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诸葛亮一生的两次致命失误,最终结果如何

以史为鉴 2023-06-23 17:26:27

诸葛亮一生的两次致命失误,最终结果如何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诸葛亮是一位奇人,但是在他的一生之中,有两个很大的失策,成为了他的一生的污点。他用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有两种人,我们见到以后,要十分的小心。绝对不要轻信他们,否则有可能把自己也搭进去。

第一种人,有野心,也很聪明的人,但会盲目自大

三国演义中,有个很经典的桥段,就是马谡的“失街亭”。其实三国演义之中,对这个事件有非常精彩的描述。所谓的挥泪斩马谡,真的是军法无情吗,其实原因不仅仅如此而已。这是诸葛亮的对自己失误的忏悔,他认清了马谡这类人,如果留着会有更大的隐患。自己轻信他,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绝不可以再有第二次。

那么我们就详细的来分析下,马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其实三国时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于士族争斗之中。三国初期,向曹操刘备这样,愿意启用草根的霸主,也不是很多。当这一类去世之后,也就完全成为了士族门阀之间的争斗而已。当然诸葛亮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也深陷其中,可以说这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区别所在。

当时的荆州,存在着7个士族,他们分别是:蒯、庞、黄、蔡、马、习、杨。当时的马谡,就属于马家,而诸葛亮当时是荆州士族的大佬,当然和这几个士族的关系十分的密切。根据历史记载,尤其是当时的马氏中的马良,和诸葛亮的关系十分的要好,而马谡就是马良的弟弟。

当马良去世之后,诸葛亮尽力的培养马谡,希望它能顶替他哥哥的位置。马谡也不负众望,他十分的聪明,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时候,他就曾说过,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言论,得到诸葛亮的赏识。

其实按照诸葛亮的表现,他对马谡的态度,完全是按照接班人培养的。这样的马谡,为何失去了街亭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有点飘了,完全把诸葛亮的嘱咐抛之脑后,盲目的自信,想玩一把大胜,反而掉进坑了。

其实马谡也不是纸上谈兵之辈,他能够和诸葛亮一起讨论军事就可以说明。在加上诸葛亮言传身教,耐心的教导,按照当时他的军事水平,在怎么离谱也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但是在街亭上的表现,他的决策幼稚的可笑,这里只能说他的野心,坑害了自己。

马谡的失败,也让诸葛亮潜心计划的北伐失败,最后自贬三级谢罪,也成为他人生的一大污点。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一些很聪明的人,如果在名利上看不透,总会做出一些超出预期的行为。这种盲目的自信、自大,就会滋生低级的野心。

遇到这种人,一定要多加注意,他可以带着你走向辉煌,也可以带着你走向深渊。“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是很可怕的。

第二种人,聪明但是没有格局的人,他们从不幼稚,但是只为自己。

其实这种人,是最常见的。跟马谡一样,诸葛亮就曾遇到一个他就是杨仪。马谡被斩杀之后,诸葛亮又找了一个助手。他和马谡一样的聪明,也从来没有幼稚的行为,诸葛亮给出的任务,都能很出色的完成。

但是由于两个家族的矛盾,当时的杨仪跟魏延,两人经常有矛盾,摩擦很严重。但是的诸葛亮,面对一文一武的助手,也是头疼不已。

当诸葛亮陷落五丈原之后,两人之间有产生了摩擦,作为武将的魏延,打仗可以说是一般好手,但是在阴谋诡计上怎么能比得上杨仪。在杨仪的陷害之下,魏延诬陷成反将,被马岱所杀。

魏延被斩杀之后,杨仪还踩着魏延的头颅,大声的呵斥道“奴才,你现在还能和我争斗不”。这一个举动,可以说毫无气度。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诸葛亮要培养他成为接班人,他却忘记了魏延这样一位猛将,对于蜀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即使魏延有错,判罪诛杀也只能由刘禅来决定,杨仪不仅诛杀了魏延,还羞辱他的头颅,对蜀国的大将军如此的不敬。这件事也把诸葛亮坑的体无完肤。最后杨仪被贬为平民,不久自杀了。

诸葛亮,一下子失去了左右手,内务文臣辅助,外无将领出征,一番心血又付诸东流。

马谡的野心,杨仪的格局,让诸葛亮很多的心血付诸东流,这样的人用好会是得力助手,一时不察觉,就会带来灭顶之灾。

这两件事情,告诉我们,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这两种人,一定要万分警惕,过分的靠近,可能把自己坑的万劫不复。尤其是高层,在用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两种人其实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典型。

