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慈禧立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光绪三十四年冬(1908年),清德宗光绪帝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年幼的溥仪养育在宫中,因为清朝当时并没有立储的习惯,之前又废过一个“大阿哥”,所以溥仪被抱进宫,虽然没有明说是让他当太子,但很明显就是将他当太子的抱进皇宫,以准备继承皇位。
不久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命溥仪继位,将他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等于是溥仪当了同治帝和光绪帝两位皇帝的儿子,这两位皇帝在宗法上来看不等于是绝嗣。
溥仪继位时年仅3岁,而清朝当时正是风雨飘摇之际,不只是内忧外患,连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也是病重的奄奄一息,按理说正是“国赖长君”之际,为什么慈禧太后不直接以摄政王载沣为新帝,而是要以载沣为摄政王,以载沣的年幼儿子溥仪为新帝呢,今天小编来说说具体原因。
一、慈禧太后立溥仪为帝,可谓是将自己活着继续掌权和身后之名都算计得明明白白
慈禧太后实际统治中国长达47年,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政治家,她之所以立溥仪为新帝,主要在于可以活着的时候继续大权在握,死了以后也可以保证自己的身后之名。
虽说光绪帝死后仅仅一天,慈禧太后就随之而去,但抛开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慈禧太后掌权这么多年,即使在立溥仪之时,哪怕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但肯定还抱有希望,万一自己渡过这个难关了呢,又可以再活几年呢?
所以慈禧太后立溥仪,对于她活着时的好处在于年幼的溥仪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不存在跟自己争权的可能,而立没有太大政治能力的载沣为摄政王,表面来看虽说可以代行年幼皇帝权力来治理国家,但毕竟不是真的皇帝,无形中对慈禧太后构不成什么威胁,如果是真的皇帝,那么即使能力平庸,毕竟处在皇帝位置上,但也难免与掌握大权的慈禧太后发生冲突。
而且立载沣为摄政王,慈禧太后还可以通过载沣这个傀儡摄政王继续掌握实权,毕竟溥仪为皇帝的话,慈禧太后就成为太皇太后了,历史上还没有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中间辈分隔得太大,慈禧太后如果继续垂帘听政,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而通过摄政王载沣这个载字辈,并且可以代行皇帝权力的摄政王为傀儡,还是可以继续掌握大权,实际操纵国政,将实权抓在自己手中。
至于身后之名呢,立溥仪也是很合适。
在古代很多掌握实权的太后、王爷等等,死后往往会被疯狂清算,诸如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死后就被顺治帝疯狂清算。
对于这一点,精明的慈禧太后肯定考虑到了,所以慈禧太后立溥仪为帝,以载沣为摄政王,再加上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光绪帝死后自动升级为隆裕太后)这三个人在,自己的身后之名肯定没问题
即使摄政王载沣身为光绪帝的亲弟弟,对自己有所怨恨,可是自己立他的儿子为皇帝,以他为摄政王,这是多么大的恩典呢,于情于理他都是不可能在事后清算自己的。
而如果直接立载沣这个年富力强之人为皇帝的话,首先就权力来说,皇帝必然与架空他的人是天敌,所以二人必定有所冲突,加上载沣是光绪帝亲弟弟这层关系,那么自己对于自己活着掌权,还有身后之名都是不合适的。
所以精明的慈禧太后立溥仪为新帝,既可以保证自己若是可以活下去,可以继续掌握实权;又可以保证自己的身后之名,同时以载沣为摄政王,在自己死后,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是国有长君了,因为自己死后权力会实际延续到摄政王载沣,还有隆裕太后手上而不是仅仅三岁的溥仪身上。
二、连续两次兄终弟及实在是不合适
慈禧太后是清文宗咸丰帝的妃子,为他生下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
在同治帝无子英年早逝以后,本来应该找“溥”字辈的宗室成员继承皇位合适,但是慈禧太后为了方便继续掌权,是选择了咸丰帝弟弟醇亲王奕譞和她妹妹叶赫那拉氏所生的载湉为新帝,等于是选择了即是同治帝的堂弟,又是他的表弟载湉来继承皇位,当时载湉年仅四岁,自然方便慈禧太后继续掌权
但慈禧太后这么做,就有一个后遗症了,那便是这样不就意味着清穆宗同治帝是绝嗣了吗?
面对这个难题,慈禧太后的处理方法是等到光绪帝以后有子嗣了,继位的皇子要兼祧同治帝一脉,等于宗法上来说同治帝没有绝嗣。
而等到光绪帝病重以后,慈禧太后选择继承人,不得不考虑这点,如果再兄终弟及一次,那么太不合适了,而且为同治帝立嗣的事情,岂不是等于放弃了?
