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这个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和皇帝治理天下相辅相成群体,一直都能受到百姓爱戴,和皇帝褒奖。
儿时的我们每每看到包青天扔下执行签的时候,我们都会高兴地拍起双手,并嚷叫到:包青天又收拾了一个坏人。而长大后我们知道包青天不仅晚年幸福,而且去世之后还被追封为一品大员,这让我们感到非常的开心。
也正因如此,在我们的认知里,清官都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不说风风光光,最起码也要安享晚年。
但凡是也都有个例外,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当了一辈子清官的人,想回家时居然连路费都没有,无奈之下卖掉了4岁的女儿。这件事被皇帝朱元璋知道后,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执政失误,反而认为这是在作秀给自己看,因此他大发雷霆,下令对这位官员实施了腐刑(阉割)。
一场辩论带来的人生巨变
这位清官叫做曾秉正,本是梅州一个小小的九品学正,但是他的命运却在洪武九年发生了改变。
这一年朱元璋主持了一个名叫“天变”的辩论赛,其目的也是非常简单,就是要在全国之内寻找到一些可以解读各种怪异天象之说的人才。
众所周知,古人非常的迷信,对于各种天象异常都非常的关注,在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持之下,只能加以鬼神之说,而这些事物也正是皇帝最为关心的事情,特别是朱元璋,他本就没有什么学问,但在他的人生当中有过太多的离奇事件。
比如他幼年时宰杀地主牛肉,在吃牛肉之后,发现东方欲晓,但是他偷来的铁锅还在手里没有还回去,一旦天亮杀牛偷锅的事情必然败露。此时朱元璋不免牢骚了一句:要是天在黑一会,我定能将铁锅送还。话音刚落,之间天空又变得漆黑无比,朱元璋见状立刻归还了铁锅。
其实如今的我们知道,这种现象叫做黎明前的黑暗。
此外古人也经常说:“不有天灾,必有天变”,朱元璋作为文盲皇帝,肯定对这类事件非常关心,也就在这个背景之下,他举办了这次“天变”。
说来也巧,这位曾秉正别的不会,平时就喜欢钻研这些事情,加上他本就是个教书匠,所以写出这样的一份“报告”还不是信手拈来。
当他的辩论文送到朱元璋的手中后,让朱元璋眼前一亮,顿时解答了他心中的诸多疑惑。
因此这位曾秉正也就顺理成章拔得头筹,被朱元璋封为思文监丞。
因为这个曾秉正是个教书出身,加上他有一身的抱负,所以他经常向皇帝谏言,也是让朱元璋颇为赏识,此后官运一路亨通,短短一年之内,就从一个小小的九品学正升到了三品通政司使。
太过热情也是种罪过
然而此后的曾秉正太过热情,有事没事就给皇帝提意见,有种把皇帝当成学生来教的感觉,这就让朱元璋难以忍受,难不成他这个皇帝真的要向个学生一样虚心受教吗?正所谓:“春风得意别嚣张,马失前蹄在眼前”,皇帝一气之下就革去了他的官职,让他回家种菜去。
但我们都知道,明朝初期官员的俸禄非常低,说勉强糊口都不为过,所以这个曾秉正虽是个三品大员,却非常的贫穷,加上他为人做事也非常的清明,从不藏污纳垢,以至于他被革职后,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无奈之下,他把目光抛向了4岁的女儿,也许他觉得自己以后还有生育能力,回到家乡后在生上十个八个也不成问题,于是就把女儿卖掉换成银钱。
然而让这位清官没想到的是,这件事情马上就被人参奏到皇帝面前,皇帝没有喜悦,也没有怜惜,他只是愤怒的说到:“真能装”,随后竟然下令把曾秉正抓起来并处以阉割之刑,也就是所谓的腐刑,而这个有着满腔抱负的清官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皇帝这么做有三点原因
第一是因为他天生仇恨官吏,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受过官吏太多的迫害,看过太多的人间疾苦,而这问题的症结就是这些冷漠无情的官吏。
第二是他一直认为官吏都是富得流油,堂堂三品大员,怎么会沦落到卖女儿赚路费?所以他才会认为曾秉正是装的,目的就是为了博取他的同情。
第三是因为堂堂国家官员要卖女儿才能有钱回乡,这是对大明王朝,确切的说是对他统治的一种侮辱,如果这件事情不能很好的处理,那么他在官员心中的威信将受到损伤。
通过这三点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早年的经历给他留下了心理创伤,以至于他内心存在严重的价值观扭曲,他没有思考自己执政当中的不足,反而一意孤行,把自己的偏执执行到底。
他这么做的结局不仅仅是冤枉了一个好官,也让许多能人志士望而却步,让文武百官寒心。
还好后面来了一个朱棣兜底,不然这大明王朝可能也就没有200多年的国祚了。
