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汤显祖在《牡丹亭》一剧中描绘了澳门风光:“一领破袈裟,香山墺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小生广州府香山墺多宝寺一个主持。这寺原是番鬼们建造,以便迎接收宝官员。兹有钦差苗爷任满,祭宝于多宝寺菩萨前,不免迎接。”这里说的多宝寺,就是“大三巴”,当年葡萄牙天主教来华传教建造。从中不难看出,汤显祖把参观过的澳门寺庙风景引用到自己的戏剧当中去,显示出高超的戏剧情节想像和架构能力,这在那个年代十分罕见。
需要指出的是,“三巴寺”与汤显祖所见所说的“三巴寺”并非一码事。现在,澳门的大三巴牌坊所在的三巴寺,奠基于1602年(万历三十年),全部完工还要更晚。汤显祖见到的三巴寺,应为圣保禄教堂(但也不是位于今日大三巴牌坊处的圣保禄教堂)。再者,汤显祖对于佛学颇有研究,在《牡丹亭》中,他故意把澳门天主教说成佛教,洋教堂变为寺庙,圣保禄译成多宝寺,将天主教士称为僧人和住持,实在是他高超的戏剧手法使然。
当年夏天,汤显祖从家乡江西临川出发,一路上阅尽赣州、梅岭、南雄、英德风光,到达广州。再从广州绕道罗浮、香山访友,顺道一游澳门。一次澳门自由行,放逐心灵,也许给了官场失意的汤显祖些许安慰。逗留不久,他便经由开平、阳江,登舟入海,再赶赴徐闻县就职。
这次不平凡的旅行,使汤显祖成为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最早到过澳门的人之一,也使《牡丹亭》成为最早出现澳门风光的戏剧作品。而且他为之留下了四首七言绝句,成为直接反映明万历年间澳门历史及社会生活的生动的史料。四首诗中一、二首,题为《听香山译者》。香山即指香山岙,译者今称翻译,当时叫通事。由于译者为中国人,因此,他得以询问到许多澳门的情况。他应该看到葡萄牙人锦衣玉食、珠光宝气的奢侈,以及澳门土著衣衫不整、躬耕乞讨生活的不同生存状态;应该听到澳门民间真实鲜活的语言,比如“谒遇”中“番鬼”一词;更应该领略到澳门民情风俗,令其忧郁的心情为之一振。
汤显祖澳门之行对他的思想观念冲击也很大。本来是因为官场遭贬去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任职,满怀一腔热血无处倾诉,心里充满忧郁和不快,而澳门的繁荣景象、淳朴民风、旖旎风光,却使他诗兴大发:“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墙。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香岙逢贾胡》)。上述有些内容,在《牡丹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装。尽头西海新生月,口出东林倒挂香。”(《听香山译者》其二)。这首诗写到娇媚如花的葡萄牙少女,虽然不失夸张而奇特,抒写出心中的喜悦之情,但是也流露出官场失意贬谪他乡的无奈。
汤翁与澳门的一段奇缘,无疑更加开拓了的国际宗教文化视野,更加注重古今中外戏剧元素的包容与吸纳,进而发扬光大,演绎成为一座戏剧巅峰。
汤显祖是明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思想界出现非孔反道学异端思潮以后的进步作家。他政治上赞同东林党人,哲学上崇敬泰州学派的李贽,接受了反对道学、提倡人性的观念,所以在文学上主张以意趣神韵为主,提倡性灵、反对摹拟,反对斤斤计较、刻板僵化。《牡丹亭》的创作较好的体现了他的主张。他以充满才情的文笔、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暴露了礼教的残酷和虚伪,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给当时的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591年,这颗彗星作为“不祥之兆”出现,对汤显祖来说也是不祥之年。他目睹了太湖之灾,沿岸千里裸地,“白骨盖河”。朝廷送去数十万银币用于赈灾,并派遣特使前往杨文举慰问傅玄灾民。杨文举借此机会侵吞救灾资金,收受贿赂,出卖自己的官职。最气人的是,王朝的宰相申时行居然把他提升到了官职,把一些敢于暴露自己帝国的忠臣贬了职。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其不朽巨著《牡丹亭》开篇写道:“不知何去何从,却不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活。你不能和死亡一起生活,你不能死后复活,你也不能爱它。“寥寥几笔,堪称伦理时代对爱情最真实、最大胆的诠释。汤显祖凭借《牡丹亭》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后人甚至将他与西方顶尖戏剧大师相提并论,称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视名誉为贞操。
