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项羽,一个刘邦,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无敌英雄项羽为何会失败,草根混混刘邦又为何会成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许多羽粉搞不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审视二人,都是项羽胜出,人家项羽要长相有长相,要能力有能力,连出身都比刘邦高贵不知多少倍,更为重要的是项羽身上那股子勇猛,就可让古今中外多少英雄好汉折腰?怎么就被一个“流氓地痞”给打败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项羽的对手韩信归纳了8个字,而三国的郭嘉只说了1个字。
韩信在评价项羽时说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他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他的亲身体会。最初韩信拜在项羽帐下,尽管自己是个兵痴,但一直不受待见,甚至遭受了许多的屈辱,而他在项羽帐下也只做了个执戟郎。
此后韩信多次利用距离的优势向项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心高气傲的项羽来说,他连自己的亚父的意见都经常视而不见,更何况是个小小的士兵。
所以项羽作战仍旧如初,喜欢横冲直撞,依靠他的勇猛来挫败敌人,这也就是所谓的“匹夫之勇”,此勇在战争初期也许有奇效,而一旦有一位势均力敌的帅才与他为敌,这种作战方式就会失去威力。
此外,项羽还有优柔寡断的“妇人之仁”,就拿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来说,他凭借个人喜好不顾大局,在杀与不杀之间举棋不定,最终放走了刘邦这位心腹大患,而事实也证明,他最终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所以韩信根据自己个人感触说出的这8个字,非常的贴合历史上项羽真实情况。而三国的郭嘉则简简单单地说了一个字,“势”,看似毫无联系,却蕴含着非常复杂的哲理。
大势
势,大势也,所谓大势就是民心所向。其实最初的大势是项羽所引领,但他后来的作为实在让人害怕,什么坑杀降卒,火烧宫殿,特别是攻占关中后纵容诸侯烧杀抢掠,搞得天下之人人心惶惶,昔日的大英雄逐渐变成了一只恶鬼。
而刘邦攻占关中之后的前几天虽然有些放肆,但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的同时向百姓道歉。而他此后的作为则更加的亲民,所到之处一片祥和,久而久之,这天下大势自然倾向于刘邦。
所以通过两个人的总结来看,项羽是自作死。那么刘邦为何会成功呢?
他什么本领都没有,别说“文韬武略”,恐怕让他去搞后勤都是一团糟,不然当初也不会因为醉酒而导致徭役逃走,最终落得个草寇的身份,如果不是天下大乱,也许他就当一辈子土匪了。既然如此,他是怎么让韩信、张良、萧何等一大批顶尖人才效忠与他的?
对于这个奇特的现象,许多学者也都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刘邦具备别人没有的一种特殊的掌控力,用现在的科学解释就是一种心理学诡计。
你没看错,确实是诡计。
“诡计”刘
首先他用人不拘一格,不论是张良的贵族身份,还是陈平的游士身份,甚至是樊哙等市井身份,他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唯才是用。甚至连多次被判他的雍齿他最后都给予高官厚禄,可见刘邦的心胸和眼光。
另外他非常喜欢招降纳叛,他帐下的许多人才都来自其他阵营,比如韩信、陈平、英布、季布等十多位人才都是如此,只是他的招降纳叛和所有人都不同,他特别喜欢重用这些人,而且从不怀疑。比如陈平来降之前的职位是都尉,刘邦二话不说就给了陈平同样的职位。
不过刘邦身边的老兄弟都表示不服,认为一个逃兵哪里有资格做都尉?但刘邦却坚持任用,最终陈平用自己的实力堵住了悠悠众口。
此外他还特别擅长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坦诚相待、不计前嫌等方面的攻心术。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看来刘邦虽然是个混混出身,但做人还是很坦荡的,难怪会成功。
其实大家想错了,这些都是表面功夫,刘邦还有一个绝招,就是暗中控制,这才是他的诡计之处。
如何暗中控制,我们就简单的说一个例子。
汉十二年,英布造反,刘邦率兵亲征,京都就留给相国萧何管理。但刘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派一位使者回京,而使者每每回京第一件事就是看望相国。
等到刘邦胜利归来之后,萧何却因贪污被刘邦关押,其实这是萧何的苦肉计,因为他知道刘邦派遣使者回来,表面是慰问,实际上是暗中观察和控制京城的一切。
所以总结下来,刘邦这样本来一无是处的人能成功,靠的就是一套无与伦比的控制力。
其实许多人都想学习刘邦的这套控制力,在如今浮躁张扬的时代,他的心理学诡计可以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在职场、社交、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心理弱点。
通过两个人最终的成败可以看出,项羽具备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却缺少成功的素质,而刘邦却恰恰相反,我本来只是具备成功的素质,并没有成功的条件。不过素质可以创造出机会,而机会不能塑造素质。
所以想要成功,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厚积薄发”,当刘攒够了资本,笑傲天下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笔者认为中国历史上运气最好的人,可以说是李鸿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我们要看李鸿章这个人做官的一路上的运势来讲。可以说是非常的非常的运气好。
李鸿章原本只是湘军中可以说是一个不是很起眼的存在,但是呢,他却得到了曾国藩对他的赏识,李鸿章有一次在安徽操办团练的时候,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曾国藩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是对他加以重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曾国藩的赏识与提拔的话,李鸿章做官的路途,走起来会非常的艰难的!
