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蜀汉到了后期真的没有大将了吗,真相又是什么样的

众妙之门 2023-06-23 15:02:25

蜀汉到了后期真的没有大将了吗,真相又是什么样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蜀汉无大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蜀汉时期,英雄大将人才济济,魏延等人想必是家喻户晓,但是到了蜀汉后期,各路大将相继淹没,很多人说,蜀汉后期大将寥寥无几了,其实,除了大将廖化以外,还有几位称得上大将。

姜维

姜维,原是魏国天水郡参军,因各种原因不得已投降了蜀汉,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诸葛亮。从诸葛亮身上学习很多本领,直到诸葛亮去世后,他自然担起了北伐的重任,基本上在任期间胜多负少,战绩赫赫。而那个时期,官僚之间勾心斗角,姜维也牵扯在其中,他不敢回成都,为了躲避灾祸,便只能在沓中屯田。

最终,司马昭见此情形,蜀国宦官专权,兵力不足,便攻打蜀国,最后,刘禅投降了,最后蜀汉被司马昭等人攻下。姜维不得不投降钟会,但这只是一个计谋,他还一直想着复国,对蜀汉十分忠诚,却终究被杀害,被称为大将也是正得其名。

王平

另一人便是王平,他早期投降刘备,帮助诸葛亮等人一起战奋沙场,第一次北伐中,便获得赏识和赞美,最后担任镇北大将军,后来曹爽带领大军攻打汉中,汉中军力不足,其他将领十分恐慌,王平毫不畏惧,用自己的才华本领巧妙安排,击退曹爽,王平与魏延其实不分上下,也是一名大将。

夏侯霸

其他大将自然也是名副其实的,除了这些还有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之前是曹魏大将,也曾与姜维多次较量,不相上下,后后来投降蜀国。在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杀死了曹爽,还征西将军夏侯玄入朝。夏侯霸知道司马懿此人不可信,去了怕是让自己凶多吉少,可夏侯玄并不听信,还是入朝了。其实,司马懿是为了安排郭淮接替夏侯玄的位置,让夏侯霸有些担心,无奈之下,投降了蜀国。他被封为车骑将军,有勇有谋,也有不俗的战绩。

蜀国人口较少,兵将也是匮乏,能被称为大将军的自然不多,但是一般的将军人才也是不少。这几位大将军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战场上的英姿飒爽,和过人的谋略,让我们佩服不已。

蜀汉后期除了姜维,为什么就不出名将呢?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大家时常听见那么一句俚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其中的廖化,是曾经的关羽的主薄,是蜀汉中后期一位较为果断的武将,在70多岁高龄的情况下,还出任先锋大将,率军抵挡曹魏的侵入。进而侧边体现出蜀汉的人才凋零和匮乏,尤其是军界层面没有独挡一面的大将。殊不知,实际上,蜀汉后期除了姜维,就没什么大将,这是为什么呢?

在蜀汉历史上,大家最了解的当属“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这五位勇将了,她们可以是这一时期的翘楚,中期,也是有天地出名的征西大将军魏延和镇北大将军王平,镇南大将军马忠,车骑将军邓芝等这几位了。后期,除了姜维这名大将军之外,也有卫将军诸葛瞻,右大将军阎宇,左车骑将军张翼,右车骑将军廖化等。

殊不知,后期这种高级大将之中,唯有姜维称得上一代名将,别的的都归属于中等偏下,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阎宇在援救成都的过程之中,不知去向,张翼和廖化在刘禅撤兵以后,也迫不得已撤兵钟会。

蜀汉的亡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由于优秀人才的匮乏和凋零,以致于邓艾奇袭江油城,马邈兵败撤兵,兵临成都城下,志大才疏的诸葛瞻战死,诺大的主城里的清朝官员居然无一想法,仅有谯周有认为,或是撤兵。那麼为何蜀汉后期不知名将呢?原因其实不是很难。

1、全局性原因:选拔人才规章制度的缺少

了解蜀汉历史的,大家便会发觉,在蜀汉最终的几回战争之中,带兵之将,并不是军二代便是官二代,真真正正在行伍出身一步步爬上来的屈指可数,魏延算一个,可惜含冤而死,姜维也算一个,可是却也是诸葛亮器重破格提拔,或是降将真实身份。在汉末三国阶段,就欠缺一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章制度,那时候的具体形式是征辟、察举,直到曹魏搞出九品中正制,也只是针对士族罢了。

2、关键原因:人口基数少,蜀汉经济偏弱

相对性曹魏中原正溯来讲,蜀汉处在偏僻的地方,自身文化内涵浅陋落伍,经济并不是很比较发达,再加上去年争霸,造成人口基数少,蜀汉亡国之时,仅有90万户人口数量,那样的情形下,优秀人才的欠缺是相当严重的。

