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乾隆年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翩翩佳公子福康安是站在和珅一边对付纪晓岚的,而纪晓岚也不是单打独斗,他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拉拢了定郡王绵恩,在破获烧车御史海升杀妻连环案中,绵恩是纪晓岚的坚定支持者,这一文一武密切合作,把和珅耍得团团转。在破案过程中,纪晓岚似乎还有意无意提醒绵恩好好表现,引起“皇爷爷”乾隆的重视。而真正顶住阿桂纪晓岚的压力成功破案的曹文植,在电视剧里成了被蒙蔽的对象,最后心怀愧疚辞职还乡,把一个烂摊子丢给了纪晓岚。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乾隆五十年发生的海升杀妻案中,阿桂和珅纪晓岚都扮演了什么角色?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但是当案件真相逐步被揭开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现实是那么残酷、真相是如此的令人难以接受:史料记载的海升杀妻案跟电视剧演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心目中的正人君子真面目是如此不堪,而那些“刁钻小人”却顶住压力,严惩了凶手。比较受人尊敬的阿桂,在这件事中扮演的角色似乎也不那么光彩。至于那个被电视剧演成足智多谋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滑头,把一个傻子都能办明白的杀妻案办成了葫芦案,最后却毫发无伤全身而退。
当然,我们都知道,那个烧车御史不叫海升而叫谢振定,杀妻的海升也不是什么御史,而是军机章京、员外郎——这是一个正五品副司长,外放的话能当个知府,他妻子也不是上吊而是被活活打死:“海升殴杀其妻,以自缢报。(《清史稿列传一百八》)”
在讲述曹文植的故事之前,咱们还是根据海升的口供来还原一下命案现场:乾隆五十年的一天傍晚,海升让丫鬟为他点烟,坐在里屋的乌雅氏看着有暧昧,就叨咕了几句,结果被海升一顿拳打脚踢,其中一脚正中乌雅氏胸口。一脚把妻子踢翻在床上的海升还不罢休,又跳过去掐住了脖子——掐脖子的时候发现妻子已经断了气。其实按照现在的医学眼光来看,乌雅氏只是被踹得“闭气”而已,如果及时施救或者任她缓醒,乌雅氏都死不了。但是海升解下腰带(褡包)拴住妻子的脖颈,系在了柜子腿上,伪造了自缢假象,也断送了乌雅氏最后一线生机。
按照海升的谋划,准备悄悄地把乌雅氏一埋了事,但是乌雅氏陪嫁的小厮跑回娘家报告了乌雅氏的弟弟贵宁,这才东窗事发。海升当时既不允许贵宁等人瞻仰遗容,也不允许上报官府。于是贵宁就像后来的杨三姐一样,把状纸递到了步军统领衙门。
大家都知道,步军统领衙门当时的负责人是和珅,其官名全称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九门提督。
虽说步军统领衙门负责京城治安案件的查办,但是和珅看着状纸也直嘬牙花子:海升是上书房总师傅、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阿桂的亲戚,而被打死的乌雅氏可不是自己的亲戚(和珅是钮祜禄氏)。
和珅并没有第一时间承办或主审此案,而是按照规定转给了刑部——这就有点打太极的意思了:阿桂当时正主管刑部(大学士都管一部),阿桂的老爹阿克敦此前担任刑部尚书十年之久,可以说刑部上上下下都是章佳·阿桂的人,让这样一批人办理章佳·海升的案子(同属章佳氏,可见阿桂与海升关系不近也不远,所以乾隆称之为“葭莩之亲”),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刑部司官李阔、业成额是阿克顿故吏,仵作李玉收了海升管家贿赂,大家在勘验的时候都成了睁眼瞎,没有一个人发现“乌雅氏”身上被拳打脚踢的伤痕。
不甘心姐姐死不瞑目的贵宁只好告御状,而乾隆也比较重视(如果是满官打死了汉女,估计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派出了纪晓岚为首的都察院七位大员复勘,结果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负责此案的都察院左都御史纪昀纪晓岚,乾隆十二年(1747年)应顺天府乡试第一名解元,而那一科顺天府的主考官是阿克敦(时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
于是纪晓岚以“年老眼花(六十二岁)、不懂刑名(不懂你干嘛当左都御史)”为由,一语不发(还有点良心,也正是这一点良心让他逃过了一劫,这一点咱们后面再说)。一看左都御史纪晓岚一声不吭,跟着来的都察院两位大员(崇泰、郑徵)也保持缄默,任由刑部四大员(侍郎景禄、杜玉林,司官王士棻、庆兴)装模作样地勘验了一番,仍旧以“自缢”上报。
其实傻子都知道,一个五品郎中、军机章京之家的女主人,要想上吊而大群丫鬟仆妇居然没有发现,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不管纪晓岚阿桂、都察院刑部信不信,反正乾隆是不信,于是他把阿桂招来问话:“一个大活人怎么能在柜子腿上吊死?”阿桂的回答也很奇葩:“床档船舱,皆可自缢。”
