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打仗士兵都用什么武器和影视中大不相同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3 20:02:11

古代打仗士兵都用什么武器和影视中大不相同

电视不是现实,对于刘关张、赵子龙、吕布典韦等名将们在新三国中的刻画,有些不符合三国历史的真实情况,这个已经很多人讨论介绍过了。电视剧里仍按照小说来表现,也实属正常,但是对于那些小兵小卒使用的兵器,老百姓们并没有先入为主的定式。这时应该尽量尊重历史,按照三国兵器的真正特点来设计道具服装,尽量有真实的历史感。可惜在这方面,《三国》却显示出了一种历史的倒退感。

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士兵手持戈,戟的画面,把历史一下子拉回到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戈已经逐渐被戟所代替,到汉代就基本消亡了。考古中就很少发现汉代的戈,而且多为汉初墓葬中的仪仗性兵器。多以铜制,还装金饰银。二电视剧中的戟,也与三国历史上的差别很大,前面多出的戈头实在是画蛇添足。这种戟从性质上看是春秋战国秦代的铜戟。剧中甚至还经常出现三戈戟。

到汉代时,已经大量使用铁戟。铸造出的生铁并不适合造兵器,所以则是的铁兵器以锻造为主,外形上就不如青铜铸造那么完美了。在加上作战方式的变化,汉代的戟在形状上与电视剧中出现的截然不同。它们承袭了战国晚期的形制(那是就出现了铁戟),类似一个“卜”字,刺杀、前推的功能增强,钩,凿作用减弱。东汉时期,由于战车被骑兵、步兵代替,一些戟的横枝还上翘,变成了叉刺,更加突出了刺的功能。

出现这种错误,在于一些影视工作者不知道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铁的产生。秦汉时期,是青铜器发展成为铁器的重要时期,因此很多涉及到的金属的地方,都在秦汉前后有巨大差别。这一点在兵器上的表现也尤为明显。出了上面介绍的戟的外形变化,刀剑的变化是更加突出和明显的。

文献、画像资料、考古实物都表名,汉代开始流行环首刀,而且在实战、配饰中已经基本取代了剑。比如《太平御览》中记载,动物孙权与黄武五年造“十口剑,万口刀”,蜀主刘备命名匠蒲元造刀“五千口”,吸进司马炎于咸宁元年造刀“八千口”等。《三国志》中就记载,董卓欲废汉献帝时找袁绍商量,袁绍“横刀长辑而去”。

环首刀一般长一米左右,宽约3厘米,刀身窄而直单侧有刃,刀背后世,没有护格。柄首均做成椭圆形的环状,所以被现代人成为“环首刀”或“环刀”。和过去的青铜剑、铁剑相比,这种刀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刀身单侧开刃,简化了制造工艺;

2、 没有护格,利于锻造;

3、 刀背厚实,更利于劈砍。

因此环首刀即适宜大量制造,又适合步兵、骑兵战场格斗。到西汉中期,将校官吏们就经常佩戴这种刀。所以三国时期,我们最常见的短兵器应该不是剑,而是环首刀,即便袁绍这种名流,在于董卓相国见面这种的礼仪场合下都配刀,那么到战场上更应该挂一把实用的刀在腰间,二不是已经却大实战作用的剑。电视剧中的普通士兵倒是经常用刀,但是看着却想从二十九军借来的大砍刀,比汉代的环首刀宽了好几倍。虽然都是铁兵器,可在三国是造出宽宽的大砍刀并不容易。那是的到主要是炒钢或者块炼钢反复折叠锻打渗碳而成,有的甚至会折叠刀30多层。在加上冶炼、锻造中所需要的燃料、鼓风等技术都不如后世,所以段打出一个大片刀并不合算。宋代的手刀由于技术进步,倒是这种大片刀的形状,但它明显地以劈砍为主。春秋战国时期的短兵器以刺击为主。到汉代时虽然由于钢铁技术的发展。劈砍方式逐渐增多,但刺杀功能仍旧是很重要的.

