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戊戌六君子的结局有多惨慈禧特地嘱咐将行刑的刀换成钝刀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3 18:30:22

戊戌六君子的结局有多惨慈禧特地嘱咐将行刑的刀换成钝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慈禧的故事。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文明而又现代化的社会,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社会历经多次的发展与变化,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便捷又舒适的生活。

在这曲折的几千年中,中国的历史上发生了很多的大事,这些事情对我们后来的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封建统治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女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阶级分化严重。有一群人,他们为了社会的进步和祖国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戊戌六君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相信各位在初中时就对他们的故事耳熟能详。他们有着先进的思想和坚持改革的意志,为了一个更好的社会,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尤其是谭嗣同,变法失败被捕后留下的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更是激励了无数国人。今天,笔者就来讲讲他们的故事。

众所周知,晚清时期的中国处在一个非常落后的位置,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肆虐的侵略,国家土地被瓜分、百姓生活负担越来越重,经过了近百年的闭关锁国,清政府想要改变现状,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变法。虽然当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都拥有着旧派思想,并且还非常坚持的要继续支持清政府。

此时就出现了一些先进的人士,他们是维新派,与洋务派相对。他们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应该改变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向西方进行一定的学习。但是他们的建议并不被清政府所采纳,变法进行到一半就失败了。

慈禧太后得知此事非常愤怒,强迫光绪下诏书,清政府也有官员联名上书要求处置维新派。变法失败,维新人士只能四处流窜,躲避清政府的追捕。但是,最终还是抓到六个人,他们就是戊戌六君子。

而谭嗣同本来是可以躲避清政府的追捕,逃到别的地方,但是他放弃了,他选择留下来承担后果。他愿意为了祖国的进步与发展而流血牺牲。

戊戌六君子被抓后不久,他们就被直接拉到菜市口施行斩首之刑。慈禧为了杀鸡儆猴,震慑那些普通百姓。还特意给刽子手提了一个相当狠毒的要求,将行刑的刀换成钝刀。

由于钝刀的特性,一刀下去基本很难致命。谭嗣同也因此被剁了30多刀才咽气,而每一次刀落,无疑是对谭嗣同心理和生理巨大的摧残。而除了谭嗣同外,另外5位君子也遭到了同样下场。慈禧残忍的做法,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亲眼所见,支持变法的人是什么下场,她就是用这种暴政来压制人的思想进步。

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无疑是那个时代敢为人先的信使,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信念,为当时的未开化的百姓开启了一盏明灯。也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了后来辛亥革命和清王朝的覆灭。而这些革命先驱们,所遭受的又何止是慈禧这种钝刀砍头的痛苦呢?

慈禧下令斩杀戊戌六君子,为什么必须要用钝刀?

戊戌变法发生在晚清光绪时期,它是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而改良政治的运动。但由于袁世凯的出卖,导致了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后以慈禧的镇压而失败。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被慈禧下旨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根据《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慈禧太后在下令斩杀“戊戌六君子”的时候,特别吩咐行刑的刽子手要以钝刀对这6个人行刑。 慈禧为什么要让刽子手用钝刀行刑呢?

我们先看看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实际上是光绪皇帝所支持的维新派与慈禧太后、荣禄等为首的守旧派之间的政治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再此签订《马关条约》,这时的国家沦陷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眼看国家将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积极向光绪皇帝上书,并提倡学西方国家变法自强。看到各地纷纷响应,支持变法,光绪受到了影响,他破格提拔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为中枢官员,并下诏废除了全国文武科举考试、裁减了许多无用的部门,淘汰绿营,组建新军。

由于变法过于的激进,导致许多官员因部门废除而失业,断绝了打算“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分子的未来,也大大地伤及满洲八旗子弟国家豢养生活的利益,这让守旧派们如丧考妣,他们集体跑到颐和园向光绪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告状。慈禧本身就是一个思想与观念非常守旧的人,对于光绪的创新措施她是极力反对的,看到维新变法的浪潮空前高涨,她担心变法会一发不可收拾,以后会危机到大清皇权与她的利益。慈禧坐不住了,她觉得不能让光绪再胡来了,于是准备回紫禁城。

光绪得知慈禧要回来,以为慈禧要废掉他的帝位。在极度惶恐中,他向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寻求解决办法。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却给光绪皇帝出了一个骚主意。他们让光绪给一向积极支持变法的袁世凯下密诏,让他从天津率北洋军进京勤王,杀荣禄,逼慈禧交出国家大权。

