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旗主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要了解一个问题什么是八旗,由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合成八旗,这八旗的领导人就称为旗主。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努尔哈赤统领正黄旗、镶黄旗;代善统领正红旗;岳托统领镶红旗;阿敏统领镶蓝旗;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皇太极统领正白旗;杜度统领镶白旗。
到了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为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对八旗又进行了划分,顺治皇帝掌管的正黄旗、镶黄旗、还有多尔衮控制的正白旗,属于上三旗,像诸王、贝勒掌管的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为下五旗。
这个时候的旗主权力就非常大了,旗主下面的旗人都是旗奴,旗主可以任意处罚旗奴的生命、财产。最底层的就是包衣奴才,包衣奴才用通俗一点的话就是“家里的仆人。”清龚自珍《答人问关内侯》:“亲王以下,贝子以上,其户下五旗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
旗主的权力大以外,旗主和旗奴都可以世代沿袭,如果旗主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旗主可能会被削籍,子孙后代会从旗籍上除掉,旗奴无论混的多发达,都是旗主家的奴才。就像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的年羹尧,原本是雍正家的包衣奴才,雍正为了拉拢年羹尧,给年羹尧抬旗。
刚开始年羹尧并没有打算投靠雍正,雍正就娶了他的妹妹年秋月。后来八爷胤祀想拉拢年羹尧,向康熙奏请提拔年羹尧为四川提督,康熙皇帝就同意了。年羹尧从四川回来以后,亲自到胤祀府上道谢,最后胤祀把一枚印章盖在画上,表明他心中有数。
康熙五十六年,西北战乱,邬先生分析,让胤禛举荐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的位置,推荐年羹尧为陕甘总督,监督后方粮草,然而年羹尧一进京,就跑到胤祀哪里,再一次对年羹尧进行拉拢,雍正认为“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的事情还需要商议”,年羹尧就在府上跪了一上午。
后来,雍正又对年羹尧进行了拉拢,从电视剧上不难看出,旗主的权力大,年羹尧至始至终都是雍正家的奴才。年羹尧要想升官,就得委曲求全。然而到了乾隆时期,旗主的权力就被架空了,但是旗主也是一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
总体来说,八旗旗主是没有官职的所以也就谈不上他们是几品官。虽然他们没有品级,但是确实各自旗的首领,可以说本旗内的所有事情都由他们做主,就连旗人的生日问题,他们都有权利决定。综上说述我们得知,八旗旗主不属于官职,而是一个称呼。满清帝王在顺治之前是正黄旗,镶黄旗的旗主,后来因为多尔衮突然去世,所以在福临时期正白旗的旗主也归了皇帝。
旗主的地位最为显赫时期应该就是努尔哈赤那会,因为这个八旗制度就是他建立的,所以他给旗主特别大的权利也是正常。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顺治中期,那会几乎都出现了皇帝和旗主共同治理国家的局面。八旗旗主权力很高一直持续到顺治,从顺治开始就成为了一个转折点,主要原因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特别厉害的旗主都过世了,这也就形成了后继无人的局面。
从乾隆开始,旗主的地位就大不如从前,不过这只是相对于皇权来说的,在旗内,旗主仍旧是说一不二的存在。举个例子,在前些年热播的一部清宫剧中,和珅能对一个没落旗主的后代毕恭毕敬,就能反映出在八旗子弟心中,旗主就是他们的天,即便是他们官职再高,权力再大,面对旗主,他们也要非常尊敬。
后来还专门设立都统专门管理事务,而且这个都统还可以跨旗担任。这其实就是满清帝王觉得旗主权力太大,有点威胁皇权了,所以得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分分他们的权力。不得不说,加强皇权是历朝历代亘古不变的话题!