与《牡丹亭》年的浪漫喜剧相比,汤显祖的一生无疑是悲剧。他叫海若,祖籍江西临川。后来迁居唐家山。
汤显祖出生在书香门第,祖上有四代人享有这个文学名分:曾祖父唐逸好藏书,好写作;其祖父唐茂昭,性格新颖,博览群书,擅长诗歌,被学者誉为“名诗人”。父亲唐贤是一位博学的儒生。他是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他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弘扬儒学,他还在临川市唐公庙创办了唐家学,并聘请江西理学大师罗汝芳为师,教导宗族子弟。
汤显祖生于1550年。他生来聪明出众。据史书记载,他“体美”,见到他的人都称赞他。据说5岁就可以配对了。邻居都会考,甚至还会做几对。没有什么不能回答的。13岁时,检查员奖励了他的才能,让他当了工人。因此,他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在我虚弱的时候,我已经读完了五经和各种历史,精通乐府和57字诗。此外,绕开天文、地理、医学占卜,可谓“全才”。26岁时,汤显祖的第一本诗集《红泉与草》问世。次年出版诗集《雍藻》,一度名扬天下。我家很幸运能和他交朋友。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科举考试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1577年和1580年,汤显祖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都失败了。他现在的名声实际上是当时的宰相张暗中操纵的结果。
当时张的儿子也参加了会议,而且已经确定要考中进士,但同时张又希望找一些有才能的人作为陪衬,以掩人耳目。打听了一下,得知最有声望的人选是汤显祖和沈茂学,于是拉拢过来,声称只要愿意和他合作,就能保证他们的高中学业。
沈茂学屈服于张的嚣张气焰,于是如愿以偿,和丞相之子一起上了官榜;汤显祖为人正直,廉洁自律。他两次拒绝招募,讽刺说:“我不敢从一个女人身上丢掉性命。”他认为自己的名誉比贞操更重要。在名利面前,他宁愿放弃浮华,也不愿完全清白。不了解现状的结果是极其残酷的。在科举道路上,汤显祖失败了很多年。直到1583年,张死后的第二年,他才以低微的名次考上进士。
批评是针对皇帝的。
我以为我的人生从此起航。于是,张四维和申时行先后做了宰相,许诺给汤显祖翰林的职位,想把他拉进幕府。汤显祖还是拒绝了。他说,“余很强,所以他没有软骨头”,这意味着他是一个硬骨头,不会妥协。
当权的人都得罪了,汤显祖的仕途自然是一波三折。先是在北京做了芝麻官,第二年被派到南京太常寺当大夫,后来在南京当了七年礼仪之师。自永乐皇帝迁都以来,南京一直是明朝的首都。各部虽有各种衙门,但并无实权,徒有虚名,太常寺也在其中。在南京期间,虽然北京的一些官员邀请他回去工作,但他没有成行。
幸运的是,南京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它仍然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诗人、戏剧家、艺术家经常在这里聚会,谈论文学理论和艺术,在这里,汤显祖一边读书,一边和一些人讨论诗歌,虽然他还在深夜读书。于是他的家人嘲笑他:“为什么老医生是本书?”汤显祖答:“我不要博士读书,也不要博士。”
汤显祖的骄傲、敬畏和忠诚贯穿了他的整个生涯。载有他的一首诗,诗中写道:“刘与余之事滴水不漏,何以多谈棋?都说辽阳生于鬼鬼祟祟之日,无人敢作送别诗。”他在去南京的路上写了这封信。当时汤显祖路过河北省东光县,看到墙上有很多纪念刘泰的诗词。刘泰曾任意弹劾张,被捕入狱,流放广西,中途死于东光县。张去世后,人们路过东光,在车站的墙上题诗以示哀悼。汤显祖在诗中讽刺的恰恰是那些表示哀悼的人:刘泰生前被流放时,不要说送行。有多少人敢写送别诗?
