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唐德宗,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公元805年,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长安大明宫中,久病不起的的唐德宗李适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了,王公大臣们纷纷跪在宫门外等待着这位64岁的老皇帝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程。
此时的德宗已经说不出话了,只是缓缓地抬起枯瘦的手似乎想说些什么,一旁的贴身内侍连忙上前,轻声说道:“太子尚好,陛下勿要担心。”德宗听罢,长叹一口气,几滴浑浊的老泪顺着眼角滑落,大臣们见状无不轻声掩泣,很快,德宗的手便无力地垂了下去,一代帝王就此驾崩。
德宗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太子李诵。倒不是因为太子年幼,而是此时的李诵与父亲一样,也是躺在病床上,当父亲驾崩的消息传来,李诵尽管心如刀绞,痛苦万分,但是却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都做不到,他因中风已经卧床一年了,连话都说不清楚,大臣们带着遗诏来拥他去继位时,他只能由一旁的宫女们帮着才能换上衣服,几名太监几乎是抬着才让他艰难地坐上龙撵,一路上陪伴他的没有即将身登大宝的喜悦,只有满脸的无奈的泪水。
此时的大唐虽然已经从安史之乱的战火中走出来四十多年了,但是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已经动摇了大唐的根基,盛唐一去不返,战乱遗留下来的宦官乱政,藩镇割据等一系列问题无一不在侵蚀着唐王朝这座千疮百孔的大厦。一个患病的王朝就此交给了一个患病的皇帝,如此凄凉之景象也属罕见了。
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由于身体的原因,他没法上朝理政,军国大事只能交给宰相们处理,顺宗虽然身体不行,但是他有一颗振兴大唐的心。刚登基便任命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他们和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由于顺宗没法亲自批阅奏章,每次都是由宰相亲自向顺宗奏读并提出处理意见,顺宗只能用点头或者摇头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每当顺宗摇头,宰相们便退出门外继续商议新的处理意见,然后再次奏陈,直到顺宗满意为止,虽然这种决策方式效率低下,但是顺宗依然坚持事必躬亲,既然当了皇帝,他就要当一个好皇帝。
当时的唐朝宦官乱政已经很严重了,德宗将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使得宦官头子俱文珍等人实际上左右着宫廷的大权,王叔文一心想改变这种局面,打压宦官,为此他着手减免税赋,罢诸道速奉,废止宦官把持的宫市,史称“市里欢呼”,“人情大悦”。此举严重侵犯了宦官的利益,俱文珍等人决定采取措施反击。
顺宗有一位很强势的儿子,广陵王李淳。李淳向来垂涎帝位,尽管皇帝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但是李淳自认为父亲这种病态之躯如何堪当帝王大任,况且父亲指不定那天就驾崩了,到时候皇位可不一定能轮到自己。宦官头子俱文珍很了解李淳的心思,于是主动讨好李淳,并鼓动太子参与他们逼宫夺位计划。
顺宗的皇位还没坐满三个月,俱文珍便联合部分大臣假借顺宗之手立李淳为太子,顺宗虽然心有不满,但是他整天被限制在深宫之中,连说句话都困难,如何能抗衡掌管禁军的宦官呢?
