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儿子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情最是帝王家,尤其涉及到有皇位可以继承的时候。其中的代表当属康熙儿子之间的"九子夺嫡"。
为了能够成功出道,康熙帝最优秀的儿子们,组团,找靠谱的经纪人,不停的在康熙评委面前进行才艺展示。结果最后老四胤禛团队成功晋级,成为工作狂雍正帝。
▲康熙画像
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5个。朱元璋有26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4个。儿子的数量差不多,朱元璋的儿子们质量也不差,为何没发生类似于九子夺嫡的事情呢?
主要在于天时、地利、人和、老朱太狠。
▲朱元璋画像
1、 天时:明朝开国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长子,理所当然是他的接班人。
明朝在没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确定了朱标,为自己的继承人。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前,先是称了吴王,在那个时候,便将朱标立为世子。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给他名份给得非常早,从摇篮里面扼杀了其他儿子不切实际的幻想。
▲南京城
但清朝初期的时候可不是这个制度,而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大家临场秀肌肉,来决定谁当皇帝。当时如果没有鳌拜全力对抗多尔衮,顺治帝很可能当不上皇帝。
到了康熙帝pk吴三桂的时候,才指定了皇太子,这可不是清朝的惯例。
而且,康熙帝两次废立太子,有点明摆着告诉其他儿子"你过来啊,争皇位啊"。
但是,朱元璋对朱标可是绝对的信任,最后朱标早逝,朱元璋还悲痛欲绝,按照帝陵标准给儿子下的葬。
▲明东陵,与明孝陵紧挨着
二、地利:朱元璋儿子们没有争皇位的地理条件
清朝的王爷没事儿不许出京师,明朝的王爷没事儿不许进京师。
这是两个根本上的区别。朱元璋的儿子们,被分封到各地,远离权力中枢。
山高皇帝远,大臣们离你也远。要想争皇位,需要朝臣、武将和其他兄弟们等多方势力的支持。
▲明朝藩王分布图
但是,不好意思,这些儿子们被打散空投到祖国各地,想聊个天都得写信骑马传,就别提密谋了,那更是直接留下了证据。
但康熙帝的儿子们,天天挤在京师里,遛个弯见到自己二哥,打个水碰到自己十弟,天天一个办公室工作,没事也得搞出事儿来。
▲康熙儿子们(影视剧形象)
三、人和:太子朱标的势力很大,对兄弟够意思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教育投入非常大,一切为了孩子。他找到"全国优秀教师"宋濂,来教自己的儿子。
这个宋濂可不简单,他不光学问好,还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这可是势力,是朱标的政治资源。
朱标还是常遇春的女婿,常遇春是有名的猛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可不是所有的儿子都有这个待遇。
▲明孝陵
而且,朱元璋行事暴虐,得天下没多久,就改拱卫司为锦衣卫,大开杀戒。各种国公、将军批量被干掉,朝臣们都非常惧怕他。
反观朱标,为人宽厚,朱元璋要杀人,他求情,朱元璋要教育其他儿子,他还求情。
所以,大臣们恨不得朱元璋早点走,让朱标赶紧继承皇位,这样他们就不用每天都担心"再也下不了班"了。
四、老朱太狠:儿子们不敢造反
朱元璋对儿子的教育上,可不是很宠溺,儿子们要去凤阳老家"实习",体验民间疾苦。
学不好,皇子的老师们是可以动手的。当时有一位老师叫李希颜,动手能力就很强,甚至把皇子的额头都摩擦出印记。
▲靖难之役地图
而且,朱元璋对功臣们有多狠,儿子们可是眼睁睁的看着,谁敢造次。
朱元璋的八儿子朱梓,在胡惟庸案中受到了牵连。朱元璋召见他,他误以为要被父亲清算,与妃子一起自焚了。可见朱元璋在儿子眼中是啥形象。
如果真有九子夺嫡的事情发生,哪个儿子不开眼,像清朝一样,画个圈圈诅咒太子,朱元璋保不齐把八个儿子都廷杖残废了。
▲清朝九子夺嫡派系
综上,正是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朱元璋实在太狠,所以尽管儿子多,但没有发生九子夺嫡的情况。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朱元璋传》(吴晗版)、《朱明王朝》。
纵观中国古代史,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可谓是屡见不鲜,诸如大家熟悉的唐朝玄武门之变,还有清朝的九子夺嫡,都是相当有名的残酷夺嫡事件。
可以说夺嫡这种事在历朝历代都是常有之事,尤其是皇帝儿子多了的时候,就经常会出现几个野心勃勃之辈不甘于现状,而图谋夺嫡之事。
但并不是皇帝儿子多了,就一定会发生夺嫡之争的,也有各位皇子相处平安无事的情况。诸如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除却皇太子朱标仁慈宽厚以外,其他诸如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等亦是优秀之辈,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夺嫡之争,没有人出来与朱标争太子之位,甚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在洪武朝也没有与朱标争过太子之位。