说到炒钢、锻打,就不得不为电视剧中的铠甲感到难过了。《三国》中的铠甲明显都是落伍产品。在曹操这种追求实力的枭雄身上,不可能穿那种毫无效果的甲胄;在袁绍那种徒好虚名的王侯身上,也不可能穿那种过季的时装,汉代的流行时尚是鱼鳞甲,而却越是高档的甲胄,甲片就越小。现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都特别喜欢那种表面看起来有浮雕效果的甲胄,大概是受了隋唐雕塑与西方板甲的影响。要产生这种浮雕效果,一种方法是像西方那样用大片钢板锻打。单这种板甲的防护效果并不好,英国人用紫杉木制造的单体长弓就可以穿透,根本不能抵御中国的复合弓,更不用说弩了。另一种方法是在皮甲上加压。春秋战国时期的皮甲已经非常成熟,可以达到这样的美术效果。但到了汉代,中国人已经开始淘汰皮甲,而是以贴片制造鱼鳞甲。

汉代把铁甲称为“玄甲”,大概是因为铁是黑色的在陕西咸阳杨家湾曾经出土了西汉时期模拟送葬军阵的陶俑群,一共有2500多个陶俑,其中约40%穿着甲,单都是涂成黑色的。对于汉代,考古发掘中只发现了极少的皮甲,铁甲则遍布我国南北。从汉代简牍上看,西北边塞地区应该同时配备有皮甲、铁甲,单后者明显多于前者。汉代铁甲根据甲片大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札甲,甲片大小还类似先秦时期的皮甲,10多厘米甚至20多厘米长,3.5厘米宽,一套用甲片数百片。第二类是普通鱼鳞甲,甲片长4、5厘米,款2 、3厘米,全身用千片左右。第三类是精细鱼鳞甲,典型代表就是满城刘胜墓出土的汉武帝时期的铁铠。它们的甲片长3、 4厘米,款2厘米多点。全身一共两三千片。此时的胄(头盔),也主要是用甲片编成。

也许有人会说:你怎么知道袁绍之类的高级将领不爱穿皮甲呢?也许它们就是觉得皮甲好看,自己又不必亲自上阵厮杀,没必要穿铁甲。首先,这些人就算是一方诸侯,也时常要面对刀光剑影,不可能把美观摆在性命之前。至少在吕布来袭这种情况下,不会仅仅顾着好看吧?其次,鱼鳞甲穿起来要比那种大块皮革拼成的札甲舒服多了。做工复杂的精细鱼鳞甲,在东汉是就已经成为权贵们追求的时尚。在诸侯的王墓中屡有发现,上面说的精细鱼鳞甲的出土地,满城刘胜墓,有些读者可能不知道,因为著名的金缕玉衣也出在那。咸阳杨家湾出土的陶俑中,只有一个陶俑身着这种类型的铠甲,而且比其他陶俑高大,穿着华丽的长靴,应该就是高级将领。第三,要论时尚,也不会是皮甲。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勒出了黑光铠、明光铠、环锁铠、马铠。曹操送给自己儿子的礼物。自然应该算在更时髦的东西。这几种甲胄都与剧中有很大区别。所以在电视剧中,袁绍。董卓、吕布等人的甲胄处处体现着历史的倒退。另外在盾牌上,也存在这种问题。罗贯中把三国进不到了明朝,我们现在又把三国到回了春秋战国。

左边是清代拍摄的青年人射箭,你可以明显地看到扳指。可惜这种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几乎从来没有再影视中得到体现。右边这位老兄的射箭方式,则是古今中外罕见的。

中国特色

在我们的影视剧中,还存在一种学习落后西方历史,崇洋媚外的情况。中国导演们对中国特色的了解,有时可能还不如歪果仁。弓箭是古代的重要兵器。但是东西方开弓拉箭的方式并不一样。我们在现代射箭运动中常见的那种拉弓方法,是西方常用的,叫做“地中海式射法”。其中特点是用其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列勾弦,箭杆在弓的左侧(右手拉弦时)。在使用单体弓的西方,这种拉弦方式还可以接受,单单体弓比较长,经常一个人那么高,弓拉满后,食指处上下形成的角度基本为钝角。但是在东方,流行使用复合弓,弓体较短,张满后手指出的弓弦为锐角,上面那种拉弦方法就会挤压手指。所以在东方更多地采用“蒙古式射法”。其特点是以拇指勾弦,并在拇指上戴护指的拇指环,拉弦时用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箭杆置于弓右侧。其实这种射法早在早在商代就被中国人采用了。西方学者称其为“蒙古式射法”,是因为他们第一次见到它,包括复合弓,都是通过蒙古人的西征。1976年发掘的殷墟妇好墓中,就出土了一件玉拇指环,距今已有3200年左右。在实战中,拇指环大都为石制、骨制。现在人们常说的扳指,一种玩物,就是满清贵族从这种拇指环上发展而来的。

