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投降蜀国的魏国将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时期,最弱的国家是蜀国,但也是蜀国抗争的力度最大,蜀国和魏国多有交手,互有胜负,但战争比的是国力和人才,在这方面,蜀国和吴国都不如魏国,最后被灭也是很正常的。
在魏国和蜀国的战争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原本是魏国的兵将如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投降蜀国以后,都对蜀国忠心耿耿,至死不渝,更甚者如姜维,蜀国都被灭了,还想着通过计策复国,最后被杀。
那么,蜀国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让这些魏国大将都能够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呢?接下来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
王平本来是巴郡人,后来追随了曹操,被任命为代理校尉,曹操和刘备的汉中之战,众所周知,刘备取得胜利,王平就被俘虏,投降了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王平被重用还是在街亭之战,马谡失街亭,导致诸葛亮北伐的计划被打乱,无奈退兵,而王平处理得当,避免了很大损失因此被封为亭候,更重要的是进入了诸葛亮的法眼。
王平在此后也屡立功劳,诸葛亮死后,平定魏延叛乱,王平也是居功至伟,后来王平镇守汉中,有王平在,汉中固若金汤,因此王平与邓芝、马忠并称为平安三侯。
而夏侯霸所在的夏侯家族本来是曹操的忠实粉丝,其父夏侯渊深受曹操的重用,夏侯霸本来死也不会投降刘备,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死了曹爽。
夏侯霸一怒之下自己南下投降了蜀国,刘禅对夏侯霸也非常重用,还跟夏侯霸攀亲,刘禅的皇后是张飞的女儿,而张飞的妻子是夏侯霸的堂妹,夏侯霸到了蜀国,协助姜维伐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姜维就更加不用说了,本来在魏国也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小伙,但被诸葛亮收服以后,姜维便死心塌地的为蜀国服务,诸葛亮死后,北伐的重任就落在了姜维身上,即使受到太监黄皓的算计,依然为蜀国北伐大业而努力,以致于很多不熟悉历史的人都认为姜维最初就是跟着诸葛亮的。
蜀国之所以有这么大魅力,让王平、姜维、夏侯霸这么死心塌地那是有原因的。
首先,蜀国对这些降将非常的好。只要有能力的基本都重用,而且也会重点培养,这在这些降将来看,那就是伯乐,让自己有机会去发挥自己的实力,那肯定是感激不尽,肝脑涂地。
其二,有句话叫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在魏国,人才实在太多了,机会却相对较少,那么能够发挥自己实力的机会就更少了,比如王平在魏国最多是个校尉,不可能封侯的,即使王平是有能力的,也没有机会展示,姜维也是如此,在魏国,可能也会有不错的前程,但绝对做不到如蜀国这么位高权重,青史留名,何去何从,这些人自然有判断。
其三,蜀国的官场相对简单,无非就是荆州和益州派,但外有强敌的情况下,矛盾较少,因此不会有曹魏那么多勾心斗角,待起来更舒畅,这同样也吸引了投降蜀国的魏国降将。
综上所述,投降蜀国的降将大多都有了归属感,这才让他们忠心耿耿,相比于高官厚禄,能够被重用,能够发挥自己的实力才是更让人有追求的动力,也有留下来的理由。
众所周知,提到三国时期,大家都非常熟悉,特别是《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使得汉、魏和吴之间的故事非常深入人心,而我相信,在三国之中会有很多人更钟爱蜀汉。很多人会认为蜀汉在百姓心中更有好感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但其实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最主要是因为蜀汉的人都非常富有人情味,使得蜀汉获得更多的喜爱。