再对比明朝之后,清朝赫赫有名的康熙帝,共有35个儿子,没有早夭,列入序齿的共有24个儿子。结果却有人与胤礽争太子之位,甚至发生了九子夺嫡乱象,可谓是差别很大。
那么明太祖朱元璋这么多儿子,为什么没有人敢跟朱标争太子之位,甚至连朱棣都不敢呢,清朝为什么会出相反的情况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一、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时间是个关键
明朝的朱标之所以没有其他兄弟与他争太子之位,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明朝一开国,甚至在没有开国时期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像朱元璋还没有开国之时,在1364年称吴王之时,就立朱标为世子。到了1368年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成为皇帝,朱标这个世子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太子。
可以说明朝在一开始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朱标身为嫡长子,可谓是名分早定,储位稳固,这是没有人与他争太子之位的一个关键原因。
帝王家骨肉相残的悲剧,从来没有断绝过。即便英明如唐太宗这样君王都是依靠玄武门之变,弑杀兄弟而上位的。
在权力足够大的诱惑面前,别说是兄弟手足之情,即使父子之间也没有半点情分可讲。
康熙皇帝作为一代圣主,膝下儿孙人数众多,必然不得不提防儿孙之间相互攻击或是架空自己。不过,明朝的朱元璋对太子却十分放心,这又是为何呢?
出身决定价值追求历代穷苦出身的开国天子都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就是过去骨子里的思想观念会延续到自己的施政治理策略上。汉高祖刘邦也是如此,他十分信赖自己的长子汉惠帝刘盈。
这些穷苦农民出身的开国帝王,过惯普通人家的日子,脑海里已经深深的打烙上"养儿防老"的思想。皇室贵族的家族是以皇室宗亲为组织原则,普通老百姓则是以本家一亩三分地的自家人为核心。
所以,朱元璋从骨子里没有摆脱封建小农思想的束缚,认为父辈的基业传给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家有长子,国有大臣”,长子是一家的顶梁柱。
而康熙皇帝完全不同,他本身含着金钥匙出生皇家,即使坐不上天子的宝座,亦不失做个富贵王爷。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必然会淡化对家庭内部骨肉亲情的依赖。
康熙登上皇帝宝座本身就是通过皇室权力斗争得来的。早些年,其父亲登基之时就暴露出皇室之间为争夺权力,上演惊心动魄的一幕,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
所以,个人出身决定以后的经历,故而塑造出不同的性格是朱元璋和康熙面对儿子态度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儿子的表现能否让身为皇帝的父亲放心,是个关键因素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真可谓是历史上难得的大孝子。
史书记载: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标打小生性宽厚,待人接物平和亲近,很少与人争执,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弟弟们,十分照顾有加。
生活中,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人若是有什么过错,太子朱标总是能够亲自向父皇和母后说和,使得众弟弟们对这么皇兄十分钦佩。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建国称帝之前,南征北战,戎马生涯,太子朱标一直跟随父亲朱元璋走南闯北。父子俩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慢慢地培养出深厚的感情。
加上朱元璋早年父母双亡,过着要饭乞讨的生活,直到结婚后拥有自己的孩子,算是自己在世上最亲的人。特别是长子朱标,陪伴自己的时间最长,也是最经得起考验的儿子,所以才会对朱标表现出一万个放心。
康熙皇帝在这一点上,绝对没有明太祖朱元璋过的轻松。
康熙儿子众多,省心的几乎没有。康熙的儿子整天想的是怎么承继大宝,都知道无法撼动父皇的权力,就极尽所能大搞特搞兄弟相残,想办法搞掉自己的兄弟。也就有了后来"九子夺嫡"的历史闹剧。
以"老大爱新觉罗·胤禔、老二爱新觉罗·胤礽、老三爱新觉罗·胤祉、老四爱新觉罗·胤禛、老八爱新觉罗·胤禩、老九爱新觉罗.胤禟、老十爱新觉罗·胤?、十三皇子爱新觉罗·胤祥、十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禵"最为代表性的九个儿子之间为了争夺储君的位置,彼此之间相互结党营私,搞一些蝇营狗苟的卑鄙行为。九个皇子为了能当上太子的位置,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每个人的如意小算盘打的叮当响,除了给康熙皇帝"上眼药",就是打兄弟们的小报告,对此康熙皇帝深恶痛绝。
试想一下,抛去皇帝身份不说,就是作为一个父亲面对如此一帮逆子,又怎么能放心?
