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石勒和苻坚都重用汉人,为何最终还是没能统一全国

众妙之门 2023-06-23 15:10:14

石勒和苻坚都重用汉人,为何最终还是没能统一全国

石勒和苻坚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人类原始社会的战争,靠体力、靠人力、靠群威群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文化对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成为战争的灵魂、主宰。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的正统王朝偏居江南一隅,衰弱得不成样子。但这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却显得生机勃发,一个个相继崛起。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割据政权的勃勃生机从何而来?

来自汉族文化!

热爱汉文化的十六国君主们

正当汉族文化被东晋王朝的荒淫糜烂糟蹋得日益窒息的时候,却在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创立者那里获得了新的生机。

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创立者们,无一例外地都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从汉族文化中吸取战争智慧、成功经验。

直接的吸取方式,主要是指他们自身的汉化。创立北方第一个割据政权的匈奴贵族后裔刘渊,汉化程度最深。刘渊的儿子刘聪,通经史诸子书,工草书隶书,作有《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后赵君主羯族人石勒,当过奴隶、雇工、土匪,目不识丁,但当他举兵起义后,却如饥似渴地经常请人给他阅读《左传》、《史记》、《汉书》,从中吸取经验。有一次,他请人为他读《汉书》,当读到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之后,他立刻惊叫道:"这是个荒唐主张!"当读到张良劝阻刘邦不要接受这一主张时,他才长出一口气道:"哦,亏得还有这个人!"他对中国古代经典史书中的战争智慧及成功经验,具有惊人的理解吸收能力。

另一位统一过北方的前秦君主氐族人苻坚,八岁就主动要求拜师学习汉文化,对古代经典的理解同样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重用汉人,是石勒和苻坚巩固统治的基石。

间接的吸取方式,是指他们普遍重用有学问、有才干的汉族人为他们当智囊。两晋时,由于西晋内乱不止,东晋腐败不堪,大批寒门士族(也有少数高门士族)痛心疾首,纷纷投奔北方少数民族起义者,尽情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例子不少。

石勒重用汉人张宾:

张宾,原籍赵郡中丘(今河北内丘县),父亲张瑶任过中山太守。"宾少好学,博涉经史,不为章句,阔达有大节。"他自视甚高,常对兄弟们说:"吾自言智算鉴识不后子房(张良),但不遇高祖耳。"他早先在中丘王帐下当都督,觉得没有意思,以病告辞。西晋永嘉之乱起,石勒跟随刘元海辅助"汉将军"刘渊打天下,与诸军下山东。张宾对亲朋好友说:"吾历观诸将多矣,独胡将军可与共成大事。"于是他"提剑军门,大呼请见,勒亦未之奇也"。石勒走南闯北,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就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时间一长,两人混熟了,交谈也深了,石勒觉得张宾确实是个人才,遂"引为谋主",让他给自己当首席谋士。

经过多年检验,张宾为石勒所出的主意:"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石勒对张宾不断提拔,褒奖有加,任命他为右长史、大执法,封濮阳侯,"任遇优显,宠冠当时"。石勒是个粗人,但对张宾十分敬重,"每朝,常为之正容貌",在朝堂上呼他为"右侯",亲切、信赖、依重。

张宾也确实为石勒出了不少好点子。比如他给石勒讲成大事、夺天下,不能游走无定所的道理,建议石勒建都襄国,石勒欣然采纳,这一条成为石勒获得成功的关键。他为石勒争取人心,"谦虚敬慎,开怀下士,士无贤愚,造之者莫不得尽其情焉"。他劝谏石勒"肃清百僚,屏绝私昵"。他同石勒相处的原则是"入则格言,出则归美",进了屋,面对面,无时不提醒石勒;出了门,当众人,处处维护石勒的威望。

他建议石勒说,治天下要重视文化,重视教育,重视士人。石勒认真采纳他的建议,立太学,选士人当教师,把部属的三百子弟都送入太学读书,并每年多次视察学校,亲自考试学生。石勒根据张宾的建议,下令作战中凡是俘获的士人一律不得杀死,统统送往襄国,并委任一名公族大夫专门管理这些士人,发挥他们的作用。张宾在作战谋划、政权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给石勒以极大帮助。