宋代兵书中曾对比过两种射法的特点,中国古代画像上也是两种射法都有。相比而言,蒙古式射法的精确度、稳定性、快速性等方面都更好,更适合骑射、复合弓。特别在马背上,由于缺乏稳定性,地中海式射法只能在事先准备好的情况下开弓射一次,很难再次搭箭射击。

抛石机,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但出现的抛石机在结构上似乎照搬《角斗士》等西方电影。中国古代抛石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直接以人力拉绳。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两三百。那种利用绳索、皮革、筋等材料的扭转来转动的木杆进行抛射的抛石机,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没有出现过。它虽然可以节省人力,但射速慢,制造工艺更复杂,易受潮湿等气候因素影响。及时利用重物代替人力拉绳的抛石机,也是在元代襄阳砲时才有的。而且中国古代抛石机有一个重要特征,代表了一种“先进技术”,那就是皮兜。一般来说,抛石机的杠杆越长,射弹的速度才能越快,威力越大。但是以为增加杠杆的长度,又会带来自重、强度等问题,不仅浪费更多能量,还可能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杠杆太细长,所以要加粗,加粗后更重了,强度又不够了。我们的祖先聪明的用绳索和皮兜来延长杠杆,这样即降低了自重,又加长了力臂,大大提高了抛石机的威力。在《武经总要》里,就明确记载了这种结构的细节。当然在三国时期,抛石机是否已经进步到这个阶段还没有确切答案,导演为抛石机加一个绳筐的做法不能算错。单只用五六个人就把一个大油罐或石头抛出几百米外,则明显违反了高中物理知识。

我国古代战争常用的兵器

基本上是枪戟之类的长武器,冷兵器大规模方阵作战时长兵器比短兵器(如剑,刀)有优势.骑兵主要的作战武器是马刀,因为骑兵不太注重阵形,当然冲锋的时候也可以用长兵器.
射箭有专门的弓箭兵.扔标枪只记得希腊重装长枪兵这么干过,扔斧子飞刀更不好用(那么沉的东西太累赘,射程也没有专业的弓弩好,更何况制造比箭要麻烦.)
冷兵器部队中也会带一些钝器(比如链垂狼牙棒什么的),专门来克制重装甲.不过中国这边重甲部队不常见,所以这些兵器没有多少.
明代中后期中国的部队就开始配备火器.不过这时的火器没有后来的那么逆天.

古代打仗用什么兵器好?兵器长短有什么利弊?

对于不同的兵种来说,需要不同的长短武器。对于步兵和骑兵来说,我认为肯定是轻巧又长的武器好处比较多。对于那种刺客型士兵,则需要短一点的武器来隐藏自己,趁敌人不注意,给他致命一击比较好。但是在古代士兵大多统一型训练,还是长矛这种远程攻击武器比较好。

在古代时期,大多数的兵器都是冷兵器,战场上面比较常见的,都是一些枪、矛、戟、弓等。很多人一般都选择远程攻击为主的兵器,一般到近身冲锋的时候才会切换到近战的武器。但也并不是说,像枪和戟这种兵器越长越好,远程攻击自然越长越好,使敌人无法近身,但万一被近身之后,那长兵器就没有反抗的能力了。此时短兵器就派上用场,短兵器最大的利处就是方便携带,且可以趁敌人不备给齐致命一击,但只适用于近身攻击。


现在现存的兵马俑中里面发现的长矛最高长达六七米。
这就可以看出古人一般都是热衷于较长的武器。一般在古代的军队中,杨家枪法和沙家枪法是指挥官中最为喜欢的,因为这些枪法学习起来最为简单,且攻击力大,非常适合战争中的排兵布阵,且密集方阵中使用起来威力巨大。


也正是因为长枪在武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就要求制作它的材料都是需要上好的刚性材料。比如牛筋木,剑脊木这种珍贵的木材基本上不会弯曲,这样在战争中才能派上用场。其次,由于枪械这种武器本身就很重,你就需要手部动作非常灵活,最好可以不仅进攻还可以达到防守的效果。士兵在练习中就要灵活的控制枪根,然后运用各种技巧一步步逼杀敌人。

中国古代打仗,用什么兵器最好?