这样也太说不过去了,所以慈禧太后之所以立“溥”字辈的溥仪,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因此最后是年仅3岁的溥仪继位,并且是一人祧两房。
溥仪继同治嗣统,又可以兼承光绪
按照礼法,统嗣不可分离,继统继承的是皇统,而继嗣则继承血脉,是作为其后代。同治皇帝载淳死的时候,慈禧太后选择的是四岁的光绪帝载湉做皇帝。同治和光绪是同一辈,都是道光皇帝的孙子,所以光绪皇帝自然不能做同治皇帝的继承人,因而光绪实际上是继承了咸丰皇帝的嗣统。
但问题随之就来了,因为光绪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嗣统,那么刚死的同治皇帝就断了嗣统,这在当时的朝野引起了很大的不满。如吏部主事吴可读就以“尸谏”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强烈不满,吴可读遗折说:“皇太后一误再误,为文宗显皇帝(咸丰)立子,不为我大行皇帝立嗣”。
吴氏的想法实际上是当时大臣们的主流,所以慈禧太后在无奈之下颁懿旨,强调光绪是“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就是说,光绪继承咸丰皇帝,而等以后光绪皇帝生了儿子再过继给同治帝,这样也就确保了同治皇帝的嗣统。
上图_ 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同治皇帝
然而光绪和同治一样,一直到死都没有后代。所以如果再选择载沣作为皇帝,那么载沣和光绪、同治都是同辈,嗣统的问题就更加难以解决了。因此,按照清朝皇帝的辈分,光绪、同治“载”字辈下是“溥”字,新皇自然要从溥字辈中选。
载沣之子溥仪和光绪皇帝血缘最近,立溥仪为帝,可以较好的解决嗣统问题。也就是慈禧懿旨中所说的:“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同治)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光绪)之祧。”
提起晚清,很多人就会想到那个手握重权的实际掌权人,慈禧,她的一生臭名昭著,而且是无法洗白的那种,因为她的一生只为权力,不顾及百姓与江山,实在是作恶多端。直到去世前,她也不消停,当时光绪去世,皇族中有很多成年的继承人,慈禧为何选中3岁的溥仪?
在古人的规矩中,有立长不立幼一说,因为古代皇帝要掌管天下,一个还在尿床的孩子,他无法对朝廷之事做出抉择。皇帝年幼,百官有恃无恐,对江山全然无利。慈禧作为掌权已久的?老手?,对此一定很熟知,更何况清朝当时岌岌可危,正需要一个杀伐果断的君主,她为何选中了幼帝溥仪呢?
第一:溥仪的身份。溥仪的亲生父亲是醇亲王载沣,而这位仁兄是光绪的弟弟,就关系而言,他与皇帝的关系很是接近。光绪没有留下子嗣,他继承还是比较合理的,只是溥仪的年龄太过年幼了。在少数民族政权中,兄死弟承很常见,清朝恰好是满族统治。
第二:慈禧为自己考虑。慈禧一生都在为权力而斗争,为了权力,她连亲儿子都打压,别说别人了。虽然光绪去世,她自己也病重了,但她心中仍抱有一点侥幸,万一她自己病好了呢,病好之后还要掌权,皇帝年幼她才能继续垂帘听政,所以她直到临死前,还在打自己的如意算盘。
第三:为隆裕做打算。隆裕是慈禧钦点的,也是她的亲侄女,所以她在临死之前,也为自己母家做打算,假如新皇帝是有主见有能力的,隆裕自然不会有出头之日,选一个小孩子,隆裕亲自抚养,这样她与皇帝能拉近关系,她也有机会掌权。
当然,幼帝需要摄政王,她选择了幼帝的亲生父亲,这是个老实巴交的王爷,对政事也犹犹豫豫,这样一看,权力还是会由隆裕掌管,更何况她还留下遗诏,载沣和隆裕共辅佐。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她尽管知道幼帝对江山不利,她也如此自私地做了。因为最之前她也是趁此机会,才夺得权力,虽然没有称帝,但一生决策的时间超过了武则天、吕后等人。所以此时她依旧为自己铺好了所有的路,不过她做完这些就一命归西了,剩下没有几日可活的清朝在大海中漂泊。但也就是她一生的作妖,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或许对如今的我们来说,她还是有一些功劳的。
光绪三十四年冬(1908年),清德宗光绪帝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年幼的溥仪养育在宫中,因为清朝当时并没有立储的习惯,之前又废过一个?大阿哥?,所以溥仪被抱进宫,虽然没有明说是让他当太子,但很明显就是将他当太子的抱进皇宫,以准备继承皇位。
不久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命溥仪继位,将他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等于是溥仪当了同治帝和光绪帝两位皇帝的儿子,这两位皇帝在宗法上来看不等于是绝嗣。
溥仪继位时年仅3岁,而清朝当时正是风雨飘摇之际,不只是内忧外患,连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也是病重的奄奄一息,按理说正是?国赖长君?之际,为什么慈禧太后不直接以摄政王载沣为新帝,而是要以载沣为摄政王,以载沣的年幼儿子溥仪为新帝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具体原因。
一、慈禧太后立溥仪为帝,可谓是将自己活着继续掌权和身后之名都算计得明明白白
慈禧太后实际长达47年,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政治家,她之所以立溥仪为新帝,主要在于可以活着的时候继续大权在握,死了以后也可以保证自己的身后之名。
虽说光绪帝死后仅仅一天,慈禧太后就随之而去,但抛开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慈禧太后掌权这么多年,即使在立溥仪之时,哪怕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但肯定还抱有希望,万一自己渡过这个难关了呢,又可以再活几年呢?