3、关键原因:对本土士族政治打压

刘备进川时,手上的关键能量是荆州派系和原从派系的,之后平定县益州,蜀汉集团,也就变成了益州本土派系和东州派系,荆州派系和原从派系并存的局势,而荆州人是刘备入蜀时的的核心力量,也是蜀汉的支撑点能量。刘备和诸葛亮阶段,还略微好一点,尽量稳定了多方,比如用张裔代行王府府事,娶吴壹的亲妹妹,破格提拔李严等,可是诸葛亮去世后,后期当权的并不是荆州籍便是元从的官二代,益州籍称之为是神经中枢的也就平宰相事的马忠,别的为尚书令或有录尚书事的,除了汝南陈祗外全是荆州籍。对本土士族政治打压变成蜀汉后期流行,进而造成汲取本土优秀人才的根源断决。

4、关键原因:蜀汉军事人才的早逝严重

不论是在刘备和诸葛亮时期,基本上因为战争的频繁,及其各种各样别的原因,初期的一些大将纷纷过世很早以前,年轻一代的也许多早逝。例如初期就追随刘备的名将,例如张南,冯习,傅彤等,全是志虑忠纯,作战勇猛之辈。可惜夷陵之战全被刘备消耗光了。中期大将魏延、张嶷等。年轻一代的,关兴,张苞,诸葛乔等。

蜀汉后期,为何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呢?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都了解,刘备在创业阶段,先锋都是赵云这样的猛将,可是到了蜀汉后期,姜维北伐时,能力不强的廖化居然成为先锋。所以人们常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这句话反映了历史上蜀汉后期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就是人才凋敝,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人才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所以自古以来,统治者都注意延揽人才。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人才,从而削平北方群雄,开创了曹魏的江山。孙氏兄弟占据江东,靠的也是吸收各方人才。至于兵微将寡的刘备,那更是靠着招贤纳士,占据益州地区的。

刘备对待人才的态度,远远超过曹操、孙权,“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刘备还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终成帝业。不过到了蜀汉后期,人才凋敝,担任军政要职的,居然还是蒋琬、费祎、廖化、张翼这些人,而魏国人才济济,钟会、邓艾、杜预已经担任要职。

人才凋敝是蜀汉政权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种尴尬局面的?首先,存在着一个客观原因,蜀汉政权国狭人少。蜀汉的控制区域主要是四川、贵州、云南大部,以及陕西、甘肃南部地区,这里人口并不多,到蜀汉灭亡时,还不到百万之众。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那就是蜀汉的人才政策存在问题。粗略划分的话,蜀汉政权由两类人士构成,其一是外来的,其二是益州本地的;如果细分的话,可以分为三类:其一、刘备带领的荆襄人士,赤壁之战后,“荆楚群士,从之如云”;其二、跟随刘焉父子入川的东州人士;其三,益州的本土豪族。

在这三类人士中,刘备的嫡系,或者说蜀汉政权的最高层是荆襄人士以及部分东州人士。在蜀汉四相中,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都属于荆襄人士。《三国志·蜀书》中所立传者有五十九人,其中荆州人士有二十七人之多。而益州当地的土著则一直受到压制。

蜀汉时期,没有一个益州人士担任过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职务。蜀汉的五十九位人物中,只有十九人为益州本土人士,他们担任的职务通常是郡守、将军、谏议大夫,没有一个人进入过蜀汉的最高决策层。这反映了蜀汉的用人政策是重要荆襄、东州人士,打压益州土著。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消失,去哪了?

王平在前期表现一般,在后期才开始有存在感。而且王平最开始并不是蜀汉的大将,他是曹操麾下的一名大将,后来曹操被刘备打败了之后,他作为曹操的一名手下,然后投降到刘备这边。面对投降的士兵,人手本来就不足的刘备肯定不能无动于衷,所以还是很愉快的接纳了他,给了他一个牙门将的职位,但是其实还是不受重视。

毕竟在刘备的麾下,还有关于关羽、张飞这两枚猛将,即使除了这两位以外,比上其他人,王平也不够本事,所以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大家对王平都不是很重视。而当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始了北伐,王平才,迎来了重视,但是还是作为一名副将。在一次战斗中,马稷因为不听诸葛亮的命令,结果犯下大错,导致战斗失败,被诸葛亮斩首,而王平则表现的比较突出,所以提拔被封为参军,这时候王平的表演才开始。

这时候王平一起势就越发不可收拾,屡次立下战功,越发被诸葛亮重视,最后诸葛亮还封他为侯。可以看出来,王平是多么的厉害,这时候关羽已经死了。不然的话,说不定还没有王平的出头之地,王平能够取得成功,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随后,王平一直跟随着诸葛亮,为蜀国印下了汗马功劳,只是后来诸葛亮生病去世,不然后来说不定还能再立下一番功劳。

虽然诸葛亮去世了,但王平并没有放弃抵抗,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只凭3万大军就曾经成功击退了曹魏的10万大军。此后多年担任防卫工作,一直到英雄迟暮,也一直将蜀国的防御工作做得很好。后来他年龄大了,没能熬得住疾病,去世了。但总体来说,他还是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比其他战死沙场的将士要强很多,死后他的职位也由他的儿子接替了。后来一直还干得不错。

蜀汉末期真的没有人才吗,蜀汉会灭亡是因为没用哪三个人?

