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秦始皇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千古一帝”称号的皇帝,秦始皇一生为中华民族作出了许多贡献:统一中国,开疆拓土,统一度量衡,修筑灵渠、长城等利在千秋的工程……
但是,人无完人,秦始皇身上也有污点。秦始皇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焚书坑儒。
什么是焚书呢?“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什么是坑儒呢?“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总结起来,就是焚书坑儒:“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上述文字,均引用自司马迁所著《史记》。司马迁生活的年代,与秦始皇去世和秦朝末年都只相差60多年。虽然中途经历了秦末汉初的连年战乱,但幸存下来的资料,足以让司马迁发掘到真实的历史。
不过,到了民国时期,史学研究中出现的以疑古辨伪为主旨的疑古学派,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为代表。顾颉刚、钱玄同就提出一种观点,称秦始皇并没有坑杀儒生,焚书坑儒纯属后人的杜撰。然而,近些年来,考古发现中的一些文物,有力地证实了焚书坑儒的存在,反驳了顾颉刚、钱玄同等人的观点。
也有一种论点,称秦始皇坑杀的是“术士”,而不是“儒生”。
明朝学者于慎行在《读史漫录》中提出:“夫以二方士故,而坑诸生数百人,其说不可知。彼所谓诸生者,皆卢生之徒也,坑之诚不为过;其诵法孔子者,与方士何与?”于慎行认为,秦始皇坑杀的是两名装神弄鬼的方士,与儒生没有任何关系。
张分田在《秦始皇传》中写道:“坑儒的提法不够准确,应该称之为“坑术士”,张分田还进一步之初,“‘坑术士’是专横暴虐的君主政治下一种正常的统治行为。
这种论点也站不住脚。术士是一个泛称,既包括装神弄鬼的江湖术士,也包括读孔子书籍的儒生。秦始皇盛怒之下,做不到对江湖术士的“精准打击”,牵涉到儒生在所难免。
正因为此,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都看不过去了。扶苏劝告秦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在公子扶苏看来,秦始皇将读孔子书籍的儒生都严厉打击,将会导致天下不安定。秦始皇听了,很不高兴,将公子扶苏赶到上郡去修长城。
在焚书方面也没得说。公元前213年,由于淳于越反对“郡县制”,要求实行“分封制”。是“郡县制”好,还是“分封制”好,这本来是一个学术问题,大家拿出来讨论未尝不可。可在丞相李斯介入后,事情就变了味。
最终结果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将《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经》《尚书》等书籍尽数焚毁。民间胆敢讨论《诗经》《尚书》者,一律处死。有以古非今言论的人,一连串灭族。禁止民间办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总而言之,秦始皇焚书坑儒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无法否定。有讨论价值的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句话:维护秦朝的统治。
秦始皇经过了10年的统一六国之战,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秦朝的统治并不稳定。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危及到秦朝的统治。因此秦始皇会有焚书坑儒的举动。
其实,秦朝在完成统一任务之前,就是以“严刑峻法”治国。臣民稍有过错,都会面临严厉的惩罚。株连之广,是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秦始皇将这一套“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的方式推广到全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秦始皇最初的想法是通过六国这批知识渊博的礼仪博士来帮助他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家,但是迂腐的博士们却并不认同他的做法甚至根本不承认他这个皇帝,屡次阻挠讥讽秦始皇要做的事。再加上年龄的增长,六国贵族后裔的蠢蠢欲动屡次行刺秦始皇便选择了李斯最直接有效的统治办法,焚诗书加强统一思想和文化禁锢人们的思想,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却也成了摧毁秦帝国的重要力量,导致士族阶层失去对秦帝国的信心秦末倒倒向了起义军。
焚书坑儒,“焚书”两个字在后世人心中是指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坑儒”则是指坑杀天下之儒,很不幸,这个认知是巨大的错误。“焚书”是焚烧了民间之书,但是博士官署收藏了诸子百家,并未焚毁;后世凡修好史书后,都会销毁参考书籍的,销毁宣传前代文化的书籍;因此“焚书”是文化垄断。
至于坑儒,就是后世杜撰了,侯生、卢生等一帮术士欺骗了始皇帝几年后欺骗不下去了,于是开始造谣,然后逃之夭夭,始皇帝抓捕术士,于是将他们全部坑杀了。封建社会,欺君是大罪,都要杀死的,甚至诛连;但是从史书中并没有发现始皇帝诛连这些术士的家人。杀的是术士,不是儒生。
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就占据了主要地位,儒家树立了尧舜禹等不可超越的古之贤君(是否真的存在待考察),那么便要树立昏君的典型,桀纣太少,只好树立了始皇帝这个典型。
秦始皇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吞并了六国,也就预示了他消化起来并不容 易。不谈其他,只是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那些知识分子,就够秦始皇忙上一 阵子了。大批读书人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仍改不掉他们喜欢高谈阔论的毛 病,他们对秦始皇推行的一些新制度始终有着自己的看法。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博士淳于越上书,认为郡县制不是理想 的国家统治模式。他洋洋洒洒地罗列了一大堆上古先王时候的制度,来证明 郡县制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恢复分封制。早就对这群只善于用嘴巴 解决问题的知识分子很不满的丞相李斯反驳了淳于越,他认为时代在进步,此一时彼一时,一个朝代应该有一个朝代的制度,因此,没必要用以前的制 度来衡量今天,更没必要搬用原来的制度。
