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紫禁城内最小的宫殿,“江山社稷殿”是用来做什么的

众妙之门 2023-06-23 17:50:31

紫禁城内最小的宫殿,“江山社稷殿”是用来做什么的

你真的了解故宫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如果问故宫博物院最大的宫殿是哪个,答案一定是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了。太和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高26.92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故宫规模最庞大、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

如果问故宫最小的宫殿是哪个呢?答案是“江山社稷金殿”。

“江山社稷金殿”位于乾清宫殿阶的东侧和西侧。在汉白玉雕镂的台座上,各安放着一个通身鎏金、造型端庄微型宫殿。东面的微型宫殿叫“江山”金殿,西面的微型宫殿叫“社稷”金殿,合起来就叫“江山社稷金殿”。

江山原指山川和山河。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经过不断演绎,江山、社稷都成为国家的代名词。明朝时期,故宫里并没有“江山社稷金殿”。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才在重建乾清门时兴建。乾清门是皇帝的寝宫。将“江山社稷金殿”建在乾清宫外,象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表示皇帝时时刻刻都把江山社稷放在心上。

“江山社稷金殿”建筑在汉白玉雕镂的台座上。台座分三层,由上到下,逐层扩大,呈金字塔结构。最下层是一座石室,并在南面开了1个门。台基上通身雕刻着海水、江崖与几何形图案。这种设计,使得建筑在台座上的“江山社稷金殿”就像一座海上升起的仙阁,看上去非常壮观。

台座有非常完善的排水设施。每层台座的顶部都下凹,并在外侧凿有排水孔。这样,到了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着排水孔排出去,不会积在台座上。

“江山社稷金殿”是一个立方体的建筑。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顶部为重檐,上层为圆形攒尖,并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下层为方形腰檐,四条银脊上装有小兽。整个金殿通体鎏金,光华灿烂,华美挺秀。

隔扇门裙板上雕镂着龙纹,统环板上镂刻着宝相花,额坊上浅刻着双龙,四个柱础上刻着伏莲。这些吉祥图案做工精细华美,寓意深刻。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统治永久传承下去,因此将这些龙、宝相花、伏莲等吉祥物的图案刻在“江山社稷金殿”上,寓意千秋万代,江山永固。

打开“江山社稷金殿”底部的门,可以进入石室。石室面积很狭窄,面积不到10平方米,里面不住人,而是供奉“江山社稷”之神,象征皇帝牢牢掌握着江山、社稷。每天,太监打开殿门后,进入里面敬奉香火。这注香火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到溥仪被赶出故宫后,才完全熄灭。

除了每天供奉香火外,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在日出之前,御前侍卫和乾清宫侍卫会来到“江山社稷金殿”前,在领侍卫内大臣的带领下,一起祭拜“江山社稷金殿”。

“江山社稷金殿”是故宫最小的宫殿,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用处,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故宫各宫殿里地位很高。

当然,铁打的江山,流水的王朝。如今,清王朝已经雨打风吹去,只剩这一座“江山社稷金殿”留在故宫,任凭中外游客参观。大家来到故宫后,也不妨好好瞧一瞧“江山社稷金殿”。