张宾病死,石勒痛哭不已,"哀恸左右"。"将葬,送于正阳门,望之流涕,顾左右曰:'天欲不成吾事邪,何夺吾右侯之早也!'"石勒还有一个更大的雄心壮志:他曾想统一中国。张宾之死,使他的这一信心受到沉重打击,"因流涕弥日"。这也从侧面反应了,石勒对汉人的重用。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

王猛,祖籍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字景略。出身寒门,少贫贱,以卖畚箕为业。像他这样的出身背景,在东晋高门士族眼中是不屑一顾的。他性严谨,博学好兵书,"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对浮华之士"轻而笑之"。他年轻时游邺城,徐统要召他为功曹,他"遁而不应",隐居于华阴山中拜师苦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

当时北方是前燕、前秦两强并存时期。当时苻坚是前秦东海王,胸有大志,招揽人才。他闻王猛大名,派吕婆楼去请,王猛跟随而去,两人"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一见如故,留下。不久,苻坚弑昏君苻生(苻健三子)称帝,命王猛为中书侍郎。王猛帮助苻坚抑制贵戚豪强,加强集权,擢拔贤俊,实行法治,刷新吏治,发展农桑,使前秦国力日益强盛。

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苻坚命王猛率领大军攻伐前燕。前燕第三代君主慕容[插图]命叔祖父、太傅慕容评率领三十万燕兵屯潞州(今山西潞城县北),抵抗秦兵。将士们奋勇拼杀,燕军大败,慕容评单骑逃回邺城。王猛乘胜追击,攻克邺城,前燕君主慕容[插图]被俘,前燕灭亡。王猛率军攻灭前燕,为前秦立了大功。灭燕后,苻坚又命王猛镇冀州,负责整理"关东六州"。

王猛屡次表请六州分遣官员,苻坚不肯,硬是把担子压在他一个人身上,给了他"便宜从事"的极大权力。王猛选拔清廉人士担任郡县官员,废除前燕慕容时期的恶政。迁前燕王公百官及鲜卑四万余户到长安,又迁关东豪强及诸杂夷十五万户到关中。这样,等于释放了鲜卑贵族强占的荫户农民二十万户以上,对中原百姓是一种善政。

不久,苻坚任命王猛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持节、常侍、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王猛"表让久之",苻坚下诏曰:"自卿辅政,几将二纪(二十余年),内厘百揆,外荡群凶,天下向定,彝伦始叙。朕且欲从容于上,望卿劳心于下,弘济之务,非卿而谁!"的确,在少数民族内部,一时难以找到王猛这样能干的人才,苻坚讲的是真话、实话。

东晋宁康三年(公元375年),王猛病危,苻坚至王猛病榻前问政。王猛提醒他说,东晋虽然远在江南,但它是正统,民心所归,我死以后,你千万不要做灭晋的打算。鲜卑慕容氏、羌族姚氏是对前秦最大的威胁,必须逐渐消灭他们,立国才能长久。王猛说完就死了,苻坚大哭。

但是,苻坚已经统一了北方,还想乘胜统一中国,他的这一愿望太强烈了。他没有听取王猛的临终劝告,贸然发动了淝水之战,想一举消灭东晋。结果大败,并且引起连锁反应,使前秦统一北方的功业毁于一旦,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分裂。

(苻坚不听王猛劝解,执意攻晋,结果身败名裂。)

局限性的汉化是导致二人未能统一全国的原因

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石勒和苻坚一旦离开了汉族杰出人士的帮助,为何很快走向失败?答案很简单:他们接受汉族文化有很大的局限性。

石勒和苻坚,他们所倚重的都只是个别的汉族杰出人才。石勒依靠一个张宾,苻坚依靠一个王猛。对于庞大的汉族文化宝库而言,张宾和王猛从中吸取的文化知识、战争智慧、治国经验,毕竟受到个体生命的局限。

历史经验证明,要打胜一场立国之战,需要各方面的实力储备,包括思想文化准备。即使打胜了立国之战,要想把政权巩固住、把天下治理好,要靠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要靠一整套不断完善的基本制度,要靠夙兴夜寐、坚持不懈的励精图治。这一切,正是十六国割据政权所缺乏的。

曾经统一北方的男人前秦皇帝苻坚,为何最后却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

前秦皇帝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君主,在位前期,励精图治,推行“休养生息,加强生产”政策,实现国力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383年,兴兵南下,发动淝水之战。意图消灭东晋,一统天下。


