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播的《东宫》,西凉国为寻得礼朝的庇护,将自己的嫡公主远嫁礼朝太子。“和亲”,是统治者为减少边境战争冲突而采取的一种暂时性维护和平的政策。
这个政策从汉朝开始,与匈奴单于的和亲就是早期典范。中原下嫁公主,少数民族也进献嫡公主,这样的模式慢慢成为了一项国策。但从小娇生惯养,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公主因为一道圣旨下嫁少数民族地区,难免有文化差异。
古时候中原对少数民族地区有严重歧视,称他们为“胡人”,意思是不懂礼教、粗俗野蛮之人。
和亲的公主最著名的当然是“昭君出塞”了,王昭君是主动请求和亲,但历史上大多数的公主还是被迫下嫁的。不同的是有的公主深知自身责任是为维护边境安定,嫁过去后不仅传授当地人先进技艺,提高生产,还潜移默化地教育王的其他孩子以后也要致力于保护边境和平。而有的公主一时接受不了落差,一生郁郁而终。
在《东宫》中,太子被刺杀,不省人事,来和亲的九公主(当时已是太子妃)在他床前说,“在我们西凉,死了丈夫的女人要嫁给丈夫的弟弟”。这个故事虽是杜撰,但也确实有据可依。匈奴人的习俗中就有这点,并且不仅如此,父亲死了,父亲的妻妾儿子是可以“继承”的,有的公主还被嫁祖孙三代。深受儒家道德伦理观影响的中原公主,怎么受得了这等屈辱!
和亲,本就是带有政治目的的。如果说上述只是习俗不同造就的悲剧,那更重要的应该是和亲的公主不让生育这个问题,为何不让生育?我们知道,汉朝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泱泱大国,派一个公主和亲,甭提匈奴人有多高兴了,并且匈奴人也以自己能娶到汉族美女为炫耀的资本。
原来是匈奴人忌惮自己有了汉族人的骨肉,从心理上就表示归顺了汉朝,所以倔强的匈奴人即便自己的汉族妻子有了孩子,也要想方设法打掉。
有目的性的政治联姻幸福的几率本就很小,不过从小就享受锦衣玉食的公主身在其位,就有其本身的使命在,生在皇家,本就注定了身不由己。
说起古代的公主,大家都觉得他们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医生,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古代的时候,他们的命运真的那么好吗?答案并不是全部都那样,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公主都会被当代的皇帝指定跟当朝的一些少数民族进行和亲,然后就会下嫁到其他的民族,这样就可以稳定皇族的政权,其实这些公主就成了皇家的一些牺牲品。
他们用自己的个人幸福来成全当代的稳定,听起来其实很伟大,但是,大多数的公主都不愿意去,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他们大多都是被迫嫁到非常远的地方,而且一辈子也几乎回不到家乡,但是为了能够天下统一,牺牲一个人还是非常值得的,但是公主嫁到其他的部落生活是怎样的呢?
按理说人家是非常高贵的公主,下嫁以后当然是要非常好的呵护,其实公主下嫁以后,大多数都无法生育,因为蒙古人有一个非常恶劣的习俗,成为母亲是每个女人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和亲的公主来说,生了孩子也可以有人陪伴自己,那么蒙古到底有什么样的恶习才能够造成公主无法生育呢?我们要知道,皇上之所以把公主嫁给蒙古,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蒙古人想独立威胁自己的统治。
其实蒙古也是这样想的,他们担心公主生下孩子以后有一半是皇族的血统,将来造反了怎么办?这对于他们来说也非常危险,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就不能让公主生育,就算是有公主怀了孩子以后也只好把他们除掉,和亲的公主真的非常可怜,被迫一个人去到那么远的地方,没有亲戚朋友,而且还不能够有自己的孩子,这一辈子都毁在了和亲这一件事情,所以说公主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好。
还不知道:古代公主远嫁为何没有子嗣的读者,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和亲”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特有的产物,中原王朝将皇室之女嫁予少数民族首领,已达到安抚、招揽、延缓战事等目的。客观来说,“和亲”确实有利于政权稳定,密切两国交流,也难怪现在有些人大肆吹捧“和亲”。
但我们怎能忍心让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远嫁异域,让她们孱弱的肩膀承担起一国之重任?这是何其残忍!据史料记载,古代远嫁匈奴首领的公主命运都很悲惨,很少留有子嗣,甚至还得忍受匈奴人违背伦理的陋习!