二百字的故宫风景介绍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 北京故宫景点介绍 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旧称"紫禁城"。明朝有十四个皇帝,清朝有十个皇帝曾在这里居住,他们统治中国的时间长达四百九十一年。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宫殿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 故宫为什么被称为"禁城"?因为封建帝王居住的宫殿是不允许寻常百姓靠近的。一道高大的城墙环绕皇宫,这块戒备森严的地方便成了明清皇帝私有的宫廷禁地。 故宫为什么被称为"紫禁城"?学术界对此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传说中的天帝居住于天上的"紫宫",地上的皇帝既为"天子"--天帝之子,皇权神授,因而他居住的地方也称为"紫禁城"。第二种解释是,"紫"字与"紫气东来"同义,即以祥瑞云气象征皇帝。第三种解释是,"紫禁城"借喻紫微星垣,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等等。紫微星垣在三垣的中央,是代表天帝的星座。皇帝做为天子,"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 故宫的建筑年代与规模: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经十五年方才建成。迄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 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其四周有各类宫殿房屋9900余间,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城墙的四周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四面各有一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为午门,北为神午门。 故宫的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水平和民族特色。 故宫的建筑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轴心,文华、武英二殿为侧翼,是皇帝行使权力、登极大典和召见群臣的主要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居中轴线,御花园、东西六宫环绕,既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皇后、嫔妃以及太后、太妃等居住的地方。 故宫博物院 故宫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所在地。 目前所开放的区域可以被划分成四条参观线路,依次浏览,能够方便游客比较全面地观赏故宫的历史风貌。这四条参观线路分别是:中路->go | 西路->go | 东路->go | 外东路->go 中路 午门 | 金水桥 | 太和殿 | 太和殿露台上象征江山永固的陈设 | 太和门 | 中和殿 | 保和殿 | 乾清门 | 乾清宫 | 交泰殿 | 坤宁宫 | 东板房 | 御花园 | 神武门 |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的门洞有"明三暗五"之说,从正面看是三个,实际上还暗有左右两个掖门,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城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是五个门洞了。 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午门正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破例得以荣幸地出入此门的只有两种情形: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入一次;殿试考中前三名的,也即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 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只有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五凤楼俗称的得名:故宫俗称五风楼,其得名源自午门的建筑风格。午门东西北三面以十二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城台上正中的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两面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有如雁翅,故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一座重檐攒尖顶阕亭。这样,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山环绕,五岳突起,气势雄伟,是故俗称五风楼。

2 鸣钟击鼓的讲究: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鸣钟击鼓的时辰都有讲究。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时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方可钟鼓齐鸣。 赏赐之地:明朝正月十五,午门悬灯赐宴百官。皇帝在立春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 颁朔之礼:清代皇帝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于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 献俘之仪:国家有大规模的征战,打了胜仗收兵回朝时,有时要进献战俘,在午门举行仪式,皇帝亲临午门接受进献战俘的仪式。 廷杖之责:凡有大臣惹怒皇帝而被批"逆鳞"者,要被带到午门外受廷杖之责。 金水桥 外金水桥:天安门前面的人工河叫外金水河,跨越河上的五座石桥叫外金水桥。 内金水桥:在午门内太和门前的弓型人工河道,叫内金水河,跨越河上的五座并列的石桥,是内金水桥。 内金水河河水从紫禁城西北角护城河引进紫禁城内,曲曲弯弯地流向南,再向东,又再向南,时隐时现,或宽或窄,与紫禁城东南角外的护城河相通,全长达两千多米。最华丽的河段在太和门前,既开阔又规整,装饰也颇为华丽。河底与河帮均用白石砌成,两面河沿设有汉白玉石的望柱和栏板。 只有皇帝才能通过的主桥:五座内金水桥之中,居中的桥最长最宽,为主桥,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四座为宾桥,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太和殿 最大的宫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的宫殿。明代时,它名为奉天殿、皇极殿;到了清代改称为太和殿。它经历过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灾,现在可见的是清朝所建的宫殿。太和殿面积为二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从地面到脊吻的起架最高,达三十五点五米。 最高等级的殿宇形式:五脊四坡庑殿顶,黄瓦重檐;梁楣彩画用的是金龙"和玺彩画";就连角檐垂脊上仙人身后的小兽数量也最多,用了十个。殿内顶棚全是金龙图案的井口天花,正中有口衔宝珠的浮雕蟠龙藻井。 万龙竞舞的磅礴气势:殿的中央设楠木镂空透雕龙纹的金漆基台,上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背后有雕龙金漆屏风;宝座两侧又有六根贴金盘龙大柱,东侧三根金柱的龙首向西朝着宝座张望,西侧三根金柱的龙首向东朝着宝座张望,使整个大殿万龙竞舞,从而营造出捍卫宝座的气氛。 七十二根大柱:太和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一米零六,高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采自川、广、云、贵等地;清代重建后,用的是松木,采自东北三省的深山之中。 四千七百一十八块金砖:太和殿内地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但是金砖并不是用黄金制成,而是在苏州特制的砖。其表面为淡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烧成之后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方可使用。 登基大典之地:明清两朝共有24个皇帝在这里登基,宣布即位诏书。

