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做官是件高兴的事情,但汉初时期,有一位名叫晁错的天子近臣,仗着皇帝的宠信就胆大妄为,在给皇帝提出一个大胆建议之后,气得其父亲服毒自尽,并且预言10日内全家必会被他连累,最终老父亲说的话也成为了现实。
每个新建立的朝代,都需要一段时间来发育,西汉也是如此,在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之后,他就清楚地认识到国家之间的差距,为此,他制定了一套黄老之术,使国家进入了埋头发展的阶段。
与此同时,刘邦也在积极的处理异姓王的问题,在他看来,当初分封这些异姓王实属无奈,不然没办法和项羽争夺天下,但如今和谐安定,而这些异姓王们就成为了心腹大患,为此他在多方的努力之下,最终消灭了其中了6个,并改立自己的血亲担任诸侯。
文帝登基之后,继续贯彻执行刘邦的黄老之术,加上他的性格温和朴素,对于这项政策的贯彻更加的彻底,就连许多残酷的刑罚都被废除,也可看出文帝确实是一位仁义之君。
然而这么做虽然可以让天下修养,但汉朝潜在的威胁也在日益的强大,而这个威胁就是刘姓诸侯国。
从刘邦最初的出发点来看,这些同姓诸王可以起到拱卫皇权的强大作用,但是,这些诸侯王同时也占据了绝大部分汉朝江山,特别是在吕后专权后,刘姓诸王和吕氏专权之间出现了裂痕,虽然吕后死后,文帝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皇权和诸侯的分裂之势已经愈演愈烈。
而这些问题早就被文帝手下的大臣晁错看出来了,晁错提出要削藩,被文帝直接拒绝。
文帝的执政理念非常温和,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而这位晁错做事有些偏激,倾向于法家思想,所以君臣二人并不合脾气,也正因如此,这位晁错才得以安全的度过小半生。
然而景帝即位之后,晁错似乎找到了知音。这不仅因为晁错是景帝的老师,更因为景帝喜欢动武,骨子里有股子法家学派的思想。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和吴国太子下棋,结果二人因为一个棋子放错的问题而发生争执,景帝居然拿起桌上的棋盘砸死了吴太子。
也正因如此,当景帝登基之后的第二年,晁错就重提削藩,为此晁错特地准备了一套厚厚的资料,其中不仅有诸侯们这些年的罪状,还有削藩的好处,最终晁错把这堆资料整理成了《削藩策》。
虽然先帝再三叮嘱过景帝,万万不可削藩,但当他想起自己砸死吴太子的事情时,他似乎就看到了吴王那狰狞的面孔,仿佛吴国大军马上就要冲到他的面前,把他绑走任凭吴王处置。
晁错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议,自己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最终景帝决定削藩,晁错喜出望外,他马上出台了近20多条针对诸侯王的条例,并且调整了军队的警备级别,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
不过朝中许多大臣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不仅如此,就连晁错的父亲也为此咒骂晁错:“真是后悔生了你,你这样的举动,是搅动天下,使整个晁家成为天下的焦点,你信不信,不出10日,整个家族都会因你而死?
晁错听完父亲的这段话后仍旧不为所动,他认为削藩是件天大的事,但凡大事都会受到阻碍,也许眼前看来凶险无比,但到了将来,大家一定会支持自己的这个决定。
而晁错的父亲看到儿子如此执迷不悟,最终选择服毒自尽,这件事也给后人带来了无限的感慨。
成真
晁错的父亲说的一点没错,景帝下达削藩令后的10天左右,京城就收到了各路而来的军情急报,当年被景帝砸死儿子的吴王联合其他六位诸侯王发动叛乱,而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说明白一点就是要杀死挑起事端的晁错,要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特权,这可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面对紧急的军情,晁错建议皇帝御驾亲征,以此达到振奋军心的作用,而他则坐镇京师,为皇帝提供后勤保障。景帝心里苦笑,你惹出事端,却让我来冲锋陷阵。
晁错走后,一位曾经在吴国当过丞相的窦婴见到了皇帝,并且给皇帝出了一个主意。他说七国之乱不足为惧,因为削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只要撤销削藩令就可以解决一半问题,而剩下的一半只要杀掉挑起这次削藩的晁错就可以了。
正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昔日忌惮晁错的大臣看到来势汹汹的叛乱,而且是七个诸侯国集体叛乱,这绝对是灭顶之灾,于是他们纷纷联合起来弹劾晁错,建议皇帝对晁错抄家灭族,不然无法平息这场灾祸。
由于大臣们上的都是秘奏,所以晁错对此事毫不知情,更不知道,他父亲的预言马上就要成为现实。就在众臣弹劾晁错的第二天,景帝派人宣见晁错,晁错赶紧穿戴好官服准备入宫,然而刚走到东市的时候,使者突然宣读圣旨,意思就是把晁错就地正法,随后晁错三族皆被斩首。
做到如此地步,皇帝重新夺回道德制高点,如果此时各路诸侯还不作罢,那么就是别有用心,随后景帝果断降诏讨伐各路诸侯,失去战争口实的七路诸侯很快被击溃。
小结
回过头来看看晁错,他提出的削藩理念是正确的,但手段确实太拙劣,也难怪后来苏东坡评价他是:“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
而同样注重法家理念的汉武帝则没有晁错身上的莽撞,他对待诸侯只下了一道诏书就解决了,而这道诏书就是被认为是千古第一阳谋的“推恩令”。
汉景帝朝最轰动朝野的事情就是新皇帝施行削藩策,引发诸侯王叛乱。吴国联合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吴国的反叛,应该说是在汉景帝和大臣们预料中的,一是景帝在做太子时和吴国太子下棋,失手砸死了吴国太子,引起吴王仇恨。二是吴王势力雄厚,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扩张割据势力,造反之心很明显。如果这是他爷爷刘邦在位,可能直接就带兵去平叛了,刘邦是马背上得天下,手下有能征善战的虎狼之将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而景帝就不同了,景帝是继位之初,他爹汉文帝又是以仁德治天下,能不打仗就不打。所以景帝一看这架势被吓懵了。那么晁错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诛杀晁错?
