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公是刘邦的父亲,为何每次见面都俯首称臣?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二十四史中,汉高祖刘邦被刻画成一位有血有肉的帝王,不过在司马迁笔下,刘邦却是个不留情面的铁面皇帝。韩信、英布等人被一一诛杀,好兄弟卢绾也被逼走匈奴,刘邦天性凉簿的印象,深深烙在每个人心中。《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道:刘邦称帝第二年,都会每隔五天去朝拜自己的父亲刘太公,可是刘太公的管家却对其说了一句话。
管家说:你虽是皇帝的父亲,可是严格说来是皇帝的臣子,这样做是失利行为。对于管家这番话,刘太公深深记在心里。等到刘邦再次拜会太公时,当时太公正在扫地,一看到刘邦来了,太公立刻面朝刘邦,抱着扫帚开始倒退行走,以示对刘邦的尊敬。刘邦看到以后震惊不已,急忙去搀扶父亲,谁知太公却对刘邦说,你不能因为我而坏了规矩。
至此,刘太公被刘邦封为太上皇,是史上唯一的一个,从没有当过皇帝,却直接当了太上皇的人。其实不管刘邦杀了多少亲信,那都是为了天下苍生;也不管刘邦逃亡时,是如何抛弃妻子、父亲和孩子,他也是被逼无奈,就算是刘邦贪生怕死,但也绝对不是无情无义之人。很多人都认为,太公这是害怕刘邦,毕竟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太公也是明白的。
其实,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可能就会发现,刘邦其实还是有另外一面的。刘邦称帝后,之所以对自己的兄弟非常信任,其实很大程度都是源于刘太公,不仅将他们都封为王,连封地都是容易造反的地方,可见刘邦如果真是薄情寡义之人,又怎么会这样做呢。《西京杂记》有记载,太公初到长安时经常闷闷不乐,刘邦问其原因后,才知父亲怀念。
太公怀念曾在新丰城的日子,“酤酒卖余,斗鸡蹴踘”以此为欢。刘邦知道后,就立刻将新丰城移诸故人实之,太公这才高兴了。由此可见,刘邦对父亲还是非常体贴的,而且也可以看出,父子二人的性格极为相似,一开始刘邦游手好闲,真是像极了年轻时的太公。所以,太公见到刘邦倒着走路,不是惧怕刘邦,反而还以身作则,为儿子树立威信。
看到不禁感慨,太公不愧是刘邦的父亲,这样做不仅给自己讨了个封号,还帮助儿子树立九五之尊的威信,让那些整天称兄道弟的功臣,也可以向自己学习,严格遵守君臣之礼,果然是聪明至极了。
起初,刘太公、刘邦都没觉得这样做有何不妥,但没多久,管家便向刘太公进言道:“俗话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陛下虽然是您的儿子,但在名份上却是天子;您虽然是陛下的父亲,但名份上却是臣子,怎么可以让天子给臣子下跪磕头呢?
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的话,天下人将会看轻陛下。”刘太公听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管家想得周到。此后,当刘邦再来朝见刘太公时,后者便拿著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然后倒退着行走。刘邦见状大惊,便赶紧下车扶起老爹,并问他这是为何?刘太公解释道:“陛下是人主,不可以再向我行跪拜之礼,不然会被天下人看轻!”刘邦听后深以为然,便不再向刘太公跪拜。事后,刘邦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并赏赐给管家五百斤金子(实为黄铜)。
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见《史记·卷十二·高祖本纪》刘太公虽然当上了太上皇,但因为亲戚朋友都在老家沛县,
自己孤零零的住在长安,生活甚是没趣,为此每天闷闷不乐、茶饭不思。刘邦获知真相后,便建筑新丰城,将布局设置的跟老家一模一样,又把家乡的亲友全部接来居住,让他们天天陪老爹玩耍,由此才让刘太公变得开心起来。此后,刘太公便在新丰颐养天年,又过了5年时间才寿终正寝,时在汉高帝十年(前197年)七月。
刘邦虽然出生在平民家庭,但因为是老小,被父母溺爱有加,什么好吃的都留给他吃,也不用下地里干活,因为有几个哥哥顶着呢。所以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滋润。
但是如果日子过得太舒服,人就容易滋长懒散的习气。