汤显祖对皇帝毫不示弱。皇帝在南京任职期间,曾认为官员有诈,下令停职一年。汤显祖马上写了一封信,说这些官员并不都是无视君主和臣民大义的人,而是朝鲜权贵窃取皇权,培养党员,忠臣不受重用。这是官员们不愿公开表态的根本原因。既然皇帝要调查骗官罪,为什么不调查担任政府侍郎的罪行?敢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皇帝,说明汤显祖是条汉子。
591年,这颗彗星作为“不祥之兆”出现,对汤显祖来说也是不祥之年。他目睹了太湖之灾,沿岸千里裸地,“白骨盖河”。朝廷送去数十万银币用于赈灾,并派遣特使前往杨文举慰问傅玄灾民。杨文举借此机会侵吞救灾资金,收受贿赂,出卖自己的官职。最气人的是,王朝的宰相申时行居然把他提升到了官职,把一些敢于暴露自己帝国的忠臣贬了职。汤显祖胸中郁积的不满再也无法掩饰。他著书立说,挥舞着《关于剥夺侍郎、大臣的权力》,指出申时行等人的不当行为,要求彻查杨文举等贪官污吏。
王座像一颗炸弹,震动了整个宫廷。一些被攻击的官员很愤怒,没有出庭,其他人则威胁要辞职。皇帝不分青红皂白地谴责汤显祖“以国事为名攻傅园之罪”,将他贬谪到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任审计书。
591年,这颗彗星作为“不祥之兆”出现,对汤显祖来说也是不祥之年。他目睹了太湖之灾,沿岸千里裸地,“白骨盖河”。朝廷送去数十万银币用于赈灾,并派遣特使前往杨文举慰问傅玄灾民。杨文举借此机会侵吞救灾资金,收受贿赂,出卖自己的官职。最气人的是,王朝的宰相申时行居然把他提升到了官职,把一些敢于暴露自己帝国的忠臣贬了职。
让服刑人员回家过年。
汤显祖在接到贬谪的奏章后,不带家人从南京回到临川老家。疟疾折磨了他四个月。到了约定的时间,他把刚打捞上来的尸体拖到了徐闻。
徐闻位于雷州半岛最南端,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十分恶劣。据康熙《明诗史》,徐闻说“黎明前红雾四阻”,旷野上满是吓人的鳄鱼和狒狒;此外,它三面环海,东有倭寇入侵,西有交趾监视。当地人也是民风,爱打仗。汤显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徐闻“为他写文章的人,都是自杀,不知礼义”。“写字写字总是不好,但是人穷就一定会成功。”他知道,扭转这种庸俗习俗的根本措施是加强教育。上任第三天,他实地参观了教育设施。
初看之下,汤显祖大失所望:郡学已成废墟,学生不读书,重建书院成了当务之急。资金不足,他和知县熊敏捐款;没有地方,所以他自己选择了地方。没过几个月,书院建成,“建在府东”,取名“贵生书院”。他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雷州府志》,详细阐述了他的办学初衷、理念和追求。文章写道:“知命自贵,知世间万物皆有价。”因此,他强调个人价值。
汤显祖在徐闻待得时间不长,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创办的贵生书院。许多年后,当他生病时,熊敏寄了一封吊唁信。这让汤显祖想去南方和徐闻,在贵生书院待一段时间,看看这个书院有没有培养出人才。
徐闻元年,汤显祖调任浙江遂昌县。他任职五年,成绩斐然。遂昌,山峦重叠,土地贫瘠,素有“九山半水半田”之称,但汤显祖却在这里大显身手。他实行“仁政为民”的政策。每年春天,他准备好酒,带着牛鞭下乡劝农,并写诗说:“凡官赐鞭春,要你鞭牛学农。盛华智中了大奖,新的一年迎面赢来”;他努力减轻人民的劳役,抵制朝廷对人民肥肥征收的矿税。三个达官贵人的亲戚来打秋风,汤显祖只用一盘炒辣椒、一碗家常豆腐、一锅丝瓜汤招待他们;他将美德与仁慈、宽容与严格结合在一起。遂昌晚上不会关门,路上也找不到碎片。“山青水秀,人走殷珊路,春云遍地。”官员知道,官员知道,村民没事打官司,农民唱三两首歌。
汤显祖也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人性”官员。他在遂昌最著名的两项措施是“除夕夜送囚”和“与囚观灯”。他打开监狱大门,让犯人回家过除夕,与家人团聚。休假时,没有犯人抓住机会逃跑,大家自动回来;元宵节组织服刑人员在城北的河桥上观灯,体验“在县城唱歌”的欢乐场景。
尽管汤显祖很受民众欢迎,但他最终激怒了当地强大的势力,并招致上级的批评。598年,他弃官回家。回去后,他生活贫困。有时他只能喝粥,但他指着满床的书自嘲道:“没有穷!”他还把自己的公寓叫做余明庄园,比余明的要好,并通过余明养育了一个人。著名的余明华是汤显祖一生的真实写照。
造成了多少悲伤的人?
