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朝神通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伤仲永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个故事的主角,正是生活在宋代。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神童”最多的年代,大词人黄庭坚,晏殊,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都是从大宋神童成长起来的人才。
当然,有成功的神童,就有不成功的神童,比如伤仲永故事里的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小时上佳,大时了了的例子。那么宋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真真假假的神童呢?
一、科举制度完善以来,国家重视对人才的从小培养,为此专门设立了童子试,推动了神童文化的发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一个聪明可爱的孩童,当然值得人们去欣赏宠爱,但是将之发展成一种文化,甚至有人刻意打造自家孩子是神童的形象,就不是单纯的喜欢聪明孩子能解释的了。实际上正如汉代察举制以后,社会上各种名人故事层出不穷一样,宋代神童文化的兴盛,从根子上来说,还是名利闹的。
自从隋朝创建科举制度以来,经过唐朝三百年的发展,到了宋代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选官制度,而宋朝又实行极度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全国上下,从庶人到贵族,无不以培养孩子成为进士为荣耀之事。
当然从国家层面来讲,宋朝政府也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各种官学,类似于今天的公立学校,专门负责培养士人。而且在作为国家抡才大殿的科举制度之中,也设立了童子试的形式,来专门从全国选拔聪明灵秀的小孩子,作为以后的官员预备役培养。
这里头就涉及到了一个利益,科举的名额是有限的,大宋那么多读书人,不可能每一个都能在科举制度中胜出,势必要有很多人落选。
而童子试虽然只是一个针对小孩子的考试,但因为皇帝都认为国家出现神童,是上天认可自己的表现,所以对通过童子试的小孩子,一般都比较重视,长大以后通常都能够做官。
再加上童子试考试内容势必要简单一些,这样一来,简直就成了为读书人量身定制的捷径。于是在这种氛围之下,神童文化层出不穷,有一部分当然是因为父母从小就认真培养的缘故,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不过是父母想要帮助孩子走捷径,刻意营造出来神童的名声而已。
二、因为童子试选拔出来的神童们,如果具有真才实学的话,其漫长的政治生命,几乎决定他以后势必要位居宰辅很长时间,这对于其他官员和皇帝来说都不是好事,所以宋代以后,朝廷开始刻意打压神童
宋代是神童文化的发展时期,也是神童文化的巅峰。巅峰之后,自然就是衰落了。虽然宋代因为皇室对与神童文化的推崇,出现了很多假的神童,但正如前面所列举的那样,宋代的神童们,很多都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精英人才。
但这种现象在宋代以后迅速衰落,并非宋代以后天下间就没有神童了,而是随着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官僚体系的成熟,那些经过十年寒窗,层层选拔出来的官僚们,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神童有真才实学,那么当他在十几岁甚至几岁就已经取得科举考试的名次的时候,等于比别人早了二十年进入官场。
这样一来就造成一个现象是,神童正当年的时候,他在官场是已经具备非常雄厚的实力和资历了。以后被选拔进入内阁,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古代又没有退休制度,尤其是统治集团高层,这样一来一个神童只要他自己的寿命有保障的话,几乎就要在宰辅的位置上坐几十年,啥都不用干就是一个妥妥的三朝元老。
这种现象的产生,对于其他封建官僚,包括皇帝在内,可都不是什么好事。对于官僚来说,首辅的位置上坐着一个比自己还年轻的人,自己还有啥希望?对于皇帝来说,一个臣子历经好几个皇帝,他在官僚和民间的威望和势力,都有可能威胁到皇上的权力。
这样一来,神童就变成了众矢之的,皇上和高层大员们都不希望看到,自然也就慢慢的淡化了这种文化。
