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何古代打仗的时候军里经常缺粮呢

众妙之门 2023-06-23 20:45:13

为何古代打仗的时候军里经常缺粮呢

为什么古代打仗的时候,总是闹粮荒?这样的问题我看见过很多次,说明这是一个让网友们困惑不解的问题。本来嘛,人就是那么些人,并没有突然增加多少人口。平常大家也是在吃,却没听说过闹粮荒的情况。为什么一到战争的时候,却总是缺粮呢?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争,本来打得顺风顺水,最后因为粮草不够,不得不选择退兵。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没有哪一次不是因为缺粮而退兵的。当然也有很多其它原因,但是缺粮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一、打仗的时候对军粮的人为破坏。

古代打仗的时候,有一条非常著名的,也是屡试不爽的计策,就是截断敌军的粮道,破坏敌人的粮草。只要这一条做到了,敌人基本上就是不战自溃。

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兵强马壮,比曹操厉害多了。虽然在作战之前,包括郭嘉、荀彧等人都告诉曹操,你一定能够打败袁绍。郭嘉甚至总结出了曹操能够取胜而袁绍必定打败的十条理由。但是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理由,除了鼓舞士气以外,并没有多大的作用。

真正在官渡之战中,让曹操战胜袁绍的,就是许攸前来投降曹操的时候,告诉了曹操,应该烧掉袁绍囤积在乌巢的粮草。而曹操正是因为烧掉了袁绍的粮草,袁绍才慌了阵脚,最终被打败了。

说起来,国家在某一个时间段,粮草的数量是有一定量的,如果把对方的粮草给抢夺了,那么这个粮草的总数并没有变化。但如果把粮草给破坏了,一把火烧了,那么总的粮草就缺少了,整个国家粮草就变少了,自然也就缺粮了。

二、打仗的时候从事生产的人数变少。

不打仗的时候,军队的人数,肯定没有打仗的时候多。而且士兵们在服兵役的时候,也不是只在军营里呆着,训练一下,吃喝一下就完了。这些士兵,大部分主要还是在进行劳动生产。府兵制所谓的“上马为兵,下马为民”,就是这个道理。有一些朝代的军队,不采用府兵制,但实际上士兵们参加生产劳动,让士兵们开荒屯田,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比如明朝的石亨之所以发迹,主要就是他在边关的时候,建议朝廷让士兵们种地养猪,自给自足。

但是打仗的事情,情况就发生改变了。因为要打仗,士兵们当然不可能再从事农业生产了。这样,生产的粮食自然就减少了。而且不但军队的士兵不可能再生产粮食,民间老百姓生产粮食的也减少了。因为到了战争时期,青壮都去打仗去了,生产粮食的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这样的人,能生产多少粮食呢。

同时,由于打仗是非常残酷的。战场上死伤的人数特别多。当人数死伤很厉害的时候,就需要补充兵员。这些兵员从哪里来?只能从老百姓中来。老百姓中的青壮被征集光了,就只能征集老幼。

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在战场上全军覆没,都是萧何在后方为他征集兵员。整个三秦地区的青壮,都被萧何征集光了,没有办法,萧何只好征集那些老幼去打仗。再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基本上没有青壮了。后来秦国重新打到赵国,围攻邯郸。这时候,邯郸只好把儿童征集起来对抗秦军。由此可见,战争有多少惨烈。

为了确保战争人数的需要,因此进行农业生产的,自然就非常少了,粮食自然也就非常少了。

三、战争大部分在灾荒年代发生。

古代如果处在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时候,发生战争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但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一到了灾荒年代,老百姓受地主官僚贵族的盘剥,就活不下去了,当然就会造反。而农民起义爆发后,必然会诱发各地诸侯拥兵自重打内战。如此一来,全国性的战争就全面爆发了。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古代战争之所以发生,根本的原因就是遇到了自然灾害严重、社会矛盾尖锐。这样一来,粮食自然歉收,总体粮食数量自然变少。而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不加紧生产,而是要去打仗,这样一来,是不是更加缺粮了呢?

总之,战争必定是社会的非常规行为,它与缺粮常常是伴生的。缺粮是催生战争的重要因素,战争又是催生缺粮的重要因素,两者密不可分。

古代将士们平时也会吃饭,为何一作战就缺粮呢?