在家乡的晚年,汤显祖彻底打消了仕途观念,从政治舞台转向戏剧舞台,致力于戏剧和诗歌创作。住在余明音乐厅,与宾客朋友坐在一起,用音调演唱,可能是一代戏曲艺术家最好的生活方式。
50岁时,汤显祖创作了《桂生书院论》,并在余明音乐厅演出。临川城里有一万条空巷,家家读,西厢记也降价过几次。汤显祖先后创作了《牡丹亭》和《牡丹亭》,并将早期的《柯南集》改为《邯郸集》,完成了他的《资小集》。1616年,汤显祖病逝于临川。他的一生,按照《资钗集》的说法,只有四个字,“穷老”。虽然有点刻薄,但也是这个书生的真实写照。
就写法而言,《临川四梦》是对等的。但从发行量来说,《临川四梦》已经兴盛了几百年。的铁杆“粉丝”多为年轻女孩,脸蛋漂亮,肚子上挂着诗和书。当时有个女生狂热追求牡丹亭。据说她因为热爱文学,把汤显祖想象成《明史》年的主人公柳梦梅那样的浪漫天才,最后看到作者是一个在绝望中死去的不幸老人!
据明代张大富记载,娄江女子余二娘,美丽有教养,但尚未出嫁。她的终身爱好是阅读《牡丹亭》。她用小号字体注释了一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久而久之,我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感到悲哀,并深深痛恨自己不能嫁给杜理科丽娘。我17岁的时候就死了。汤显祖得知这一消息后,写信《牡丹亭》表示哀悼。明朝还记载了一个叫尚小玲的杭州女伶,她以色彩艺术闻名,最擅长扮演杜丽娘。她的心是属于她的,但是因为某种原因得不到她想要的,所以她感到压抑和恶心。有一天,我去杜丽娘花园做梦,突然摔到地上死了。
阅读史上最著名的故事是由一首诗流传下来的。广灵有个叫冯小青的女人,读完《牡丹亭》就死了。临终前写的一首诗说:“不能听寒雨,夜点灯读《牡丹亭》。人间自有我的烦恼,小青才是伤心的那个。”
明朝在0755年到79000年的时候,是理学的巅峰,完备的道德体系将女性束缚在巅峰。女主角杜丽娘在春天白天昏昏欲睡,独自在花园里旅行。如果她越界了,她会受到父母的谴责。就这样,她对青春和爱情的强烈渴望和向往,以“爱”为人生追求,在生与死之间挣扎,与被捆得像铁桶一样的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能够引起同时代人的强烈反响。
不难发现,《两个女人在楼江畔哭泣》的女粉丝往往爱情之路坎坷,生命终结于美貌。凭借汤显祖的妙笔,杜丽娘可以为爱而战,死而复生,最终实现中国式的大团圆,拥有最好的爱人,皇帝的婚姻,幸福的夫妻。创造了无数美丽母亲的梦想,但那些“美丽母亲”只能留下自己的灵魂,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1550年9月24日(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汤显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原居临川文昌里(今临川文昌桥东太平街汤家山),后移居沙井巷,建“玉茗堂”(内有揽秀楼、清远楼、毓霭池、金柅阁等),故又自号清远道人,晚年又号茧翁。其祖上4代均有文名:高祖、曾祖藏书、好文;祖父汤懋昭,字日新,博览群书,精黄老学说,善诗文,被学者推为“词坛名将”;父亲汤尚贤是个知识渊博的儒士,为明嘉靖年间著名老庄学者、养生学家、藏书家,重视家族教育,为弘扬儒学,他在临川城唐公庙创建“汤氏家塾”,并聘请江西理学大师罗汝芳为塾师,课教宗族子弟,生子汤显祖、汤儒祖、汤奉祖(汤凤祖)、汤会祖、汤良祖、汤寅祖;伯父汤尚质酷爱戏曲,还从事过戏曲活动,母亲自幼熟读诗书。
虽然汤懋昭、汤尚贤父子门派不同,但均是满腹经纶的学者,祖辈的认真求学的态度,在汤显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汤显祖天资聪慧,从小受家庭熏陶,勤奋好学。5岁时进家塾读书,12岁能诗,13岁(嘉靖四十一年)从徐良傅学古文词,14岁便补了县诸生。21岁中了举人。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而不以才学论人。1577年(万历五年)、1580年(万历八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无过于汤显祖和沈懋学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笼络他们。声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许显祖等中在头几名。以宰相之威势,加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诱惑,沈懋学等出卖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汤显祖却洁身自好,一无所动。他虽然并不反对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憎恶这种腐败的风气,因而先后两次都严峻地拒绝了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汤显祖名落孙山。