  枪为百兵之王!枪为百兵之王!
  骑兵用的枪叫大枪,步兵用的叫小花枪。大枪长丈余,是整根的白蜡树,枪把粗如鸭蛋,枪头粗如鸭蛋黄。大枪又长又沉,两只手端平都难,很不好使。小花枪就短多了,也细得多,抖起来容易,枪头乱飞,故名花枪。大枪平时训练时为防伤人不装枪头就是现在常叫的“大杆子”。抖大杆子是内家功夫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能练整劲和听劲。大枪沉重,只有用腰力才使得开,好枪法必须要能听到枪头上的劲,化发一家,方能不败。内家枪法在以前是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封妻萌子的绝学。太极门里大枪是最珍贵的功夫,非掌门不传。

  十八般兵器,能赢人的就只有刀枪剑棍,其他都是拿来玩意的,当不得真。老舍先生在《断魂枪》里讲“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枪是军器里最博大精深的、最难学的。是个人拿根棒子就知道到处乱敲,给他根枪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枪有百兵之王的美称,两军对阵最管用就是枪,刀棍还算不上。枪若使得好的,枪自己就有生命。马踏连营之时,“枪似游龙”,一条丈长大枪把人马团团护住,枪头寒光到处,鬼哭狼嚎,大将百战百胜,岂是靠运气。大枪是改朝换代、扫荡乾坤的神器,非刀、棍可比。内家大枪法,精忠岳王创,忠臣孝子传,欺哄瞒诈的小人不配知其奥妙。李雅轩不传小人,就是传,小聪明也未必能懂。

  现在流传的内家枪法,许多人喜欢托名在三国名将赵云名下,唤做“赵子龙十三枪”,也有直接叫“十三枪”,或者根据门派叫成“太极十三枪”等的。十三只是个虚数,枪法其实就三个基本动作,拦、拿、扎,其他的动作都可以从这三个中演化出来。赵子龙的时代实在太久远,枪法归宗岳飞则是有根据的。岳武穆王曾专门纂文形容过那时的“河南大枪”,岳王笔下那时的枪和现在的构造用法已经区别不大了。内家枪法成形于宋代,在宋以前,比如唐代虽也有罗成这样的名枪,但流行的还是马槊,如单雄信、尉迟恭。马槊就是矛,矛和枪形状完全相同,但用法根本不是一回事。矛、槊用的是硬木,而枪是有弹性的白蜡杆。众看官万勿小看这点细微之别,用有弹性的白蜡杆是个革命性的进步,内家功夫从此正式形成。大枪的神勇全靠内家功夫做底,不然就是一根死木头,一无是处。内家拳不只太极,形意、八卦和太极是同时发展的,杨露蝉陈家沟学艺时,八卦董海川、形意李洛农也都没闲着,内家拳是有传承的。陈王庭创拳说,真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罪莫大焉。陈王庭要是听到子孙这么编排,非得羞死不可。形意拳一直是以岳武穆王为宗,这个我支持。岳王很明确地提出“河南大枪”的好处,但在同时代和后来的武林并未引起重视。以《水浒传》为例,使枪的只有豹子头、玉麒麟、史文恭等少数几个好汉。内家功法和大枪在岳王的时代虽未广传,但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岳王在其枪谱中这样评讲当时的战斗:两马交锋,双方都害怕,拿着矛端都端不平,直往地上戳。这并非只因铁矛太重,换个轻点的硬木的矛照样举不动,而且木制矛重心偏前,打起来恐后悔莫及。一但换用有弹力的白蜡杆,用内力驱动,这枪就活了。枪头只在敌人的胸口、面门处乱钻,挡都挡不出去,越挡越倒霉。岳家军的骑兵,朱仙镇八百破十万,不是光勇敢就成的。可恨岳王为昏君、奸党所害,精兵丧尽,但总有一二人把内功和枪法都传了下来。内家拳,于元末明初,经张三丰之手集大成,始有内家和太极之说,到陈长兴、杨露蝉之时才广传天下,形意、八卦、太极一时名家辈出,内功、枪法、剑术登峰造极。只可惜冷兵器时代也到了尾声。