于是有了谭嗣同拿着光绪的密诏找到袁世凯,希望他尽快进京勤王的那段故事。可是在谭嗣同前脚刚离开,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后脚就跑到荣禄那里告密。荣禄又慌慌张张的跑到颐和园,慈禧得知消息后,气的脸色发紫,她大骂光绪的不孝,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祸国殃民。

1898年9月21日,慈禧回到了紫禁城,她将光绪囚禁于瀛台,再一次亲政。慈禧将变法中废除的部门、绿营、文武科举考试等恢复如初,并下旨缉拿所有维新派成员。7天后,谭嗣同等6人被慈禧下旨用钝刀斩杀。

慈禧之所以要用钝刀处死这6个人,是因为她觉的原本安定的大清江山被这几个维新党搅的乱七八糟,他们属于祸国殃民的罪人。最重要的是这几个人带坏了她的儿子光绪,甚至还教唆光绪害自己的母亲。这是慈禧最不能容忍的,慈禧本想用凌迟处死他们,可在当时凌迟之刑早已废除了,所以慈禧选择了钝刀行刑,她要用钝刀让受刑的维新党痛苦而死。

谭嗣同是第六个行刑,行刑前,谭嗣同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引颈就戮。刽子手钝刀连砍带锯,足足砍了30多刀,才将谭嗣同的头颅砍下。

慈禧下令斩杀戊戌六君子,为什么必须要让刽子手用钝刀行刑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刽子手对犯人行刑的时候都是刀起刀落,人头瞬间落地,然而为何慈禧下令斩杀“戊戌六君子”的时候,必须要刽子手用钝刀行刑?这样做是什么深意呢?

之所以慈禧如此做,这得从戊戌变法的祸首康有为和梁启超说起,当时甲午战争后,清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康有为和梁启超推动光绪帝支持的维新变法,而当时光绪的目的是取代慈禧,掌握清朝实权,变法图强。


虽然当时的光绪帝主张变法,不过当时慈禧并没有太多的干预,她认为维新派的改革不成熟,对光绪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恨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因为她认为是这些人在忽悠光绪变法。

然而后来维新派的做法有些激进了,康有为等人竟打算联合袁世凯,发动政变,企图刺杀慈禧太后,袁世凯还是听命于慈禧的,因此向慈禧告密,维新派的计划落空,而慈禧决定撼卫自己的统治,于是离开颐和园回到了紫禁城,将光绪囚禁于瀛台,对外宣称光绪身体抱恙,并再次亲政,紧接着下令逮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人士,由于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到了国外,最终只逮捕到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等人,也就是“戊戌六君子”。


把光绪戊戌六君子被逮捕后,慈禧开始了对他们的清算。其实当时慈禧最开始对主张变法的戊戌六君子们的刑罚是凌迟处死,因为变法触犯了慈禧太后的利益和地位,甚至危及她的生命,慈禧认为只有凌迟处死这些人才能消除她的心头之恨,然而当时在国际大环境下,很多外国记者都驻扎在京城,如果太残酷的刑罚,恐怕对引来很多争议,甚至会动摇慈禧太后的执政根基。


慈禧只能放弃了凌迟处死的刑罚,然而她为了解气,还是做了个决定,那就是开始动用“大将军”刑罚。

当时的钝刀被称为“大将军”,经年未用,生了很多锈,不到关键时刻一般从不拿出来。早在之前,杀头用的刀就是有区别的,对于那种谋反或者罪孽深重的官员就用钝刀,目的就是让受刑的人痛苦而死。而当时的官员自然领会慈禧的想法,因此对“戊戌六君子”用钝刀执行刑罚。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京城百姓纷纷来围观,六君子面对钝刀各异,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痛哭流涕,他是第一个被砍头的人,由于刀很钝,刽子手连砍带锯,好长时间才把他的头割下来,之后的林旭、杨锐、刘光第以及杨深秀也都痛苦遭受了好几刀的折磨才人头落地。

而谭嗣同是最后行刑的,他抬头挺胸,神色不变,刽子手用钝刀行刑的时候,连砍数刀,他的人头依然坚挺,刽子手只好把谭嗣同推倒在地固定住,最后砍了三十余刀,才让头完全脱离身体。谭嗣同行刑前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现在看来,慈禧的愚昧无知和暴行最终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戊戌六君子”成为千古流芳的英雄,而下令用钝刀施刑的慈禧,遭受了后世的唾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8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