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武帝的推恩令怎么样

说历史 2023-06-08 22:57:37

汉武帝的推恩令怎么样

汉武帝登基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在全国上下推行了著名的推恩令。推恩令实行前,诸侯王的爵位与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其他庶出的子孙则不能分到一块土地。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意见,开始实行推恩令。规定不仅嫡长子能继承王位,其余的庶子也能在原封国内封侯。

但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管理,地位相当于县。另外,如果诸侯王没有子嗣,国家有权收回封地。这样一来,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最小的也不过十里地。推恩令在名义上没有对诸侯王国进行任何的削藩,也因此避免了武装反抗的可能。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汉武帝的推恩令怎么样

在世界范围内,汉武帝的推恩令有多么震撼?

在世界范围内,汉武帝的推恩令有多么震撼?

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并不多,汉武帝刘彻就是其中一位。在他当皇帝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改革。其中,有一项制度的推行既维护了中央集权,又变相地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实力。更为奇妙的是,各诸侯国居然都破解不了这个难题。那么这一神奇的制度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回到那个时代,详细了解一下这个神奇的"推恩令"。



西汉在建国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分封了很多刘姓诸侯,目的是维持刘姓江山万万年。汉朝初年,全国共有54个郡,但朝廷直接管辖的仅仅只有15个郡。也就是说,各诸侯国一共管辖了39个郡。是不是很恐怖?如果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对抗朝廷,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到了汉景帝时期,朝廷打算削弱诸侯国的行动已经迫在眉睫,此时晁错向汉景帝献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削藩策》。于是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诏书削弱各诸侯国。这种做法导致了各诸侯国纷纷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史称"七王之乱"。

虽然"七王之乱"最后被平息,但西汉已经经不起折腾了。汉景帝没有完成削藩的任务就撒手人寰,于是,削藩的重担便落到了汉武帝的身上。


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叫主父偃的大臣向汉武帝提了一个建议。他建议在诸侯中推行一项法令,让各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几个部分,逐一封给自己的儿子们。汉武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很快将这一法令颁布下去。这个法令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推恩令"。

于是,一场中央和各诸侯国的权力角逐战就此展开。

法令颁布之初,一些大的诸侯王并没有在自己的封地推行。他们也看出其中的名堂,这项制度本质上就是要逐渐地削弱各诸侯国的力量。但是不久,诸侯王不遵行"推恩令"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这次显露出来的矛盾并不是中央和各诸侯王的矛盾,而是各诸侯王儿子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呢?这还要从诸侯王继承的制度上谈起。

"推恩令"颁布之前,各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一般都是让自己的嫡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并没有继承爵位的权利。这就导致了各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们对嫡子的眼红和嫉恨,但朝廷的制度和自己的老子在那里摆着,谁也没办法违抗。如今"推恩令"颁布了,其他的儿子们就有了可以合法争取自己权益的机会。试问,面对这种机会,哪个诸侯王的儿子会放过?于是,各地的诸侯王虽然不情愿,但是也不得不实行朝廷颁布的"推恩令"。

那么就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各诸侯王不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再来一个像"七王之乱"那样的套路?

答案是:几乎不可能。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主要是由董仲舒总结提出的,主要意思就是将仁政和法治结合起来,把政治伦理化,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赋予一层温情的色彩,并提出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一系列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理论。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且给皇帝戴上一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面纱。

第二个原因就是中朝的建立和刺史的设置。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士族豪强的发言权从而加强皇帝的权力,汉武帝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中下级官员作为自己的参谋助手,后来演变为相对于外朝的另一个内廷,而且实际权力逐渐增大。另外,赋予刺史新的权利。除去实行各地的监察制度之外,刺史的职位在各郡和各诸侯国之上。虽然官职级别不高,但权力很大,这就对各郡长官和各诸侯王形成一种威慑。



以上两个原因,一个是意识形态层面,一个是具体实施层面。两者相辅相成,从舆论、伦理和具体制度都对诸侯王加以限制。因此,此时的各诸侯王比"七王之乱"时期增加了很多掣肘,就是想乱也乱不起来了。

作为那个时代的诸侯王,他们能破解"推恩令"吗?

我的看法是,确实破解不了。想要破解"推恩令"只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不遵行"推恩令"。不遵行"推恩令"的后果朝廷的问责倒在其次,主要是自己的几个儿子不乐意。而且几个儿子之间很有可能进行同室操戈,最后的结局谁也无法预料。

第二条路,起兵造反。要想起兵造反,再怎么说也得需要一个理由或者名义。就"推恩令"来看,朝廷是为了贯彻儒家所讲的"三纲五常"。同样都是儿子,朝廷都替你诸侯王考虑到了,要对各个儿子平等对待,你自己如果反对,你的儿子站出来首先反对你。朝廷真是太聪明了。



所以,在汉武帝时期所实行的"推恩令",既没有触动各诸侯王的既得利益,又得到了各诸侯王众儿子的拥戴,最重要的是在不激起矛盾的情况下变相的削弱了各诸侯王的势力,而且不能被各诸侯王所破解,真的是一项神奇的制度。

什么是推恩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颁布的一道针对诸侯国的法令。原本以前的各诸侯国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这么下去的话,诸侯国不管谁继承,还是这么大的地盘和实力。可推恩令的意思就是将这种继承方式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如果这么下去的话,诸侯国就会因为继承的人越来越多,导致地盘越分越小。毕竟,哪个诸侯国都不会是一个儿子。这么下去,诸侯国就会失去对于朝廷的威胁。其实汉武帝之所以颁布推恩令,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种表面上不流血的方式,削弱诸侯国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西汉建国后,在统治方式上,实施分封同姓王。结果是刘邦的设想没有实现,反而随着诸侯国的力量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了朝廷。其实在汉文帝以及汉景帝时期,就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了,但并没有触及根本。尽管皇帝和藩王之间甚至发生过一场战争,也就是后世所称的“七国之乱”,藩王的力量达到了削弱,但威胁还是很大的。