八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八旗最初的雏形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黑旗军。之后又发展为红旗与黑旗,努尔哈赤亲掌红旗,原来的黑旗军交由其胞弟舒尔哈齐掌管。随着实力的不断扩充,努尔哈赤又将红旗、黑旗等重新编制,分为黄、白、红、蓝四旗。再之后,又在四旗基础上扩编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自此,八旗成为定制,正黄旗、镶黄旗由努尔哈赤亲掌、正红旗、镶红旗旗主为代善、正白旗旗主为清太宗皇太极、镶白旗旗主为杜度(努尔哈赤之孙,嫡长子褚英之子)、正蓝旗旗主为莽古尔泰、镶蓝旗旗主为阿敏。
皇太极即位之后,通过权利斗争,又对八旗的势力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分,最终形成了皇太极亲掌正黄旗、镶黄旗,代善父子分掌正红旗、镶红旗,一母同胞的多尔衮兄弟分掌正白旗、镶白旗,皇太极嫡长子豪格掌正蓝旗,阿敏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掌镶蓝旗的格局。此后,多尔衮掌权、豪格失势,多尔衮兄弟又瓜分了豪格原本的正蓝旗,之后又重新设置了新的正蓝旗,并且将自己的正白旗通过置换,纳入了上三旗序列。而且,八旗中各旗所辖的牛录也一直在不断变动,并不固定。
可见,八旗旗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权力斗争不停变换着。而且,所谓旗主并不一定完全掌握旗下所有牛录,部分地位相对低一些的入八分宗室王公也会拥有少量牛录,这部分人又被称为小旗主,其地位低于大旗主,但对于自身拥有的牛录依然有很大的自主权。
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尤其是清世祖(顺治帝)掌权之后,为了避免各旗旗主做大,刻意分化、削弱下五旗各旗,规定入八分宗室王公在获得封爵的同时,会被划拨给下五旗多少不等的牛录,称为旗份。此后,下五旗被不断分化、稀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所谓大小旗主,已然无法出现入关前一家独大的局面。
换句话说,只要拥有旗份,就有资格被称为旗主。那么,谁可以拥有旗份?前面已经说了,入八分宗室王公。何为入八分宗室王公?即和硕亲王至奉恩辅国公。这些人可以享受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八项礼仪性待遇,故而又称入八分宗室王公,也只有这些人才有资格分得旗份。不入八分镇国公及以下宗室,只拥有封爵,没有资格分得旗份。按清制,不入八分辅国公及以上者,皆为超品,即凌驾于正一品之上。由此可见,无论是大旗主还是小旗主,其地位皆在正一品之上。
同时,因为八旗制度保留了浓厚的奴隶制残余,各牛录编制下人员,对于拥有本牛录的大小旗主,名义上依旧保留了主奴关系。打个比方,某位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所在的牛录是某位入八分辅国公拥有的旗份。那么,名义上那位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就必须认这位入八分辅国公为主子,哪怕这位入八分辅国公没有任何行政职务,仅仅在家抱孩子养老。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小旗主的地位就更加是高得没品了,连“宰相”都得叫主子,不是吗?
至于上三旗的旗主,那就更是没什么可说的了。上三旗归皇帝亲掌,皇帝就是上三旗的旗主。试问,还有谁能够大得过皇帝?在这里纠正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皇子理所当然隶属皇帝亲掌的上三旗,其实不然。皇子们封爵时获得的旗份仍然属于下五旗,换句话说,清朝的皇子及其后代应当是隶属下五旗。如果哪位皇子的后代在上三旗,多半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某位皇子的后代,因为彼时制度并不严格,有部分皇子后裔留在了上三旗内。
在不少清代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见到“旗主”这个词儿,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八旗某一旗的实际执掌者。旗主在清代史料中经常出现,不过这里有一个时间节点,那就是康熙之前经常提到,康熙以后就很少出现了。
旗主是和满洲八旗制度一同产生的,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后,自领两黄旗,以贝勒们分掌六旗。比如大贝勒代善掌正红、镶红两旗,二贝勒阿敏掌镶蓝旗,三贝勒莽古尔泰掌正蓝旗,四贝勒皇太极掌正白旗,褚英的长子杜度掌镶白旗。
此外,努尔哈赤晚年将自己的两黄旗分为四份,其中三份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
也就是说,八旗制度建立之初,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杜度、多尔衮三兄弟就是首任旗主。皇太极继位后,先后对阿敏、莽古尔泰等贝勒实行打压,剥夺了他们的旗主之位。将镶蓝旗划给了济尔哈朗,将正蓝旗划给了长子豪格。又将两黄旗和两白旗互换,使得两黄旗成为了皇帝亲领的上两旗。
顺治皇帝亲政后,清算多尔衮,将正白旗又纳入皇帝亲领,至此两黄旗和正白旗成了皇帝亲领的上三旗,其他的则为下五旗。
顺治时期,随着开国功王的先后凋零,下五旗旗主的人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但基本上都是原旗主的后人。严格意义上来说,顺治是最大的旗主,但因他是皇帝,所以也就没有旗主的说法。
后金时期,旗主握有极大的权力。八旗制度是一个集经济、军事、 社会 为一体的组织,八旗旗主对旗内事务享有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这么认为,八旗旗主对旗下人员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就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也不能干预旗内事务。
