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对孔孟老庄有误解

说历史 2023-06-08 23:09:12

为什么对孔孟老庄有误解

孔孟老庄说的分别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大佬可了不得了,他们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千百年来,影响了多少学子?可是,后来不少人对“孔孟老庄”产生了许多误解!这又是为啥呢?

其实世人对孔孟老庄中的“孔孟”二人误解最为深!比如,我们熟知的“大义灭亲”的说法,被当成一种正统的观念加以推崇。但是孔子和孟子等真正的儒家,其实是绝对不会随便说灭亲,出卖父母更是不可能考虑的。我们产生误解的原因是传下来的儒家思想,基本上都是董仲舒、朱熹篡改后,最后“吃人礼教”的那个儒家。

而关于道家“老庄”两位大佬,很多人认为道家“无为”的想法太过消极!其实,道家所主张的“大道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很有哲学性的,对人们的心理、工作等都大有裨益!其实孔孟老庄,它们一个是以人定胜天入世,一个是主张无为而治。两者都是中国古代思想理论的精髓。

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 儒家是教人们的自我实现,道家是教人们的自我超越,它们一个是以人定胜天入世,一个是主张无为而治。孔孟老庄的思想就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理论精髓。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为什么对孔孟老庄有误解

从国学孔孟老庄的角度阐述,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做到真真的平静?

真正的平静你可能想要的是那种淡然悠远,几为神佛的境界。我亦心向往之!但那也是一种古井无波,心如死水的无趣。无悲无喜,不计得失的人注定是孤单寂寞的,因为你不会有朋友。我所理解的平静是:胜而不骄,谦卑;败而不馁,感恩。儒家教会我们担当和责任,道家则教会我们放下和顺应。这种人生的平静不过是这两者间的平衡和你在这种平衡中寻得的一点自得而已。儒道都是一种无上的人生大智慧,不是理智,而是清楚明白的看透整个的世局,在这一点上,谢安无疑为古今一人。当尽责时付出,当身退时潇洒。不论淝水之战,还是蛰居东山,他的内心肯定都是平静的。
我觉得这样的平静还是用在大情势上,生活小事中还是真性情一些比较好。做人,俯仰之间无愧天地良知,无论何时都会平静。所以年轻就该轻狂,无所畏惧的去尝试;中年就要去拼搏,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年当平静,笑对生老病死。
我一小小女子,少年时不可一世,清高自傲。哭过,笑过,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性情。做人无愧,对错皆无悔。现在并不想在社会上去实现自己怎样的价值,工作尽心尽责就好。只想有一方小小的书桌,读书亦不过是相夫教子之余。如此,我心足矣。老了可以健康无忧,生死现在还没看破,不知老了会不会明白。希望大家都幸福。

怎么越看庄子就越觉得有佛家的味道

佛教传入中国之时,老庄之学,特别是庄子的思想,是翻译佛经和对佛教理解消化的重要媒介。从南北朝到唐宋的一代代高僧,哪位不是饱读老庄而后出家为僧的。这些高僧们在消化吸收印度佛教,并使之中国化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孔孟老庄思想在里面所起到的作用。
至明清时代,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开,有说禅宗是庄学,有说理学是外儒内禅。
达摩东来,称“东土有大乘气象”,指的就是中国的孔孟特别是老庄这一文化土壤。如果把汉传佛教中的糟粕和轮回等神秘主义去除掉,剩下的几乎就是庄子,而禅宗则是对庄子的注解。
我注意到,很多人在讨论儒释道三家文化时,总是将佛教典籍出现的时间定义为释迦牟尼在世时,这是错误的。
以佛陀与庄子为例:
先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明一下佛陀与庄子的生卒年。
由于阿育王已有相当明确的年代可考,推论佛陀年代有了更大可能。 日本小野玄妙据一切有部传佛灭后116年阿育王登位,又即位于公元前269年,故佛灭于前384年。宇井伯寿又以阿育王即位于公前271年,推算为前466—前386年。 宇井氏学生中村元又用新的希腊方面史料,订为前463—前383年。佛陀去世时,中国的孔子已去世了97年。(佛陀生卒年另有记点一说,学界早已认为可信度太低)
目前对庄子的生卒年,大多采用马叙伦先生的考证结果,即约前369年-前286年。庄子去世时,印度的佛陀已去世也是97年。
庄子在世时就已经写有著作,并流传于世。佛陀在世时期,印度还没有产生成熟的文字系统,所以也就没有佛经。佛经是在佛陀去世几百年之后至一千年之间,由后人陆续写出来的。虽然佛陀在世早于庄子,但佛经晚于《庄子》。
学界曾指出过,佛经在中土的翻译,不能用今天的“翻译”概念去理解,其很大程度上也是边创作边翻译。例如佛教《金刚经》中,由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这个概念,就是借鉴《庄子》的“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
对华夏文化的吸收,是佛教传播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坏事。但是,历史上每次佛教进入兴盛时期,就会出现强调佛教文化的印度原生性,与华夏割席的思潮,甚至还会有化华论(将华夏诸多文化宣传为源于佛教或受佛教影响),这就值得警惕。这也是人类宗教的局限性,宗教认同永远会高于国家和民族认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