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李三娘的一些故事,欢迎阅读评论。
李三娘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原配妻子,不过,这两人的结合,颇具传奇色彩。李三娘本是晋阳的农家女子,长大后出落得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迷人。当时的刘知远还没发迹,家境贫寒,为了生计给富人牧马,四处奔波,正好遇到了美丽的李三娘,顿时惊为天人。可是,刘知远去提亲时,遭到了李父严词拒绝,他一气之下,偷偷把李三娘劫了过来,娶为妻子。
后来刘知远在乱世中崛起,最终成就帝王之尊,李三娘也被封为皇后。可是好景不长,刘知远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病死了,他与李三娘的儿子刘承祐继承了皇位。本来有刘知远留下的托孤大臣郭威、史弘肇等人的辅佐,李三娘从旁扶持,刘承祐的皇帝宝座还是坐得挺安稳的,只是他硬是有了迫害妄想症,觉得这几个大臣对他虎视眈眈,所以费尽心机想除掉他们。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刘承祐不顾李三娘的强烈反对,意气风发的除权臣计划,在对付郭威时失算了。这位领兵在外的大将军,在皇帝的步步逼迫下,扯起了反旗,他本就是后汉第一名将,朝中根本没有人与他抗衡。短时间内,郭威就兵临国都开封,刘承祐亲自率兵出击惨败,只能跑路。郭威军队紧追不舍,刘承祐在逃跑途中被部下杀死,结束了他悲催的一生。
郭威逼死刘承祐后,没有急着称帝,而是把李太后抬了出来,请求她主持朝政,并且答应拥立湘阴公刘赟为皇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郭威这是掩人耳目的做法。果然,在他带兵出征契丹的途中,手下将士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好戏。这里多说一句,后来建立北宋的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桥段,其实不是他首创,郭威在这里就用了,而赵匡胤此时正是他账前的亲兵。
“被迫”接受皇位的郭威,率军回京,上疏李太后,请求她允许自己登基为帝,对她“以母后事之”,也就是名义上尊奉她为母后。要知道,李太后比郭威还小9岁,不过在那个时代,这也好理解,郭威为了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表明他登基的合法性,不得不这样做。
李太后知道大势已去,被迫同意了郭威的提议,眼睁睁看着丈夫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易主,从汉朝变成了周朝。此事过后,李太后迁居太平宫,被尊奉为昭圣皇太后,在新的帝国可谓是地位超然,同样过着荣华富贵的日子。
就在后周建立两年后,李太后病重,最终不治离世。纵观她的一生,可谓是起起伏伏,但是总能够化险为夷,迎来好的结局,最终得了善终,比起其他那些亡国后的女子,她已经足够幸运了。
李娘榆次李明忍。已故皇帝刘知远的皇后。
李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与刘知远的婚姻颇具传奇色彩。刘知远年轻时家境贫寒,被贬为奴隶。他在晋阳放马,遇到了李,于是生下了爱情。刘知远向李福求亲,李福认为刘家穷,拒绝了。刘知远邀了几个朋友连夜抢走了李家的亲戚,在930年生下了刘成友,当时李大约18岁,刘知远38岁。婚后,刘知远以战功晋升河东节度使,立北平为王,立李为魏夫人。
1947年,刘知远在太原开军。由于工资不足,他向人民征收重税。李谏曰:“今日起兵,便是义之士。人不知道好处,就先抢财。这几乎不是新皇帝拯救人民的意图。将来,这座宫殿将归所有。请你知道,虽然还不够,但学者们并不认为这是控诉。”和石。太后道:“此要事也要和丞相商量。”弟弟叶莉在旁边说:“在皇上为自己说话之前,不要问秀才朝廷有没有要事。”太后劝说无效,隐帝走了,说:“为什么要找闺房?”。杨、石被杀后,准备杀他的邻居郭威。李太后也劝道,“郭为是我的家人,没有他的危险。他怎么会在这里?”如果你今天不按兵不动,你向魏国发誓,魏国一定会说到做到,那你当了国君,当了大臣,还是够用的。”隐帝不听,最后逼郭威攻韩,侵开封。后来,韩死了。
郭威入京后,并没有马上称帝。他以李太后的名义颁布了《法谕》年,并在湘阴建立了六个首都作为皇帝。在刘晶到达之前,他要求王太后面对朝鲜。郭威去了契丹,军士欣然接受。郭为仍然像他的母亲一样尊敬李太后。知道大势已去,李太后搬到了太平关,在那里他成了赵胜的太后。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北周。李太后反对杀死郭威,但他直到954年42岁时才被杀死。
由元代刘改编成南戏《刘致远与李的爱情故事》、京剧、川剧、云南戏、湘剧、豫剧、汉剧、潮剧等地方戏。有《刘致远白兔》,《磨坊分娩》,《景泰辉》,《磨坊俱乐部》等剧目。李在剧中被称为李三娘,从此家喻户晓。
江都县塘乡三娘村,有一口据传有千余历史的古井,人称“三娘井”。
井口有一个红中夹着白点的花岗石井栏, 井栏下有一个直径约1米的圆形暗红色花岗石大盘底 座。井深10多米,井水清澈,井内壁用小青砖砌成,长满着苍绿的青苔,水质甘甜。三娘村人世世 代代喝着她,在此生活、繁衍,安居乐业。井的南边是一条明净的小河,井的下坎有历代修竣此井所立的数十块石碑。可惜的是小河早被填平,石碑在“破四旧”的人年代被人挖走。
三娘井有许多不解之谜:一是井栏的内侧有29条半沟痕,29条十分明朗,另一条仅为其他沟痕的一半; 二是井栏底座上那根为了防止井栏底座散裂的3.5厘米宽的铁箍,几乎天天是潮湿的,但 它乌黑铮亮,一直不锈不蚀,为何呢?
