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渤海国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公元698年,唐朝女皇帝武则天为了吃上渤海国出产的有美容功效的神奇大米,发兵攻打渤海国,用了7年的时间,硬是将渤海国变成了渤海郡……”
这就是网络上盛传的“一口米饭引发的战争”。
在很多网友看来,这是一场很能显示唐朝强大的战争。然而,我只能遗憾地告诉大家,根本没有这回事。
一、战争发生在696年,起因不是因为神奇大米
所谓渤海国,是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管辖的主体范围相当于今天中国东北地区。武则天时期,唐朝与渤海国(准确地说,是靺鞨人)之间只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696年。战争的起因,也不是因为什么神奇大米。
在唐朝初期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生活着许多部落,除了靺鞨人之外,还有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他们都接受唐朝营州都督的管辖。696年初,契丹发生了饥荒,许多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苦之中。营州都督赵文翙向来刚愎自用,没有进行赈灾,还像以往那样对部落首领奚落、侮辱。这引起了契丹人的强烈不满。
696年5月,契丹首领李尽忠联合妻兄孙万荣发起叛乱,攻陷了营州,杀死了赵文翙。史称“营州之乱”。很快,靺鞨人也出于对唐朝的不满,在首领乞四比羽、乞乞仲象的率领下,参与了“营州之乱”。
6月,武则天派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28名将领,率领大军平定“营州之乱”。
对于这场战争,武则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因而陆续将侄儿武三思、武攸宜,从孙武懿宗等武氏子弟派到前线建功立业,为以后立为嗣君铺平道路。
搞笑的是,武则天还给叛军首领改了名字,将李尽忠改为李尽灭,将孙万荣改为孙万斩,似乎这样一来,敌人就不战而败了。
二、战争打得很辛苦,唐朝军队伤亡惨重
从数量上来说,唐朝前后出动了数十万大军,叛军只有几万人。从武器上来说,唐朝军队的武器更加精良,叛军武器非常简陋。因此,唐朝军队对叛军呈压倒性优势,胜利似乎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然而,当战争打响后,唐朝军队屡战屡败,伤亡惨重,打得非常辛苦。
696年8月,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等率部与叛军作战时,因为过于自信,上了叛军的当,被叛军埋伏截击,在东硖石谷之战中全军覆没。连主帅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都被叛军抓获。
第二年(697年)春天,武则天派遣清边道总管王孝杰、左羽林将军苏宏晖率领17万大军征伐叛军。相同的一幕又发生了,3月12日,双方又在东硖石谷打了一仗,唐军惨败,主帅王孝杰战死沙场,仅有苏宏晖率部分唐军逃跑。
自己约的战,含泪也要打完啊。于是,武则天继续增兵。当年4月,武则天命令宰相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领兵20万奔赴前线。
娄师德是文官出身,却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曾经在与吐蕃作战时八战八捷,后又多年镇守边疆。这次,娄师德与叛军作战时,联合了后突厥汗国的默啜可汗,南北夹击叛军,最终将孙万荣击败(此前李尽忠已经病死)。孙万荣在败退时被部下所杀。
武则天耗费了极大的代价,终于平息了叛乱。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在这场战争中派出了多名武氏子弟,可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得实在太滥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让武则天很失望。武则天不得不在狄仁杰的策划下,将庐陵王李显秘密召回都城,立为皇太子,为将政权还给李氏埋下了伏笔。
三、渤海国成立于698年,武则天对其无可奈何