七月,俱文珍等以顺宗的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八月,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当宦官们把写好的禅位诏书拿到顺宗床前,故意大声读给顺宗听时,顺宗气的浑身发抖,想挣扎着坐起来,但是宦官们故意不上前搀扶,顺宗挣扎了半天也只能作罢,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被自己的家奴侮辱至此,内心何等屈辱可想而知。
顺宗被迫退位,太子李淳继位,改名李纯,是为宪宗,顺宗被尊奉为太上皇,可怜的李诵就这样被强行剥夺了帝位,连同病床一起被抬进了荒凉的兴庆宫养老,顺宗至此心灰意冷,但是宪宗和俱文珍等人却依然视其为威胁,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初一宪宗率群臣为太上皇上尊号,正月十八日,宪宗下诏宣称太上皇"旧恙愆和",说是旧病没有治愈,这就等于是向天下宣布了太上皇的病情,此举十分罕见。宪宗又说"亲侍药膳",从当月十六日以后,暂时不听政。然而,在十九日,也就是宣布太上皇病情的第二天,顺宗就死于兴庆宫,同时迁殡于太极殿发丧。
顺宗死的不明不白,没有人相信这是自然的病死,皇权背后是令人胆寒的真相,没有骨肉亲情,没有世俗人伦,只有最终的你死我活。从登基到驾崩,顺宗仅仅在位七个月,实际执政三个月,纵观整个唐朝,顺宗可谓是最为悲情的帝王之一。
李诵的父亲是唐德宗李适,李适是38岁才当上皇帝的,64岁的时候去世了,而在他刚登上皇位,他就让他的嫡长子李诵当了太子,当了26年,而在他父亲死前的一年,他偏偏中风了,十分严重,但是还是在父亲死后即位了,处理朝政八个月便退位了,不久就去世了。
正值唐朝盛世时期,唐德宗李适即位,封李诵为太子。李适即位的时候,38岁,那个时候,李诵19岁,唐德宗即位就把李诵封为了太子,并且他和朝廷上下都默认了太子就是以后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唐德宗是有在努力培养太子的,李诵也是很努力的。
唐德宗当皇帝当了26年,所以李诵就当了26年的太子。唐德宗是在64岁的时候去世的,在古代来说,已经算是挺长命的了,而李诵则是已经45岁了,但是在李诵44岁的时候,却来了一场怪病。
李诵中风之后,下不了床,说不了话,天天躺在床上,也没有意识。在唐德宗生病的时候,李诵也病了,两父子终日躺在床上,不能相见,李诵是连父亲去世之前最后一眼都没有看到的,说来也是奇怪吧,偏偏李诵是在那个时候生病了。
唐德宗去世之后,李诵竟然奇迹的站了起来,举行了葬礼之后还处理了一下朝政。李诵突然有一天就有了意识,当他发现父亲病逝之后,他虽然伤心,但是更多的是要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做些事情,他走了父亲,当上了皇帝,撑着勉勉强强站得稳的身体日日夜夜的处理政务。
然而李诵身体每况愈下,才八个月,他便身体支撑不了,退位了。李诵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嫡长子李纯,而自己在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才活了46年而已。
这是因为李诵的身体本就较为虚弱,是以他才会早早逝世。李诵是唐德宗的儿子,在779年十二月的时候被诏立为太子,后于第二年正月正式举行册立仪式。而在779年继位登的唐德宗后来直至805年才去世,前后共在位二十六年。也就是说,李诵的太子生涯长达二十六年。而在这段漫长的太子时期里,李诵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态其实都不算好。
其中就身体状况来说,李诵的身体一直较为虚弱,后来他还曾在804年的时候突发中风。因为这场中风,李诵一度口不能言。当时同样身处病中的唐德宗在听闻这一消息之后也是四处找寻名医,但是李诵的病情始终未能得到治愈。而就心理状态来说,李诵在787年的时候曾险些因?郜国大长公主之狱?而遭遇废黜。虽说李诵最后顺利保住了太子之位,但是他的心理却开始渐渐变得极端忧郁。待突然中风之后,李诵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变得越发沉郁。
李诵便就是在这种身体与心理均不健康的情况下登基的,具体登基时间为805年的正月二十三日。因为李诵在太子时期曾先后目睹了?四镇之乱?与?泾原兵变?等叛乱的发生,以及宦官势力的日益壮大,是以他对这两股势力很是忌惮。这也使得李诵在登基之后便第一时间开展了变革,意在解决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这两个问题。这一变革的进行毫不意外地触犯到了藩镇节度使以及宦官集体的利益,这也导致宦官们萌生了将李诵废黜的心思。
在这一年的八月,李诵在宦官们的施压之下无奈提前禅位。而就在李诵刚刚结束为期八个月左右的皇帝生涯后没多久,宫中便传出他病逝的消息。关于李诵的突然病逝,有人认为他是正常因病死亡的,也有人认为他遭到了宦官的暗算。
李诵