阿桂的回答差点把乾隆鼻子气歪了,就重新选派户部侍郎曹文植、工部侍郎伊龄阿前去调查,而且这次他们抛开章佳一门根深蒂固的都察院和刑部,从大兴县调来了仵作。这次近乎于“异地侦查审判”很快就有了结果:“验得乌雅氏脖项耳边并无缢痕,亦无勒痕,而胸膛有脚踢致命伤一处,显系踢死。”
为了彰显公平,乾隆还让阿桂、和珅和前几次勘验官员一起再次复查。这次大家都不装瞎了:包括阿桂在内,大家一致认同大兴县仵作的验尸报告。于是前期装聋作哑的官员全栽了:阿桂被罚俸五年、革职留任;刑部堂官杜玉林、景禄,司官业成额、李阔、王士棻、庆兴革职充军伊犁,走了纪晓岚的老路(纪晓岚曾为贪官亲家通风报信而充军乌鲁木齐);只有纪晓岚这老滑头逃过了一劫:名义上是“交部议处”,事先却被乾隆下旨名为辱骂实为开脱(乾隆五十年四月二十三日奉旨:此案纪昀本系腐儒,于刑名素非谙习,且目系短视,未能详悉,检验其平日校勘各书,尚属认真,姑从宽改为革职留任),这个纪大烟袋全身而退——所谓革职留任,跟没受处分没啥两样。
至于那个杀人凶手海升,被判处斩监侯——清朝法律很奇葩:打死妻子最重的惩罚就是死缓。但是乾隆并没有一直让海升这么缓过命来,在秋天勾决的时候专门提到了不可放过海升:“海升系阿桂姻亲……酿成重案,众人皆因之获罪。该犯杀妻虽非必死之罪,而实有必勾之情。”
杀妻者受到了应有惩处,从这件案子来说,不管和珅出于什么目的,他都为冤死者讨回了公道,而那些被电视剧演成“秉公执法”的都察院、刑部官员,乃至阿桂纪晓岚本人,好像都站到了真相和法理的对立面,如果被电视剧洗得白白净净,岂不是太没有天理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替清朝捏一把冷汗:当“正人君子”装聋作哑因循回护,当正义需要贪官来伸张的时候,这个朝代岂不是也注定要完蛋了?
“纪大人,不好了!咱们这里出人命官司了!”
乾隆五十年的夏天,名臣纪晓岚正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审批新编出来的 《四库全书》 。
突然,门外的一阵躁动,打破了屋内的宁静。
纪晓岚微微抬头观察,原来前来报信的是他编修队伍里的一个同事。
但纪晓岚并没有被他的话吓到,而是不紧不慢地问道: “是谁杀了人啊?”
“是海升大人!他的夫人死了,现在朝野上下都传说是他自己杀妻。您快去看看吧。”
这个下级官员上气不接下气地向纪晓岚报告死者的嫌疑人的身份,浑身都已经被汗水浸湿了。
纪晓岚猛地一惊,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他随即换好衣服,戴好官帽,迈着急匆匆的脚步就朝着军机处的方向走了过去。
那么,这个海升到底是什么人呢?纪晓岚又为何会对他的案子这么关心,难道大名鼎鼎的纪晓岚还会断案吗?
要想搞清楚海升与纪晓岚在朝廷里的地位。我们得先从纪晓岚的出身开始讲起。
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的农历六月,纪晓岚出生在直隶地区的献县。这个地方今天是沧州市的管辖范围。
纪晓岚的世家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 “书香门第” 。他的爷爷是一个监生,这辈子最高的成就是做了一个 “县丞” 的职位。
到了纪晓岚的爸爸这一代,他们家总算出了一个举人,正式步入了“封建统治集团”的行列。
到了乾隆十二年(1748年),纪晓岚终于和他爸爸一样考中了举人。
只不过,相较于自己的父亲,这时候的纪晓岚明显就要得意很多。他考中举人的这一年才刚刚只有二十四岁。比起考到“头发花白”才中举人的 范进 来说,纪晓岚简直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因此,这也养成了纪晓岚喜欢舞文弄墨的习惯。古人常说要“潜龙勿用”,意思是,事情的开始阶段要谨慎小心。可是纪晓岚偏不这么想。
毕竟,他中了一个举人就已经比当时那个 社会 上90%的人都要强了。
所以,年轻时代纪晓岚对自己的才华丝毫不加掩饰。碰到有些文人墨客还会主动上前跟别人 “斗诗” 和 “对对子” 。
一时间,整个北京和直隶地区的文人都知道纪晓岚的“盛名”。渐渐地,这个名声也传到了朝廷大臣与乾隆皇帝本人的耳朵里。
于是,乾隆二十二年(1758年)纪晓岚被正式授予编修的职务。
这个位置看上去是一个官位,但是却没有十足的权力。对于封建时代那些想要沽名钓誉又不愿意用实际行动为国效力的腐儒来说,纪晓岚的这个位置真是太好了。
可是,纪晓岚偏偏不愿意安分。他不仅觉得边修的职位太低,还时常在翰林院里跟同事们切磋文采。
时间一久了,所有人都明白过来了: 这个年少成名的纪晓岚根本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但这时候乾隆皇帝向他抛来了信任的“橄榄枝”。
在进入翰林院五年之后,纪晓岚不光升官了,而且一下子就由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变成了掌控整个编纂工作的朝廷要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皇帝对纪晓岚格外欣赏吗?