3 朝贺之处:皇帝每逢生日也即万寿节、册立皇后、以及元旦、冬至等节日,还有派将出征、赐安和金殿传胪之时,都要在这里举行大典或仪式,接受文武白官的朝贺。 太和殿露台上象征江山永固的陈设 日晷:中国古代的计时器。石座上斜放着一个石圆盘,盘上刻有时刻,中间置一根铜针并与盘面垂直,利用阳光映出的铜针阴影位置来计算当时的时刻。 嘉量:象征性量器。主体较大的量器中间有一隔,上部为斛,下部为斗;两旁有两小耳,其中一耳为升,另一耳上部为合,下部为龠。 铜龟和铜鹤:吉祥、长寿的象征。 十八尊鼎式大香炉:建造于清乾隆年间。皇帝举行大典时,在香炉内点燃松柏枝、檀香等,青烟袅袅升起,增加神秘和威严气氛。 二百块仪仗墩:在宽敞的太和殿庭院里地面上,砌嵌着两行一尺见方的白石块,每隔一米左右砌嵌一块,北窄南宽,呈八字形,共约二百块。这是仪仗墩。皇帝举行大典时,仪仗队伍在仪仗墩上站班,手执旌、旗、扇、盖、星、钺、瓜、戟等。 太和门 是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内,是三大殿宽敞的封闭式的庭院。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宫殿太和殿坐落在正北面的三台之上,使太和门内显得庭院广阔、气势威严。。庭院东面朝房中间为体仁阁,西面与之相对称的是弘义阁;庭院四角建有秀丽的崇楼四座。 大铜狮 太和门外两侧陈设着一对大铜狮,东面为雄性,前右爪踏一绣球;西面的为雌性,前左爪抚一幼狮。这种宫廷中的装饰既代表豪华,又象征皇帝的尊贵和威严。此外,在紫禁城宫殿前或宫门内外,还陈列有其他一些寓意与大铜狮相近的鎏金铜狮、鎏金铜麒麟、鎏金铜象。 中和殿 独特的造型 中和殿是一座方方正正的亭子型宫殿,正是这别具一格的造型,使得它在高大的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的位置突出了建筑布局方面的匠心独具。三大殿在整体结构上因此而有了高低错落和起伏有序的建筑模式,展现了中国建筑艺术风格魅力。 皇帝何时使用此殿 当太和殿举行大典时,中和殿是皇帝先行休息之处,他也在这里接受大典中执事官员的参拜。每年祭祀天坛、地坛、太庙时,皇帝事先在这里阅读祭文。祭祀先农坛举行亲耕礼之前,皇帝要在中和殿阅看祭文和亲耕时用的农具。清代规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皇帝的宗谱,称为玉碟。纂修好以后,进呈皇帝以及审阅仪式,也在中和殿举行。 甪端 陈设在宝座左右两侧的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们并非现实世界的生物形象,而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异之兽,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深谙远方之事。它虽为烧檀香所用,但因其有神兽之意,放在皇帝宝座两旁,更寓意君主圣明。 铜清炉 放在地平台两侧的铜熏炉,用于生炭火取暖。清代宫中烧用的是名为"红萝炭" 上好木炭。这种木炭热气大而且极耐烧,灰白而不爆。 皇帝坐的轿子 在宝座两旁,放着两乘轿子,雅名肩舆,是清代皇帝在宫廷内部往来时使用的交通工具。帝