1.缺粮战败

在古代,粮食不仅是士兵们非常需要的东西,对于老百姓来说,也同样重要。生产力低下,这使得人们哪怕是在安定的时候,也在担心来年的收成。


粮食的重要性不必多说,但是为什么平时将士们吃饭不会缺食少饭,但是一到了战场上,粮食总是短缺紧张?

历史上因为缺粮而战败的战争属实不少,如长平之战,被围困近两个月,断粮断草,最后将士们被坑杀殆尽。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火烧军粮,最后战败等等,可谓是血的教训。

古代一旦作战,上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将士上战场都不是开玩笑,那么朝廷平时会一口气养着这么多士兵,让他们养兵蓄锐,在校场上努力训练,其他的什么也不需要做,什么也不需要担心吗?


2,将士们平时的吃饭问题

并不是这样,大多士兵的基本身份还是农民,他们需要服兵役,或者在国家对外作战时,紧急招兵去从军,有的还需要自备衣物和粮食。像最典型的秦国,他们的强大就在于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并严谨地实行,其中就有一条,耕战,顾名思义,耕地和战斗要同时抓。

还有其他朝代的征兵,府兵,卫所制等,没有作战任务时,将士们就驻扎在一个地方,在此耕地,自给自足。所以大多数普通士兵,平时需要自己要费心自己的吃食,而要出去作战时,不可能自己带上自己足够需要的粮食,也不可能算好在哪里战斗,就马上赶过去在那里开垦田地,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


3.后勤粮食问题

这时候朝廷官府的统筹就显得无比重要起来,他们需要筹备专业且坚强的后勤部队,专门为将士们运输粮草。

而且,带着庞大物资的后勤队伍,往往是不如去往前线战士们的速度快的,走的道路也许一样,但是难度却不是一个等级。

粮草队伍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粮草的安全,成功地将它们运输到前线,解决将士们的吃饭问题。

所以有句古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那么在战争前,将粮草运输到前线前,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需要计算这场战争会持续多久,还有军队的人数等等一系列数据,然后从官仓拨付粮食。

当然粮食只能在这个基础上更多而不能少,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储备后续需要的粮草,毕竟谁也不知道这场战斗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只能往最坏的地方打算。


像乾隆时期攻打缅甸,己方的军队有一万的满兵,还有三万汉兵共四万将士,每月就需要至少一万石粮食,十个月四十二万石,这还只是将士们需要的粮食,可能乍一听这个数据没什么概念,只是觉得多而已,要知道当时全省的储备粮才三十五万石。

需要这么多粮食,那么运粮草的人数自然也不能少,一是保证安全,二是这么多物资,人手得够,后勤人员这么多,运送时间少则几日,多则上月,这自然也是一笔庞大的口粮。?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

额外需要消耗口粮的还有民夫,还有战队的战马,驮马等。

可想而知,一旦后备粮草被断,对于前线战场是多大的威胁。

4.游牧民族的办法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长期以来的战术使得他们对后勤的依赖度要小一些,他们擅长骑兵,骑兵迅速,这也就在时间的消耗上减少了很多,时间消耗的减少也就意味着粮草的节约,再就是马不仅是载人的运输工具,也可以承载一部分粮食。


而且游牧民族的食物补给也与中原地区不同,将肉食,主要是牛羊肉,然后晒干,等到吃饭的时候,只需要吃些肉干喝些水就可以满足充饥的问题,这就极大地减少了对后备粮草的依赖。

古代士兵每天都有饭吃,为何一遇到打仗就不够吃了呢?

士兵在古代的时候,本来就是劳动力,他们不打仗的时候,就开荒种田。这样源源不断的劳力、收获,就会产生粮食的积累。

这种操作带来的结果就是,生产的粮食,不但够自己吃的了,而且还有可能会产生剩余,上交给国家。

但是,一旦发生战争,这种情况就会产生逆转,粮食总是不够吃的。

之所以发生这种原因:一是劳动力减少了,毕竟去战场上打仗的人,就不可能在家种粮食了,这就直接导致了粮食的减产。

不但如此,这些人上战场上打仗的时候,不但不生产粮食了,还是粮食的主要消耗体。

他们在外常年的作战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

既然说到粮食的供应,就不得不说另一个一打仗就会断粮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粮食要从储备的地方,运送到战场上,才可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打仗的时候,总是会出现断粮的情况,其实问题就是出现在了运粮这个环节上。