汉高祖刘邦在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主要在于没有同姓藩王的支持。于是刘邦在铲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在全国各地分封刘氏宗亲为王。刘邦在位期间分封了子侄九个同姓王,并且与群臣盟誓,不是刘姓子弟而封为王的,群臣要共同讨伐。到汉文帝的时候,诸侯王已经发展强大起来,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贾谊在《治安策》中就曾经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把诸侯王的势力分解,弱化诸侯权力,可惜迫于局势没有推行开。到汉景帝时期,诸侯尤其是吴国和楚国势力更加强大。
晁错是文帝朝少有的一位儒学和法学都很有造诣的大臣,性格耿直刚烈,《史记》和《汉书》,描述晁错时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严厉、刚直、苛刻、心狠。晁错在太子身边做伴读,由于他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受太子器重。汉文帝也很赏识他的才能并推行其政治主张,如"重农抑商",发展经济;"移民实边",抵御匈奴。汉景帝继位后,非常倚重晁错,招致群臣嫉恨。再加上晁错本人性格刚硬,得罪了不少重臣,如宰相申屠嘉,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大臣袁盎等。晁错升为御史大夫后,极力推行其削藩主张,被景帝采纳。
汉景帝罗织罪名削弱诸侯王势力,吴王趁机联络楚王等七个诸侯王起兵。景帝招来晁错商议,晁错建议景帝御驾亲征,自己镇守京城。景帝表面上不说,内心一定是有想法的,我听你的削藩了,现在闹出事了,你把我推出去,你躲宫里。正好袁盎此时求见,袁盎曾经做过吴国宰相,此时抓住机会向景帝进言,说吴王起兵的目的就是为了诛杀晁错。此后丞相和廷尉等人也纷纷上书弹劾晁错,请求杀晁错以平息七国之乱。景帝便批准了腰斩晁错,诛灭三族。
而这时候晁错还被蒙在鼓里,汉景帝一边传诏晁错进京商议国事,一边下旨诛杀晁错。在经过长安东市的时候,中尉停下马车,晁错被腰斩。在景帝朝红极一时的御史大夫人生就此谢幕,死的时候还穿着汉朝的官服,心里想的不知是平叛还是如何致袁盎于死地。以晁错的智慧不会想不到自己有可能被诛杀。就在晁错推行削藩策的时候,晁错的父亲闻风急忙从老家颍川赶来劝止,而晁错却一心为国,或许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只是被诛三族可能是晁错也想不到的。晁错的父亲预知晁家离灭族不远了,不愿见到如此悲凉之景,绝望中投河自尽。
晁错已诛,七国却并没有要退兵的意思。景帝只好紧急调度周亚夫平叛,叛军不到三个月就被平定了。削藩策虽然是有些操之过急了,景帝并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应对诸侯,但是削弱诸侯王势力,把权力收归中央却是保全汉王朝江山稳固的必要举措。
以后历代如唐朝,明朝,清朝也都用削藩来加强中央集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正如"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在古代的变法总是伴随着流血牺牲,晁错送了性命,而汉朝中央权力则因削藩大大加强 。晁错之死,或许是景帝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也可能是因为晁错性格过于急躁,没有想好自保之策,把身家性命压在了皇帝的宠信上。不知各位读者认为晁错的死是属于历史的必然还是被冤杀呢?
晁错明知建议削藩没有好下场,但是身为臣子就应该为君主着想,为国家前途考虑,晁错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即使自己身首异处也要为国家做点事情,这是很多儒生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晁错和贾谊是很好的朋友,他们都是推行削藩政策,同样都是儒学大家,他们内心当中把忠君爱国四个字当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在国家面前自己的个人利益不足一谈,为国家殉职或许是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最好的告白。
其实朝中大臣很多人都清楚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但是很多人没有勇气提出意见,他们不想成为中央和地方权力斗争的炮灰,刘邦在实行分封制就担心这个问题,不过在自己晚年已经无力回天,只能把这个问题抛给自己的后人。汉文帝在位期间,已经在逐渐分化瓦解各个诸侯国的势力,不过他在朝中的根基不稳,而且强制削藩政策的时机并没有到来,他没有听从贾谊的意见公开推行削藩政策。
经过多年休养生息的发展,大汉王朝已经有了强大的国力。中央政府的军事政治经济实力不断扩大,汉景帝同样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绝对不会允许诸侯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他下定决心要在自己这一代解决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在晁错的鼓励之下,汉景帝开始推行宣传政策,最终引起七国之乱。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发展,中央王朝和地方势力必将有一场无可避免的战争。晁错是推行削藩政策的先行者,他站在很高的政治角度审视整个大汉王朝未来发展的问题,汉景帝为了争取更多时间准备杀死了晁错,晁错没有看见自己的理想实现的那一天。
景帝三年(前154),晁错开始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诸侯王平日里大都骄纵跋扈,要想抓住他们的把柄实在是太容易于。楚王刘戊在薄太后大丧期内仍与宫女寻欢作乐,虽被免除死罪,却被趁机削夺了东海郡胶西王刘印收受贿赂,卖官鬻爵,被削去六个县赵王刘遂接着因为过失被削去了常山郡。随后,晁错又请景帝下令削夺实力最强的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两郡,他也知道,此举事关削藩大局,如果成功,再削其他诸侯王就会易如反掌,否则必将战乱四起,难以收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6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