其实,乾隆皇帝本人对于纪晓岚谈不上有多喜欢。当时皇帝之所以让他升官升得这么快完全是看他文采不错,而且又有过翰林院编修的经历。
当时乾隆皇帝正好想要效仿明朝的 《永乐大典》, 编纂一部《四库全书》。那么,究竟谁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讨得皇帝的欢心呢?
乾隆皇帝听说纪晓岚在业界口碑很不错,于是就把他调了过来。
在纪晓岚担任《四库全书》总编纂之前,乾隆皇帝甚至连他本人的面都没有见过几回。所以,那时候的纪晓岚根本不是什么皇帝的 “心腹宠臣” 。
那么乾隆皇帝对于纪晓岚的评价到底怎么样呢?
根据 《清代外史》 一书当中的记载,有一次乾隆皇帝想要去江南巡游。结果纪晓岚知道了这个情况立马就给皇帝上了一本奏折。
在这本折子里,纪晓岚痛心疾首地对皇帝说道: “皇上,现在东南各省的财政状况都不好。国家的税收也连年出现亏空。请皇上暂时不要前往江南,以免造成国家的财政负担啊!”
结果,乾隆皇帝看了纪晓岚的奏折非常不高兴地回复道: “我把你提拔上来,不过就是想让你编一编书,把你当一个倡优戏子一样养着。像你这样的人,怎么敢开口谈论国家大事呢?”
看得出来,乾隆皇帝对于纪晓岚的直言劝谏十分不屑,甚至还把他比作是封建 社会 里下九流的优人和戏子。
这两个词放在那时候是极具人格侮辱性的。
但凡乾隆皇帝有一点看重纪晓岚的意思,也不会这么对他说话。
在经历过这件事情以后,纪晓岚在朝廷里 又多了一个“倡优学士”的外号 。
这让年少成名的纪晓岚备受打击:
自己好不容易跟皇帝提一次意见居然就落得了这样的“评价”。
到头来,他不过只是一个乾隆皇帝的 “小书童” 罢了。
但是,在电视剧 《铁齿铜牙纪晓岚》 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纪晓岚智斗和珅的场景。
那么,在真实的 历史 中纪晓岚真的有 “智斗” 和珅的地位和实力吗?
其实,在真正的 历史 中,别说是与和珅斗智斗勇,纪晓岚跟和珅几乎都很少有见面的可能。纪晓岚出 生于 雍正二年(1724年) ,而和珅则出生于 乾隆十五年(1750年) 。 也就是说纪晓岚中举的那一年,和珅都还在娘胎里,两个人之间差着辈分呢。
而且,纪晓岚和珅走得也不是一套职务体系。
纪晓岚是正儿八经走科举正途,依靠背书做题考上来的;
而比纪晓岚小了26岁的和大人起初也想考科举。但是奈何考不过人家, 只能靠着祖上的“功劳”,入朝当了一个小官。
但也许有人会很疑惑:和珅既然才学一般,连科举考试都没有通过,那他是怎么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 成为 “最大贪官” 的呢?
真实的原因一点都不复杂。 因为和珅长得帅、说话做事情商高。
相比之下纪晓岚就没有和珅这么好的运气了。在史料记载当中,人们时常会用 “貌寝短视” 来形容纪晓岚。这句话的意思是,他长得丑而且还有近视眼。
根据著名的清史学家 邓之诚 考证,乾隆皇帝每次开科取士都非常随意。
他每次选拔人才都喜欢看一个人的长得怎么样,然后再询问他的才学和文章内容。在 “以貌取人” 这一点上,乾隆皇帝与现代的人们相差无几。
后来有人翻出了乾隆朝几位得宠大臣的画像。他们发现这些人都长得相貌英俊 如 和珅、福康安、王杰 这些大臣。
皇帝不但喜欢跟他们待在一起,还经常将一些非常私密的事情交给他们去办。至于,相貌丑陋的纪晓岚,他就只有编书的份了。
不过,虽然纪晓岚与和珅没什么交集。但是他本人也确实做过一件遍布书之外的“大事”。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 一起 “海升之妻被杀案” 。
海升虽然在纪晓岚手下当差,但是他的背景可不一般。
他和乾隆皇帝颇为器重的名将 阿桂 联系紧密。所以,如果是别人家出了事,纪晓岚完全可以不在乎。
但是,这次出事的人是海升,纪晓岚就算再傻也能知道这里面的事情不简单。
只见,纪晓岚急匆匆地跑到军机处见到了乾隆皇帝。
乾隆这回也不跟他绕弯子了,开门见山地说道:“既然是你的手下家里出了事情,那就由你这个上司去彻查清楚吧!”
还没有等纪晓岚缓过神来,他就被乾隆皇帝授予了一个 “都察院左都御史” 的职位,专门负责审理此案。
可是,海升是阿桂的人,阿桂又与和珅关系不好。如果真的查出了什么事情,纪晓岚可是谁都得罪不起啊。
思来想去,纪晓岚只好选择 “装糊涂” 。他把案子交给其他几个同行的官员去查,自己一溜烟地跑回家,钻进书房读书去了。
最后,那帮官员们果然得出了结论说海升的妻子是“自杀”的。
纪晓岚这回也懒得细查了,直接跟着他们一起把汇报情况的奏折递了上去。结果,一段时间过后,所有的人都傻眼了!
