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萧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萧衍擅长诗赋,其作品往往文辞华美,不乏传世名作。比起老爹,儿子萧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尤有过之,才能堪比当年的曹丕。不过这位才学卓越的太子,结局却是一出悲剧,让人不胜惋惜。
萧统的生母是南朝一位比较传奇的女子丁令光,她14岁就嫁给了还是将军的萧衍为妾。萧衍对结发妻子郗徽敬爱有加,但是此女嫉妒心极强,对丁令光非打即骂,让她受了不少苦。好在她性格宽和,让郗徽也无话可说,最终苦尽甘来,萧衍称帝后被封为贵人。由于郗徽无子,丁令光所生的儿子萧统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
成为储君的萧统刚刚才1岁,他继承了父亲的优秀文学天分,自幼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吟诗作赋那是信手拈来。他还能够过目不忘,8岁的时候就能将《孝经》这本儒家经典讲得头头是道,还有不少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位当朝太子,举止雍容,仪表堂堂,让萧衍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对萧统很是喜爱。
作为一国储君,萧统性情宽厚,有一颗难得的仁心,同时为人孝顺。12岁时,萧统遵照父亲安排去旁观如何审问犯人,知道那人情有可原后,就让审判官对其稍加惩罚了事。当时萧梁政权不时发生战争,天灾不断,萧统关心民间疾苦,经常为百姓四处奔走,发放衣服和粮食赈济贫苦大众。
丁令光病重期间,萧统衣不解带在旁照看,她死后萧统悲痛欲绝,绝食数日,天下之人莫不为其孝行而感动。他良好的德行和爱民如子的作风,在民间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萧衍登基之初能够励精图治,让南梁国力有所恢复,不过中年之后,他便笃信佛教,对政事没有了兴趣,经常不理不问,之前努力打造的良好局面慢慢被他葬送。
当时许多百姓都盼着萧统能够继位,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可是,这样的局面终究是等不到了。萧统做了整整29年太子,没有等到萧衍传位,自己却英年早逝,丢下了对他寄予厚望的百姓。这个悲剧的起因还得从六年前的“腊鹅厌祷”事件说起。
公元526年,丁令光去世,萧统为母亲选址修建陵寝,此时有人对萧衍进言说另一处地方对帝王极为有利,萧衍本就崇信佛教,不疑有他,于是命萧统在那处地方为丁氏修墓。等到丁氏归葬之后,有一个道士跑去对萧统说:“此地对长子有害无益,需要埋一物才能趋吉避凶!”
萧统居然相信了道士的话,听了还很害怕,马上遵照他的吩咐在丁氏的墓旁埋了一只腊鹅。这件事被一个早年间与萧统关系很好,后来逐渐疏远的太监知道了,他偷偷跑去告诉了萧衍。此时的萧衍已经犯了很重的疑心病,觉得萧统的做法对他不利,父子两人自此有了隔阂。父亲的疏远让孝顺的萧统心情郁闷,从此之后寄情山水,到处游历。
几年之后,萧统在乘船出游时,意外落水,伤到大腿后,没能医好而不治身亡,年仅30岁。如果萧统不死,以其之前的表现,登基后虽不能成就盖世功业,成为守成的明君应该没有问题,应该可以避免之后造成生灵涂炭的“侯景之乱”。可惜历史本就充满了遗憾,萧统还能有一本成就颇高的《昭明文选》传世,已经很不错了。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爱人相赠的这相思豆竟与南朝的一位太子有关。他才华横溢,在文学上颇有造诣; 他气 度不凡,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这个人即萧统,南朝梁代太子,也是一位文学家。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祖籍江苏武进)人,梁武帝 萧衍 长子,母亲为 萧衍 的贵嫔丁令 光。萧统 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储君,父亲和母亲在他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他不像他父亲那样勇武,喜欢 用武力来解决一切,而更倾向于像她的 母亲,儒雅 知礼,举止言行都合乎礼仪,不仅如此还是一粒多情的种子,喜好丝竹,贵而不骄,面静而内敛,一般文人多与风流二字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而 昭明太子却能出淤泥不染,不问政事醉心于文学,在昏君当道,追求物欲的南朝,萧统是众多皇族子弟中的一个异类。天监元年十 一月,立为皇太 子。
史书称其:“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萧统的确天资聪颖聪慧过人,他三岁就学习《孝经》、《 论语》,到五岁就遍览五经,经常一目十行,且他看过的文章,多数过目不忘,久而久之便能出口成章,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的萧统文 采非凡,立为太子后便居住在东宫。不仅如此,萧统还是个孝子,“性仁孝,自出宫,恒思恋不乐”,书籍里记载到他还是个恋家的人,因为太恋 家太孝顺,他竟然在母亲病重时衣不解带日夜陪伴,可以在母亲去世时悲痛绝食,这样一位柔情百般,德才兼备的太子,一定是风度翩翩的儒雅公 子,然史书的记载也的确是这样。“太子美姿貌,善举止。”
