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乞活军,历史上唯一靠乞讨而活的军队

众妙之门 2023-06-23 07:26:57

乞活军,历史上唯一靠乞讨而活的军队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乞活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到历史上的有名的军队,大家可能一下子就能想起很多,比如帮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秦国军队,比如成吉思汗带领的横扫欧洲大陆的蒙古铁蹄军,比如推翻清朝政府的太平军,还有岳家军、戚家军等等,这些军队在当时的乱世中打响了名号,让后世人永难忘怀。

不过,中国历史上还有一支军队,世人对他们了解不多,但他们的存在却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一定的轰动。这支军队乞活军。

这支军队没有推翻朝廷的志向,也没有占山为王的霸气,他们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一件事,就是活着。

乞活军的组成人员十分复杂,当然其中最少不了的就是流民了,在一个地方找不到吃的,只好到别的富裕一些的地方去,当然,流民最多的时代必定是战乱之时,因为社会的不安定,使得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里,既要提防外敌的入侵,还要面对乱世的暴民、强盗和官匪,被逼无奈只好迁往他处,而一些没落的贵族世家成员也沦落其中,这支乞活军的首领便是晋东瀛公(司马)腾领导

公元304年,社会动荡不安,中原正处于分崩离析的混乱状态,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想占山为王,晋东瀛公(司马)腾领导也如此。

就在这一年,刘渊在左国城自立为王了,当时还任并州刺史的司马腾派兵去讨伐,没想到派出的人马大败而回,司马腾内心非常惊惧,他没料到刘渊的实力如此强劲,当时恰好并州也遭遇了饥荒,司马腾干脆把并州的平民百姓都迁往山东乞食。

两万多的队伍自然声势浩大,在乞食的路上,一些强壮的男人一方面要照顾妻儿和老弱病残,一面乞讨生活,因为人多难以管理,这支队伍甚至有了领头羊,在司马腾的大将田禋、李恽、薄盛三人的带领下组织成了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就是乞活军。

乞活军最早期的矛盾就是生存与饥饿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吃上饭,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不断,河里的水都干旱没了,地里的庄稼也遭遇了大蝗灾,使得人们颗粒无收,饿死的人不计其数,百里内还活着的人屈指可数,甚至都已经出现了吃人肉的现象!

乞活军在各路枭雄的面前小心翼翼,一方面要掠夺粮食,一方面要提防被人掠夺,他们在农忙的时候就结堡自固,耕种庄稼,农闲时就参与中原混战以获得粮食。为了能活下去,这支乞活军也曾依附过许多有实力的人,其中甚至还有胡人。

不过这支乞活军也作出过巨大的战绩,在对抗胡人的战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有一个才华出众的人叫冉闵,此人勇猛无比,在乞活军首领李农的帮助下打败胡人石冲、杀了石尊等人,躲过许多次的暗算。

公元350年,冉闵自立为帝,下令捕杀胡人石虎的后人,一时间胡人大量被杀害,人数达二十万之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汉人觉得终是扬眉吐气了一次,冉闵的这场胜利,令乞活军们信心大增,跟着他南征北战,强大的战斗力往往能让他们以少胜多。

不过在公元352年的时候,冉闵兵败被杀,被慕容氏称雄、氐族苻氏入主中原,乞活军仍靠着自己的力量与胡人对抗。不过可惜的是乞活军一直没有才华卓著的首领带领,所以在历次的战争中,大多都败多胜少,损失惨重,他们虽活得艰难,但只要一有机会依然会报效国家。

谁能告诉我一些历史上五胡乱华冉闵的事迹

冉闵:民族英雄还是变态屠夫?

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致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他?捧杀还是棒杀?

变态屠夫

冉闵,一个已经被骂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人物.他死后被灭他的胡人建立的胡朝史学家狠狠的痛骂了一翻,三百年后,晋书以五胡十六国到北朝时的史学家写的史料,作了晋书,自然对这个屠夫评价不高.

五胡乱华时期,先后有十多个民族迁出中原和关中,其中的七个民族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当时中国北方大乱,胡人有五六百万左右,汉人六七百万.