而且,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他永远落第了。但因此,汤显祖却以高尚的人格和洁白的操守,得到海内人士的称赞。张居正死后,张四维、申时行相继为相,他们也曾许他以翰林的地位拉显祖入幕,显祖都拒绝了。34岁,汤显祖以极低的名次中了进士,布满荆棘的仕途从此开始。他先在北京礼观政(见习),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自永乐以来,南京是明朝的留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际上毫无权力,形同虚设,太常寺尤为其中的闲职。有人咏之于诗曰:“印床高阁网尘纱,日听喧蜂两度衙。”其闲寂可想而知。然而,当时南京却是文人荟萃之地,诗文家不论,即戏曲家,前后就有徐霖、姚大声、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诸名家。汤显祖在此,一面以诗文、词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学问,作书中蠹鱼。虽至夜半,书声琅琅不绝于口。别人问他:“老博士何为嗜书?”答曰:“吾读书不问博士非博士。”这种恬淡自得的生活正同因投靠张居正而终于在这时被严加处分的文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留都也不太平。这里正进行着文学思想的激烈斗争。早在嘉靖时代,文坛上就盛行着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万历期间,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步其后尘,有加无已。风气所及,一时有所谓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之类。其中王世贞不仅有才能,而且有地位和势力。1583年(万历十一年),他以应天府尹的身份赴南京,后在这里为刑部侍郎、尚书,地位显赫。士大夫趋之若鹜。许多人奔走在他门下。他的片言只语,便可“翕张贤豪,吹嘘才俊”,俨然为文坛盟主。可是,汤显祖是一个尊重文学而不屈服于权势的人,他重创新而反对复古,他注意汲取古代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而不为复古派所规定的范围所局限。他的文学思想和旨趣与王世贞辈大相径庭。因此,他虽与王世贞同在南都,且又为王世贞之弟世懋的直接下属,却不愿与王氏兄弟相往还。他写信给朋友说:“无与北地诸君接逐之意,北地诸君亦何足接逐也。”更有趣的是,汤显祖为揭露文学复古派的真面貌,还约了友人把李梦阳、李攀龙、王世贞的诗文拿来解剖,划出他们诗文中模拟、剽窃汉史唐诗的字句,涂涂抹抹,一一作俎上之论。王世贞知道后,也无可如何,哑然失笑而已。这表明,汤显祖不仅不以权势是从,而且当复古文学思潮笼罩海内时,他有主见,有特识,决不随波逐流。这不是说汤显祖有一种先天性的反抗性格,这实际上是他接受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接受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的结果。明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哲学上,出现了王艮、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都以掀翻天地的雄心,赤手缚龙蛇的气概,痛斥口谈道德而心存富贵的伪君子,并以“非圣无法”自命。在思想文化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汤显祖早年就做了罗汝芳的学生,自小跟他学道,读“非圣之书”。后来又与激进的禅宗大师紫柏交朋友,尤其敬仰激进的思想家李贽,读其《焚书》,十分倾慕。他说:“如明德先生者(汝芳),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紫柏)之雄,听以李百泉(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形成了他政治上、文学上的反抗性和斗争性,也被人称之为“狂奴”。这样,他不仅在品格上不愿与专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而且在政治上锋芒毕露。