对文学有极高领悟的萧统,在稍长一些后便在寿安殿为众人讲解《孝经》,其胆识和见识卓越,受到众人称赞,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梁武帝萧 衍十分喜爱这个皇太子,出游都要将他带在身边,每次游宴,都要请太子赋诗至十数韵,太子很聪明,稍加思索就能挥就。众所周知,萧衍崇尚佛 学,彼时佛学盛行,作为梁朝的太子,自然耳濡目染,他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经常召集僧人,召开佛学讲座,和众僧一起讨论自立《三谛法义 》。因为太子是个文艺青年,一心钻研文学,埋首故纸堆,经常为搞创作而废寝忘食,是一位典型的浪漫主义文人。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 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 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
在举世浊浊的时代,世人包括他父亲都崇尚奢靡,只有他不为世俗影响,追求节俭,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连肉都很少吃。他宛若浮生乱世的一朵 白莲,出淤泥而不染,品质高洁又充满诗意。
我们知道,萧统、萧刚、萧绎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在文学史上,身为帝王而爱好文学者不乏其人,但能以其创作及对文学的认识而影响一代文学 者,则推汉魏时三曹父子,梁时三萧兄弟及南唐季氏二主。三萧兄弟,以编辑《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为最著,影响也最大,至后世形成“文选学”。简 文帝萧纲、元帝萧绎兄弟,以倡导宫体而闻名,致使梁陈时文学风气日趋 *** ,在当时形成一股潮流,那这三位文学才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们都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萧统是萧衍的长子,萧刚是萧衍的第七个儿子,而梁简文帝萧绎是萧纲之弟,他们三人之间就是亲兄弟的关系,萧衍 的这几个儿子,都遗传了父亲优良的文学基因,抛开政治功绩不谈,他们为文学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害死萧统的是一个小人太监,他的名字叫做鲍邈之,之所以他害死的萧统是因为鲍邈之亲手制造了蜡鹅厌祷事件。而萧统因为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就是因为这一件事情,才导致萧统在之后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的时候因为心神恍惚落水,从而伤到了大腿,最终导致没有继位就去世了。
鲍邈之,出身很卑微,只是东宫一个小小的太监。此人善于随机应变,而且能说会道,因此萧统还是比较信任他的。因为萧统是个大孝子,所以在他的母亲丁贵嫔去世之后所有的处置事情鲍邈之因为是比较心腹的太监所以基本都知道,而这也为之后的蜡鹅厌祷事件发生埋下了伏笔。
鲍邈之心怀怨恨,初步想要报复萧统。
当时的萧统已经是太子,他派鲍邈之去为自己的母亲守灵,但是鲍邈之却跑去与宫女厮混,最后被巡夜的萧统当场逮住,最后因为萧统宅心仁厚以及念在鲍邈之多年勤恳的份上放过了他,但是从那以后对这个不守规矩的太监自然没有那么信任和亲近了。鲍邈之失了势导致被太监笑话,而太监之间的冷嘲热讽可是相当厉害的,所以鲍邈之开始怀恨在心,鲍邈之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反感。由此他产生了报复萧统的心理。
鲍邈之借老太监之手,谋划蜡鹅厌祷事件,导致萧统因为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了嫌隙。
当时因为梁武帝与萧统他们都是信佛的,所以对鬼神之流非常相信,当时有个道士说丁贵嫔的墓穴对萧统不利,所以才在丁贵嫔墓地旁边的长子位下面埋上一只蜡鹅,还有其他法物,以此来消除灾祸。但是鲍邈之则是说:“皇上之所以最近总是龙体不适,都是因为太子急着取而代之,于是请了一个道士作法,在其母丁贵嫔的墓地旁边埋了一只蜡鹅,诅咒皇上早点死,这样太子就可以早日登基。”最终导致了蜡鹅厌祷事件的发生,萧统太子之位没有被去掉,这还是因为朝中大臣尽皆请愿才成功的。
萧统的死致使了国家失去了最合适的君主,新君主上任之后只是醉心于书法艺术,最后导致了侯景之乱的发生,国家因此受到了重大打击,一蹶不振。
萧欢(?~534年),字孟孙,南兰陵中都里人。梁武帝萧衍之嫡孙,昭明太子萧统长子,母蔡氏,后追封为“昭德皇后”。初封华容公,任东中郎将、南徐州刺史。531年(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萧统去世,因武帝不想以少年人为嗣,又因为之前与昭明太子萧统有嫌隙,于是在迟疑再三后立自己的三子、萧统同母弟晋安王萧纲为太子,出于内疚,将萧统五子都封为郡王,食邑二千户,封萧欢为豫章王。后改云麾将军。
534年(中大通六年)二月,为江州刺史。十二月去世,谥号为安王。有三子,萧栋、萧桥、萧樛。长子萧栋袭爵为豫章王。
551年(天正元年),侯景废梁简文帝萧纲,扶立萧栋即位,追尊萧欢为安皇帝。
萧欢怎么死的
534年(中大通六年)二月,为江州刺史。十二月去世,谥号为安王。有三子,萧栋、萧桥、萧樛。长子萧栋袭爵为豫章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1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