4 后在什么场合乘坐什么轿子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陈设于此的肩舆是皇帝所用的各种轿子中的一种。 保和殿 皇帝赐宴 清代皇帝于每年除夕都在保和殿举行宴会,赐宴外藩、蒙古王公以及文武大臣。 最高等级考试的考场 这里是清代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地点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考取第一名的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探花,高中者均被赐予进士及第并委以高官。这样的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参加者一般须经过乡试、会试考中贡土方能得到参加殿试的资格。 云龙石雕 保和殿后阶陛中间设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们称之为云龙石雕。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长十六米五七,宽三米零七,厚一米七零,重为二百五十吨。原为明代雕刻,清代乾隆时期又重新雕刻。在图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云之中,有九条口戏宝珠的游龙,它们的形象动态十足,生机盎然。 云龙石雕的石料产自京西房山大石窝。当时拖运这样重的巨石到北京需要民夫万人以上,用旱船拽运的办法拖运。为此,沿途每里凿井一口,以供民夫饮水之用。从房山到北京一百多里路,拖运时间用了将近一个月。这种拖运方式虽然艰难困苦,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却也显示出了劳动者的才能和智慧。 千龙吐水 千龙是指望柱下面伸出的千余个石雕龙头,每当雨天时雨水就从龙口中排出,使分流雨水的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观赏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千龙吐水 的壮观景象出自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层台基。"三台"面积约为二千五百平方米,由大块汉白玉石砌成。每层台基的周围都雕有须弥座。须弥座上,横置着大块的长方石条,名为地袱。地袱之间立有望柱,望柱之间安设栏板。在它们之下,都凿有排水孔道。 每个望柱下面伸出一个石雕龙头,整个"三台",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个龙头。除每层台基折角的角顶伸出的龙头外,其他龙头的两唇之间都钻有圆孔,与望柱底下的孔道相通。由于台面的设计是中间高于周边,每当雨天,落在"三台"台面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势底的四周,于是便从龙口中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 位于保和殿东西两侧的庑房,现已辟为陈列馆。 乾清门 御门听政 乾清门以北是内廷,为帝后生活的地方。清朝时, 皇帝在这里"御门听政",也即皇帝亲临此处,坐在临时放置于门中间的宝座上,听取政务要事。通常是内阁官员上奏,皇帝降旨定夺。御门听政最勤的是康熙皇帝玄烨,曾有大学士奏请皇帝隔三四日御门听政一次即可,康熙皇帝却依然坚持勤于听政。他说:"联听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理事,即觉不安,……"因此,当时一些国家大事,如清军两次反击沙俄侵略中国的雅克萨之战的决策,都是在御门听政时决定的。 十口金缸 十口金光闪闪的鎏金大铜缸陈设在乾清门外两侧,与红色宫墙相互映衬。这些富丽堂皇的金缸不仅只是宫中的露天陈设品,更重要的还是贮水防火的用具。缸自重四千多斤,盛水也是四千多斤。类似的鎏金铜缸宫中共有二十二口,加上其它样式的铜缸与铁缸,合计达共三百零八口。 乾清宫 内廷正殿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面宽9间,进深5间,高20米。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 十六个皇帝的寝宫 明代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5 正大光明匾的背后 乾清宫正殿高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决定太子命运的"建储匣"。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千叟大宴 在乾清宫曾经举行过两次盛大的千叟宴,分别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的规模远大于第一次。凡是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大臣、官吏、军士、民人、匠艺等,共有三千多人参加了乾隆皇帝举办的大宴会。席间,乾隆皇帝还召一品大臣和年龄九十岁以上的人到御座前,赐酒并赐予每人拐杖等物品。宴会上联句赋诗,共得诗数千首。 停灵之所 清代时,乾清官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枢的地方。即使皇帝死在其它地方,也要先把他的灵枢(也称梓宫)运往乾清它停放几天。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皇帝死在畅春园,雍正皇帝死在圆明园,咸丰皇帝死在避暑山庄,他们的灵枢都曾被运回乾清官,停放在这里并按照规定举行祭奠仪式。 金亭子 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 老龙洞 在乾清宫露台南沿和御路、阶陛衔接处,有三个涵洞,高近两米左右,宽一米左右,名为"老虎洞"。据说,因为皇宫中等级森严,侍奉皇帝的内传不能登上露台和御路,只能在"老虎洞"中来往穿行。 南书房轶闻 乾清宫的南庑房有一南书房,据载,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这里去除了鳌拜。当时康熙皇帝召见鳌拜,命赐茶。内侍用开水煮过的碗盛茶水,以盘端至鳌拜面前,鳌拜接茶时,因碗极热烫手,茶碗砰然坠地。鳌拜身后的内侍乘势一推原本做了手脚的椅子,鳌拜扑摔于地。康熙皇帝呼曰:"鳌拜大不敬"。一群健壮的少年立即涌出来将鳌拜擒获。 交泰殿 千秋节典礼 在清代,皇后生日称为千秋节。那天,皇后要在交泰殿举行典礼,接受皇贵妃、贵妃、妃、嫔、公主、福晋(亲王、郡王的妻子)等的朝贺。 存放二十五宝 二十五宝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印章,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将代表皇权的二十五宝存放在交泰殿。这些玉玺由内阁掌握,由宫殿监的监正管理,用时须请示皇帝,经许可后方可使用。存放在这里的每方宝玺各有不同的用途: "皇帝之宝'用于颁发诏书、录取进士时公布皇榜;"制法之宝"和"命德之宝"用于谕旨臣僚和奖励官吏;"制驭六师之宝"用于军事。宝玺置于宝盒内,上面覆盖着黄绫。现在,宝盒仍按原来的位置陈设在交泰殿。 大自鸣钟 交泰殿内陈列的大自鸣钟,是嘉庆三年(1798年)由清宫造办处制造的。其外壳是仿中国式楼阁型的木柜,通高五米八零,共分上中下三层。钟楼背面有一小阶梯,登上阶梯,可以给自鸣钟上弦。自鸣钟走动后,可按时自动打点报刻。现在,这座自鸣钟已经历过二百个年头,却仍能正常准确地走动,打点报刻时,声音清脆宏亮。由此可见它的制造工艺非常精良。