  矛、槊用的是硬木,没有弹性,缓冲不得对方的冲力。两矛相交,力量全传到了手上,如果角度不合适,当场兵器就要脱手,这是个杠杆原理,众看官去推推弹簧门就知道了。国外的弹簧门很重,一根长杆子作机关,为的是方便两手搬东西时用屁股一撞门就开。推门如果推的是把手那边,小孩都推的开,如果搞错了,推门轴那边,可就难了。硬木做的马槊,对方打在矛尖的力,因杠杆作用到手上时大了几十倍,那里还握的住,所以使马槊的一定要直对前方,万不可斜,一斜就会被冲脱手。西方的骑士比武,拿根电线杆互相捅,也太长了,简直天真得可爱。那么长的杠杆,除非完全对直了,只要横向稍有距离,两马一冲,捅在别人身上,对方没什么事,反弹力非把手臂搞骨折不可。西方人的对应办法就是把电线杆后面加粗,象个撞门锤一样,依靠木头本身的冲量,对撞时松开手,以免伤了自己。英国人开车走左边,就是遵照当年的骑士决斗传统。骑士都是右手持矛,对撞中必须完全垂直才能收效,所以都走左边。不知众看官是否注意到,现在拍的电影,骑士决斗却都走的右边,这是为了安全。用龟壳般的硬铠甲把全身罩住,两马走右边对冲,“电线杆”横着过来,腰轻轻一顶,杆就断,人一点事都没有。就这么点差别,古代的生死相斗就变成了老少咸宜的好娱乐。只要马走右边,人人都能当亚瑟王,赢得美人归。电视上演,英国有人在古堡里办这种旅游项目,大家有机会去试试,当知小子所言不虚。

  两马相交,都使硬兵器,硬碰硬,谁重谁占便宜。《水浒》霹雳火秦明使狼牙棒,急先锋索超使开山斧,都是这个思路。几十斤的狼牙棒、开山斧借着马力,横扫过来,万不可硬架。硬架的话,铁矛都要打弯,两臂就得骨折,而他那边挥棒时,手是空握着的,一点事都没有。对付这种敌手,大锤最有用。锤比棒重,挥动起来只要有点速度,冲量就超过棒了。锤棒相碰,冲量两相抵消,大家的手都是空握着的,都没伤着。锤比棒短,回手变招快,趁着敌人收棒不急,一锤就砸下去。金兵爱使狼牙棒,碰上岳云的金锤就全玩完了。使重兵器的关键就是要把兵器运出速度来,手得空握着,以防反震。这就象打网球时握紧拍子单手硬接来球会镇伤膀子一样,松松地握拍,拍子动起来就不怕了。要把百斤的金锤在短时间里运起来,没点天生的神力办不到。膀臂上的力太小是没用的,只有靠腰,腰力到手,才运得动重兵器。内家功夫讲巧力,四两拨千斤,但真要拼力气,使大锤,照样不含糊。一切全因腰壮气足。

  重兵器挥动起来,只要打上了,就够喝一壶的了,要是打不上可就惨了。重兵器动量太大,回手慢,给敌人以可趁之机。《资治通鉴》中曾记载尉迟恭凡三夺单雄信的马槊。单雄信使得好马槊,打的李渊永不释怀,一定要杀单大哥,李世绩以生家性命相保都救不下来。单大哥的马槊一定是势大力沉的,一但没打上、回不了手,就被尉迟恭冲进空门,夺槊而擒。不仅是马槊、狼牙棒,一切的硬兵器,打不上就现了空门,刀棍莫不如此。

  硬兵器,一是震手,二是有空门。但白蜡杆的大枪就不一样,白蜡杆有弹性,用枪头硬架斧、棒,枪一弯,有那么个小小的缓冲,手上就不震了,敌人兵器的劲道也给卸了。白蜡杆存得住能量,弯了会反弹,只要枪把一转,枪头就绷出去了,打个正着,这里面的功劳有一半是敌人自己的。内家功夫的奥妙就在于此,攻防一家,防就是攻,攻也是防,一个动作干两件事。电视里演日本的合气仗宗师和人过招,那边的徒弟伸着棍子让他打,先敲开对方兵器,再打头,连打两下,就象下象棋,你走一步,他走两步,当然什么都是他赢了,有没有这么不要脸的啊!其实就这不要脸也是跟中国骗子学的,日本人两亿人一个脑袋,一点创造力都没有,让他独立思考还不如杀了他。可怜日韩都中中华文化的毒太深,自己又解不了。