李诵(761—806),唐德宗长子。大历十四年(779)十二月,唐德宗诏立李诵为太子。 李诵颇具文采,喜欢各种技艺学术,擅长隶书,每逢唐德宗做诗赐给臣属,必由李诵书写。李诵的武功不错,而且能处乱不惊。建中四年(783)十一月,唐德宗因“泾原兵变”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李诵“执弓矢居左右”(《旧唐书》)。面对叛军的围逼,李诵“身先禁旅,乘城拒战”(《新唐书》),带领将士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 虽然文武双全,声望很高,但李诵的太子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发生在贞元三年(787)八月的郜国公主之狱,就险些把他推向灭顶的深渊。郜国公主是之女,她的女儿萧氏是李诵的太子妃。丈夫死后,郜国公主仗着地位特殊,不仅与外臣私通,与朝臣暗中往来,甚至行巫蛊之术。唐德宗闻讯后,怀疑李诵从中生事,于是萌生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几废者屡矣”(《新唐书》),幸亏老臣李泌据理力争,才使李诵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此后,原本就小心翼翼的李诵更加谨慎。唐德宗执政后期,整顿朝政的宏图大志已成泡影,只得步步妥协退让。政治上的失意,使唐德宗自甘堕落,朝廷上下奢侈享乐、得过且过的风气日盛一日。有一次,朝廷在鱼藻宫举办宴会,丝竹间发,莺歌燕舞,唐德宗欢喜异常,不禁回头问李诵“今日何如”,今天这气氛不错吧?对于唐德宗的荒淫行经,李诵引用《诗经》中“好乐无荒”(《新唐书》)一句来回答,虽未直言以对,却也暗露不满。
为太子期间,李诵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乱和烽火,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倾轧与攻讦,在政治上逐渐走上了成熟。二十六年中,李诵只对一件政事发表过意见,即阻止唐德宗任用奸猾之徒裴延龄、韦渠牟为宰相。李诵“每候颜色,陈其不可”,在唐德宗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二人不能重用。最终,裴、韦“二人者卒不得用”(《新唐书》),故韩愈对李诵有“居储位二十(余)年,天下阴受其赐”(《旧唐书》)之赞。 作为太子,作为大唐帝国的日后掌舵人,李诵对当时的国家、朝廷状况忧心如焚。李诵虽然暗中关注朝政,经常私下里与心腹之人谈论国事,但对诸多弊政却无能为力。有话不敢说,有抱负不能施展,多年提心吊胆的储君生活,使李诵精神压抑,心理忧郁,身体状况也很不乐观。贞元二十年(804)七月,忧国忧民的李诵突患中风病,瘫痪在床,口不能言,遍访名医无效。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去世,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李诵即位后,虽然卧病在床,但还是立即起用了王和王叔文,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改革弊政。早在唐德宗时,宦官就常以皇宫采集物品为名,对人民进行掠夺,称为“宫市”;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有的每月向皇帝进奉钱财,有的每日进奉一次,借以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极大。李诵革新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废除“宫市”,取消“月进”、“日进”,杜绝内外奢侈腐朽之风,并减免了两税之外的一切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 早在做太子的时候,李诵对藩镇割据,特别是宦官专权的祸害已有深刻的认识。为此,李诵选拔老将范希朝、韩泰掌管禁军,并筹划夺取宦官的兵权。限制宦官、藩镇的措施,遭到了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的联合反对。当时,李诵的中风病已经很严重,“疾久不愈”,而且“失音,不能决事,常居宫中施帘帏”(《资治通鉴》),许多革新的诏令都是通过内侍太监和后妃向外臣传达,然后再颁发。这样,就为俱文珍等权阉提供了反攻的借口。
当年八月,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联合朝廷守旧派官员阴谋策动宫廷政变,打算拥立太子,废黜李诵,以打击革新派。与此同时,不少节度使也纷纷上表朝廷攻击王叔文等人,与俱文珍等宦官内外呼应,阴谋废立。在一片反对声中,李诵不得不让太子监国,不久又被迫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帝。元和元年(806)正月,李诵被李纯尊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成为第一个初次加七字尊号的唐朝皇帝。不久,李诵病死,享年四十六岁。 李诵做了二十六年太子,快熬出头时偏偏得了病,当皇帝不足八个月就被搞下台,可谓人生悲催,命运多舛。然而,李诵却是一个既有雄心又有才干的皇帝,在短短的八个月中,他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对唐朝影响巨大,其政绩可圈可点,其胆略可歌可泣。称赞他“性宽仁有断,……寝疾践祚,……而能传政元良,克昌运祚”,并用一个“贤”概括了其短暂而伟大的执政生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8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上官氏是怎么成为皇后的她的生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