相传,这与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传奇故事紧密相连。说是这个村有个聪明漂亮的女子名叫三娘,与百姓朝夕相处,大家都很喜欢她。刘知远选妃时将其选入宫中,但她仍喜欢过清贫的村妇生活,想往和乡民和谐共处,入宫后一直郁郁寡欢。刘知远很喜欢她的朴质、善良,对她很为宠爱,三娘却对他说,她仍喜欢乡村生活,希望皇帝仍允许她回归田园,与乡邻们在一起。刘知远没有办法,只好忍痛送三娘回归故里。
这里原来旱情严重,且河水较脏,为了造福乡民,三娘回村后,就请人打了一口井。最初她请大家来打水时,大家以为她是皇娘,不敢靠近,后来见三娘待人和蔼,每天清晨,都为群众打扫井台;冬天,当井台冰冻时,她起早呵冻,把冰凿开,等候乡民们上井提水。三娘尊老爱小,惜穷怜贫,无丝毫皇娘的威严,倒有村妇的亲切,大家又像当初一样与她相处。该村共有29户人家,家家都夫妻双全,儿女满堂,唯有三娘孤身一人。虽然三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们,但大家对她仍有敬畏感,来打水时也都在各自的习惯位置打水,所以周围便留下了29条深沟,而三娘打水的地方,别人从来不站,她仅一人,吃用水都少,自然痕浅。
一天,大家来打水时,发现井栏裂开了,于是赶快去告诉三娘,发现三娘已经死了,神色非常平静。传说李三娘死后,每逢大雾弥漫的清晨,人们仍常能在她家门前的井边看到李三娘足迹。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将此井称作“三娘井”。原来的村庄也就随之而称为三娘村。那井上的铁箍据说是刘知远知道三娘逝去的消息后,特地请人打的,这铁箍结实,还是环境对它的厚爱,抑或是人们的希望,反正铁箍从来未换过,也从来不锈烂。
在“三娘井”的东北方约一里多路处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皇墓墩”。据传说刘知远一生所娶妃嫔不少,但唯有与三娘在一起时才能感到慰藉,所以晚年十分怀念自己的勤劳朴实的妻子李三娘,临死前遗嘱归葬在这里。在皇墓墩的西南方还有一个小湖,当地人叫“拜垫湖”,湖的中间有一个高出水面的土丘,人称拜垫子,传说是人们拜祭刘知远时放垫子的地方。也有人说皇墓墩中不仅葬着皇帝,还有李三娘,大家拜皇帝是由头,拜三娘才是目的。多年以来,不管下多少雨水,湖水再多,垫子也不会被水淹没。大家都说皇娘是念着百姓的,她唯恐大家来看她时弄湿衣服衫,所以垫子始终高出水面,所以垫子上的庄稼长得比什么地方都好。
李三娘奉父命嫁与穷汉刘知远,父死后,兄嫂逼迫刘知远休妻,无奈刘知远只得离家投军。李三娘在家,兄嫂逼其改嫁有钱人家,被拒之,兄嫂恼怒之下,罚李三娘白天担水夜推磨,一日晚李三娘磨房分娩无人接生,只得用牙咬断脐带,生下咬脐郎,也就是后来长大成人的刘承佑。狠心的兄嫂又要加害咬脐郎,幸被义仆窦成相救,并将婴孩送往刘知远投军处。刘知远投军后娶了将军之女,官越做越大,前妻李三娘之事隐瞒不提。十六年后,刘承佑长大成人,一日带兵围猎,追赶野兔与生母李三娘井边相遇,方知真相,刘承佑坚决催促做了皇位的刘知远接生母团圆。该剧为中国评剧院演出剧目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0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