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时,朝中很多大臣都是反对的(包括邓艾),谁都没有想到最后会那么快地拿下蜀汉。虽然蜀汉的失败有很多原因,但在关键位置上用错人,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如果用对以下这三个人,蜀汉不会那么快就灭亡。



用罗宪换下傅佥

傅佥是名将之后,其父傅肜在夷陵之战中,为掩护刘备撤退力战而死。魏灭蜀之战时,傅佥作为关中都督镇守阳安关口。阳安关口是整个汉中防线的最后支撑,也是姜维“敛兵聚谷”、防守反击战略的关键点,傅佥的责任重大。

可惜傅佥智商、气场都不够。副将蒋舒以出城迎敌为由,带领部分人马出城投降,傅佥没有看出蒋舒的诡计,虽然不认同蒋舒的想法,但也镇不住蒋舒,导致阳安关口的防卫力量进一步削弱。更要命的是,蒋舒投降后,当了带路党转头来攻,关口失陷,傅佥战死。

相比之下,负责镇守永安的巴东太守罗宪,要比傅佥有本事的多。先是在成都战降不明的情况下,罗宪用雷霆手段斩杀造谣作乱者,稳定永安局势。然后在得到刘禅命令投降曹魏后,又以区区两千人马,挡住东吴步协、陆抗的数万大军,长达六个多月,直至东吴退兵。

如果由罗宪代替傅佥,蒋舒的叛变很难得逞,甚至会被罗宪当场斩杀。阳安关口作为著名的要塞,防守条件肯定比永安更好,罗宪也一定能在阳安关口打出更好的“防守成绩”。



用黄崇换下诸葛瞻

邓艾奇袭阴平,突破江油之后,刘禅派诸葛瞻、黄崇(黄权之子)带兵迎敌。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军事方面也没有遗传老爸的天赋。

黄崇一再建议诸葛瞻,尽快占据涪城的险峻地势,不要让邓艾军进入平原地带,但诸葛瞻犹豫不决,不想只是守,而是想寻机与邓艾军决战。于是,诸葛瞻错过了占据有利地形的时机。虽然诸葛瞻很勇猛,但以他所带的成都二线部队(蜀汉一线部队都在汉中、沓中)最终不是邓艾凉州军的对手,诸葛瞻、黄崇都死于乱军中。

如果用黄崇换下诸葛瞻,采用防守策略,拖死、耗死邓艾,孤军深入、缺乏重武器的邓艾很可能寸步不前。一旦钟会部队无法通过剑阁,最终退兵,邓艾军就会成为瓮中之鳖。出身没有用,真材实学才是真本事,可惜刘禅错用诸葛瞻。



用霍弋换下胡济

胡济是蜀汉最后一任汉中都督,但他在整个魏灭蜀战争中,呆在远离前线的汉寿,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联系到之前,256年胡济曾经失约姜维的联合军事行动(上邽之约),导致姜维大败,很可能胡济内心是和谯周一路的“反战派”。

霍弋是霍峻之子,霍峻当年在刘备取益州时,在后方守住葭萌关长达一年多,也是守城战的高手。魏灭蜀之战时,霍弋在南中担任建宁太守,“统南中诸郡”(相当于庲降都督)。

霍弋从小和刘禅一起长大(养于刘备府上),曾经担任刘禅的太子舍人、太子刘睿的中庶子(负责太子教育),对刘禅一家忠诚度极高。而且霍弋有军事才能(跟随诸葛亮左右),曾经平定永昌的少数民族叛乱,归顺曹魏(晋国)后,还平定了交趾、日南、九真三郡,使晋国势力扩展到交州地区。

如果用霍弋换下胡济,霍弋肯定比胡济更卖力为刘禅守国,以更积极的姿态驰援阳安关口、桥头等战略要地,配合姜维守住蜀汉北大门。

摸金校尉曰:

很多人认为蜀汉灭亡时没有人才,其实不然,罗宪、黄崇、霍弋都是国之栋梁,可惜好钢没能用在刀刃上。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刘禅缺乏慧眼识英雄的本事(这方面孙权的本事很大),看错了名声大于实际才能的傅佥、诸葛瞻;

第二,刘禅用人魄力不够,因循守旧,老将用的太多,使得新生军事人才得不到锻炼和表现机会。廖化、张翼、宗预、胡济都是刘备、诸葛亮时代的老人,直到263年还在用。霍弋、罗宪这样的中生代将领,没有被放在最关键的位置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3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