  白蜡杆大枪防守好,进攻也是一招破敌毫不含糊。一枪扎出去,万朵梅花,先把胸口的护心镜打碎,再往里钻。枪花朵朵,朵朵都致命,不知该挡哪个。此时千万不能挡,一挡就完了,白蜡杆是软的,硬挡正好被借上力,才挡出去,那边枪把一转,枪头马上又从另一方向打回来,力还更大了,这里面的功劳还是敌一半我一半。拳经上讲“棍怕点头枪怕圆”,说的就是大枪一但抖起来,枪头乱摆,神仙都难防。对付这等高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枪也抖起来,搭上去,让对方听不到力,他就不好进下一招了。如果两枪一搭,你听到了他的力,就可顺势打进去,既可借力打,也可直接打,只须枪头稍微错开一点,一滑就进去了。要是听不到,就得赶快变招采用守式。高手马上用比枪和在地上推手是一个道理,谁听到了对方的劲路,谁就赢,和使什么招式无关,只有外行才会津津乐道:用什么招破什么什么招。内家枪法就拦、拿、扎三招,其实就这三招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随便一枪出去,拦、拿、扎三式都有了,才算是上得战阵的好枪法。

  和高手过招要分外小心,体要松,神要聚,听不到劲也不能慌,万万不能妄动、现了明劲。只要不妄动,就是打到眼前了,还有一丝逃命的希望,一但被对方听着劲打进来,就好似空有雄兵百万在外,却被人劫了中军帐一样,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战阵上沉着是最重要的,越是十万火急,越要沉着。不过对付一般的小喽罗、破铜烂铁,就不须如此过虑了。大将马踏连营,不怕他人多,一条枪舞动起来,如巨蟒缠树,前后左右,护着人马,硬进硬退,枪头到处,沾着就死,碰着就亡。众看官也许不服:同为血肉之躯,何以能有如此神勇。此乃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智慧,道家哲学和内家功法:道之玄妙,妙在阴阳!

  小子我说:岳王的白蜡杆大枪是内家功夫之祖。那是因为白蜡杆有弹性,存得住能量,可以和人合成一个大阴阳。使得动白蜡杆的一定是懂阴阳之理的,懂阴阳之理就是内家拳。现在好些人练抖白蜡杆子是把它当成上力量来手段来练,这是走偏了。白蜡大杆子长丈余,没点力枪头都抬不起来,但这力可不是手上的力,手上的力再大都不够,只能用腰腿的力,手得松软了,听到了杆子的弹力才抬的动这杆枪。我师傅教我等练这杆子时,要求得手臂伸开,一只手抓住枪把,丈长的杆子得端平了,一端最少就是半小时。这就是我太极门的不传绝技“大枪桩”。“大枪桩”练的是人枪合一,死力气是端不了半小时的。只有把人体的阴阳运开了,和枪的阴阳一体了,才支撑得半小时以上。说白了,就是要全身关节、骨骼微微的抖,和白蜡杆大枪一起抖,枪和人抖成一体了,肌肉有张有弛,轮流地休息着,要端多久都行。端“大枪桩”时,枪头一直微微地颤抖着,枪头里装的铁弹子细细地响。若是练得更好的,手不见动,枪头就能舞起来。“抖大杆子是用来练听劲的”,这句话千金不易。众兄弟知道内家拳和兵器的阴阳之理,勿乱传,切不可传与外族,不然定遭天谴。

  大枪练出了听力,两马相交,兵器一碰,大枪有如灵蛇,顺着对方的兵器就钻进去了,大将杀敌从来只此一招。白蜡杆子的大枪是有生命的神器,枪有自己的阴阳之理,弯了就要直,直了又要弯,扎了左就往右,劈了前自会去挡后面。对方越是个力大如牛,使重兵器的猛将,越好打。他要是把我的杆子顶弯了,我才高兴呢,枪把只一转,力都不用,枪头弹出去,又再扎他一个。马踏连营,被团团围住才好呢,枪枪不落空。人枪合一,枪想往哪里去我就送他去哪里,我眼到哪,枪就自会扎哪里。人只要不断地给枪以能量和神意,枪自会帮你打点四下。