刘邦也没逃出这个怪圈。
不过,家里的长辈对他却抱有很高的期望。虽然家里不富裕,但刘太公坚信自己的小儿子是“龙的传人”,望子成龙的他勒紧裤腰带,破例把刘邦进入马维先生的马公书院读书学习。但刘邦对这些“之乎者也”根本就不感兴趣,反倒成了和先生作对的孩子王。最后被赶出了私塾,致使刘邦没认识几个大字。
既然对读书没兴趣,那就干别的吧。
生在农家,不识字没关系,只要是一把种地的好手,同样能吃得开。
所以,比较务实的刘太公带着刘邦来到田间地头,打算把自己种地的经验传授给小儿子。刘邦虽然身为贫下中农,但这些年已经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对田间劳作都懒得看一眼,指望他拿起锄头种地更是奢望。
就这样,刘邦天天东游西荡、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坚定地站在了“啃老族”的行列,并以此为荣。
偶尔吃一顿两顿,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长年累月地吃,哥哥、嫂子们不乐意了。亲兄弟还明算账呢,所以都吵吵着要刘太公分家。
不管什么时候,团结是最主要的,在一个家庭也是如此,总不能因为小儿子蹭饭,而闹得兄弟感情不和吧。
刘邦虽然出生在平民家庭,但因为是老小,被父母溺爱有加,什么好吃的都留给他吃,也不用下地里干活,因为有几个哥哥顶着呢。所以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滋润。
但是如果日子过得太舒服,人就容易滋长懒散的习气。
刘邦也没逃出这个怪圈。
不过,家里的长辈对他却抱有很高的期望。虽然家里不富裕,但刘太公坚信自己的小儿子是“龙的传人”,望子成龙的他勒紧裤腰带,破例把刘邦进入马维先生的马公书院读书学习。但刘邦对这些“之乎者也”根本就不感兴趣,反倒成了和先生作对的孩子王。最后被赶出了私塾,致使刘邦没认识几个大字。
既然对读书没兴趣,那就干别的吧。
生在农家,不识字没关系,只要是一把种地的好手,同样能吃得开。
所以,比较务实的刘太公带着刘邦来到田间地头,打算把自己种地的经验传授给小儿子。刘邦虽然身为贫下中农,但这些年已经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对田间劳作都懒得看一眼,指望他拿起锄头种地更是奢望。
就这样,刘邦天天东游西荡、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坚定地站在了“啃老族”的行列,并以此为荣。
偶尔吃一顿两顿,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长年累月地吃,哥哥、嫂子们不乐意了。亲兄弟还明算账呢,所以都吵吵着要刘太公分家。
不管什么时候,团结是最主要的,在一个家庭也是如此,总不能因为小儿子蹭饭,而闹得兄弟感情不和吧。
刘邦的人气和号召力的确可以号召沛县民众造反,无疑是这出戏的主角,那么自己又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万一刘邦过河拆桥的话,自己铁定是不会有好日子过,没准还会小命不保。自己差点就中了萧何和曹参的圈套,好险。
既然这出戏不利于自己,那么自己就以地方政府首席官员的身份把这出戏中途咔嚓了。
于是,沛县县令下令关闭城门,任何人都不允许出入。接着在全城搜捕萧何、曹参二人。
幸亏,萧何人脉广,被人事先告知,便和曹参连夜翻墙逃出了沛县,正好在逃亡的路上碰到了刘邦。于是就有了上面的那一幕。
这下麻烦了,本以为能回到沛县喝酒吃肉,没想到连沛县的内应也走上了逃亡路。于是,这几百号人炸锅了。有的提议继续回深山老林蜗居,有的挥着拳头要攻打沛县……
老大就老大,在关键时刻总能果断地做出决定,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刘邦示意大家安静后,微笑着说:“我们既然走出了深山老林,就不会再折回去了。我们的目标就是前面的沛县。”
“好耶,打狗日的,造反啦……”众人大叫着。
等大家安静后,刘邦接着说:“我们靠两个拳头攻打县城,有些自不量力,我不会让大家白白送命的。大家不要急,咱城里有人。”
刘邦的话让大家有些摸不着头脑,想拿下县城,又不去攻打,难道这沛县的县令会打开城门,欢迎你刘邦入城不可?
的确,咱刘邦还真有这个本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9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