本来汉人与当时的入胡族人数相当,大家彼此学习.各胡向往中国文化,汉人也向胡人学习放牧,文化上已彼此在逐步同化.

可是后来汉人里出了一个屠夫-----冉闵!反对民族溶合,要求各胡“各还本土“(这个变态想把已经在中原地区安家的胡人赶走,叫人家离开,返回各自的“老窝“去).

冉闵出身于当时名震天下的乞活义军,可能因为他父辈亲友尽死于五胡入侵的缘胡.其人举世无亲,极端仇视胡人.此人后来最喜欢干的就是对胡人搞屠杀.

这个屠夫倒很能打仗,晋史称他:身长八尺,善谋策,骁猛多力,攻战无前。他每战冲锋在最前面,砍杀胡军猛将悍兵三四百人不等.(虽然这个屠胡作战很勇猛,后来在中原建立了冉魏帝国,但最后被南下的二十万鲜铁骑灭了.)

乞活军当时已归顺后赵,冉闵参与了石虎攻打鲜卑和西羌及平服凶奴余部的战争,建立了军功.在石虎后期,利用手中军权,将后赵帝国的粮食散发给汉族饥民,收买人心.石虎死后,靠四十万汉人尸肯修建起来的后赵皇宫发生不明原因的火灾(襄国宫殿倒时明确史料为冉闵所炼烧死),大火烧了一个多月.冉闵借此机会,放出石虎从全国各地的抢掠十万汉族妇女,很多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将之许自已的部下与高力汉族卫士,收卖人心.

冉闵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后赵(羯族所建立)后,利用当时汉人对胡人的刻骨仇恨,一次次煽动胡汉纷争,弄的天下大乱,数百万胡人在他发起的战争中死于非命,汉人死者亦不计其数.他发布了臭名昭著的<杀胡令>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汉族主义暴发的<讨胡檄文>(不过具体内容没有保留下来,因为取代他的是新建立的胡朝,自然不会保留他历数胡人罪状的文章),冉闵当时致书北主各地,号如汉人起来屠杀胡人.

公元349年五月,冉闵扶立傀儡石遵,使其“杀世自立”。石冲闻之,帅戍守幽州的兵士合兵十余万胡军南下,被冉闵等歼灭于平棘,冉闵俘杀了石冲,为消灭胡人的有生力量,冉闵坑杀被俘降军三万余人;冉闵要求石遵“正式”让位予他(类似于汉魏晋之间的惮让),石遵当然不原将祖宗的基业让出;

公元349年十一月,冉闵杀石遵,胡族势力激烈反抗,冉闵尽杀胡人十余万,中原大乱。(《晋书》志第三)。同一时间,冉闵改后赵国号为卫,易姓李,立傀儡皇帝石鉴,以图挟天子令诸候(后赵全国当时到处都是手控重兵的胡将,可惜此举并不见效)。关中的赵乐平王石苞自关中率大军东讨冉闵,后被冉闵杀;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夜受石鉴书诛闵,亦被杀;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参与诛杀冉闵,也被冉闵所杀;姚弋仲、蒲洪等连兵,移檄中外,号召天下胡人杀掉冉闵.....

冉闵看到各地的胡将都不听命于他,与之为敌,石鉴背后计划除去他(石鉴被闵杀时在位一百零三日)。冉闵攻斩了石鉴叫来杀的的孙伏都三千羯士等人,纵兵屠杀,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冉闵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和“近日孙、刘构逆,支党伏诛,良善一无预也。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结果方圆百里的汉人都跑了过来,胡人全部离去。冉闵看到胡人终究不听命于已,亲自带兵在邺城周围屠杀胡羯二十几万人。

冉闵还下达<杀胡令>外,致书各地号召北方汉人起来屠杀胡人。于是,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迁入中原的五胡六夷死者不计其数,很多汉人也被误杀,特别是山西南部的血腥报得中,很多长的像姜氐的汉人也被当作胡人杀死.