在“营州之乱”中,靺鞨首领乞四比羽、乞乞仲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战争中,武则天打算对叛军进行分化,对乞四比羽、乞乞仲象进行招抚,分别封他们为“许国公”和“震国公”,并赦免他们参加叛乱的罪行。但是,乞四比羽、乞乞仲象明确表示拒绝。
后来,乞四比羽战死,乞乞仲象在逃亡时病死。
故事并没有结束。乞乞仲象有一个儿子,叫大祚荣。大祚荣在父亲去世后,率领靺鞨部落撤退到天门岭(今辉发河与浑江的分水岭)一带时,将紧追不舍的唐军予以重创,唐军主将李楷固仅以身免。
698年,突厥默啜可汗与唐朝反目成仇,攻占了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将中原通往东北的通道封锁。大祚荣趁机在东北一带建立了渤海国,自称“震国王”——这个名字应该与武则天封给他父亲的“震国公”有关。
渤海国成立后,武则天对这个新生的政权无可奈何,没有任何表示。
至于网络文章所称的“渤海国变成渤海郡”,这件事是真的,但首先,这件事并不是由武则天完成的,它发生于713年,那时候武则天早已病逝了。
其次,也不是唐朝军队征伐的结果,而是唐朝皇帝多次招抚、示好的结果。武则天病逝后,唐中宗李显、唐玄宗李隆基都采取笼络的政策,给予大祚荣优厚的待遇。713年,李隆基将大祚荣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大祚荣表示臣服,不再称国,渤海国这才变成了渤海郡。
渤海国与唐朝保持着宗藩关系,与南面的新罗国一样是唐朝的属国。唐朝设立“押新罗渤海两蕃使”,将新罗、渤海人一同列入外国人参与的宾贡科,唐德宗、唐文宗时曾下诏“中国人不合与新罗、渤海外国人交通买卖” ,这些事实说明了唐朝把渤海国看作是与新罗等同的“外国”或“蕃国”。但渤海与新罗不同的是,渤海不用唐正朔,有自己的年号,甚至自尊为“皇上”、“圣人”,新罗碑铭与文献中多自称“大唐新罗国”、“有唐新罗国”,而渤海的文书中则尚未发现这种辞句。可见渤海比起新罗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渤海与唐朝关系的亲密度、在大唐天下秩序中的地位也稍逊于新罗。 但这并不能改变渤海国在政治上从属于唐朝的事实,只能说渤海国具有对内和对外的二重性,对内是自主的,而对外尤其是对唐则是藩属国。最初渤海国被编为唐朝的一个都督府(忽汗州都督府),其君主只是郡王,名义上是唐朝辖下的地方羁縻政权。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但仍是大唐帝国册封体制下的一个附属国,并始终履行包括朝贡、朝觐、贺正、质子入侍在内的各项藩属义务,与唐朝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保持着频繁的来往和密切的联系。
当时,渤海国王即位必须得到唐朝皇帝遣使册封方为合法,且频年向唐朝朝贡并遣子入朝宿卫。200多年的时光中,尽管也曾出现过矛盾、争端,并在大武艺时期爆发了一场战争,但从总体来看,亲睦友好才是唐渤关系的主流。渤海与唐朝的交通为“朝贡道”,即以渤海西京鸭绿府为枢纽,出鸭绿江口,至登州(今山东烟台),直抵长安城。唐渤贸易主要是以朝贡贸易的形式进行的,渤海向唐朝派遣朝贡使团132次,向后梁、后唐派遣使团各5、6次,每次都会得到唐廷大量“回赐”。除了朝贡之外,唐朝的登州是渤海向唐朝出售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这里常年停泊着渤海的“交关船”。唐朝还在青州(一说登州)设置“渤海馆”,专管同渤海地区的商务事宜。渤海向唐出口的主要有虎皮、海豹皮、貂鼠皮、白菟皮、猫皮、革、马匹、羊、鹰、海东青、鹘、鲸鲵鱼睛、鲻鱼、乾文鱼、人参、昆布、牛黄、头发、松子、黄明、白附子、蜜、金、银、金银佛像、六十综布、鱼牙绸、朝霞绸、靴、玛瑙柜、紫瓷盆以及儿口、女口、奴子等等。进口的主要有帛、绢等各类丝织品、袍服冠带、粟、药材、金银器皿以及经籍图书等等。
渤海国深受唐朝影响,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经济上则积极引进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同时广泛吸收唐文化,派遣大量留学生入唐学习,通过文献可确认的渤海留唐学生李居正、朱承朝、高寿海、解楚明、赵孝明、刘宝俊、乌炤度、乌光赞、高元固等,乌炤度等人还登唐宾贡科。从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著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和交融状况。诗中说:“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渤海与新罗互为邻国,两国虽然同为大唐东藩,但关系紧张。大祚荣时期鉴于国力尚弱,曾短暂通好于新罗,曾接受新罗“第五品大阿湌”的官爵。 但其后两国在领土、经济、政治等利益上始终冲突,使两国长期处于对立状态。732年大武艺入侵唐朝,新罗应唐要求进攻渤海南部,但无功而还。后来渤海还曾试图联合日本夹攻新罗。到渤海末期,又发生新罗和渤海在唐朝面前的“争长”事件,新罗文人崔致远作《谢不许北国居上表》,自居“槿花乡”,蔑称渤海为“楛矢国”。 与此同时发生了新罗人与渤海人争夺宾贡科名次的事件。契丹灭渤海时,新罗还曾发兵相助。