往往打仗的地点,不是粮食储备的地点,这期间的距离,只有通过运输才能达成。

要知道运粮的途中,会发生各种可能性。

那些运送粮食的人,或者牲口,在运送过程中,他们也要消耗粮食吧。还有保护运送粮食的军队,也要吃饭吧。

你也可以这么认为,运粮的人,若是运送十万人的口粮,他就必须要准备二十万人要用的粮食。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粮食的消耗体。

幸运的话,这些粮食能被运送到前线,解燃眉之急。万一不幸的话,被敌军给劫粮了或者断了粮道,那就必死无疑了。

曹操和袁绍打官渡之战的时候,他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把袁绍在乌巢的粮食给烧了。袁绍的粮食断了,军心也就不稳定了。

所以,也就导致了他战争的失败。

还有,赵括打长平之战的时候,就是被白起断了粮道的。

粮食根本运不过来,你说在前线打仗的将士们没有吃的了,这个仗还能怎么打?

这也就是为什么打仗的时候,都不愿意打持久战的原因。

也是为什么一打仗,军队就缺粮的主要原因。

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明明够吃,为何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似乎从未缺粮,可是一到打仗时就大喊缺粮,潜意识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古代战争确实总有?缺粮?一词出现,我们会这样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今的军队制度和古代不同,我们身边看到的军人都是在部队,粮食供给确实靠国家政府,所以同样会认为古代也是这样。

事实上古代的军队制度并非如此,他们之所以缺粮也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制度方面既然说到制度,就浅谈下古代的军队制度,从古至今,大多采用的是征兵制,也就是说打仗时期,许多士兵的原本身份时自耕农,他们平时在家自给自足,战时就成了军人。即使是正规军队,他们在平时会驻扎在一个地方,同样需要开荒种地,也就是军屯制度,明太祖朱元璋还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运输方面其实很多战争并非真的缺粮,有的王朝国力强盛,他们有足够的粮草征讨他国,但是因为长途跋涉,路途遥远,运输成了问题,且不说路况,古代的路况运粮确实费时费力,即使有好的道路,很有可能被对方军队从中拦截,所以经常出现运输不及时,等粮食到了士兵早已经没有力气再战。

附加成本这里指的附加成本是运输人员、战斗辅助人员、战马等额外需用的粮食,一场战争发动,一般需要预计士兵人数,还要预计战争持续时间,从而需要前往官仓调动粮食,需要多少粮食会根据情况而定。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士兵还没有上战场,运输粮食的人员就已经开始在消耗粮食,有人说,靠这些人和马能消耗多少,根据乾隆三十三年的奏折来看,40000士兵、10个月的战争需要12万石,也就是25000吨,当时全省的官仓粮食才35石。

而从运输开始人员和马车就开始增加,粮草越多,运输的人员和马车也就越多,倘若遇到崎岖地形,路途中消耗的粮食比平时增加百倍,《史记》记载?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

人吃马喂剧增打仗时期,士兵所需的粮食会比平常更多,因为消耗的热量也多,古代、近代因为人匮马乏失败的战例比比皆是,这个很容易理解,不仅仅是人,战马平时可以由指定人员放养,吃水草,然而在战时,战马就必须要准备好干草、稻麦秸秆、饲料等。

一场战争下来,消耗的粮食是巨大的,诸葛亮还边打战边种粮食,为了不缺粮,古人还特意等到秋收季节再发动战争,有的战争更是举倾国之力,胜败在此一举。

互相破坏粮食这个应该在三国演义中经常看到,双方军事每次战时都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破坏对方的粮仓,倘若粮仓被毁,那就意味着这场战争就输了,所以这也是一个原因,原本粮草可以足够攻击一个月,这一个月很有可能攻下城池,然而因为粮仓被毁,不得不下令撤退。

以上都是双方战争时说面临的问题,我曾看到过有人为此举例,为何一到打仗时就说缺粮的问题?100个小孩子平时各自在家吃饭,家长并没有多大压力,倘若前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游玩,地点定在其中一个孩子的家中,只待一个月,那么这家供应的压力就非常大,等你供应不上之后,其他家长每3天前来送一次饭,你依然觉得压力大。因为古代军队平时不打仗时粮食都是由各地郡县供应,打仗时结合在一起,由中央统一安排,后勤压力自然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1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