  白蜡杆大枪只要有能量,就没有破绽。靠白蜡杆的弹性枪头的旋转非常迅速,敌人无机可趁。就是以一敌二也不怕,腰一发力,枪头摆个一百八十度,能同时荡开左右两边功来的兵器。枪头摆圆了,就是射来的箭雨都挡得住。一但枪不抖了,可就现了空门,大枪如果不是靠的白蜡杆子的弹性,枪头又慢又没杀伤力,白蜡杆直接用力捅威胁很小,很难刺穿铁甲,最关键的这样做很慢。内家高手碰见了内家高手,听劲好的那个能把对方枪上的动量耗掉,枪不弹了是最可怕的,比被人围攻还可怕。这时,敌人已经抢到身前,再发力把枪旋起来已经没有时间了。

  太极枪法里有一招“败式亮掌”,练的就是大枪如何“死里逃生”。“败式亮掌”很简单,就是后退扯个架式,一手高举,如同文革中跳忠字舞常用的造型,看不出有任何高妙之处,但这一招其实是大枪的败中取胜法,“拖刀计”、“回马枪”、“撒手锏”远不如这招凶险。如今,知道“败式亮掌”真实用法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能练成了,更是绝无仅有。“败式亮掌”其实是弃枪取胜的最后手段,天下没人能逃过这鱼死网破的最后一击。“败式亮掌”一手高举,意图是弃枪取背上的单刀,刀枪合击。这就象象棋里的双将绝杀,敌人逃无可逃。至于如何刀枪合击,小子我就不能再多说了,众看官还请见谅了。太极枪法练到了“败式亮掌”的刀枪合击就算功德圆满,可以下山助明主、取功名、解天下苍生之倒悬。

  枪法是全世界只此一家的中华绝技,而剑法则是枪法的变种。内家剑法纯是枪法,绝非刀法,剑法武当剑诀有一句“若把剑来当刀用,笑死三丰老剑仙”。内家剑法,斗剑时是绝对听不到兵器相碰的叮当做响之声的,一把剑最多就是轻搭在对方的兵器上划行,而剑术的精妙全在于因敌而动,一击成功。内家剑法里剑的动作并不多,练得是身法,特别是腰腿。功夫成了想下山,少林弟子是要打过十八铜人阵,而武当弟子则是要用一根小竹竿跳到树上刺下一只猴子。少林弟子遍天下,武当则代不数人,别说刺下一个猴子,就是两脚上树这招练成的也没几个。武当只要每代人能出一个练成了剑法的留山任教,也不至于凋零如此。内家剑术对剑本身的要求并不高,一根竹子都行,什么都没有时,食指捏个剑决也是一把剑。刀枪剑棍,剑术才是至尊,而剑术只不过是内家高超身法的应用而已。

  枪法、剑法只有中国才有,日本和西方都没有。日本的剑盗是刀法,而且还是送命的笨刀法。西方的大剑也是刀,非常原始、朴素的刀法,不讲究变化,打起来要吃亏,越用力越倒霉。但西方的击剑却是个好游戏,特别是花剑,但也只用到了剑的刺一个功能,略嫌单调。中华武术要走向世界,奥运会上那几块击剑金牌非得全包了才行。如果击剑的场地是圆的,小子我敢说有必胜的把握,就算依现在的规则,有了好听劲任然可以胜出,他日还请诸君看我在奥运上为太极二字正名。

  西方大剑形状如放大的中国剑,剑把很长,用法完全是刀,双手握持狂挥狂砍。西方人脑袋一根筋,只求挥剑有力,从不想一剑劈空该怎么办。为了增加力度,西方大剑的剑把后面有配重,很重的一块铁疙瘩,雕成各种花饰。配重的目的是在不增加剑的尺寸(西方大剑已经太肥了)情况下增加劈砍的冲量,这个安排简直蠢到家了:大剑回手更难了,而且增加了扭矩伤小指,搞不好剑会脱手的。我有一根九尺长的FLYFISHING ROD鱼杆,鱼杆末端也有一个配重。制造商的本意是方便CASTING,但我早就把配重卸下扔了。有配重了,力就乱了,根本听不到杆头鱼线的力,鱼线反而甩不远。我听着鱼线的力甩,腰力到杆巅轻轻一提一弹,只一个来回,整根九十尺的FLYFISHING 鱼线就能全出去。FLY CASTING最好的姿势就是“白鹤凉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0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