~~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您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谢谢

未央宫,十四个宫殿分别是用来做什么的.

未央宫

中国西汉宫殿 。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位于当初汉都长安城西南部。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汉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惠帝即位后,开始成为主要宫殿。
据记载,未央宫宫城四面各辟一门,东、北两门外筑有阙楼,称东阙、北阙。诸侯来朝,进出东阙;士民上奏,入诣北阙。为利用龙首山丘陵作地基建造。宫内还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等殿,又有殿阁32处。未央宫考古工作开始于1956年。据勘探,该宫平面为方形,周长8千米多,面积约5平方千米,占长安城总面积的1/7左右。前殿居全宫正中,其夯土基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北端最高处15米。在前殿北边发掘宫殿遗址多座,其中一座出土镌刻文字的骨签数万片,可能是工官官署或所属衙署。发掘证明,未央宫毁于西汉末年战火
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全面积72万平方米。整座紫禁城被宽52米的护城河所环绕,城墙高10米,可谓是“城高池宽”。在故宫城楼的四周各有一座被称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精美角楼。故宫开四门,座北朝南,南门为午门,即正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整个院落分为二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寝”。“前朝”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及武英殿为主。“后寝”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们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为主。除此之外,故宫内还有很多其它各式各样、用途不一的大小宫殿。据说当年紫禁城共有宫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够多吧!打个比方说吧,如果一个婴儿从哇哇坠地开始每晚住不同的房间,等他住遍所有房间后已经是一个27岁的年轻人啦!
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所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可想而知的,故宫自1407年开始筹建,至1420年完工,历时十余年。施工中征集全国著名工匠10多万名,民夫100万,所用的材料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自故宫建成后先后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执政。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1912年清帝退位。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首次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多次对故宫进行修缮,使它更加壮丽辉煌。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好,先介绍到这里,呆会儿我再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广场,这里即是皇家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太和殿广场基本呈正方形,整个院落平坦宽阔,气势非凡。北有太和殿,南为太和门,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面积达3万平方米,是整座紫禁城面积的1/24。整个广场可容纳近7万人,为什么要在此处设这么大的广场呢?一是显示皇家的威严;二是起到震慑的作用,您想想,如果官员人等站在这么大的广场中,面对高高在上的皇帝及庄严雄伟的建筑,不得不由衷感叹自己的渺小及皇帝的伟大,既便心存异志,也只好无可耐何地拜于皇帝脚下。当然,皇帝也不傻,他也知道在他残酷的统治下,某些人会有些“想法”。不过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办法”。你想进来刺杀,我就铺它个横七竖八。你想躲在暗处,我让广场无树无花。说到这儿,您会问,什么叫横七竖八?是皇帝派人把闯进宫中的刺客杀个横七竖八,人仰马翻吗?不是,刺客从地上是跟本进不来的。这“横七竖八”是指皇帝怕有人从地下挖洞进来刺杀,故下令将广场地面上横七层、竖八层地铺了十五层方砖,看谁还能挖地洞?刚才我还说过“广场无树无花”,对吧?