苻坚成为皇帝的过程比较有戏剧性。前秦的皇位本是苻坚叔伯家的,苻坚袭父爵为东海王。堂兄苻生即位后,暴虐残忍,随意诛杀皇亲大臣,但是不知为何,就是对他视而不见,没有加害。两年后终于目光投向苻坚,一宫女报信于他,他才下决心除去苻生,宫变后称“大秦天王”,改年号永兴,大赦天下。


两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再次出现四分五裂的现象,以长江为界,北有匈奴所建的前汉、前赵;羯族人所建的后赵;鲜卑族所建的前燕等割据政权。在前秦统治时期,北方一度达到了统一的状态,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使百姓得以享受到难得的和平。但没过多久,自负的皇帝就打破了这个安宁的局面,又使北方进入到了混战的时期。缔造这一结果的这位皇帝叫做苻坚。


于是,苻坚大杀四方,灭前燕,藩灭前凉,下益、梁二州,固蜀地,最终前秦占据中国三分之二的版图,成为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的政权。苻坚视不怀好意支持他的慕容垂为知己,帅百万雄师,南逼东晋。用执鞭断流的豪情,展开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结果,前秦被草木皆兵之计瓦解了斗志。开战后又中计后撤导致大溃败,苻坚“风声鹤唳”的逃亡。

苻坚拥有80万兵力,为何会败给东晋的3万兵马?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让中原元气大伤,内附的少数民族趁机作乱,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五胡乱华最终以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在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而终结,其实在六十多年前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曾经短暂的统一过北方,而且准备南下统一全国,不料功亏一篑,北方重新陷入分裂,这就是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公元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因为此地是故秦之地,所以自称三秦王,建立的政权被称作前秦。到了孙子辈时,苻洪的孙子苻坚杀了他的堂哥篡夺了皇位,苻坚凭借着自己的雄才大略,任用汉人王猛,扫清了北方其他政权,于公元376年统一了北方,然而苻坚并没有满足,他想要的是同一全国。 ?公元383年,经过几年的准备,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号称八十万,东晋为之震动,以当时东晋的军力,只能动员八万军队对前秦作战,以八十万对八万,苻坚在战前信心满满,觉得稳操胜券。

然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双方在淝水相遇,前秦的八十万军队一触即溃,四散逃窜,苻坚准备了几年的南侵战争就这样轻易的结束了,八十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自己只能仓皇北逃,给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两个著名的成语。

为什么刚刚统一北方的苻坚,率领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却未能取得对东晋的胜利呢?即使不能取胜,也不至于八十万大军损失殆尽,这又是为什么呢?第一,苻坚的八十万大军并非都是自己的嫡系,而是一个多民族的松散部队。苻坚统一了北方,同时他也吸纳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军队。据统计,这次出征的八十万军队中,属于苻坚的嫡系部队只有三十万,其他五十万都是各个少数民族联军,比如鲜卑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这些人都是英雄豪杰,他们效忠于苻坚,只不过是形势所迫而已。

一旦战事对苻坚不利,这些联军马上逃散。事实也是如此,苻坚溃败后,慕容垂的三万人马保存完整,苻坚回到北方后不久,慕容垂和姚苌等人就发动内乱,前秦因此而亡。第二,北方军队被中原生活腐化,无意南征,无心恋战。经过多年的战争,北方的军队已经产生了厌战心理,而且少数民族的军队到了中国北方之后被中原的花花世界腐化了,他们只想贪图享乐,而不愿再去征服当时尚不发达的南方。苻坚为了实现自身的梦想,而不顾臣属与军队的反对,从军心角度来说,已经失败了一半。

第三,北方军队出现了内奸。在双方在淝水两岸对峙时,苻坚曾派遣原东晋降将朱序到晋营劝降,没想到朱序仍然心怀晋朝,将秦军的底细告知了晋军,并且与晋军商议作为内应。结果在作战时,朱序部就散播秦军战败、苻坚已死的消息,导致秦军大乱,最终溃败。

第四,东晋军队战斗力较强,前线将领指挥得当。东晋的军队虽然数量不多,但是都是战斗力较强的北府兵,凝聚力较强,而且前方指挥的将领谢玄、谢石等人指挥得当,善用计谋,最终以弱胜强。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一战,这一战阻止了少数民族的进一步南下,使得华夏衣冠能够在江南一隅得以保存,华夏文明得以延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4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