1591年(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在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揭露他们窃盗威柄、贪赃枉法、刻掠饥民的罪行,疏文对万历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击。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一年后遇赦,内迁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他“去钳剭(杀戮),罢桁杨(加在脚上或颈上以拘系囚犯的刑具),减科条,省期会”,建射堂,修书院。有时下乡劝农,常年则与青衿子秀切磋文字。这种古循吏的作风,终于使浙中这块僻瘠之地大为改观,桑麻牛畜都兴旺起来。也许汤显祖是把这里当作他的理想王国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让他们上街观灯,为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无顾忌。这使他的政敌终于抓住了把柄,待考核官员的时机一到,他们就出来暗语中伤。汤显祖自然知道有人想赶走他。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听说朝廷将派税使来遂昌扰民,他不堪忍受,便不待别人攻击,给吏部递了辞呈;他也不等批准,就扬长而去,回到家乡。后来,吏部和都察院以 “浮躁”为由正式给他一个罢职闲住的处分时,他弃此敝履早过三年。
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罗汝芳,罗是泰州学派王艮的三传弟子,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的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这个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万历年间左派王学的最突出代表人物是李贽。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与公安派反复古思潮相呼应,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是中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玉茗堂四梦”(或称“临川四梦”)及《紫箫记》。“玉茗堂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汤显祖离遂昌任后,曾在临川和李贽相见。李在狱中自杀后,汤显祖作诗哀悼。他还推崇反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称李贽和达观是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他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揭露腐败政治、反对程朱理学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也使他推重海瑞和徐渭这样“耿介”或“纵诞”的人物。汤显祖的这种性格特点在作品中也有明显反映。《明史》记他“意气慷剀”,“蹭澄穷老”,这评语颇能概括其生平之要。
汤显祖晚年思想比较消极,这同他潜心佛学有关,也同他辞官后长期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有关。他自称“偏州浪士,盛世遗民”,说“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后又以“茧翁”自号。
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文坛为拟古思潮所左右,继承“前七子”的“后七子”声威机盛。汤显祖21岁时,“后七子”首领李攀龙已去世,但另一首领王世贞继续为文坛盟主,且“独操柄二十年”。汤显祖于青年时期即批评“前七子”的李梦阳、“后七子”的李攀龙、王世贞,指摘他们作品中“增减汉史唐诗字面处”。后更抨击“李梦阳以下”诸人作品“等赝文尔”,并尖锐地说:“赝者名位颇显……其文事关郭体,得以冠玉欺人。”“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根本缺陷是一味摹拟前代作品的永字、造句,乃至改头换面,剽窃前人词句。汤显祖认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他还强调文章之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高揭反拟古旗帜的公安派有一定影响。可以说,在反拟古派过程中,汤显祖是从李贽、徐渭到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之间的重要人物。汤显祖诗作,早年受六朝绮丽诗风的影响,为了对抗“诗必盛唐”,后来写诗又曾追求宋诗的艰涩之风,他的这些创作实践并不足以和拟古派相抗衡。汤显祖的古文长于议论,颇有:好辩:特色。他的书信写得很富感情,文笔流利,为后人所推崇。他还长于史学,修订过《宋史》,惜未完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3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清朝时期的宗人府,主要负责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