原来,在得知了海升是阿桂的人之后,阿桂的政敌们就开始在朝堂上疯狂指责阿桂包庇自己的亲信。
这些大臣的话,弄得乾隆皇帝本人也非常难堪。
无奈之下,皇帝只好下令重新审理“海升妻子死亡案”。
这一次,负责调查的就是那些攻击阿桂的大臣们。最后,他们找到了充足的证据,证明这起案件完全就是海升在 “贼喊捉贼” 。
明明是他自己打死了妻子,最后居然还说妻子是自杀的。
这个结果与纪晓岚他们第一次调查的结论大相径庭。
乾隆皇帝勃然大怒,认为自己受到了官员们的联合欺骗,一道圣旨把那些参与了调查的官员全部发配充军了。
但是,在最后处理纪晓岚的时候,乾隆皇帝却罕见地发了善心。
他下令免去纪晓岚在这次案件调查当中的全部责任,让他继续回去当他的“编修学士”就行了。
面对这样一个轻得不可思议的处罚,纪晓岚和其他大臣们都感到十分错愕。
只有乾隆皇帝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道:“纪晓岚本来就是一个只会写文章、编书的腐儒而已。如果我一定要让他查出真相,那这岂不是太过为难他了吗?”
其实,论才华纪晓岚并不比任何一个朝廷大员差。
不过,他因为自己做皇帝心目中的形象意外地保住了自己的差事。 不得不说,这也确实可以算是因祸得福了。
虽然乾隆皇帝非常看不起自己,但是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同时也是因为纪晓岚本人怀着一颗朴素的经世救民之心,他还是缕缕给乾隆皇帝上奏折发表自己对于政治的看法。
比如,在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纪晓岚就给皇帝上过一道奏折大概的内容就是告诉皇帝:
现在,在京城里住着很多生活失去保障的残疾人士。
他们每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果遇到下雨天他们不得不躲到别的地方去。因为他们所居住的房子根本不能够为他们遮风挡雨。希望皇上能够体谅这些残疾人的不易,给他们提供生活保障。
而且,与之前判案时表现出的那股 “糊涂劲儿” 不同,纪晓岚这次把修建房屋和救济灾民的成本都写在了奏折里。
这些数据当中,甚至还有购买基础建筑材料的费用。这个意思很明显:臣已经帮皇上您算好了,您只要点头签字就好了。
面对数据如此详细都奏折,乾隆皇帝也不能够装作完全没看见。
因为满清在建国时,清朝的皇帝就定下了规矩: 不管奏折的内容怎么样,皇帝不能不回复大臣的意见,更不能撕奏折!
最后,乾隆借着纪晓岚的这本奏折派人去民间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纪晓岚并没有说瞎话。
于是,他亲自批示从每个月的都城建设费用中拿出一部分分给了“灾民房屋修缮工程”。
可以说,乾隆皇帝有时候虽然昏庸,但是也不会完全因人废言。
再比如乾隆五十年(1786年),纪晓岚在给皇帝上的一道奏折里就坦言说:
“现在的御史任免制度有问题啊!我在台湾省调查了这么久,发现这里离京城很远。如果按照规定官员每三年一更换,那有些官员刚一到任,没干多久又要走了。这实在是不合理啊!”
结果,乾隆皇帝还真的在朝内组织大臣们讨论了这件事情。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将偏远地区官员的任职年份期限适当地放宽松一些。
这样也就避免了某些官员还没来得及熟悉业务,就要调走的尴尬局面。
除了给乾隆皇帝上奏书之外,等到新皇帝嘉庆登基坐殿,他也一直坚持着给皇帝写奏书的习惯。与很多只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官员不同,纪晓岚的每一份奏折几乎都是在谈论具体的事情。很多时候,他都是在为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发声说话。
作为一名担任过御史职务的官员,纪晓岚真是把自己的职责做到了极致。
就算是那些曾经与他势同水火的官员们,也不得不对纪晓岚表示佩服之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纪晓岚这样孜孜不倦上奏折的精神很像一只朝堂上的“政治小强”。
我们在评价一个 历史 人物的贡献时常常会说要看他 “立德,立言、立功” 。 那么,我们不妨也用这个标准来评一评纪晓岚。
立德,指的是要在后世有一个好的道德榜样。
在这一点上,纪晓岚为底层百姓奔波,面对两朝皇帝都直言敢谏。这个“道德榜样”算是立住了。
立功,纪晓岚一生几乎都是游走于各派政治势力斗争的边缘。
虽然偶尔也会有春风得意的时候,但是总体而言,纪晓岚一直都没有什么可以立大功的机会。所以,从立功方面来看,他是没有立住的。
而在立言方面,纪晓岚除了为乾隆皇帝编纂了一部厚厚的《四库全书》之外,还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一本“奇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作 《阅微草堂笔记》。
那么,纪晓岚的这本《阅微草堂笔记》到底写了啥呢?