汉武帝登基后,也希望能够削藩,但是他没有采取比较极端的手段。而是间接委婉,逐步的削弱。汉武帝在元朔二年,他采取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并实施了这项专门针对这种情况的法令,也就是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

表面上是皇帝厚待他们,但却使每个封国的面积都化整为零,渐渐缩小,再也不足与中央朝廷抗衡。可以说汉武帝的推恩令,是非常明智的,手段也是很高明的。不仅名声没有任何影响,还很好的解决了藩王做大的问题。尽管这个过程相对缓慢,但效果却出奇的好。

你如何理解汉武帝“推恩令”?

当代,我认为无法破解的阳谋就是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制度。作为阳谋,推恩令本身并没什么复杂的地方,但有趣的是,就靠着这样一种简单的手段,汉武帝却能兵不血刃瓦解诸侯们的势力。
推恩令看透人性,成为无法被破解的阳谋。诸侯们没有抗拒的资本,即便他们不想入局,也不得不主动踏进去。

实力是平等对话的前提,汉初的异姓诸侯王们之所以能让刘邦重视,就是因为他们有和刘邦相抗衡的实力,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们中的硬茬子基本都被汉文帝和汉景帝给按平了,剩下的要么是安分守己混日子的,要么就是实力不够不得不屈服的。
其实,汉武帝提出的推恩令无法破解。这并不是特别稀罕的东西里面既有商周时期的旧思想,也有贾谊提出的《治安策》分割诸侯们的思想在其中:

“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

二者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汉武帝之所以能成功,也不得不说有机缘巧合的因素,以及他自身能力卓绝的因素在其中。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是什么

今天我们要讲的“推恩令”,历来被公认是一个无解的千古阳谋,哪怕你智商比得过诸葛亮,只要你身处“推恩令”这个计谋当中,你也绝对无法破解。
汉武帝
先来说一下到底什么是“推恩令”。令,就是皇帝下达的法令,推恩,就是推广恩惠之意,也就是说,推恩令,是一项推广恩惠的法令,他的颁布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那么刘彻要推行的是什么恩惠呢?
这里要先说一下古代的宗法制度,它规定了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必须遵循嫡长子继承的原则,比如一个被皇帝封了爵位的王侯,他的爵位和家产都只能由正妻所生的大儿子继承,如果大儿子英年早逝,那就依次往下让二儿子继承,总之,只能顺位继承给年纪最大的那个嫡子,其他的儿子,特别是庶出的儿子(也就是妾室所生的儿子)都只能干瞪眼。
在汉代,自刘邦立汉以来,就封了很多很多的诸侯王,这些诸侯不但有自己的地盘,还有自己的军队,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造反,因此汉代很多皇帝都想削弱甚至消灭藩王,比如汉景帝实行削藩,结果却引发了七国之乱,不仅削藩不成还差点皇位不保,所以,怎样解决诸侯王的问题,一直是西汉所有皇帝的心病。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任皇帝,他的父亲就是汉景帝刘启,刘启因为推行削藩而引发了七国之乱,所以皇位传到刘彻手上以后,各地的藩王依旧是一块很大的心病。有了前面的经验,汉武帝刘彻没有再使用武力削藩,而是颁布了一道“推恩令”。
推恩令的主旨,就是针对诸侯王今后的继承方案进行了调整,一改从前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前不是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诸侯的爵位和地盘吗,现在把它改成必须由长子、次子和三子共同继承。
实质上,就等同于把诸侯王的实力瓜分为三分,到了下一代,继续再这样往下面分,一直这样分下去,从前那些尾大不掉的诸侯国,就会自然瓦解,诸侯国没有了,皇帝自然可以高枕无忧。
汉武帝
那么汉武帝刘彻颁布这道法令的时候,非常聪明,他取了个名字叫“推恩令”,为什么叫“推恩令“?因为这是皇恩浩汤呀!从前只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诸侯的权力和财富,皇帝现在让你的三个儿子都可以享受这些财富和地位,岂不是天大的恩惠?
当然,受到这项推恩令的诸侯们也不是傻子,他们当然知道皇帝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分化瓦解诸侯的实力,但是,汉武帝把推恩令的剧本光明正大地交到诸侯的手上,他们却想不出任何破解的办法,因为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种恩惠。
比如,并不是每个诸侯都喜欢自己的嫡长子,甚至按照人之常情、做父母的都希望一碗水端平,推恩令打破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所以很快被这部分诸侯接受;其次,诸侯王的子孙几乎都支持推恩令,因为这关乎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哪怕在位的诸侯王不执行,他的子孙也不会答应。
汉武帝
比如衡山王受到推恩令之后想要造反,结果被自己的亲孙子举报,在切身利益面前,诸侯王的子弟还是看得很清楚,谁不执行推恩令,谁就是剥夺自己财富和地位的敌人,所以,推恩令的确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以至于诸侯无法抗拒,明知是个坑也不得不往里边跳。
最后再来看一下推恩令效果,咱们知道三国时期的刘备,他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中山靖王生了一百多个儿子,因为推恩令的推行,推到刘备手上的时候已经什么东西都没得分了,所以刘备堂堂王室后裔也只能沦落到以卖草鞋为生,所以看看刘备的遭遇,你就知道推恩令的效果,是多么地厉害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