唐朝对渤海和新罗分化离间的“以夷制夷”策略是造成两国对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两国一直处于对立状态,但不代表两国完全绝交,《新唐书》明确记载了以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北青)为枢纽的“新罗道”的存在 ,《三国史记》亦记载新罗两次遣使“北国”(即渤海) ,所以渤罗两国尤其是民间应该还是有往来的。 渤海与日本的关系相当友好。据记载,渤海国从727年始,一共向日本遣使34次(3次遭遇海难覆没),日本则向渤海遣使13次,直到东丹国时期仍有遣日使臣。渤海曾开辟了穿梭于日本海的“日本道”,作为渤日两国往来通道。 “日本道”的路线从渤海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出发,到盐州(今俄罗斯克拉斯基诺)港,横渡日本海,抵达日本门户太宰府(今九州福冈)或其他沿岸港口。也有从南京南海府的吐号浦出发赴日的。渤海早期对日往来,是由于与唐朝及周边部族关系紧张,因此想与日本结援,打开孤立的局面。758年以后渤海与日本又企图联合夹击新罗。但随着渤海立场变化,这种军事结盟关系也中止了,从762年开始,渤海不再派武臣出使日本,而改以文臣,渤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随之日趋频繁。在经济上,渤海向日本输出大虫皮(虎皮)、熊皮、豹皮、人参、蜜等土特产,从日本输入彩帛、绫、绵、罗、丝等丝织品。在文化上,两国使臣酬唱诗歌,互相输入音乐舞蹈,在汉字文化圈的交流史上书写了灿烂的一页。值得注意的是,渤海不仅直接与日本交流,还扮演着唐日交流的中介角色。如渤海国协助日本遣唐使入唐和归国、援助日本留学僧和留学生入唐和归国、转达旅唐日本人的书信和物品、传递唐朝的情报等。此外渤海国还向日本输入唐朝文物,如将唐朝《长庆宣明历》和梵文《尊圣咒》传到日本。
但是,渤海与日本的关系中也有不和谐的因素,主要在于两国关系的不对等。渤海将对日关系视为对等外交,重视度次于对唐朝贡关系,这从渤海入唐使节多为大氏、而遣日使节鲜有大氏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大武艺与日本建交的国书中也有“通使聘邻”、“永敦邻好”等描述平等睦邻关系的语句。 但当时日本的小中华思想却极度膨胀,以“中国”自居,把渤海看作“蕃国”,将渤海来使视为朝贡,两国不能不因此产生矛盾。从753年开始,日本就要求渤海用藩礼,771年又发生了日本以渤海国书“违例无礼”而拒绝接受的事件,此后的渤日交往中又屡次发生日本以渤海国书“无礼”、“违例”、“不逊”或使团携带商旅为由而退还国书甚至拒绝渤海使臣入京之事。而渤海则坚持自主平等,维护独立的尊严。
日本要求渤海朝贡的依据是渤海为高句丽继承国,而高句丽则是日本的朝贡国,因此渤海有向日本称臣纳贡的义务,比如日本第一次要求渤海称臣就是援引高句丽旧例(“寻高丽旧记”) ,后来天皇致渤海的国书中也有“高氏继绪,每慕化而相寻;大家(指渤海大氏)复基,亦占风而靡绝” 、“昔高丽全盛时,其王高武,祖宗奕世,介居瀛表,亲如兄弟,义若君臣。帆海梯山,朝贡相续。逮乎季岁,高氏沦亡。自尔以来,音问寂绝。爰洎神龟四年,王之先考左金吾卫大将军渤海郡王,遣使来朝,始修职贡” 等语句。因此,日本称渤海国为“高丽国”或“高句丽”,称呼渤海王为“高丽国王”,其使节为“高丽大使”。日本派遣至渤海的使节或船只,则称“遣高丽使”、“送高丽人使”,或“遣高丽国船”。渤海国亦表现出继承高句丽的意识,如大武艺致日本的书函中有“复高丽之旧居,有扶余之遗俗” ,大嵩璘致日本的国书有“向风之趣,自不倦于寡情;慕化之勤,可寻踪于高氏”等。 关于该问题,有学者认为渤海以高丽自居并非对日外交的措辞,而是基于高句丽继承国的现实意识。 中国学者魏国忠等则主张称渤海为高丽国是日本单方面炮制的骗局,目的是诱导渤海称臣,并推测“高丽国”的称呼被渤海所抵制。 除了唐朝、新罗、日本等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外,渤海还与突厥、黑水靺鞨、回纥、契丹等游牧、渔猎诸部族与政权存在外交关系。突厥(后突厥汗国)是渤海最早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新旧唐书都记载大祚荣一开国就遣使与突厥交往。渤海刚建国时是称臣于突厥、受突厥保护的,突厥派驻“吐屯”进行监视;受唐招抚与册封后形成了对唐与突厥的两属关系,后突厥汗国衰亡后,这种关系不复存在。 而渤海投向突厥实为时势所迫,与突厥的关系并不睦,因此突厥衰落以后,就立刻摆脱与突厥的从属关系。 据史料记载,突厥曾于735年遣使渤海,要求渤海出兵助突厥攻击契丹与奚,但渤海武王大武艺却将使者扣留。 可见渤海与突厥已在此时一刀两断了。