李斯不但提出反对意见,而且还把这场辩论极端化。他对秦始皇说,从 古至今,我就没有听说过儒家那群家伙做出过什么正确的事情来,他们的老 祖宗孔子也只会指摘当时当政者的过错,拿出的一些意见全都不合时宜。这 些人经常对我们的政策法令说三道四,不仅完全于事无补,还会煽动民心, 削弱政策法令的权威。因此,李斯希望秦始皇釜底抽薪,让儒生的后代永远
闭嘴。所谓釜底抽薪就是烧书,除了法律、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书全部 收上来烧毁,民间一律不允许私藏。有想学习知识的可以银着官吏学习法 律。泰始皇准奏。
于是在公元前213年.秦朝政府下令:除去秦国的历史书籍以外,其他 史书及(诗》、《书>等百家语之类全部烧毁;除博士官掌管的图书和农 书、医书及求神问卜之书外,各地所有藏书全部交到当地官府烧毁;如果命令下达后三十天之内不烧,那躭判刑服劳役;今后如果还有人敢于议论诗 书,判死刑;以古非今者全族处死;官吏知道而不揭发者,治以同罪。
没有文献确凿地记栽秦始皇到底烧了多少书,但在秦王朝严酷的法律之 下,很多人都不可能以身犯险所以,图书被烧的数目一定相当大。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压儒家文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极力推崇儒家文化。秦始皇认为儒生诽谤朝政,藐视帝王权威,对统一六国后大一统的局面不利,所以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看到,儒家思想能巩固封建统治,而且比黄老思想更加积极进取,因此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儒家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为了从思想文化上统一民众,不让其他各种不利于统治的思想存在,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出现了各种思想,所以形成了战乱纷争,诸侯割据的局面,而这与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思想相悖逆,所以就通过焚书坑儒来净化思想,达到统一思想文化的目的,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始皇很高兴.可是有一个思想保守的博士名叫淳于越,原齐国人.他当场批评周青臣是阿谀奉迎.他说:“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他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他又讥讽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主要内容: (1)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 (2)《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 (3)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4)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 (5)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秦始皇批准了这个建议,于是在全国范围发生了焚书事件. 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起因是由于有些儒生和方士对始皇不满,说他“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认为他们“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就把他们逮捕,严加拷问.先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部在咸阳坑杀.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之举,这些人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多向往西周的制度,反对现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可是秦始皇的镇压是野蛮的、残酷的,不问情节如何,一概焚烧,一概诛杀,这是一种暴行.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极严重的摧残 关于坑儒,史学界争议很大,因为《史记》、《汉书》、《通鉴》等正史均称“屠术士”、“坑术士”、“坑方术士”而非“坑儒”,“坑儒”之说始见于汉武帝时期,且多见于野史,严肃的正史是很少有记载的.而且据说孔子的后人在坑儒时对当时被处死的术士说:“原来你们都不是读书人”. 至于焚书之事,根据后人的考证,远没有现在人们所说的严重,汉代王充称“秦虽无道,不焚诸子”,王充是最坚决反对秦始皇的人,他的话可信度是比较高的.此外据近期考古的发现,现在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大多成书于秦始皇时期(比如《尚书》等典籍是要避始皇讳的),再者所禁之书只是禁止百姓私自藏书,对学者所藏图书并不禁止(据载,当时秦廷专职的议郎多达万人,他们都是可以收藏图书的,按当时的教育水平,基本上包括了当时主要的知识分子),并且从当时的法律规定来看,主要是禁止以古非今,统一思想,而不是为了禁书.正因为如此,汉初虽然有很多大儒入朝为官,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提起过焚书之事,可见当时人们对焚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对,只是后来为了迎合汉武帝,人们才把焚书之事旧事重提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2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