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他在上私塾的时候一本正经问自己的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这句话的意思是问人生终极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可让老师大吃一惊,从未遇见过学生会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着王阳明笑了笑,然后思考了一会儿走出了自认为很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后做大官。王阳明很不满意这个答案,他不认同老师的说法,老师便询问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向老师答道:我认为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做圣贤。由此可见他从小就有着如此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一切便悄悄暗示着他会开启与不同寻常的一生。

王阳明可以说得上他一生都是在走向他年少时所说圣贤之道,他确实也向世人证明了,我们后人也将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等人称为儒家四圣。王阳明一生都在追求圣贤之道,由于他的父亲与别人有隔阂,几次科举他都未中。

他有着谦虚谨慎向世人请教之心,不断参学悟道。他曾被贬到贵州偏远之地,在那里,他悟道创出了心学。从此他的人生如同开挂一般,他用他的王阳明心学解除了几百年存在的匪患。接着他又在平叛了拥兵造反宁王,用几万人的兵力战胜了宁王的十万大军,他的这一功绩被传出,更为世人所崇拜,他成为了明代老百姓和官员心中的偶像。

明代大儒王阳明是怎样从失魂落魄变成一代宗师的?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无一不精。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子弟的同时,还能有条不紊地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纵观王阳明一生,他只要想做什么,几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知行合一的智慧。只要掌握了知行合一的方法,我们也同样能在庞杂的工作和学习中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这是后来被儒家士林看做圣人的人物:心学学派的开山宗师,门徒遍天下的大儒,文武双全的一代奇人王阳明。

那一年的王阳明,却是一个出了名的败家子,外加倒霉蛋。

王阳明的“败家”,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他本是名门之后,父亲王华曾是两代帝师。可他从小不爱读书,偏好舞枪弄棒,学习成绩从来都是中下游。而且心比天高,成天口出狂言质疑先贤学问,动不动就夸口说自己将来要做圣人,更一年到头给家里闯祸。

可到了正德元年(1506),因为一件倒霉事,他却躲也躲不下去了。因权阉刘瑾专权,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的王阳明,上书直斥刘瑾奸恶,结果引火烧身,被打得皮开肉绽不说,官职更一撸到底,科场的功名遭革除,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在蛮荒之地做个不入流的小官。按照现代的话说,就是政治生命完结了。

发配的路,恰好要路过南京,王阳明躲了多年的父亲王华,此时就住在南京做官,去,还是不去?

王阳明有一千个理由不去。但有一个原因,却让他必须去:他到南京的那天,是八月十四。中秋节要到了。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却从立定志向之后,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一直在不停地尝试。

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这对他后来开创心学,不可谓不重要。

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

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而更出乎他意外的是,原本等着一通呵斥的他,只听到父亲一声又一声激动的问候:“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他实在忍不住了,生活中少有地主动给父亲认错:“是我意气用事,把功名弄丢了,官也弄没了,我对不起父亲大人。”父亲并没有呵斥他,相反却是宽慰:“孩子,你是为了斥责权奸才这样做的。你做得对。”

然后,就是王阳明自己文集中,那一段少有的其乐融融的时光,王府中秋节的家宴,久别的亲人们相聚一堂,把酒言欢。

父亲还特意为王阳明准备了一个小节目:他聘来一位南京城有名的杂技演员,在家宴上表演戴头盔翻跟头。这可是个高难度动作,王阳明惊叹地问演员,你怎么做到的?演员答:我翻跟头的时候,脚跟要站定,牙齿咬紧,让太阳穴膨胀,然后头盔就戴住了,翻跟头的时候不会掉下来。王阳明明白了:父亲,是用这个方式,告诉他一个简单的信念:立定脚跟做事,咬紧牙关做人。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人生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正德元年(1506)中秋节的这一幕,在王阳明光辉的一生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节点,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之后的王阳明,流放到贵州龙场,期间矢志不移,探究学问真谛,终于在龙场黑漆漆的夜空下,发出了“纵皆阴影,吾心光明”的呐喊,开创了震古烁今的阳明心学,立下赫赫伟业。

后人在说起前因后果的时候,也会捎带着说起王父的教子有方,用心良苦。然而在那个特殊的中秋节,真正打开王阳明黑暗的心扉,为他注入无尽光明的,其实是一个平凡人都知道的真理。

王明阳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一生有何功绩?