首先,蜀汉政权更受世人认可导致其在百姓心中好感度更高。众所周知,三国演义虽然不是正史,但是其在民间流传甚广,非常深入人心,而在这本小说中,蜀汉政权作为正统,以刘关张等人作为书中的主角而展开故事,而根据正统历史来说,魏国是从汉献帝手中继承过来的国家,按真正历史来写的话,曹操更应该是主角,但当时民间戏曲都以蜀汉作为正统,因此罗贯中才做这样的故事设定,因此才有掌握仁义的刘备,不忍夺走他人的基业,先后拒绝了陶谦、刘表谦让徐州和荆州,甚至在夺取益州的时候也是不得以才为之。反观曹操,生性多疑,奸诈狡猾,仅仅因为听错了话而杀了吕伯奢全家,还因为猜忌而诛杀了华佗,导致自己最终郁郁而终,而东吴的话在三国演义中存在感并不强。此外,蜀汉更有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因此这也导致了蜀汉更受世人认可和好感。
然后,蜀汉的人情味十足让世人对蜀汉有很多的好感。在三国演义中,蜀汉集团的将领谋士们更满足世人的幻想,并且相比之下蜀汉政权更有人情味,比如刘备的仁君和仁政,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关羽的忠义和勇武,而其他蜀汉将领虽然没有他们这么突出,但依旧有各自的风采,比如从赵云、黄忠、傅彤等人身上有着让人敬佩的地方。而这样出色的人才在曹魏以及东吴也不少,比如曹魏有内政能力极其出色的荀彧以及猛将张辽,东吴有猛将周瑜、鲁肃等人,但他们和蜀汉将领相比还是缺少了人情味。蜀汉的将领们大多都是出身草莽,让百姓有更好的代入感和亲切感,自然更容易获得世人的好感。
最后,蜀汉上下都极具人情味,其政权深受世人认可,因此尽管蜀汉大业未成,但却获得更多的喜爱。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蜀国的后期,其实有不少大将都是从魏国叛逃而来的,比如魏延、王平等等。王平的能力,在街亭之战当中已经得到了公认,诸葛亮也对他非常信任和看重,但是王平为什么要舍弃强大的魏国,而来到弱小的蜀国呢?他投降的时候,可以说是舍弃了一个更有前景的国家,却甘愿在蜀国当官,他这样选择的理由到底是什么,他看中了蜀国的什么呢?
原属曹操,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得以投降刘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与马谡一同守街亭,之后深受诸葛亮的器重,率领蜀汉的无当飞军,多次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拜前监军、镇北大将军,镇守汉中,曹爽率领十万大军攻汉中时,被王平所击退,累封安汉侯。
延熙十一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了爵位。
王平虽然在魏国当官,但是官职一直不高,这对战争年代的将军来说无异于无出头之日。王平最开始的时候是当一个代理校尉,一个校尉官职本来就不大,而且还是代理的。
这让王平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本来以为曹操是一个非常注重人才的主公,没想到却截然相反,心里有气的王平也不敢直说,只能埋在心里。其实并不是曹操不重视人才,只不过是没发现王平身上的优点,王平这个人不善于攻城池但是非常善于守城。
曹操当时主要就是攻击汉中,和蜀国争夺地盘,自然王平的实力得不到任何展现。无奈之下的王平只好投靠了蜀国,在刘备这里王平真是得到了应有的待遇,不仅身为将军,而且还成了主力。为了表示对王平的重用,刘备还交给了王平重要任务,镇守汉中,王平果然不负众望,曹操派来的数十万大军都没能撼动汉中,一问守将是王平,气的没吐血。
思乡之情
王平最开始虽然是为曹操卖命,但是自己确实巴西郡人,也就是蜀国。家在蜀国,自己为魏国卖命,王平心里很是不踏实。而且王平可是一孝子,他知道徐庶的下场,所以自己也害怕刘备会效仿曹操。
再有王平在魏国没有一点展现才华的机会,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降算了,自己本来就是蜀国人,这样来看自己顶多是弃暗投明,想通了的王平收拾收拾行李,直奔蜀国而去。
曹营太过勾心斗角
之所以王平最终选择离开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在曹操这里很是压抑。曹操阵营中人心不和,特别是曹家和司马懿两家之间的明争暗斗,自己在曹营意味着自己必须选择一方势力,但是当时两家的争斗还不太明朗,自己还不能拿定主意,毕竟这一步赌博,自己选不好就要完蛋了,而且王平也不喜欢这种勾心斗角的生活,在极度压抑而又不受重视的情况下王平选择了背叛。
回顾当时王平投降的局势,曹操强而刘备弱,但是王平弃强择弱,实属是无奈之举。毕竟在乱世中王平有一腔热血,怎愿意一辈子默默无闻呢?不过分析王平所做的一切都是很正确的,自从投靠刘备以后才华展现出来,成了一代名将。如果一直选择留在魏国可能还是会继续自己没有出头之日的悲惨生活。后期的王平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成了守城第一人!名垂青史。