和亲起源
首先我们要知道,“和亲”并不等同于“联姻”,和亲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联姻则是西方的说法,除去中外之别,两者差别也可谓天壤之别,我们不去深究,单看和亲起源于何时。
早在周襄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六百年左右,就已经出现和亲的现象,但当时并未形成确定的制度,和亲真正被书写成文,并确定为成为一种制度是从西汉开始,《汉书·李广苏建传》有载: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与汉和亲。
据《汉书》记载,历时将近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随后刘邦建立了西汉,西汉虽立,但当时的国家久经战乱,国力衰微,只能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而此时盘踞在北方的匈奴却愈发强盛起来,据《史记·刘敬传》记载,当时的匈奴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
匈奴壮大后经常袭扰西汉边境,刘邦御驾亲征却陷于平城白登山,无奈之下,西汉只好暂避锋芒,将宗室之女嫁于匈奴,结成“和亲之约”。
难有子嗣
从西汉开始,和亲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国力衰微时,通过和亲委曲求全,延缓战争爆发,国力强盛时,也会通过和亲安抚、招揽异族,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宗室之女远嫁异域,其中以匈奴居多。
与匈奴和亲最出名的当属“昭君出塞”,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归附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宫女王昭君自告奋勇远嫁匈奴,自此两国“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汉书·匈奴传赞》。
但是,历朝历代远嫁匈奴的公主都难有子嗣留下,这一方面是因为匈奴地处塞外,环境恶劣,气候风俗都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异,中原女子大都身体孱弱,一到匈奴很快就病倒了,加之思念故土,身体日渐衰弱,保命都难,更何谈能够诞下子嗣!
就算有子嗣诞下,也会因为特殊的身份卷入政治斗争,匈奴皇室怎么可能让身负汉族血统之人继承大位,所以和亲公主所生子嗣大都早夭,死于各种“意外”!
收继婚制
除去以上两种原因,匈奴还有一陋习使得公主本身不愿生下子嗣,这就是匈奴的“收继婚制”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简而言之,兄收弟媳,弟收兄嫂甚至子收父妻!像王昭君先是嫁给呼韩邪单于,两年后,老单于病逝,根据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又嫁给老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咸安公主更是可怜,先后嫁给四任单于,《新唐书·回纥传》记载“主历四可汗”,前三任单于为祖孙三代!
“收继婚制”在野蛮的游牧民族看来,再正常不过,但在我们汉族文化看来,这有违纲常伦理。和亲公主都是饱读诗书深明大义之人,怎能忍受如此乱纲之举,就算为了国家大义,被迫屈服,也断然不会留下子嗣!
站在“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只要“牺牲”一位可有可无的公主,就可讨好或者拉拢异族之人,维护封建统治,这笔买卖无疑是非常“划算”的。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说,和亲对于公主本人实在太残酷,不仅要忍受思乡之情还得忍受匈奴的陋习,这对视贞洁高于生命的中原女子而言乃是奇耻大辱!
明朝被称为封建社会“最有骨气”的王朝,在其统治的二百多年中,从来不议和,不和亲,明朝统治者就算再昏庸无能,也不会远嫁本族女子来讨好异族,从这点来说,明朝无愧于最伟大的王朝!
和亲的公主没有子嗣的原因:
一是这些远去异国他乡的公主,大多数水土不服,一开始是非常难以适应当地的生活,不多久便病倒了,很多人没几年便去世了。命都难以保住,更不可能生孩子了。
二是有些外族的陋习对于中原的女子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比如说汉朝时期的匈奴,就有一个陋习,那就是父死子继,兄死弟继。这句话是说匈奴人的格格或者是父亲去世以后,弟弟和儿子就可以继承他们的老婆,只要不是亲生母亲。
扩展资料:
在古代,君主把公主嫁给外邦,以达到换取和平的目的,但是这样的关系大都是不够稳固的。用一个女人换取数十年的和平,却忽视了真正的和平是建立在国力的强大和锋利的刀剑上的。
公主作为外嫁的人,古代素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说明女性对于丈夫的重视程度是超越了亲人的,何况在皇宫中长大的女人,更难有亲情的存在,所以嫁给了外邦首领,久而久之就对故乡的感情越来越淡,而对于丈夫的决定,她们只会少言几句。所以和亲对于和平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而对于和亲最多的蒙古,很多王朝都派出过公主。这些公主真的是很可怜,本来身份高贵,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无论从穿着打扮还是生活习惯都无比精致,可到了蒙古后,蒙古是个游牧民族,很多条件上都很差,从小娇生惯养的公主们刚开始都过得苦不堪言。