朱元璋认为清官——曾秉正是在间接表示,在朝廷当官却连回家的盘缠都不够,以此来羞辱朱元璋,所以要处罚他,以示威严。他认为为朝当官,每年三十五石的俸禄是应该足够了的。
曾秉正才入朝为官没多久,而且为人清廉,自然没有多少钱财,还有一点,朱元璋叫他回京做官,他不愿意,说没有盘缠,但是为了回家的路费将自己四岁的女儿卖了,觉得触及到了他的底线,卖自己的亲生女儿可谓是丧心病狂,并且还违背皇帝的指令,于是下令将其做了腐刑,就是皇宫的“宫刑”,最后就没了下落,不见踪影。
都知道在古代,能混个一官半职很是不易,就像现在为国家工作的党政府部门人员,吃的是国家的饭碗,位高权重,曾秉正凭借自己的才华做到了一个六品职位,假以时日,做到了陕西参政的三品官员,实属不易,本来最开始朱元璋是很器重曾秉正的,结果因为这件事情阴差阳错的被处置,着实有点冤枉。
主要是因为朱元璋以前过了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觉得平民百姓和官员贫富差距太大,所以痛恨贪官,因此,他当上皇帝后,缩减了官员的俸禄,可是却导致贪官的增多,因为觉得不够开支,只能贪,所以这个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贪官污吏,反而使曾秉正这样清廉正直的官员,因为没有钱财,被朱元璋怀疑,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 ?
明朝确实有这样一个清官,被罢官后没有盘缠回家,朱元璋听说后也确实将他处罚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人叫曾秉正,因为自己没有钱回家了,就将自己的女儿卖掉了,朱元璋知道了,将他实施宫刑,之后就不知道所踪。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尊重女性。明朝的一个规定就是:不和亲。也就是对女性的尊重,不会利用女性来换取自己的和平,当然,也是与明初强悍的实力有关,这个时候没有必要和亲,至于蒙古族就是想和亲也未必能实现!既然你不尊重女性,就不要有后代了,直接宫刑了事。
第二个原因是朱元璋趁机找事情。我们实际上都会知道朱元璋的为人,开国之初杀功臣,之后又利用不同的案件打击了不同的人员,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留好后路。据史料记载:曾秉正“在位数言事,帝颇优容之。”也就是说,这个人很多次直言犯上,这是职责所在,但是,朱元璋表面上是宽容了他,但是心中一定是恨毒了他!要不然也不会使用宫刑!
第三个是想以此来证明自己清廉。是不是清廉?是的!但是将自己家人出售,来换取自己的名声!这个人的心思之恶是不是也昭然若揭?遇到这样的人,是不是应该严惩不贷?遇到这样的人是不是可以用极刑来震慑官员?我觉得是可以的,人性之恶,可以有!但是不能过分!
所以,我觉得处罚是好的,要不然,引起仿效之风就坏了,你说是不是?
朱元璋手下最大的清官,是曾秉正。他后面之所以会成为太监,是因为他把朱元璋惹怒了,所以朱元璋就对他处以宫刑。
在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可忙坏了。因为在明朝的初期,官员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事情又非常的多,朱元璋根本忙不过来,因此朱元璋就让官员推荐一些人才上来,希望这些人才能够帮他处理一些朝廷上的事务。在这些被推荐的人之中,朱元璋就看中了曾秉正,因为朱元璋觉得曾秉正文章写得好,又对事情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朱元璋任命他为思文监丞。
朱元璋是很痛恨贪官污吏的,这跟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此他看到曾秉正为人正直,不贪污受贿,就越来越喜欢曾秉正这个人,因此,得到了朱元璋喜爱的曾秉正,自然也是扶摇直上,官是做得越来越大,位置也越来越高。
由于曾秉正的权利不断变大,而且他是个直肠子,因此他在和朱元璋的谈话中,多次顶撞了这位皇帝。朱元璋虽然之前很喜欢这个手下,但是被顶撞多了,心里就越来越不爽他。毕竟作为万人之上的皇帝,朱元璋是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挑战他的权威的,因此朱元璋就把曾秉正免了职务,让他回老家去了。
但是曾秉正比较惨,由于他为官清廉,老家又离得远,他根本凑不够回家的路费。但是皇命难为,他不走不行,于是最后他咬咬牙,就把自己四岁的女儿卖了。朱元璋知道后很生气,他觉得既然曾秉正不重视骨肉亲情,就让他绝后算了...于是朱元璋就下令,把曾秉正抓起来施以宫刑,因此曾秉正也就成为了太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0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