对于继突厥而兴的回纥汗国,并无史料记载渤海与其发生关系。但从考古发掘出的突厥文石板、景教十字造型的陶质牌章等遗物来看,回纥人可能在率宾府(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从事商贸等活动,并把景教信仰带入渤海境内。
渤海人的祖先曾长期在营州与契丹人共同生活,并参与了契丹人发动的营州之乱,因而渤海初期与契丹关系不错,甚至在大武艺时期可能有某种结盟或默契存在。 但总体来说,渤海和契丹关系紧张,史载渤海国在西部边境重镇扶余府“常屯劲兵,扞契丹”。 后来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讨伐渤海时,就称渤海为“世仇” ,日本醍醐天皇对东丹国使臣的诏书中也说:“朕闻渤海之于契丹,世雠之国也” ,渤海与契丹的敌对关系可见一斑。
渤海与黑水靺鞨也是敌对关系。大武艺侵唐即是因与黑水靺鞨的竞争而起。后来渤海对黑水靺鞨逐渐占上风,兼并了铁利、拂捏、越喜、虞娄等南黑水靺鞨诸部,设置州县进行统治,使其“不复与王会矣”(即不再向唐朝朝贡,而臣属渤海)。
素有?海东盛国?之称又神秘无比的渤海国曾是唐朝时期东北部的一个夷狄政权,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建国到五代十国时期契丹的耶律阿保机将其灭亡,共存在了二百多年的时间。它和新罗一样都是大唐的附属国,但又比新罗的自治程度高。一度称霸东北地区,但在时间的荒漠中,渤海国最终还是消失无踪。
在被契丹所灭后,曾数次起兵反抗,终还是被镇压了下去,能够成为国家存在过的见证的文字并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渤海国成了一个神秘的存在,能记载其简略历史的也就只有两唐书和日本的一些记载。正因为记载太少,很难窥其原貌,即便是已知的一些记载,也是存在着不少争议。因此所有围绕渤海国的一切都还只是个大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渤海国是个以靺鞨族人为主体的政权,其建国是在武则天时期,其开创者隶属的靺鞨部落曾依附于高句丽,在大唐灭掉高句丽之后,李治将开创者的靺鞨部人迁到了营州统一管理,营州聚集了很多部落的人,算是一个杂居地。在最开始,这里还算是比较平静,但到了696年,发生了著名的营州之乱。
当时契丹闹饥荒,营州都督赵文翙不肯接济,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李尽忠联合妻兄孙万荣起兵反武,他们很快就占领了营州,这次叛乱对武周政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武则天派出的第一支平叛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而到了第二年以王孝杰为首的精锐孤军深入攻打契丹,因为援军不至而大败。
武则天平定这次叛乱用了两年的时间,还是联合后突厥才终于平定了营州之乱,但是东北地区的很多部落却失去了控制,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率领靺鞨人逃往辽东,即便武则天采取招抚手段封两人为许国公和震国公,但是两人拒绝接受,依旧继续逃亡。在两人相继去世之后,乞乞仲象的儿子也就是渤海国的开创者率领靺鞨族人在天门岭打败了唐军。
当开创者跑到东牟山的时候,依靠地理优势,又加上依附于后突厥,终于建立了震国,这就是后来的渤海国,开创者自称震国王。初立的震国还是比较弱小的,只是开创者与后突厥和新罗建立了联系,为震国的发展提供了喘息的机会,并很快发展成一个不小的国家,有人口十万户,有疆域五千里。东北接黑水靺鞨,西联后突厥和契丹,南接新罗。
唐中宗时期,开创者向唐称臣,开始接受大唐的册封,正式成为大唐的附属地。唐玄宗封开创者为渤海郡王,在其辖地设忽汗州。开创者去世之后,其子大武艺继位,即渤海武王,继续接受唐玄宗的册封,但在治内实行自治,因为山高水远,大唐也只能任由大武艺如此。但是大武艺注定是一个强势的人,在他统治期间大肆扩张领土。