所以慈禧太后立溥仪,对于她活着时的好处在于年幼的溥仪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不存在跟自己争权的可能,而立没有太大政治能力的载沣为摄政王,表面来看虽说可以代行年幼皇帝权力来治理国家,但毕竟不是真的皇帝,无形中对慈禧太后构不成什么威胁,如果是真的皇帝,那么即使能力平庸,毕竟处在皇帝位置上,但也难免与掌握大权的慈禧太后发生冲突。
而且立载沣为摄政王,慈禧太后还可以通过载沣这个傀儡摄政王继续掌握实权,毕竟溥仪为皇帝的话,慈禧太后就成为太皇太后了,历史上还没有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中间辈分隔得太大,慈禧太后如果继续垂帘听政,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而通过摄政王载沣这个载字辈,并且可以代行皇帝权力的摄政王为傀儡,还是可以继续掌握大权,实际操纵国政,将实权抓在自己手中。
至于身后之名呢,立溥仪也是很合适。
1898年,慈禧想废掉光绪,另外立一个皇帝。当时她想立为皇帝的人叫溥儁。这个人是个有名的浪荡子。那么,慈禧为什么要立一个浪荡子为皇帝呢?
慈禧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在光绪大婚后,按清朝祖制,再不还政于光绪,势必会引发朝野舆论。因此,慈禧在光绪15岁的时候,宣布要把政权交还给皇帝。只是,此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文武大臣又多是慈禧委任提拔,因此听说老领导要退休,他们自然以头抢地,哭求慈禧万不可在这种时候撂挑子走人。如此,慈禧才退一步,与光绪一同把持朝政。
这样一来,所谓的“还政于皇帝”也就成了形象工程,既树立了慈禧一心为国的高大形象,又让她成为了继续把持朝政的“太上皇”。如果说在这之前,光绪和慈禧的矛盾不过是生活上的小矛盾,那么从光绪亲政后,两人的矛盾便有了刀光剑影的凶险之气了。年轻的光绪想要励精图治,重新寻找一条强国之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维新派便得到了光绪的重视。
维新派的改革理论很新颖也很全面,囊括了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在光绪看来,这一切如同对旧时代的一场革命,使他热血沸腾。因此,戊戌变法成了光绪亲政后的一大政治举措。只是年轻人拿捏不住缓急,结果变法的节奏太快,让王亲贵族、军人、还有士人等的利益皆受到了损害。于是,这些人便紧密地团结在了慈禧的身边,如此便形成了“后党”和“帝党”的相争。
慈禧冷眼旁观。反正光绪一举一动都需要向她汇报,只是光绪想要实施的,她一概反对。这样一来,光绪和维新派便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思来想去,唯有除掉慈禧,戊戌变法才能走上高速公路。维新派的谭嗣同想到在天津练兵的袁世凯。袁世凯在戊戌变法的过程中,捐过钱出过力,还经常和康有为等人讨论新政,因此他被维新派视为友人,光绪也对他多有拉拢。
这样的人不可信,谁还可信?所以,谭嗣同找到袁世凯,并将“围园杀后”的计划告诉了他,希望他能带领北洋新军为光绪分忧。袁世凯可是个政治老油子,他深知这又将是一次加官进爵的机会,因此他面不改色,假意应承谭嗣同。待谭嗣同走后,他便密报给了直隶总督荣禄,而荣禄则连夜坐着小火车赶回了京城,并将这耸人听闻的消息上报给了慈禧。慈禧听闻,大为震惊。
她想不出光绪不光想夺她的权,还想要她的命,于是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捕杀了维新派人士,而她则重新独掌大权。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光绪自然就不能继续做皇帝了。慈禧决定,再从宗室子侄里找一个容易摆布的人来做傀儡皇帝。慈禧这次相中的,是端郡王载漪的次子溥儁。溥儁的生母也是桂祥的女儿,慈禧的亲侄女。而溥儁虽然已经15岁了,却是有名的浪荡哥儿。他胸无点墨,成日里只会吃喝玩乐,这哪里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呢!