《阅微草堂笔记》的成书时间大概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到嘉庆三年(1798年)之间。
整本书采用笔记小说的形式写成。它的内容看上去怪诞不经,但是每一个笔记小故事里都充满了哲理和奥秘。
根据后世请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推断,纪晓岚利用自己的晚年写下了这本 “奇书” 。
他的 本意应该是想利用这样风趣随意的方法教育人们向善弃恶。
纪晓岚仿佛把自己一生的追求和抱负,都浓缩进了这部书里。
这也算是纪晓岚这位跟书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翰林编修”留给后人的一点精神遗产吧。
因为《阅微草堂笔记》里的很多内容极具教育性和故事性, 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与语文考卷里都有不少出自这部书籍的文言文作品。
所以,从文学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说。纪晓岚的一生也算是达到了为后世人们“立言”的标准。
嘉庆二年(1796年),纪晓岚第二次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从一个编书的 “翰林学士” ,到礼部尚书,纪晓岚经过了四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成为了主管朝廷礼乐、祭祀与书籍编纂的的“一把手”。
只不过,此时的纪晓岚依旧不改当初的那种“小强精神”,经常主动上书,谈论一些职权之外的事情。
还好,这个时候乾隆皇帝名义上已经不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了。
新皇帝嘉靖对纪晓岚这种读书人礼敬有加,于是,纪晓岚的政治地位在晚年还来了一次小小的跃升。
嘉庆八年(1803年),纪晓岚在自己的家里迎来了他的八十大寿。
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嘉庆皇帝特意派大臣转达了自己的祝福,并且向纪晓岚赏赐了很多古玩珍宝。
此时的纪晓岚感慨良多,当年他在朝堂上怎么也得罪不起的阿桂与和珅如今已经全部追随先帝乾隆而去了。
只有他这个被满朝文武讥讽的“腐儒”笑到了最后。
不得不说,老天是公平的。纪晓岚虽然失去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却得以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安度晚年。
同一年,纪晓岚给嘉庆皇帝递上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道奏折。
在这份奏折里,纪晓岚谈到了 “妇女 社会 地位的问题” 。
纪晓岚坚决认为,如果一个妇女不慎遭遇他人侵害。朝廷应该对她的名誉予以保全,更不能够让人将之当成“荡妇”来对待。
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刚刚在家度过农历新年的纪晓岚溘然长逝,享年八十二岁。
嘉庆皇帝听闻了纪晓岚的死讯万分震惊,特意下旨赐给纪晓岚一些钱帛用于办理丧事。随后,嘉庆皇帝还亲自为纪晓岚撰写了祭文和碑文。
纪晓岚死后,按照当时朝廷的惯例,他被封为太子少保加协办学士,谥号为 “文达”。
传说,在纪晓岚临终之前,他还不忘将家人们叫到床榻前念出了一副对子:
上联为:莲子心中苦,下联为:梨儿腹内酸。
这十个字恰恰道尽了纪晓岚一生“盛名”背后最为真实的心境。
作为一个读书人,纪晓岚也渴望像很多其他的大臣们一样指点江山,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们建言献策。但是,上天却只给了他一个“编书”的机会。
不过,好在 《四库全书》 的流传让后世的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位一生都不得志,却又在苦中作乐,为民请命的“鸿儒大家”。
在纪晓岚的身上我们同时可以窥见一个内心矛盾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和一个活泼跳脱的少年形象。
这两个形象,到底哪一个才能代表最为真实的纪晓岚呢?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孰是孰非,熟功熟过,这些都是能够交给飞速流逝的岁月和翻开史记的后人们去评判了。
因为,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世界上,只有时间才是一切最为忠实的“记录者”。
《纪晓岚一生未得重用 因乾隆帝嫌他“貌丑”》王伟
《纪晓岚:官场上的“不倒翁”》杨子彦
《纪晓岚:并非“腐儒”的才子》郭琪
《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之谜》纪连海
《 历史 上真实的纪晓岚》马涛
《说一说真实的纪晓岚》冀川
在很多人看来,历史上出现的和珅(即和珅)、纪昀(即纪晓岚)和乾隆属于"铁三角"的关系,因为毕竟很多人都是通过观看影视剧的方式来了解这三个人的。这样一来,每每提及三人中的任何一个人的时候,大家就会忍不住立即想到其他两个人。
既如此,那在和珅被嘉庆处置掉而乾隆又已经过世的情况下,大家自然就会立即想到纪昀的情况了。那么,嘉庆上台后,立即将和珅处置掉了,那纪昀怎么样了呢?其实,若从影视剧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那和珅的倒台对纪昀而言,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毕竟剧中的纪昀,一直在跟贪官和珅做各种斗争。那么,在现实情况下,和珅死后,纪昀的情况又会如何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嘉庆登基后,立即对贪官和珅动手。大家应该都知道,即便依据史实而言,和珅也是因为有乾隆这个靠山的存在才得以在大清朝肆无忌惮的贪财枉法的。自然等到乾隆崩逝,新皇继位后,和珅的好日子就算是熬到头了。
再加上和珅在乾隆在世的时候,曾经打压过嘉庆的师父和对嘉庆表现出过大不敬的样子来,自然嘉庆上台后,便会立即联合自己的师父来一起收拾和珅。所以,嘉庆继位后没多久,和珅就被关进了监狱。后来等到罪证都被收集起来后,和珅的生命也便走到了尽头。