后来黑水靺鞨归顺了大唐,这引发了大武艺的恐惧,害怕大唐和黑水靺鞨联合夹击其国,于是准备出兵讨伐黑水靺鞨,出兵的将领定为大武艺的弟弟大门艺,不过大门艺曾经作为质子在长安待过一段时间,对大唐产生了深深的畏服,因此不愿意开罪大唐,兄弟两人决裂。大门艺入唐,大武艺则试图联合日本和契丹攻打大唐领土,并试图刺杀大门艺。
不过大武艺进攻大唐并不顺利,最后决定谢罪退兵,大唐和渤海国又恢复了友好的宗藩关系。大武艺去世之后,其子大钦茂继位,即渤海文王。如果说渤海武王主要的功绩是扩张领土的话,那么渤海文王的功绩则是仿照大唐的制度建立中央集团统治,实行五京制,设三省六部,发展经济,加强与大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让渤海国的发展蒸蒸日上。
唐代宗继位之初,下诏升渤海为国,即渤海国,而大钦茂为渤海国第一位真正被大唐册封的渤海国王,自此,渤海国真正建立。
渤海国因为前有女皇的追兵,后有新皇帝的招抚,所以渤海国不断与大唐交好又反复不断的失和。
武则天在万岁通年元年的六月份的时候,在当时大唐边界的营州,也就是现在的辽宁朝阳地区,契丹部落举兵反唐。武则天的朝廷。开始进行有效的反击,他们不断地组织军队,并且调动各方的军事力量进行反击。因为营洲这个地区,在大唐的时候是一个北方的重镇,这里不仅有契丹的部落,还有一些内附唐朝的部落,这下契丹部落开始反唐,这剩下的两个部落就四下逃走了。正是因为他们两个部落逃走,不知去向,这样就脱离了唐朝对他们的管理和控制。后来朝廷派兵追杀叛乱的契丹族,但是其他人族逃到唐朝追不到的地方之后,就自立为国。后来唐中宗继位,派使者去那个国家招抚。后这个国家就改名为?渤海国?。
但是这个?渤海国?不断与大唐交好,又不断与大唐失和。渤海国,从刚开始建国的时候就非常的注重和唐朝之间的友好关系,但是当第二代王大武艺时期,渤海国跟唐朝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开始出问题了,大武艺继位以后,唐朝的皇帝按照规矩给他册封,但是他表现出来了很强的自尊的意识,他就把自己的父亲谥?高王?,然后自己设了一个年号,又想出兵去打一个亲近唐朝而疏远渤海国的国家。就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弟弟因为攻打这个国家的这件事的一些做法激怒了大武艺,导致了大武艺想杀他,他就跑到了唐朝。此时大武艺想让唐朝皇帝去杀了他,并且还说唐国不能不杀他。对皇帝有些出言不逊。导致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渤海国首任君主所部的靺鞨曾经在唐高宗时期被唐朝征服,迁居营州(辽宁辽阳),参加了契丹李尽忠反对武周政权的军事行动,被武周军队击败逃亡靺鞨的故地。
713年,粟末靺鞨首领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政权,民族主要以靺鞨和高丽人组成,主要控制区域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东北和现在俄罗斯领土的一部分。自称?震国王?(又称振国王),唐玄宗册封他为?渤海郡王?,另封忽汗州都督,从此开始,建立的政权才以?渤海?为国家的称呼。
渤海国受唐朝的羁縻政策,归附于大唐,自己的安全获得保障,也缓解了大唐东北方向的安全。
安之之乱中的渤海国。
安史之乱爆发时,渤海国的国主是大钦茂,他采取的政策是不参与,并将国都由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县)迁往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渤海镇)(755年),远离安史之乱的作战区域。
从当时的军队实力来看,不管是大唐还是安史之乱的叛军,渤海国都惹不起。那个时期渤海国有民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2000里,民族有靺鞨、高丽、汉、契丹、奚、突厥等,是一个多民族混杂的政权,综合实力比较弱。
安史之乱时,渤海郡王大钦茂远离战事,发展内政,派人出使日本,主要开展贸易合作,在山东半岛和大唐进行贸易往来。
762年,安史之乱平息。唐代宗对安史之乱中渤海国的表现十分满意,下诏将渤海这一政权提升为?国?的级别,渤海国这一名称由此而来。大钦茂也晋升为渤海国国王,在原来的封官基础之上加封检校太尉,766年,加封他为司空兼太尉,位列唐朝的三公。(渤海上京龙泉府复原图,现在黑龙江宁安渤海镇存有遗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5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