但是和亲是大事,不仅是自己的婚姻幸福,所承担的责任更是沉重,所以和亲的命运她们无法摆脱也不能拒绝。
自白登之围发生以后,西汉乃至后世的许多王朝,都曾将本国公主远嫁塞外,与外族行和亲之事。随着明朝的建立,这一陋习才终于被改变。到了清朝统治时期,公主和亲之事又被恢复,但清朝用来和亲的公主多是满族人,将她们远嫁边塞之事,称为和亲并不妥当,应该用游牧民族之间,所行联姻之事来形容才最为恰当。后世之人最熟知的和亲之事,可能就要属昭君出塞和刘细君远嫁乌孙国了。但历史中还有一位和亲公主存在,她的事迹却鲜少为人所知。这位公主在和亲的路上意外怀孕,当即就建起了一个国家。因孩子父亲的身份,这位公主才得以免死。
咱们先来说说西汉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国的故事。出身西汉宗室的刘细君,祖父是汉武帝刘彻的兄长,被封为江都王的刘非,她的父亲便是后来的江都王刘建。因父亲封地在江都的缘故,所以史料中也将刘细君称为江都公主。
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便派出使者前往乌孙国。刘彻希望乌孙国能够与大汉联手,两面夹击匈奴。乌孙国国王猎骄靡希望能够与大汉通婚,于是刘彻便将刘细君封为公主,和亲乌孙国。当时汉武帝为了缓解刘细君的思乡之情,便命人为她打造了一件叫作?阮?的乐器,送给即将赶赴边塞,准备和亲的刘细君。所谓的阮,便是秦时的琵琶。
临行之际刘细君利用刘彻送给自己的琵琶演奏了一曲。刘彻被悲切的琵琶声感动,但即使再感动,刘彻也没有心软阻止刘细君前去和亲。因为在大汉君主刘彻的眼里,舍弃刘细君一个人的幸福,换来边塞的和平,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所以刘彻只是派人给身处苦寒之地的刘细君送去了很多家乡的特产,以表示慰问。先后嫁给乌孙国,祖孙两代国王的刘细君,经历不可谓不凄惨。在历史中并非所有的公主,都像王昭君和刘细君那样经历凄惨。编者下面所要讲的这位和亲公主,她的经历不但奇葩还很欢乐。
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曾记载:汉朝时期,曾有一位公主远嫁波斯国。这位公主在和亲的路上,十分意外地发现,自己肚子里已经孕育着生命。波斯国王知晓此事后,羞怒无比。但碍于汉朝的强大,公主又称孩子的父亲是太阳神。波斯国王便并不敢轻易处死这位公主,为了保留颜面波斯国王只得退了这门亲事。被退婚的公主,其人倒也洒脱,在返回大汉的半路上就生下了孩子。公主随即和使团成员,在路上建立起了一个国家。
最初中原王朝并不知晓,这位和亲公主身上发生的奇葩事。直到玄奘法师西行求取佛经的过程中,过路一个叫做朅盘陀的国家。和亲公主身上发生的奇葩故事,才随玄奘法师,被带回到中原。当时朅盘陀国的百姓,得知玄奘法师从东土大唐而来,盛情款待了他,并告知玄奘法师,该国国民都是汉朝和亲公主的后裔。玄奘法师看到朅盘陀国的百姓,几乎和西域人长得一模一样,这不禁让他感到十分困惑。
见玄奘法师疑惑不解,朅盘陀国百姓便耐心向他解释起自己先祖的事迹。原来那位汉朝和亲的公主,在使团成员的帮助下,建立起朅盘陀国后,由于当地女性稀少,为了繁衍和亲的公主便提倡国民与周边西域诸国进行通婚。使团中的中原男子,留在当地也开始娶西域女子为妻。经过几代人的繁衍,朅盘陀国人的后代,便与西域人长得一般无二了。
在朅盘陀国百姓的口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当时汉朝公主在和亲波斯的路上,遇到了一伙强盗。使团成员无奈带着公主躲入山洞避难。等到强盗走后,和亲公主从山洞中出来,才发现自己已经怀有身孕。前来迎接公主的波斯使者,听闻公主怀孕之事大惊。这可是让波斯王室颜面尽失的重罪,使者当即就向使团讨要说法。使团中的一位官员对使者说道:公主躲避强盗期间,每日与太阳神约会,所怀的孩子正是太阳神之子。使团官员的意思就是:你们波斯王室想要交代,最好去找太阳神。感到被羞辱的使者,当即回国向波斯国王禀报了此事。
波斯国王闻听此事后,觉得波斯王室尊严受辱,但波斯人崇信太阳神,国王又畏惧大汉的兵威。无奈的他只能饶过和亲公主,但却拒绝与大汉公主成婚。和亲公主自知理亏,觉得没有颜面再回汉朝。于是她便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与使者商议在当地建起了一个国家。和亲公主躲避强盗的地方,就位于今时今日,塔什库尔干境内的公主堡。这里不但海拔高,境内更是有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大汉公主在此地与太阳神约会当然是借口,在如此苦寒之地都能怀孕,只能说公主的身体是十分强壮的。公主肚子里孩子的父亲,可能就是使团中的一员,最大嫌疑人就是那个解释公主与太阳神约会的使团官员。身处苦寒之地,又遇到了强盗,自感身命受到威胁的公主,与家乡人产生情愫也能理解。相比起经历凄苦的王昭君与刘细君,这位建立其一个国家的大汉和亲公主,无疑是一名幸运儿。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0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元勰,北魏宗室大臣,最后被赐毒酒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