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韩信胯下之辱的由来是什么

说历史 2023-06-08 23:03:52

韩信胯下之辱的由来是什么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被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他一人全都胜任,还有人评价他“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可是这样一位将军却受过胯下之辱。

韩信从小就失去了父母,靠着钓鱼维持着基本的生活,他经常受人欺负,一次,一个屠夫嘲笑他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硬碰硬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所以,韩信忍受得了一时羞辱,方能成大事。正所谓,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韩信胯下之辱的由来是什么

韩信的胯下之辱是指什么?

说的是当年韩信衣食无着,很落魄,经过一个河边,有个洗衣服的老婆婆看见了,就给了他饭和衣服,韩信说将来一定报答他。
后来在刘邦手下功成名就,就【至楚,召漂母,赐千金。召辱己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此。”】
就是到了楚地,召见漂母(就是洗衣服的婆婆),赏了千金(不是金子,是铜)。又召见当年受胯下之辱的少年,让他做了中尉。

为何韩信要受胯下之辱呢?

历史上对韩信的记载,大概就是从他少年时代开始的。

少年时的韩信,性情放纵,不拘礼节,整日佩带一把不知从哪里来的宝剑,浪迹乡间,游手好闲,这样的形象很容易让人觉得韩信是一个好逸恶劳、爱慕虚荣、眼高手低的废物。

因为没人瞧得上,又没有经商谋生之道,少年韩信只得靠四处蹭饭,勉强活下去,日子过得很悲哀,甚至有些厚颜无耻。

但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下,韩信却做了一件事,虽然穷得叮当响,但他还是执意为亡故的老母亲找了一块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而且还说,他找的这块坟地可安顿下一万户人家。

从穷困潦倒坚持佩剑,到身无分文要为亡故的老母亲找万户坟地,从贬的角度讲,韩信这人确实太爱慕虚荣,而如果从不那么贬的角度讲,韩信这人内心有傲气,有抱负,但他的傲气、抱负也有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他有强烈的功名欲望。

可以说,后来刘邦要杀他,就是因为他的功名欲望太不可控,虽然在能反的时候没有反,但他的内心始终是不安分的。

除了为亡母找坟,少年韩信还有两件事很有名,一是漂絮老母给他的?一饭之恩?,一是恶少屠夫让他遭受的?胯下之辱?。

漂絮老母的?一饭之恩?,韩信终生铭记,并且在衣锦还乡后隆重地谢了这?一饭之恩?。

虽说人杰记恩是常态,但此事发生在韩信身上还是极具宿命的意味。

韩信的发迹之路不像那些一路拼杀的乱世枭雄,他是携天才之姿一夜成名,并且在一夜成名后一发而不可收拾。

相比那些历经磨难而成功的枭雄,韩信的发迹之路太顺,太简单,太干净,因而他对人性的洞察并不深刻。

如果他天生是个心狠手辣的人,倒还好说,关键他是个看重?一饭之恩?的性情中人,而刘邦何尝又不是另一个给他?功名一饭?的恩主呢,所以后来叫他反刘邦,他做不到,总是寄希望于人性的善与义,但作为开国帝王,刘邦是皇权至上,一切有可能威胁他大汉皇权的都必须毫不留情地剪除。

内心有着强烈的功名欲望,但又有着一味讲恩情、讲善义的单纯性情,如此矛盾的韩信一旦陷入险恶的政治漩涡,怎可能会有好下场。

胯下之辱 典故由来

  韩信,秦末淮阴(今江苏淮阴市西南部)人。他小时候读过书,拜过老师,学得文武双全。后来,他父母双亡,家中越来越穷,只好流落街头。

  他虽然很穷,但也像武士、侠客一样,身上总佩着一柄宝剑。淮阴城里的一班少年看了很不顺眼,常取笑他,他也不跟他们计较。一次,他们又在街上相遇,这班少年要捉弄一下韩信,拦住他说:“韩信,你文不文、武不武的,像个什么呀?我们看你还是把身上的剑摘下来扔了吧!”

  这班少年中,有个屠夫的儿子特别刻薄,冲着韩信说:

  “你身上老是带着剑,好像很有两下子似的。但我知道你是个胆小鬼。你敢跟我拼一下吗?敢,就拿剑来刺我;不敢,就在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说着,这屠夫的儿子撑开两条腿,在大街上来个骑马蹲。韩信盯着他看了一会,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爬了过去。这班少年见了,一个个笑歪了嘴,给韩信起了个外号叫“钻裤裆的”(文言叫胯夫),认为韩信是个无用的懦夫。

  可就是这个胯夫韩信,在楚汉战争中被 刘邦 拜为大将,立下了赫赫战功。西汉王朝建立后,韩信被汉高祖 刘邦 封为楚王,以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为都城。韩信便捧着楚王大印,衣锦还乡。

  淮阴也属楚地。韩信到了下邳,就派人到淮阴把那个屠夫的儿子找来。那屠夫的儿子吓得直打哆嗦,以为韩信要报“胯下之辱”的仇,不料韩信对他说:“你不必害怕,闹着玩的事有的是,何必这么认真呢?你当时倒是挺勇敢的,就在我这儿做个校尉吧!”

  那屠夫的儿子没想到韩信这么宽大,不由连连叩谢。韩信对手下的将士说:“他也算是个勇士。当初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把他杀了吗?可那有什么意思?就因为我能忍辱负重,才有今天。因此,也可以说他是督促我上进,去建功立业的人。”

  手下的将士听了,都十分钦佩。

  后来,“胯下之辱”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未显达时被人鄙视、嘲笑,遭到羞辱。(牟楚)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为何受胯下之辱?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年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给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韩信说将来一定要报答她。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司马迁:“韩信、卢绾非素积德累善之世,徼一时权变,以诈力成功,遭汉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称孤。内见疑强大,外倚蛮貊以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穷智困,卒赴匈奴,岂不哀哉!”?[34]?

班固:“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尽矣。楚、汉之际,豪杰相王,唯魏豹、韩信、田儋兄弟为旧国之后,然皆及身而绝。横之志节,宾客慕义,犹不能自立,岂非天虖!韩氏自弓高后贵显,盖周烈近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