而当初在李秀成率领自己的太平天国的大军去攻击上海的时候,朝廷原本是下命令让曾国藩去派人前去增援,但是曾国藩他自己知道,江南地区是一个财富非常多的地方,而且那时候那个地方的洋人也很多。而曾国藩一开始想派人,其实是自己的弟弟,但是呢,此时曾国藩的弟弟呢,正在南京,他为了贪恋南京的战功就拒绝了去帮助上海的机会,而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曾国藩只好将这个机会给了李鸿章。从此李鸿章的湘军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而清朝有一次在镇压太平军的时候,所选用的军队,是李鸿章的淮军,但是呢,他却让曾国藩去带领淮军去镇压这次叛乱,很显然淮军是不怎么听曾国藩的话的,这就导致曾国藩的这次失败,而到李鸿章回来以后,带领着自己的淮军,顺利的镇压了这次叛乱,又立了一次大功。
一、郭嘉的生平及简介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为魏氏政权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
郭嘉有远见,会看人
在三国这样一个乱世,“会看人”是一个文人谋士的基本能力。因为就算一个人再有本事和能力,如果他不会看人,选不到一个合适的主公,他的才华就得不到充分的施展,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老死茅草屋。而一个人要是选对了主公,则能在乱世中闯出一片新天地,进而平步青云,光宗耀祖,名垂青史。
郭嘉就是一个非常有眼见的人,据《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注引《傅子》,郭嘉自幼就有眼光(嘉少有远量),喜欢跟豪杰和谋士来往,并且从来不结交庸俗之人,所以当时赏识他的人很少,只有那些有识之士才认为郭嘉是“奇才”。
的确如此,郭嘉年轻的时候,就看出了袁绍不是曹操的对手。他见到袁绍后,对袁绍手下的谋士辛评和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的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袁绍不是个良主,他不会用人,做事不果断,跟着他,难以成就霸业。
说完后,郭嘉就离开了袁绍。
那么,袁绍真的如郭嘉所说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用荀彧的话说,袁绍是做事迟迟疑疑,总是错过机会(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任用别人却怀疑他(任人而疑其心),表面上心地宽厚,其实心胸狭窄(外宽而内忌),靠着自己的出身,虚情假意,沽名钓誉,收买人心(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
显然,袁绍不是个好主子。
郭嘉追随曹操
郭嘉拜入曹操麾下,还多亏了荀彧的劝谏。当时颍川有个叫戏志才的人死了,曹操甚是痛惜,于是就问郭嘉:颍川还有没有贤才呢?
荀彧就向曹操推荐了郭嘉。
曹操得到郭嘉后,经常跟他谈论天下大事。
据《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注引《傅子》,曹操看到郭嘉后,问他:如今,袁绍兵强马壮,地广人多,占有冀州、青、并州等地。我想讨伐他,可是敌不过他,应该怎么办呢?
郭嘉跟曹操分析了形势,指出了他有十个地方胜过袁绍。
那么,曹操究竟有哪十个地方胜过袁绍呢?
其一,道胜。袁绍讲究繁文缛节,而曹操放任自然(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
其二,义胜。袁绍叛上作乱,而曹操是奉天承运(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
其三,治胜。袁绍放任手下,而曹操依法治军(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
其四,度胜。袁绍内宽外柔,重用别人却又怀疑他,而曹操是唯才是举,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公唯才所宜)。
其五,谋胜。袁绍好谋却不敢做决定,而曹操行动果敢,说做就做(绍多谋少决,公策得辄行)。
其六,德胜。袁绍凭借自己的家族势力,到处笼络人才,其实是为了沽名钓誉,并不赏识别人,而曹操待人真诚,推心置腹(绍以收名誉,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
其七,仁胜。袁绍看不起穷人,没有一颗怜悯之心,而曹操是重情重义(绍见人饥寒,其所不见,公恩之所加,皆过其望)。
其八,明胜。袁绍听信谗言,而曹操以道治天下(绍谗言惑众,公御下以道)。
其九,文胜。袁绍不懂是非,而曹操陟罚臧否(绍是非不可知,公正之以法)。
其十,武胜。袁绍不懂行军用兵之道,而曹操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绍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
郭嘉真的是厉害,一口气接连给曹操分析了袁绍有十大弱点,而他有十大优点,他的话无疑给曹操打了一剂“强心剂”。
我想,曹操听完郭嘉的话后,一定是自信满满,毫不畏惧袁绍,想立马跟他一决雌雄,争个高低吧?
