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张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大文豪苏轼曾经作了这么一首七言绝句:“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首七言绝句是苏轼用来调侃他的好友张先,八十岁高龄时纳了位芳龄十八的小妾所作的诗。那这至老仍风流的张先又是何许人?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也是宋朝最高文学成就的代表。但与他同时期的词人张先知名度相比之下就低了很多。张先,子子野,有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因此人送外号“张三影”。
张先中过进士,入朝为官,一生富贵,风流倜傥,常常处处留情,至老不衰。基于这样富贵繁华的生活习惯和风流随性的性格,因此他的词大多是反映士大夫诗情画意、风花雪月的生活和男男女女之间的浓情蜜意、相思离别之情。
他与柳永齐名,也擅长小令,同时也是使小令转向慢词的不可忽视的功臣。他的词意象丰富,情感描写细腻,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张先可谓是北宋第一情圣。相传青年时期的张先与庵中一个小尼姑相恋,但这是有违常理的。也是张先便将小尼姑安置在池塘中一小岛的阁楼上,每当太阳落山月儿升起,张先便趁着月色划船前往阁楼,再由小尼姑悄悄放下长梯,张先便可顺着梯子爬上阁楼。但后来二人月夜私会之事败露,无奈分手,于是张先写下《一丛花》聊表相思。
张先的风流可谓至老不衰,已经八十高龄的张先还是老当益壮,纳了位芳龄十八的小妾,艳福不浅。耄耋之年的张先纳妾之事很快就传开了,当时苏东坡正在国家文史馆任职,便和一帮词友相约到张先家为他贺喜。
众人见了张老的美娇妻便起哄,让张老聊聊新婚的感受。张先也是满心欢喜,激动之余便作诗:“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东坡听到宝刀未老的张先做的诗,便随口应和上:“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最后一句点睛之笔,形象贴切,妙哉!梨花洁白,用二字暗指满头银发的张先,而海棠红艳正是娇滴滴的小妾,一个“压”字胜过千言万语,简单的一句诗将老夫少妻的恩爱生活描绘得惟妙惟肖。
张先享年八十八,也就是在纳妾的八年后便逝世了。令人惊喜的是,张老头与小妾八年的夫妻生活,小妾竟然生下两儿两女,可见二人夫妻生活的恩爱。张先去世时,其小妾伤心大哭,后整日郁郁寡欢,几年之后也随张先去了。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大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小女儿中间隔着一个甲子,也算是轶事一件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居“唐宋八大家”,并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文学成就: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诗作
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躁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 “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
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夜游》,全文仅八十馀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艺术成就:
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专业的事情往往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对于苏轼的词作,业内人士的评价不可谓不中肯,不可谓不精辟。南宋著名词人、词学评论家刘辰翁对于苏轼的词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刘辰翁对苏轼为宋代词坛做出的贡献,以及苏轼对宋词在题材选取方面的开创性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也是宋代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苏轼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在我国文学史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单从词作方面来看,苏轼一生就有三百余首传世词作,其中豪放词更是好评如潮,苏轼因此也用了豪放派词人的头衔。
苏轼在密州担任知州时创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他的第一首豪放词。原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很好地彰显了出苏轼豪放词所具有的恢弘壮丽的风格特征。这首词可以用雄浑磅礴、撼人心魄来形容。苏轼对自己的这首词也很满意,在写给好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苏轼这样说到: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自是一家和“颇为壮也是苏轼对这首词的自我评价。从中不难看出,苏轼本人对这首词所具有的风格和呈现出的特征很有些孤芳自赏的意味。
苏轼来到密州后,勤于公务,他将手头的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在秋季的一个闲暇的日子里,苏轼组织并发起了一场围猎活动,他与同事们纵马来到郊外。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天公作美,天空云卷云舒,秋风飒爽,远山层林尽染,一派金秋时节的美丽景象。
苏轼一行人骑着骏马,在郊外纵横驰骋,围猎的队伍声势浩大,只见旌旗飘摇,苍鹰展翅,黄犬争先。而苏轼是这次活动的发起者,为了凸显他对这次活动的重视,他戎装在身。
苏轼是怎样的一身装扮呢?