王阳明曾经住在室阳明洞,所以给自己叫做阳明子,很多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王阳明的学术术思想传遍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他的集德、言于一身,成就响彻了明朝一代。他的弟子也很多,人们称为姚江学派。

扩展资料 王阳明:立志读书学圣贤

王阳明年少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既成就了他心学大家的地位,也为后世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王阳明的做法或许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读书学圣贤”如何才能实现?王阳明给出的方法是:先立志。在写给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说》中,王阳明提出:“夫学,莫先于立志。”“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通观王阳明的著作,君子之学,又叫圣学、圣人之学、圣贤之学或正学,就是学为圣人或君子的学问。王阳明认为,常人只要明白自己本有良知,通过读书学习致得自己的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就是圣人或君子。

在王阳明看来,掌握了圣人之学的秘诀,只要立志去求,便能达成目的。“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教条示龙场诸生》第一条讲的便是立志:“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在《启问道通书》中他也主张:“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

王阳明对为学先立志格外看重,他曾不厌其烦地向其亲朋好友宣讲立志说,在《寄张世文》信中他这样写道:“学不立志,如植木无根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则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守仁

王阳明是冠绝明朝的全能一哥,他从小的理想就是当圣人?

在古代有这样一个规律,但凡是名人的出世总是要伴随着一些传奇的色彩,好像生的平凡了都有碍名人的形象。明朝年间1472年伴随着异象就诞生了这么一个人物,而他的出生典型就是跟随了历史规律,总要有些不一样的地方。他的母亲整整怀了他十四个月才把他生下来,这我们该说他是神仙呢还是哪吒呢?随后这孩子的确没有让人失望,从小就立志当一个圣人,最后他也的确是成为了冠绝明朝的全能一哥,他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人追求的人生理想,那就是实现三不朽。何为三不朽?即出自《左传》记载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同时立德、立功、立言则被视为无憾且完美的一生。实际上中国历史当中能实现这三不朽的还真没几个,哪怕是孔子这样的大圣人是否达成也存在着争议。但是王阳明却做到了,毫无争议的被大家认可,那么这样的人又怎么不会是冠绝明朝的一哥呢?


王阳明

不过王阳明没有什么凄惨的背景,不像是现在娱乐选秀中一样,上来就是流眼泪痛诉悲惨童年。王阳明不但家里很有钱,祖上也很有名,甚至自己的亲爹都是当时的状元。或许就是因为太有钱了,以至于王阳明敢于挑战不切实际的理想,其中就有着当一个圣人的想法。你说历朝历代哪一个人不是想要封侯拜相的,再过一点就当个帝王啥的,偏偏只有他想着当圣人。就凭这一点的特殊,就足以证明王阳明冠绝古今了。


朱熹

说干就干,想当圣人总要有些干货。可是年轻时王阳明还做过一件蠢事,那就是按着朱熹的说法来了一把格物致知。而他所要调研的对象正是竹子,谁知道科学研究报告没拿出来,倒是拿出了一张病历单。听朱熹的不行,那就再来跟着孔子混好了。孔子曾说:“凡文事,必有武备。”对此王阳明点了点头,好家伙直接就让亲爹带去了关外,并且回来就开始学武。什么刀枪棍棒,骑马射箭;兵法方面也是研究了个透。这一下他亲爹也算是明白了王阳明是要玩真的,因此就想了个办法阻止他,那就是结婚。


科举考中第二

可是王阳明怎么说也是个奇人,果然在结婚当天他居然把自己要娶老婆这事给忘了,此时的他正在跟当地道士学打坐。虽然这是一件很乌龙的事情,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王阳明的坚持不懈,而且他一直都在探索如何成为圣贤之人的道路。既然这些不行,王阳明又转换了路线,那就是科举考试。谁知这一考就考了个比第一还牛的第二名,第一名是谁呢?那就是鼎鼎有名的唐伯虎和徐霞客的太爷爷徐经。但因为但是发生了考场舞弊案,第一名齐齐被刷。但是因为王阳明他爹也是状元,一家出两个实在不太好,所以王阳明就顶着第二的名头当了第一。


龙场悟道

当了官的王阳明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工部他能搞建筑,刑部他能当神探,甚至没事就是兵部找茬寻衅挑事,可以说这样一个全能型人才没有什么他不能做的。但是这似乎让王阳明距离自己的圣贤之路越来越远了,但别怕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刘公公。话说这刘公公想要拉拢文官,结果文官根本不给面,所以礼不成则来武的。届时刘公公直接就把王阳明一家贬去了贵州龙场,当时这就是个荒夷之地,但王阳明却在这里悟出了道。


龙场悟道

他在此地不但没有气馁,反而是利用自己的才学来给此地开学讲课,因此也受到了当地人的爱戴。同时被贬期间他对《大学》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境界,而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是龙场悟道。后来度过了这一段时期,刘公公被朝廷查办,王阳明则迎来了自己官场的第二春,职位一路飙升。

王阳明

而就在正德十一年,兵部尚书王琼对王阳明那是一个宠,直接将王阳明推荐成了都察院左佥都御使。但是南中地带盗贼猖獗,王守仁一上任就开始政治这些山大王。为什么说王阳明厉害呢,就在他当官这期间,直接是平定了为患数十年的盗贼,当地百姓更是直接视他为神。在《明史》中就有对此事的记载,说到:“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也许就打仗太厉害,刚平完寇,转眼又去了福建剿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2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