各位看看,整个广场除有些大缸之外,真的没有树,没有花。那皇帝为什么不在这么重要的地方装点一番呢?其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植树、种花,虽然景色美好,但失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第二,皇帝怕在大典中有刺客藏在树上或花丛中对自己下黑手,所以在整个广场周围不植树,不种花。但却摆了一些大缸,这是何用意?请朋友们猜猜看…..那些大缸不是养鱼用的,而是为存水而设。大家看一看,我们周围的大殿都是木结构的,万一失火,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呢?只好存些水,以解燃眉之急。故宫中共设水缸308口,其中锍金铜缸18口。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冬天很冷,如果水缸内的水结冰,怎么办呢?这真是有点“替古人担忧”了。请各位往下看,每个大缸下都有一个石基座,一边开小孔,这就是相当于北方农村原来烧土炕用的“灶眼”,到了大风降温的时候,上面盖盖儿,并加盖棉被保暖,下面用文火加热,这样水温不冷不热,既不会因为太热而蒸发,又不会因太冷而冻冰,于是这些大缸便成为宫中最有效的消防器材了。
好!这里可以拍下远处太和殿的全景,各位可以在此留个影,过一会儿,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太和殿。
太和殿丹陛的讲解地点(丹陛下不远处)
太和殿座落在八米多的三层汉白玉基座之上,庄严肃穆。在每一层基座的边缘都伸出很多小龙头,那些小龙的名字叫“螭”,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它们是大殿的排水系统。如果您仔细看会发现每个龙头的嘴里都有一个小孔,即喷水孔,三层基座之上共设小龙头1142个,每当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便从1142个龙头嘴里的小孔内排出,非常壮观,为宫中一景,被称为“千龙吐水”。
太和殿(在太和殿丹陛之上)
各位朋友,我们眼前的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内级别最高的建筑,只有皇帝举行盛大典礼时才使用,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大殿的杰出典范之作。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后来,该叫皇极殿。清顺治皇帝登基后,重修三大殿,并将皇极殿改为太和殿。“太和”的意思是:宇宙间的一切关系都可以得到协调的意思。后来在康熙年间又经二次重修,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的规模。太和殿高35米,东西长64米,南北宽33米,面积为2377平方米。它面阔十一间,进深5间,规模为紫禁城内大殿之最。装饰用的彩绘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殿顶形式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就连大殿正脊上的吻兽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总之处处显示“第一”,那是皇帝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体现。
大殿内的陈设简单而又富丽堂皇,地上是“金砖漫地”,皇帝的九龙宝座位于二米高的楠木高台上,皇帝升座后,颇有居庙堂之高,君临天下之威风。宝座前陈设有宝象、仙鹤、香亭等物品,都取其美好的寓意,大殿中间有6根蟠龙金柱,直通殿顶,殿顶设蟠龙藻井,井内蟠龙口衔一个铜胎中空的水银球。这个球被称为轩辕镜,一般悬挂在皇帝宝座的上方,意思是说在位之皇帝是轩辕皇帝正宗的皇位继承人,而不是假冒伪劣者,倘若真的是冒牌货,据说轩辕镜就会掉下来砸他的脑袋。有没有害怕被砸的假冒伪劣皇帝呢?有,他就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他登基时为了防止被砸,故意把宝座往后移动了,不信大家可以仔细看一看。
(在露台前铜龟及铜鹤之间)
看完了太和殿内景,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殿外的陈设。在太和殿外的露台上左右各有一只乌龟,各有一只仙鹤。它们取龟鹤延年之意,象征江山社稷万代相传。此外,东侧还有日晷,它是古代的计时工具。西侧设有嘉量,是古代的计量器具。这两件陈设象征皇帝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公正无私的,对天下百姓都是坦诚、平等的。
在古代,举行各种大典都有要选良辰吉时,到了吉时皇帝才能升宝座。那么皇帝在何处等待这历史性时刻的来临呢?走!现在咱们就去看看!
五、中和殿及保和殿
(一) 涉及内容
1、 中和殿名称含义及用途
2、 保和殿名称含义及用途
3、 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四) 讲解地点:在中和殿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7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