二、和珅、纪昀和乾隆三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虽然在影视剧中,和珅、纪昀和乾隆三人的关系非常好,而纪昀还在三人中扮演着极其正直的角色,但实际上啊,历史上三人之间的关系可并没有这么和谐和密切。
首先,和珅和乾隆的关系确实是好,因为对于和珅而言,乾隆是他的靠山。他若想在朝廷中站稳脚跟,那就得拼命巴结乾隆才行。其次,站在乾隆的角度来看,和珅相较于纪昀而言,更得他心。他喜欢和珅总是能够不着痕迹地将自己夸出花来,反倒对纪昀的酸腐和木讷感到很不满意。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和珅和纪昀之间的关系。和珅其实并不像某些影视剧中演的那样,跟纪昀和乾隆看起来属于同一个年龄段的人,他的年龄远比纪昀和乾隆要小上很多。
甚至可以说,纪昀通过寒窗苦读当上官的时候,和珅还只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所以说,即便他们之间有交集,那应该也不太可能存在较为深厚的交情。顶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一方特别讨厌另一方,一种则是一方仅对另一方有欣赏的表现。既如此,那和珅被处置的时候,即便纪昀还健在,他也不太可能会受到什么牵连。
三、纪昀的结局。历史上纪昀这个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却并不像影视剧中的纪昀那样忠君爱民。据说在和珅往上爬的时期,他反倒因为给犯了罪待查的退休官员通风报信而被判流放。
若非后来有刘统勋的推荐,估计他还没办法找到东山再起的机会呢。而到了和珅被处置的时候,纪昀算是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春天,他被嘉庆帝任命为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之后一直活到了八十多岁,才因病死在了京城。
所以可以说,和珅的官途在前期和中期的时候虽然过得较为舒坦,但是在后期的时候,就过得较为凶险了。而纪昀呢?看起来好像没和珅过得那么轰轰烈烈,但起码结局要比和珅好上很多。虽说他死后也算不得流芳百世吧,但起码也比和珅死后遗臭万年好多了。
若是历史上的和珅和纪昀之间的关系真的像影视剧中介绍的那样密切,那和珅被处置的时候,纪昀肯定是要受到一定牵连的。只不过这种牵连未必是什么坏事,比如说,若是纪昀真的跟和珅是死对头,那和珅被处置后,纪昀很可能还会因此得到嘉奖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和珅之死,跟纪昀并无什么影响。纪昀既未因为此事被嘉庆处罚,也未因此事得到嘉庆的嘉奖。只是若和珅真的像影视剧中介绍的那样也富有文采的话,那倒是可能会存在纪昀很欣赏和珅和和珅很欣赏纪昀的情况。所以,以后大家在看影视剧的时候,若是对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产生了某些疑问,最好能够先找相关的历史资料来查证一下为好。
随着各类现代影视剧的热播,特别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及《宰相刘罗锅》的热播,让乾隆时期的三位官员,一下子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而在影视剧中,纪晓岚和刘墉并没有什么关系。电视里塑造的纪晓岚和刘墉其实是有点相像的,他们都机智灵敏,智慧无双,和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活脱脱两对冤家对头。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三人有什么关系呢?
纪晓岚和刘墉的关系,严格来说应该是师兄、师弟的关系。刘墉比纪晓岚大四岁,年龄相仿,而纪晓岚又在刘墉父亲那里受恩颇多,因此两人的关系应该是极为融洽交好的。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晓岚的乡试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晓岚一直是感激零涕、念念不忘的。而后来纪晓岚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统勋负责。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晓岚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两人都有真才实学,有共同的爱好,年龄又相仿,还有刘墉父亲这一层关系在,两人关系可见一斑。
大学士英和的《恩福堂笔记》中就记载了,两人关系极好,纪晓岚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故纪晓岚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刘墉在纪晓岚去世后,赠给纪晓岚的挽联,实际上就是纪晓岚给刘墉说的一句极为喜欢的诗句。并提出希望将此句,作为自己的挽联。刘墉将这句话放在了心灵,在纪晓岚去世后,就将此句写下来相赠。诗句为:“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而刘墉、纪晓岚与和珅虽然同朝为官,但是并没有斗过,相反他们之间的相处相对还比较融洽。其实,刘墉(比和珅大三十岁)、纪昀(比和珅大二十六岁)两人在朝中虽居高位,但一直没有担任过军机大臣进入中枢,而且乾隆还批评刘墉遇事模棱圆滑、纪昀读书不明事理,他们都不可能与和珅有多少直接碰撞,档案和正史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是后世认为和珅是乾隆朝的第一大奸臣,而刘墉和纪晓岚又是乾隆朝忠臣的典范。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忠臣总是要和奸臣斗的。于是坊间传闻他们之间争斗的故事就越来越多了。
提起纪晓岚,大家都不陌生,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张国立版的纪晓岚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风流倜傥、风趣、幽默、机智、勇敢,经常在乾隆皇帝面前与大贪官和进行斗争。与纪晓岚同一时代或稍晚些的清朝人的笔记告诉我们,历史上的纪晓岚比张国立版纪晓岚还要英俊潇洒。那么,纪晓岚的真实形象到底如何呢?纪晓岚与乾隆皇帝的关系又如何呢?说出来可能会让人大吃一惊:乾隆皇帝不太喜欢纪晓岚!