不过,慈禧看中的就是这一点,要个绣花枕头,总比找个恩养多年,却还要取自己性命的白眼狼强。再说,绣花枕头才更好操纵,更让人省心。于是,慈禧就下了懿旨,把溥儁过继给了同治帝。不仅得赏头品顶戴,还被立为了皇太子。不过,一向呼风唤雨的慈禧,这次居然手段不灵了。原来,她要废光绪帝的做法,不光遭到了大学士荣禄等人的反对,就连洋人也非常强硬地表示,除了光绪,他们谁都不认。
慈禧很不高兴,废立皇帝,这不是自己的家事吗?居然轮到外人插手。溥儁的父亲载漪更不高兴,这不是让他儿子不能顺利登基称帝吗?正好,此时由于洋人贪婪,不断瓜分大清国的土地和财物,已经引发了激烈的民愤,其中义和团更是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与洋人对抗。
载漪便与义和团亲近之极,并多次上奏慈禧,称义和团“刀枪不入”,还能“御枪炮之法”,总之把义和团吹得有如神仙下凡。本来就对洋人不满的慈禧信以为真,于是在载漪的极力撺掇下,竟向11国发起宣战诏书。掌管虎神营的载漪,也因此被委以总理衙门大权,一下子成为集军权、政务和外交一身的重臣。然而,慈禧毕竟还是对义和团生疑,特别是在洋人登陆天津大沽口后。
载漪为了能让溥儁更有把握成为皇帝,又伪造了一份洋人的外交照令,在照令中,不仅要求慈禧归政给光绪,而且还要代清政府收缴钱粮及接管军队。这份照令果然让慈禧气得七窍生烟,终于铁了心要和洋人干。可惜,义和团在洋枪利炮面前,不堪一击。再加上荣禄等人暗中指示清军只可向天开炮,万不可伤及洋人。因此,洋人一路凯旋,很快就从天津打到了京城。
眼见不敌,慈禧带着光绪一溜烟地逃到了西安。慈禧毕竟是个老娘们儿,在她眼里,国人都是奴才,但是洋人却都厉害得狠。此时,慈禧惊惶未定,一方面担心洋人打到西安,另一方面也担心洋人会对她不利,所以赶紧下旨,要李鸿章这个经验丰富的补锅匠赶紧去和洋人求和。此外,慈禧又向天下颁布《罪已诏》,将一切责任甩锅给义和团及主战的王公大臣们。
随后,为了讨洋人的欢喜,她又下了一道“严加剿灭义和团”的上谕。当然,光是剿灭义和团,似乎还缺少人来担责,所以当初极力请战的载漪便成了“祸首”,被慈禧处以重罪,流放新疆。已经被册立为皇太子的溥儁,自然也受到牵连,与载漪一并流放。好在,慈禧只是做做样子,载漪和溥儁父子为了躲避风头,暂时住到蒙古妻舅家里。
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洋人在得到了极大的利好后,终于退出了京城,并且再也不提要追究慈禧为祸首的责任。保住了权力的慈禧在起驾回銮后,再也不敢掉废光绪皇帝的事。只是草草地表示,溥儁为人轻浮粗莽,不宜为皇储,因此宣布废除了他“大阿哥”的称号。1908年,光绪病重。由于光绪无子,年事已高的慈禧虽然也病势沉疴,但她依然认为自己还能继续垂帘听政。
所以为了能继续把持朝政,慈禧按老套路,将醇亲王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恩养在宫中。不久,光绪病逝。慈禧便下诏将溥仪过继给同治,并继承皇统。只是,这次慈禧虽然挑了个满意的儿皇帝,但是她却在光绪去世的第二天,便跟着撒手人寰了。(参考史料:《清史稿》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9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节为什么要反对曹丕称帝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