旗主贝勒握有一旗或两旗,就意味着握有兵权。这一点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尤其明显。皇太极继位后,虽然名义上是大汗,但实际上还要看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的眼色。
这就是皇太极继位之初,三大贝勒和皇太极平起平坐的根本原因。此后,皇太极采取措施,打击阿敏、莽古尔泰以及代善,至改元称帝后,才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皇权。
清入关后,中原尚未大定,八旗军队仍是朝廷的绝对主力。这些八旗旗主王爷们率领本部官兵南征北战,为大清统一中原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同时,这些八旗旗主的势力也与日俱增,不但能左右朝政,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从努尔哈赤时期一直到顺治朝,是八旗旗主权力最大的时期,下五旗也有能力和皇帝的上三旗相抗衡。
清初时期,八旗旗主上马治军,下马治国,议政王大臣会议为这些旗主王爷们提供了权力的温床。顺治帝临终前鉴于睿亲王多尔衮主政时期的弊端,遗命索尼等四人为辅政大臣,将宗室王公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康熙初年,八旗旗主地位虽尊,但远离朝政,逐渐被边缘化。康熙亲政后,又对八旗制度加以改革,对下五旗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原则。康熙中期,随着各皇子逐渐成年,康熙将这些年长皇子分封到下五旗。
八旗各旗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牛录”,努尔哈赤时期,每个牛录的人数是300人,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即旗的意思)。这样算起来,一个旗的共有25个牛录。这是个大概的数字,随着八旗人丁繁衍,牛录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
康熙将下五旗各旗的牛录拿出来分封给了年长皇子,打个比方,比如将正蓝旗的10个牛录分给皇三子,或是将镶红旗的8个牛录分给皇四子等等。而且随着年长皇子的不断增多,一个旗中往往会分给几个皇子。康熙将皇子分封到下五旗,无形当中就削弱了原有各旗旗主的实力。
这样一来下五旗各旗中就形成了几个旗主共存的局面,久而久之,旗主王爷也就成了个摆设,旗主的这个称呼也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为了更好的限制旗主的权力,康熙帝还完善了八旗的管理制度。关外时期旗主是各旗的最高统领,管理所有旗务。但康熙以后,形成了以都统管理实际事务,旗主只是个名义头衔而已。
我们在清代史料中,经常能见到比如镶蓝旗满洲都统、正红旗蒙古都统等。这些都统实际上才是各旗的最高行政长官。旗主和皇子虽是名义上的主子,但不能具体参与旗务。而都统管理实际事务,却没有旗主这个名义,达到了了相互制约牵制的作用。
雍正、乾隆两朝,又对下五旗进一步采取措施,限制旗主和都统的权力,设置了更多的官员管理旗务。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到了乾隆以后,所谓的八旗旗主不过是个伪命题,实际上八旗中已经很少出现旗主的这一叫法。只不过,由于八旗固有传统的影响,很多旗人还有旗主的概念,见到曾经的旗主及其他们的家庭成员,往往也会视为“主子”,不过这个主子的影响力实在是可怜得很。
清朝与其他朝代最大的区别就是特别注重嫡系,满清八旗是清朝打天下的基础,也是朝廷最亲近的一支部队。八旗兵全部训练有素,由八旗旗主率领,在清朝有相当高的地位。清朝“八旗旗主”有多厉害,为啥文武百官,甚至和珅都要跪迎?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可以说是完全独立于朝廷的存在,不像朝廷官员那样受到种种制约。八旗旗主更是有着很高的权利和地位,八旗子弟们尊敬八旗旗主不亚于尊重清朝的皇帝。并且八旗旗主的继承不受皇帝管辖,而是由上一任旗主自由选择继承人,单单是这一点,就能够看出八旗旗主的地位。
在八旗兵军中,甚至出现过“只知道旗主不知道君王”的现象。八旗旗主都是清王室成员,也都必须是满族人,不允许外族人插手,八旗兵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满族子弟。这种制度虽然能够保证清王室的家底,大权不会旁落,但是一旦出现族内争斗就非常难受了。
八旗旗主
顺治皇帝时期,摄政王多尔衮就是八旗旗主,他的威望甚至超越了顺治皇帝,让皇帝非常不爽。八旗旗主这一职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满朝文武大臣的地位都不如八旗旗主。只要八旗旗主到来,所有文武百官都要拜倒,就像见到皇帝一样。
八旗旗主摄政王代表着清王朝的利益,他们虽然不是皇帝,但也是江山的拥有者,可以理解为大股东,而那些百官只不过是为王室打工的职员,地位当然无法与董事会成员相比。即使是像和珅这样皇帝身边的红人,见到八旗旗主也要跪拜,笑脸相迎,不敢丝毫怠慢。
这个历史事实在古装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着非常生动的展现,和珅率军到了兰州,结果得罪了一位叫做金大爷的人。尽管此时和珅身奉圣旨,手握大军,但是金大爷依然毫不在乎,说:“就是我当街要饭,和珅他见了我也得给我跪下磕头”,原因就在于金大爷是正红旗旗主,而和珅是正红旗的普通旗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0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帝姬是什么意思揭秘帝姬这个称呼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