只见队伍中那个头戴锦帽,身披貂裘,时而扬鞭催马,时而张弓远射的人,正是密州知州苏轼。
这一天,他意气风发,豪兴不浅,颇有沙场英姿。会猎的活动一直到黄昏才告一段落,当夕阳的余辉洒在一身戎装的苏轼身上时,他们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了一天的活动,而这一天也是收获满满。
携带着围猎的收获,苏轼一行满载而归,沿途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和豪放的身影。
这次围猎活动声势浩大、场面壮阔、收获满满,使苏轼油然而生家国情怀,心中涌起效力沙场的豪迈激情。他文不加点,一气呵成,写下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的上片主要是对这次会猎活动的描写和渲染。开篇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来作为起始句,其中一个“狂字就奠定了整首词的基调,并彰显出了词人磊落豪放的形象
。
“左牵黄,右擒苍,锦帽貂裘,着重描写了词人一身戎装所展现出的气宇轩昂与英姿飒爽的威武形象。“千骑卷平岗中的“卷字,更是具有着磅礴雄壮之感,同时也将围猎的盛况呈现在人们眼前,彰显出了此次出猎活动的浩大声势。
然后苏轼自比为三国时的吴主孙权,描写围猎的盛况和出猎者的英豪与快意,这种豪情壮志也是苏轼豪放词中恢弘风格的重要体现
。
下片又以西汉名将魏尚自况,表达希望被朝廷重用,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心愿。整首词感情奔放,昂扬奋发,从题材内容到意境风格,完全突破了传统婉约词的束缚。
从此,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一步,一种崭新的词风正式形成,一个革新的词派由此出现,词史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自《江城子·密州出猎》横空出世之后,在北宋词坛上,豪放与婉约两大词派并蒂花开,交相辉映,共同促进宋词百花园的繁荣与兴盛。
这次常山会猎,苏轼不仅写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而且还写了《祭常山回小猎》一诗: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_,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对比苏轼对此次出猎活动的一诗一词,显而易见,从抒情性来说,词比诗更充沛、更生动,表达他当时的心情更为淋漓尽致。苏轼这首“自是一家的豪放词,正是由于革新传统,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承续着传统,才使它的整个艺术水平超过了同一题材的诗
。
苏轼用“以诗为词的手段扩大了词作的题材和范围,让词作走出闺阁、以更恢弘的场景来表达词人的情感,给词坛带来崭新的面貌。南宋词学评论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论苏轼的豪放词:“
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提到苏轼的豪放词,他在黄州期间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堪称苏轼豪放词中的代表作
。
苏轼在黄州期间,曾多次来到赤鼻矶,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词人不禁感慨万千,他想到自己的壮志情怀、想到自己的仕途荣辱、想到自己的人生际遇,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蜚声词坛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首先,大江东去展现出了雄伟壮丽的景观,其次,苏轼将这种气势十足的景观与历史人物进行了联系,在跨越时空的文字中,仿佛让人们的思绪回到某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布置了时间背景以及空间背景。
开篇的四个字“大江东去,大气磅礴,将长江的滚滚气势展现了出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这一句,便将长江的浩大激荡与历史风云的印象勾连在一起
。
苏轼笔下的赤壁有着无穷的魅力,这种典型的以我观照世界的“有我之境,是源于词人心灵深处对崇高境界的一种向往。苏轼在词中极尽夸张地描写赤壁惊心动魄的美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词人内心向往功业的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辉煌一时,最终会被历史的浪花淘尽,成为历史上一张张鲜活的面容,或者成为人们只能在文字记载中重拾的印象,或者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演义,抑或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
上片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词人对风流人物的向往、崇敬之情。
词人还以“人道是以引出所要刻画、渲染的英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种具有很强画面感的词句也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从而将读者带入惊心动魄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并让读者从词作中感知词人的精神和胸襟。
下片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以及对岁月的蹉跎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虽然表达了词人的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豪迈的形象和本色。
词的下片还着力刻画了周瑜的形象:写他与小乔的初相遇、以及周瑜与小乔的爱情,婚姻,继而又写周瑜的少年英俊。“羽扇纶巾是对周瑜服饰的描写,词人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一位儒将的翩翩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周瑜的谈笑显示出周瑜胸有成竹的气度,以及他对此次战况的笃定。“樯橹灰飞烟灭仅仅六个字概括了赤壁之战的经过,突出了战事的顺利和战果的辉煌。
接着苏轼写自己的感慨,他从周瑜气定神闲地指挥了赤壁之战的事迹中进行了对比与反思。和周瑜相比,自己年将半百却蹉跎人生,白发已生而功业全无。
但是,人生虚幻犹如一场大梦,即使像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最终不也是一样淹没在奔流不息的时光长河之中吗?自己又何必因碌碌无为而悲伤呢?
凭吊古迹,触景生情,这让词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词人沉吟良久,逐渐从历史的印象和回忆中走出来,他认为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多情。只有江水、明月才是永恒的存在。最后,诗人举杯祝月,坦然接受这夜静时分的无边美景。
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向来脍炙人口,苏轼在词中借凭吊古代英雄、凭吊如画江山的怀古之情来抒发自己现时的豪放之情,使其成了豪放词中的千古绝唱
。
这首词一改北宋词坛婉约词清丽的风格,为北宋词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宋代词人胡寅《题酒边词》中无不肯定地说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苏轼漫游赤壁,泛舟长江,并用豪壮的情调抒写文人情怀。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赤壁的险要形势都给人带来豪放、雄壮的艺术美感。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
词的题材是广泛的,生活日常也可填进词中。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的豪放词扩大了词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歌词的创作上升到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3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