三、神童文化的产生与衰落,最根本的原因是古代人才没有其他出路,只能当官。官本位的制度下,神童的存在对于其他人而言就是一个障碍
正如前文所说,宋代以后皇帝和大臣们发现神童会成为自己的障碍和威胁,所以才不允许神童文化继续发展,那么为什么现代社会依然有那么多少年天才,却不影响政府稳定呢?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古代社会除了当官以外,读书人几乎没有别的出路,这就导致整个社会所有的精英人才都紧盯着官位,这时候神童的出现,就成为官僚系统上下流动的障碍,成为皇帝眼中的威胁。
但现代社会不同,因为学科的分类,社会分工的细化,少年天才们不必执着于当官,在社会其他领域,也能够做出一番他人羡慕的成就。
所以说,神童文化在宋朝以后迅速衰落,除了是人们认识到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之外,更本质的原因,实际上还是就业渠道过窄导致的激烈的竞争所致。
四、结语
站在今天的角度,神童文化也无所谓对错之分,顺其自然的,有教育方法的天才儿童,对于社会,对于他自己来说,当然是一种幸运。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天分,生生被父母打造成神童形象的普通孩子来说,这种文化就是拔苗助长,是违背教育原则的。
中国古代神童文化的衰落,虽然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官僚群体和皇帝的反对而造成的,但这种现象实际上为古代儿童教育做了贡献,至少避免了像方仲永这样的现象更多的发生。
参考文献:
《宋史》
《资治通鉴》
宋朝的国力确实很强,但人们对宋朝印象不好其实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宋朝屡屡被外敌入侵,另一方面是因为宋朝重文抑武。
一、屡屡被外敌所侵
宋朝虽然国力很强大,但是在军事领域上却是一个软柿子,不仅在北宋时期就屡屡被辽国、金国所攻打,在靖康之耻时更是将北边大部分国土都丢了。虽然建立了南宋也稳固了政权,但却过于偏安一隅,也不想着收复失去的国土。而且在南宋后期时,更是被北方各民族所欺,最后更是被蒙古灭国。可以说,宋朝虽然商业发达,诗词文化的造诣也非常高,可在抵御外敌这一点上做得太差,几乎可以说是没什么建树,因而人们自然会对它的印象非常不好。
二、重文抑武
其实,宋朝会屡屡被外敌所侵,不是因为宋朝的军队实力不行,也不是因为宋朝没有好的将领,并且事实恰好相反,宋朝的军队实力还是不错的,而且也出了像岳飞、狄青、孟珙、曹彬等名将。但由于宋朝文风昌盛并且重文抑武,因而朝政大多都由文官把持,武官也得不到重用,甚至有不少武官因为功高盖主从而遭到皇帝嫉妒,最终落得个非常凄凉的下场。这样一来,即便宋朝军队实力再强,但也被弄得人心惶惶无心战斗。可以说,如果宋朝不是重文抑武,而是对文官和武官一视同仁,那么以宋朝的国力在历史上也不会被外敌欺负得那么惨。在这样情况下,宋朝国力再强其实也没什么用,因而难免会给人留下一个不怎么好的印象。
总的来说,宋朝由于重文抑武,因而空有一身国力却屡屡遭到外敌入侵,所以人们才会对它没什么好印象。
南宋灭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军事实力比不过蒙元。蒙古起源于漠北,战马颇多,自身武力就十分强劲,在郝经,王恽等人的文集当中,随处可以看到被蒙古扫荡之后的情景,可谓惨绝人寰。并且在消灭金朝之后,又收留了大量的金朝降将和汉人世侯,为蒙古补充了大量的兵员,如董文炳、张弘略等人都英勇善战。
2.南宋并不相信归正之人。归正人指的就是从金朝投降南宋的一批人。其中就包括张子良、刘整等人,尤其是刘整投降后,忽必烈最终确定了以襄阳为突破点的的战术,襄阳攻下,便可顺流而下,剑指临安。事实也确实如忽必烈所想的那样,襄阳攻破后,元朝军队一年之后变到达临安,南宋呈现出土崩瓦解的情况。
3.断南宋左臂。在蒙元军队与南宋僵持的情况之下,贵由汗命忽必烈南征大理,大理没怎么抵抗就投降蒙古,南宋腹背受敌,此时在亚洲东部这可土地上只剩一个南宋,所以南宋必然灭亡。忽必烈在南征大理时也培植了自己的亲信,如郑鼎、董文炳等人,阿里不哥叛乱后,迅速恢复稳定。
4.南宋自身的原因,贾似道专权。南宋文臣独大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权相政治缺乏统治基础,士人缺乏政治向心力;权相不可能完全控制皇帝及其周边;权相的控制力难以渗透至县级政权以下。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南宋必然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6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