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把所有身家全压在上面,对汉中之地势在必得。曹操方面派出了夏侯兄弟以及张郃徐晃两位跟随了曹操数十年的沙场老将,后期的曹操更是亲自上场。
而此时的王平呢,只是一个偏将在曹操军中是很没有话语权的。此时的王平年纪轻资历少战功少,因此也就话语权少。于是当他跟谁徐晃战败后,徐晃想把战败的锅甩给他时王平不服。恐有性命之忧的他一怒之下投靠了刘备。
其实王平投靠刘备之后其实刘备一开始也没有多么重用他,真正重用他的是诸葛亮。当夷陵之战后蜀国精锐尽失,失去的不单单是国力许多年轻的蜀国将领也在此战中失败。于是后来诸葛亮北伐可用的人其实不多,令诸葛亮对王平刮目相看的是街亭之战。此战马谡不听军令以致兵败,可是王平却严格执行了诸葛亮的军令,并且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替蜀汉保存了一部分兵力并和曹魏名将张郃交手之下还能全身而退。后来马谡因为街亭之战被诸葛亮斩首利威,可是王平却因祸得福诸葛亮在这之后对他提拔重用,王平因此活跃在北伐战场上。
诸葛亮死后王平凭借着多年在战场上的老道经验,替蜀汉守着北大门汉中。让曹魏精兵每次都大败而归,与其说提拔王平的是刘备倒不如说真正成全他的是诸葛亮。王平投靠刘备后的几年里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北伐之后才正式开始展露头角,因此才说是诸葛亮提拔的他。
对于刘禅投降一事,有一个流传的说法,就是当时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认为如果魏延尚且在世,那么蜀汉不止于此。也有人认为这是对明末崇祯身边的太监曹化淳所说的"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误传。其源流与真伪有待商榷。但我们可以考虑一下,这种说法是否有说服力。蜀汉政权灭亡是偶然的吗,如果魏延当时仍旧健在,蜀汉政权的命运能够得到挽救吗?
蜀汉前期大将,颇有才能屡立战功魏延是三国时蜀汉前期的一员重要将领,作战十分英勇,并且颇有军事才能。魏延在公元211年跟随主君刘备,立下赫赫战功。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众人都以为张飞将得镇守重地汉中之职,但刘备力排众议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称帝后,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奠定了魏延作为蜀汉大将的地位。
魏延镇守汉中
魏延在防守汉中时,采取了"重门之计"。他的这一策略不只重视城门的防守,而是在汉中各个险要之地、关口等等都设下了大型的防御工事。同时派强将把守,利用精锐部队进行防御反击,使他们互相之间可以接应救援。在魏延驻守汉中的15年里,曹魏大军一直被抵挡在外,其军事能力可见一斑。
因十分了解汉中的军事情况,在诸葛亮北伐中,魏延出任了前军师,负责处理北伐时前线战事的决策问题。同时魏延又一直受制于诸葛亮,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子午奇谋"的方略,希望允许他率兵经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认为不够稳妥予以拒绝。每次随军北伐,魏延都请诸葛亮让他统领万兵另走关中一路,但诸葛亮也一直不同意他的策略。
诸葛亮北伐路线
可以看出,魏延在军事上确实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能够自己做出一定的规划与谋略,并且敢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争取实际的行动许可。虽然魏延的许多构想在当时未能被接受,但直到今天还在为人讨论,甚至有人因此质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这不仅反映了魏延的军事能力,也能体现魏延的才能得到了后世的注意与认可。
诸葛亮雕像
魏延虽然英勇善战,颇有军事才能,但这就能说明他可以在蜀汉末期力挽狂澜吗?其实不然,从另一面看,魏延的英勇与谋略这些军事上的优势也暗示了他在为人处世以及性格上的劣势,而这对于他的长久发展都是致命的障碍,更不要说去拯救蜀汉命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乐毅是谁诸葛亮自比乐毅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