最后,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顺治皇帝的《归山诗》中这样一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顺治皇帝为什么会对皇家有如此深得感慨?一方面是自己潜心修行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厌倦皇家宗室因为权力而淡薄亲情。
所以,帝王有帝王的忧愁,农夫有农夫的欢乐。
以上是笔者对同为皇帝的朱元璋和康熙对待皇子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内在的一些看法,既有身为父亲个人出身经历的原因,也有作为儿子日常表现的因素,是双方共同综合的结果。
朱标太子身份和胤礽十分相似,出生不久就被确定为皇太子,作为接班人培养。不过他们的老爹在位都是长达几十年,这期间胤礽就没这么幸运,在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大战中,很早就被踢出继承权争夺圈了。
而朱标从出生到去世,都是作为唯一的继承人,众兄弟没一个敢和他争得,这除了有朱元璋的支持,他自身善于经营有很大关系。
朱元璋动用各种资源培养朱标。朱标出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听到有儿子消息后,非常高兴,还跑到附近一座山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一想到自己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朱元璋立刻安排被称为大明“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等儒学大家,对朱标进行专门培养。
在朱标9岁时候被立为世子,等到13岁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建立大明王朝,赶紧将朱标立为皇太子。此时国家根基刚稳固,朱元璋又立刻抽调老部下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组建东宫班底,全力辅佐太子朱标。
在以往朝代历史经验中,东宫的官员在随着太子逐渐长大时,最终有可能引导太子,去提早夺皇帝的权。这也是经常太子不好干,被别有用心之人诽谤后,不少太子接班人,都是因此被皇帝被废黜,失去继承权的。
不过朱元璋更狠,既然有可能威胁到我,那好我的班底组成人员,就是东宫的官员,以后我出去打仗,就由太子监国算了。这下纵使有人,想挑拨离间朱元璋和朱标的关系,也是无从下手了。
朱标本身善于得人心。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让那个孙子朱允炆顺利接班,把当年的开国功臣杀得一干二净,就连当时留给朱标用的蓝玉,也让提前领了盒饭,是因为对朱允炆没信心,怕他驾驭不了这些老臣。
对比朱标来看,22岁时候就被朱元璋安排朝堂议事,协助父亲处理日常政务,拥有十多年的亲朝临政经验,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伙计们,基本多从内心认定这是下一任老板了。
连明第二代头号将领蓝玉,此人虽然性格孤傲,但和朱标却是挚友。朱元璋在位时,严禁官员议论皇室家事,以杀头论处,蓝玉直接给朱标说,你那个四弟朱棣,要防着点。朱标回应说,没事,有我在就行。
一方面可见朱标甚得朝中重臣支持,从另一方面看出,朱标对兄弟们想夺他太子之位,根本没放在心上,认为不具有威胁,朱标也确实有这个底气。
朱标除了继承父亲朱元璋善谋心狠,还兼有母亲马皇后的宽厚。朱元璋性格暴躁,动不动就要杀着杀那。弟弟老二、老五等诸王犯了不少事,朱元璋要把他们召回京城,好好修理一顿,朱标赶紧去求情。老三晋王朱?被告想谋反,朱标又去说和,敢动朱元璋,才被赦免。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晋王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朱元璋的支持,让朱标在大环境下没有过多压力,自身的兢兢业业,善于上下维系关系,让朱标的太子之位做得十分稳当,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众藩王造反估计是很难成功的。
朱元璋和儿子们的关系都如此融洽,可是在清朝康熙时期却闹出了九子夺嫡,可以说九子夺嫡是一个惨剧,历经20多年,涉及到的人数也是非常多的,造成的后果也是极为恶劣的。康熙本来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是自己的儿子,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康熙在选拔下一代皇帝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就让很多皇子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各种拉帮结派,打击异己。而且康熙还对每一个皇子都下放了一些权利,这也让每个皇子都具备夺嫡的条件,他们手上都是掌握着实际权力,对于皇子来说手上有权利,再加上有钱财,那么都会想要去争一争皇帝这个位置。
九子夺嫡是发生在康熙晚年时期的事情,康熙在晚年的时候,自己身边的儿子是非常多的,再加上当时国库空虚,官场上是有贪污腐败的现象,面临这个情况康熙是没有办法去治理的,所以就将权力给到了自己的儿子,希望能够有一个优秀的儿子,帮助康熙治理国家。而九子夺嫡事件也是发生在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九个人之间。最后是四阿哥登上皇位成为了历史当中有名的雍正皇帝。
九子夺嫡这一件事情也让清朝后来的皇帝引起了重视,所以后来的雍正皇帝不仅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对于皇子的权利也进行了限制,当时还建立了军机处等方式,让皇权得到了高度集中和强化,也不允许皇子有分权的状况出现。到了乾隆期间,对于皇子的限制更是严格,更不会让皇子拥有那么大的权力,而且也禁止皇子和大臣进行结交。
最后九子夺嫡这件事情可以说是康熙皇帝一生当中最大的败笔,这也让当时官场上的腐败之风非常的旺盛,而且也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1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