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外患-吐蕃,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安史之乱”之后,吐蕃正式成为衰弱中的大唐王朝的最严重外患,不但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京畿附近,甚至一度占领长安并扶持自己的傀儡政权。而在其后的数十年间,吐蕃人每当秋高马肥之际便聚集起来,越过边境进入大唐境内大肆劫掠,虽然规模或大或小,但由于驻守在边境的唐军力量薄弱,又缺乏战马,不能进行有效的抵抗,更不用说反击了,故而给大唐王朝在经济和人口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打击。
名将郭子仪给出的应对之道是从各藩镇调集精兵强将,组建一支4,5万人的大军,开赴前线,经过适当的训练,便能有效的遏制吐蕃的攻势。然而,当时的藩镇割据形势决定了节度使们不可能交出手中的精兵,而朝廷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在边境维持如此规模的大军,计划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可行性,自然胎死腹中。
不过,当时的宰相元载则向代宗皇帝献出了两条妙计,虽然最终同样没有被采纳,但其中体现出的战略眼光却非常的高明,有其独到之处。
元载从边境守军给出的情报发现,边境线之外的吐蕃牧民,每当盛夏来临之际,就会迁移到青海湖畔牧草肥美之地放牧,然后等到秋天再返回,一来一回留下几个月的空档期。于是元载建议,乘吐蕃人到青海的机会,派军队以奇袭的方式夺取边境线外的战略要地原州(原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处在吐蕃入侵的必经之路上,当时被吐蕃占领,但未派军驻守,城防工事亦未破坏),然后修筑、加强原州城防工事,再派兵守卫木门谷、木峡关、陇山三关,设置鸣沙县、丰安军,形成一条完整的防线。
元载的计划需要的兵力不多,由于扼守咽喉要道,吐蕃侵袭军队不敢也不能绕过去,而攻取坚城,本身又是游牧民族军队的弱项,没有一定规模的军队,是不可能成功的,吐蕃不得不集结大军,如此一来,小股部队的袭扰基本上可以肃清,同时,有了原州的抵御,哪怕最终失守,也能给后方争取足够的缓冲时间。
元载给出的第二条妙计是迁都,即把都城从长安迁移到河中(现在的山西南部),其优点如下:1,远离了吐蕃的威胁,且有潼关和黄河两道天险,易守难攻;2,距离河南和东南地区比较近,更容易得到从运河系统输送过来的粮食;3,附近的藩镇兵精粮足。
此外,从中国历史的后续发展来看,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是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慢慢向东移动的,彼时的长安,实际上已经不适合作为王朝的京都了。
然而,代宗皇帝痴迷于佛教,对政事和国事没有足够的热情,能力也不过尔尔,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之下,便草率的拒绝了元载的建议,于是乎吐蕃造成的边患继续下去,直到吐蕃发生内乱才终止。
元载(713~777年),本姓景,字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唐朝中期宰相。
出身寒微,嗜好读书。性格敏惠,精通道学。天宝初年,考中制科进士,授新平县尉,历任大理司直、祠部员外郎,出任洪州刺史,迁户部侍郎、度支郎中、诸道盐铁转运使。唐代宗即位,交好权宦李辅国,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封许昌县子,提拔理财名臣刘晏,判天下元帅府行军司马。协助皇帝铲除李辅国和鱼朝恩两个权宦,深得宠信,封颍川郡公。志得意满,独揽朝政,排除异己,专权跋扈,专营私产,大兴土木,逐渐引起唐代宗的厌恶。
大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逮捕元载和王缙,全家坐罪赐死。兴元元年(784年),唐德宗感念翊戴之功,诏复官职,许以改葬,谥号成纵。唐文宗即位,元载被改谥为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3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