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禅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线病逝。对于蜀汉而言,诸葛亮之死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标志着“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诸葛亮时代永久终结,刘禅将真正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在危机四伏、波谲云诡的三国争霸战中,驾驭蜀汉这艘航船,通过激流险滩,接受命运挑战。
诸葛亮死的那年,刘禅只有27岁,摆在这个年轻皇帝面前的局势并不乐观。中原的大敌曹魏,时刻虎视眈眈,亡我之心不死,而江东的盟友孙吴则是貌合神离,各怀心腹事。更让刘禅头痛的是,诸葛亮健在时,在他崇高的威望约束之下,蜀汉群臣还能维持相对团结稳定,而诸葛亮尸骨未寒,文臣武将们立即开始激烈内斗。
诸葛亮的两大膀臂,长史杨仪与镇北将军魏延,二人率先反目成仇。为了争夺诸葛亮死后的统帅权,杨仪和魏延甚至不惜兵戎相见,大打出手,蜀国一度陷入内战的危险局面。杨魏之争虽然侥幸得以平息,没有酿成大乱子,但魏延却在此次事件中丧命,导致蜀汉本就稀缺的武将资源更加雪上加霜。
更让刘禅烦心的事还在后面。诸葛亮死后,姜维逐渐上升为蜀汉军队的最高负责人,手握重兵。姜维秉承诸葛亮遗志,以收复中原、灭掉曹魏、重兴汉室为己任,频频主动出击,向魏国发起北伐。但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姜维的多次北伐,损兵折将,虚耗钱粮民力,却寸土未得,但姜维却不为所动,依然故我。
姜维的独断专行,激起了蜀国文臣集群的强烈不满。费祎、蒋琬等人都认为,蜀汉此时国小力弱,理应休养生息,苦练内功富国强兵,而不应一味穷兵黩武挑起战争,搞得蜀国民穷财尽,实乃得不偿失。双方多次为此发生争端和冲突,朝堂之上龌龊不断。
刘禅就在这样的处境中,左支右绌,艰难地驾驭着蜀汉这艘航船负重前行。事实证明,刘禅的能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单薄虚弱。诸葛亮死后,刘禅独撑危局29年,蜀汉仍然屹立于三国乱世之中。
但由于三国之中,蜀汉的地盘疆域最小,人口最少,兵力最为单薄,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蜀汉覆亡的命运不可逆转。公元263年,魏国大举出兵讨伐蜀汉,两员大将钟会、邓艾,都是三国第一流名将,蜀汉的最后时刻终于来临了。
263年冬季,魏国大将邓艾带领一支奇兵,突破阴平天险,突然出现在成都城下。姜维的大军此时远在剑阁抵御钟会,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派兵抵御,结果兵败身死。刘禅来到了人生转折点:是战是降,他必须做个决断。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禅下达了他人生中最后一道圣旨,宣布放弃抵抗,投降曹魏。在圣旨中他向魏国提了一个条件:“百姓布野,馀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简而言之,就是我可以让蜀汉军队放下武器投降,但蜀国百姓已经饱受艰难困苦,衣食难继,不要再伤害他们的性命。至于他自己的未来,“存亡敕赐,惟所裁之”,杀剐存留悉听尊便。
刘禅的这道圣旨,显示出他超乎寻常的博大胸襟,让人不忍心再说他是昏君。为了保全黎民百姓免遭战火,他甘愿放弃自己的皇位,不肯为了一己之私搞得生灵涂炭。这份爱民如子的情怀,着实让很多人感动不已。
过去很多人认为,刘禅就是个胆小如鼠贪生怕死之辈,大敌当前却屈膝投降,毫无血性。其实这种看法非常偏激。三国时代的战争,属于典型的割据混战,本质上是几个割据武装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之战,与抵御外族或者外国入侵的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有着本质区别。
因此对三国时的百姓民众而言,尽快达成国家统一,结束乱世,消弭战火,才是真正的大义所在。刘禅敢于牺牲自己小集团和个人皇位,换得一方百姓平安,才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百姓利益的作为。从人道主义精神角度出发,刘禅此举可谓善莫大焉。您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呢?
*本平台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信息分享,让更多人获取所需资讯,图片版权方未能找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5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