能够讨乾隆皇帝喜欢的汉族大臣有两类:一类是相貌英俊、仪表堂堂、有学问的,比如王杰、董诰;第二类是世代均为清朝高级官吏的,比如刘墉,虽然他长相不怎么样,还有些驼背,但他符合这第二个条件呀!可惜,纪晓岚完全不符合乾隆皇帝的要求:他既不相貌英俊、仪表堂堂,其家也不属于世代为官的。
有人疑问:不对呀,纪晓岚不是个长得很帅气的人吗?怎么,有问题吗?还真有些问题。
纪晓岚的长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上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第二种说法则认为纪晓岚貌丑、近视、口吃......到底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
能够证明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的典型史料是清朝一个名叫江藩的所著《国朝汉学师承记》一书。《国朝汉学师承记》第六卷记载,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此外,我们还找到了一首诗,作者是洪亮吉。洪亮吉在《续怀人诗十二首纪尚书昀》里也称赞纪晓岚是子云笔札君卿舌,当代无人可共论,证明纪晓岚说话具有诙谐机智的特点。
这两段考证符合了第一手材料和孤证不立的原则,至此,我们是否可以说纪晓岚真的是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了呢?
且慢,注意到没有?江藩、洪亮吉这两个人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他们在年龄上都比纪晓岚小二三十岁;第二,他们在参加工作后经常与纪晓岚接触,当时他们都是纪晓岚的部下。因此,细分析一下,是否还有这种可能:他们在非常尊重纪晓岚的前提下撒了谎,亦或是捧了纪晓岚的场。在历史学家而言就是为名人讳。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这两个人写的.材料只说到纪晓岚风流倜傥、风趣幽默,并没有说到纪晓岚一表人才!
而据另几位历史考据学家的考证,真实的纪晓岚有三大缺陷:
第一,纪晓岚貌丑。据清史专家邓之诚先生考证,纪晓岚貌寝。所谓貌寝,就是相貌丑陋,野史上有人说纪晓岚是个黑胖子。
第二,纪晓岚近视。这得从《东华续录》中记载的海升殴死其妻吴雅氏案件说起。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学士阿桂的姻亲海升殴死其妻吴雅氏,谎称吴雅氏是自缢身亡。乾隆皇帝派左都御史纪晓岚去复验,证明的确是自缢。吴雅氏的弟弟贵宁不服,上告,随后乾隆皇帝又派阿桂、和会同刑部共同查核,发现尸身并无缢痕,结果阿桂被罚俸五年、革职留任。而对纪晓岚,乾隆皇帝则说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伊于刑名事件素非谙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云云,则虽交部严加议处,实已为之开脱。这里乾隆皇帝说纪晓岚是短视,短视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近视。这个材料出自皇帝的圣旨,可以判断是真实可信的!
第三,口吃。纪晓岚居然口吃,这在各种传记中都没有提起。只有他的好友、跟他交游数十年、曾为嘉庆皇帝师傅的朱著的《知足斋诗集续集》中先后两次直言不讳地写到这事。现录一首如下:宗伯河间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余。抑扬百代上,浩博衡锱铢......食肉不食粟,清浊同一盂。非真佛不度,凭君意踟蹰。
由此,我们是否应该相信邓之诚先生的判断,说纪晓岚有貌丑、近视、口吃上述三大缺点呢?
且慢,这种观点也不能完全成立!
因为,按规矩,封建社会里选拔官吏有身、言、书、判四项标准的考核。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言居次席。纪晓岚既然能通过选拔任官,那必然是在身、言、书、判这四个方面都合格。其必然通过了形体长相以及说话能力的考核。也就是说,纪晓岚长相可能是有些缺陷,但至少不至于丑得没法见人。
那么,纪晓岚的相貌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纪晓岚在相貌和个人日常生活上有如下特点:
第一,纪晓岚从相貌来说一般,与和、王杰、董诰、福长安等人相比,不是很英俊,在乾隆皇帝身边的众大臣当中应该算是长相比较不好看的。如果我们认识到乾隆皇帝身边英俊潇洒的男人比比皆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说纪晓岚貌丑了。
第二,纪晓岚的确有些口吃的毛病,但并不严重。否则,刘统勋作为主考官,也不敢录取纪晓岚。
第三,纪晓岚的近视应该是真的,这与他看书时不注意姿势、平时又缺乏身体锻炼有关。不过,那个时候像纪晓岚如此有学问的人,近视一些倒不算什么大缺陷!
长得不太帅气,有些近视眼,又有些口吃。这样的人能得到向来喜欢英俊潇洒的男人围在身边的乾隆皇帝的喜欢吗?
纪晓岚这些并不突出的缺陷在乾隆皇帝的眼中人为地被放大了。乾隆皇帝看惯了美的,这会儿在他眼中,纪晓岚简直太难看了!这样的人,他是不会喜欢的。除非他必须用到这个人,否则还是别在我身边的好!