谈话之后,曹操对郭嘉是非常欣赏的,他对手下人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这样的话能出自曹操之口,郭嘉的谋略可见一斑了。
正所谓,“英雄惜英雄”,郭嘉对曹操也是很满意,他说:“吾真主也。”
二、郭嘉给曹操过哪些谋略
1.劝曹操不要放虎归山
曹操在讨伐吕布的过程中,是屡受挫折,他的大军跟吕军大战了多回,还是没能擒住吕布。曹操就灰心丧气,打算率领大军返回许昌。
正在这时,郭嘉说话了,他劝阻曹操要急攻吕布。曹操听了郭嘉的话,活捉了吕布。
据《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注引《傅子》,郭嘉这样对曹操说:西汉初年时,项羽打了七十多场仗,没有一次失败过,但是后来他却被刘邦给杀害了,是因为有勇无谋的缘故。现在,吕布经过多次大战,已经精疲力尽了。而吕布比不过项羽,如果我们现在乘胜追击,必定能生擒吕布。
曹操作何反应呢?
他只说了一个字:“善”。这个“善”字,寓意是很深刻的,表明了曹操对郭嘉的信任和信心。
2.建议曹操不要杀刘备
刘备,大家都知道,是天下英雄,但是他早年是几经波折,多次易主。刘备跑到曹操这边避难时,荀彧劝曹操尽快杀了刘备,否则会后患无穷。
曹操拿不定注意,于是就向郭嘉征求意见。
郭嘉:主公呀,您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拥护,是因为您的恩义著于四海,如果您现在残杀贤良之人,必定会遭到天下人的憎恨。将来,还怎么能够取得天下呢?希望您深思熟虑,一定要想清楚了。
曹操笑了笑,说:你说的对,刘备杀不得。
那么,刘备到底该不该杀呢?荀彧认为杀得,郭嘉认为杀不得。我比较赞同郭嘉,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曹操杀刘备,一定会“失民心”。
3.劝曹操不要怕袁绍会袭击许昌
曹操讨伐刘备时,他身边很多人都怕袁绍会趁机袭击许昌。曹操也有点怕,于是问郭嘉怎么看。
郭嘉对曹操说:袁绍是个迟疑且多疑的人,就算他打算袭击许昌,时间也需要很久。现在是攻打刘备的大好时机,万万不可错过。
曹操听到后,又说了“善”这个字。
如郭嘉所言,直到刘备被击溃,袁绍的大军还是没有行动。
4.劝曹操不要穷寇莫追
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不久就一命呜呼了。紧接着,曹操就攻打袁绍的二个儿子,即袁谭和袁尚。过程是很顺利的,连战连胜,所以曹操手下的将军们,就想乘胜追击。
这时,郭嘉说话了:袁谭和袁尚有谋臣郭图和逢纪辅佐,如果攻之过急的话,他们二人定会联合起来,到那时局面就不利我们了。不如,先去讨伐荆州的刘表,等谭、尚兄弟自相残杀。
果然,袁谭和袁尚为了争夺冀州,彻底闹翻了,袁谭被袁尚打败,逃到了平原。袁谭走投无路,只好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邺城。
5.劝曹操放心攻打乌丸
曹操即将要讨伐乌丸时,很多人都怕刘表和刘备会袭击许昌,郭嘉不以为然,他说:刘表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刘备,害怕会被他取而代之,因此,他必定不敢重用刘备。曹公,您尽管远征去吧,后方定然无虞。
曹操听取了郭嘉的建议。
大军行到易县时,郭嘉又建议让大军丢掉辎重,出奇兵,这样敌人定会落荒而逃。曹操于是让大军从卢龙塞出发,直指单于庭。结果,曹军大胜而归。
三、郭嘉之死
郭嘉是病死的,年仅三十八岁。曹操悲痛欲绝,对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再据《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注引《傅子》,郭嘉死后,曹操痛不可当,说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这就是所谓“天妒英才”呀。
后来,曹操“赤壁之战”大败,他感慨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的潜台词时,郭嘉乃是“神人”,如果他还活着的话,赤壁之战,他曹孟德绝对不会败得一塌糊涂!
结语
从曹操的总总表现,可以看出郭嘉是曹操最喜欢的谋士,没有之一。因为郭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什么叫作真正的鞠躬尽瘁和死而后已。再加上,郭嘉的死,自古以来就为世人所痛惜。所以,人们才会说,郭嘉才是“三国第一谋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7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