诸葛亮一生犯的诸多错误

诸葛孔明一生八大不足之处:
虽是诸葛武侯八不足,然吾认为此也是蜀亡之更由也!
穷兵黩武一不明也!三国时不论从何角度看均以蜀汉最弱。本应利用蜀中天险而固守江山,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同时培养后续人才,静观天下局势,一旦有变在出兵发魏,暗合诸葛亮自己提出的《隆中对》之战略。此才是上上之举。然诸葛武侯却为报先主三顾之恩,不顾三国国力,不记天下局势之无常,而一意孤行,数次北发,累国累民。而自己一生用兵谨慎,自比管、毅,却不知“兵者,鬼道也……”之上古名理,以至数伐均是徒劳无功,反而拖垮了蜀国国力,使之兵员、人力、将才、经济、农业等等的不到好的发展,和囤积,以至于死后短短数年就走上亡国道路。由于兵力的不足,姜维守城又不得不撤走原部署在丛山之中的“边防军”,以至于邓艾有机可乘。此一也!
不重人才培养二不明也!在武侯数十年的丞相任中,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上极其不足。以至于武侯一亡,朝堂上,可继承丞相位的仅剩蒋碗、费伊等寥寥数人,且均已两鬓斑白,不堪久用之人,使得蜀中官场(政治)不稳,丞相居然居德阳而理国事;军旅中,能征善战的武将亡得亡、病得病、反得反,以至于“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唯剩姜维还能独当一面,最后连自己不懂领军打仗的儿子、孙子战死绵竹,而断后,可叹!可悲!宫廷内,歼宦当政以至于,后主刘阐在成都内上可固守一战,外有姜维晋军勤王,南有南蛮雄兵,西有羌人为援的情行下,投降于兵力不过数千的邓艾之下。此为不明之二。
不修内政而先伐魏三不明也!此于前两点有很大的共同点。据天险而自守,修内政,人民富了、人口多了、军备足了打仗才会赢。汉朝老主宗刘邦不正是以次而战败项羽一统天下的吗?打仗大什么?归根结底就是打国力、打后援,此为千古不便之真理。国力不足,自己地盘又小、人又少、将又寡还去攻打远强于己的曹魏,而曹魏又有秦岭汉中这一天险可守,还去单方面攻击,简直是以卵击石。此为三也!
以上为诸葛亮在政治上的主要错误同时也是蜀国国策地错误。
不视马谡四也!此为诸葛亮一生中用人、视人上的最大失败之处,同时也是其军事上的重大错误。也因为如此是他尝到了自己造成的最大苦果。街亭战役运用了只会“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的马谡,造成怎么样的后果相信已不用我多说了吧。此为四也。同时也使得诸葛亮抱憾终生。
一生用兵太过谨慎五也!此点也是诸葛亮军事上的错误。“兵者、鬼道也……”,用兵不宜过于谨慎。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采用魏严的计策,分兵出奇,一旦成功,那样的话长安难道不是唾手可得吗?一旦如此那么孙吴就不会在象以前那样只是观望,必会出兵发魏,届时两国全力攻魏,《隆中对》的战略决策就可实现,天下局势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司马懿也是看中了诸葛亮的这点,他才会在数次的交锋中固守险地而不出,看似每战比败,实则大胜。
以上是武侯军事上两大致命错误。以下为其个人政治、个人魅力方面的错误。
自恃过高不进人言六也!武侯在茅庐时就自比“管、毅”,其周围朋友也赞其为“兴周姜望、开汉之房”,出山后以一无名之辈,火烧夏侯、舌战群儒、三气周喻、计夺荆洲、智取西川,环顾天下难逢敌手,使得其多少有点飘飘然,难听人言。刘备临死说言被其当为妄语,而糟街亭之祸;目空一切,而兵败姜维;自恃过高,而终不得迈出汉中一步。此为六也!
劝阻刘备报仇不成七也!很多人会说这不应是诸葛之错,刘备兼之两个盟弟之死,以君主之身强行复仇,谁拦得了,谁又敢拦?其实不然,连赵云那样的武将都敢犯言直柬,诸葛亮又为何不可呢?以刘备对其的倚重,我相信只要他能犯言直柬,刘备是不会不考虑的,张飞未死时不是已成功过一次吗?
不能肃清庙堂八也!刘备白帝托孤时,让刘阐拜其为“相父”,言及:“太子可辅,当全力为之,否则可自立为成都王”,而诸葛亮却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之余向刘备表白忠心。然后来这位蜀汉肱骨之丞,对这位新皇的近侍宦官却无雷霆手腕,即使皇帝反对,然有先帝之遗照难道还怕吗?使得汉末宦官乱政之事得已重演,谁又能不说是错在诸葛呢??此为八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7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