因为自己相貌不太符合乾隆皇帝的要求就不被重用,造成纪晓岚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些偏激、刻薄、讽刺多于幽默,他经常会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机会去挖苦、讽刺别人,来发泄他心中的郁闷和不满!用大白话说,纪晓岚这个人嘴有些损,经常是骂人不带脏字。
清朝文人牛应之《雨窗消意录》一书记载着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清朝文人钱泳的《履园丛话》一书中说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这里的侮弄 、谑不是在夸赞纪晓岚的口才。纪晓岚善于对对子。他对的对子里经常有一些挖苦讽刺同僚的话语。比如钱泳在《履园丛话》中就记载着下面一件事:
一次,京城工部衙门失火,乾隆命令大司空金简召集民工重建。朝中有一官员百无聊赖,遂根据此事自题一上联: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由于此句含有水、火、金、土、木五行,所以很久都没人能够对出下联。当时朝廷中有位状貌魁梧、老炫耀自己是南人北相的中书科,他也挺爱对对子,然而他左思右想,却始终得不出下联。于是他求助纪晓岚,要纪晓岚帮忙想想。纪晓岚笑笑说:对上此句不难,只是怕对出来有妨先生哟。中书科急切地说:啊,无妨无妨,只要对得上就行!纪晓岚于是对曰:南人北相,中书科什么东西!纪晓岚用上了南、北、中、东、西五个方位,与水、火、金、土、木五行相对本来很合适,但放到一起就变成了一句骂人的话了。
又如一个我们都知道的笑话:有一天散朝时,一个太监想听纪晓岚讲笑话,纪晓岚假装沉思半天,说:从前有一个太监......说了半句就不再说了。这个太监等了半天,就问:底下如何?纪晓岚答道:底下一样没有。闻者绝倒。
依我看,纪晓岚在待人接物上的偏激和刻薄,也是乾隆皇帝不喜欢他的一个原因。
大凡相貌不太英俊的成功人士都有些孤芳自赏,原因无外乎这些人不太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如若自己再不时时鼓励自己就很难取得成功。纪晓岚就有些孤芳自赏,表现其一就是炫耀自己,其二就是看不起别人,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得偏激和刻薄。
有一次纪晓岚入值南书房,有位老太监久闻纪晓岚大名,特地前来一睹风采,只见纪晓岚身穿皮袍,并按当时文人的习惯手持折扇。老太监出题: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此联巧妙地将春、夏、秋、冬四季相嵌,且暗含对纪晓岚打扮的讥讽,非常不易回对。不料纪晓岚轻松应对: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此事迅速被传为笑谈。这里纪晓岚公然拿太监的生理缺陷作笑料,有些缺乏厚道。
再有一个,说的是纪晓岚当礼部侍郎时,一天尚书和御史联袂来访。几个人聊着聊着,突然外头跑来一只狗,这只狗还有个名字,叫四儿。看到这条狗,尚书心中突生一计,欲取笑纪晓岚,便道:咦,你们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纪晓岚知道尚书是在捉弄自己,当下不动声色地说:要分辨是狗还是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哈哈,我还道那是狼是狗呢,原来上竖是狗,哈哈,哈。
纪晓岚不慌不忙地接着又说:另一种分辨的方法就是看它吃什么。狼是非肉不食,狗则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这下子连御史也噤声无言了。
那些遭到纪晓岚讽刺挖苦的当事者心里肯定对纪晓岚不满,一旦有机会,就会在皇帝面前使绊子,说纪晓岚的坏话。长期以往,皇帝自然对纪晓岚不会有好印象,会不自觉地疏远他。
有人会好奇:在这众多被纪晓岚惹恼的人中会不会有和 呢?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晓岚得罪诸大臣结果被乾隆皇帝发配到新疆时,和 才十八岁,还没有当官呢,他还没有参加工作呢。和 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纪晓岚要小上二十六岁7。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上进士的时候,和才四岁,那时两人是不会有什么冲突的。
纪晓岚这个人从小就很聪明,有神童之称。纪晓岚的祖父纪润生在清朝是个小官,官至刑部江苏司郎中;父亲纪容舒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举人,官也没做大,曾担任云南姚安知府,此外他还是个文学名士,写过一些书。由此可以看出,纪晓岚的家庭没有什么特殊背景,在与他同殿称臣的官员中算得上是出身卑微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纪晓岚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不过,纪晓岚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也受到了一些文学上的熏陶,少年时就显现出了才华。
关于纪晓岚少年时的才华,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据说,纪晓岚一日在街上与同伴们玩球,正好河间知府经过,球被误扔进知府的官轿。别的孩子早就四处逃散,纪晓岚居然上前拦轿索球。知府见他憨态可掬,说: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上,就把球还你,否则这球就归我了。纪晓岚表示同意。知府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纪晓岚不假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纪晓岚吞了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出来。知府问:何以不说出末一字?纪晓岚回答说:知府大人若将球还我,就是廉;若不还球,便是贪了。知府闻言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纪晓岚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0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她是西晋武元皇后杨艳,最后却下场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