冉闵立国三年,没有一个月不与众胡联军大战,死者不计其数.有史可查的冉闵杀人记录有:冉闵攻打胡酋张贺度,斩二万八千首级;斩凶奴刘显带的胡羯军三万余级等。

冉闵以武力方式变态的要求各胡退出中原,各还本土,路上相互杀掠,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十止二三,造成数百万人死于途中.

民族英雄

西晋灭亡后的317年北方汉族人口总数不到1000万。

以下是各族当时的分布情况:

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

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

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丁零人十五万,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

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上交的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

甘肃东部一带为鲜卑、羌、氐族。汉人约占五分之二;

宁夏、内蒙古则基本上是鲜卑人天下,人数操过120万;

辽西鲜卑人汉人各占一半,各20到30万;

辽东汉人100万左右,高丽人50万;

河西走廊-敦煌-新缰天山以南一带多是中原流亡的汉族和当地汉族,人数二百万,在以后的汉人的大反击中大量回迁中原。

冉闵起义成功后,河北南部,山西,河南,山东四省的匈奴、羯、鲜卑、羌、氐人在冉闵组织的汉人的大反击中被全部树清.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杀的白奴(凶奴分化为白奴和黄奴,黄奴自称夏后依,白奴被冉闵和各路山西义军杀绝)多达六十万之多,其中四十万被闵闵正规军杀绝。两次屠羯达三十二万之众,羯族从此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冉闵是五胡乱华时中原地区汉人起义首领之一,后被推为国主。当时有羯胡在河北暴孽,残害汉民,先有驱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后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又有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汉儿冉闵立誓扫中原,恢复中华河山,一朝得机起兵,旦夕间尽灭羯胡。后又以扫清中原为号召,扬言要六胡退出中土,否则将其统统杀绝。这就是有名的杀胡令。北方各地汉人群起响应,各胡深惧其下场将如同羯族与白奴人,而遭到群胡连番围攻:

(1)其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于邺城以一二千刚组织的汉骑将远至而来的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

(7)七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经过数场战争下来,冉闵手下的汉军越打越少,却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五胡中的四胡在种族仇杀中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统治今天外蒙内蒙和中国北部的鲜卑却进入极盛时期。 这个时后东晋王朝却打着正统的身份要到北方接受失地,乘冉闵与众胡大战时“接收”山东河南二省,又图河北和山西.使的冉闵大努,而一努之下,在部将的拥护下作出了称帝的主张。冉闵举大事有一半靠的是李农,一位深受汉人义军----乞活军爱戴的将领。然而冉闵在称帝后却因有人告其谋反杀了他。而使的几万乞活军分离出了冉闵的军队。关中有汉人武装不下五万人筑垒自守,对抗胡人,等待冉闵大军到来。辽东也有约十万汉人武装响应。冉闵都没能任用合适的人去加以联络。却在这时称帝,不仅没得到东晋王朝的支持,反而使的东晋王朝与鲜卑人对他来了个南北夹击。

冉闵建立的国家史称冉魏,冉魏后期,汉族流民从各地拥入邺城及其附近,加上长年征战.农业生产欠收,城中粮食供应不足。冉闵将城中粮草分发给白姓后,带领一万兵(大部份是步兵)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粮。原住在蒙中高原的现屯兵边界的鲜卑人得到这一消息,急调二十万鲜卑骑兵南下,想座收渔人之利的消灭因刚扫清中原而元气未复的冉魏政权。冉闵对鲜卑兵的行动却浑然不知,后被鲜卑人的十四万先头骑兵部队在常山包围冉军,却给个个奋勇的冉军再加上天神下凡般的大将冉闵打得十战十败!!要不是最后想出了拐子马铁浮图的阴险鬼计。

与鲜卑人的廉台决战中,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其后拒降被鲜卑王慕容俊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直至于十二月。慕容俊惧之,祭祀冉闵,追谥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即大雪过膝(晋史有载,绝非道听途说,活着可怕,死也也可怕,呵呵!)

冉闵战死了,河北山西二省被鲜卑占据。但冉英雄收复的河南,山东二地民众向南归复南朝汉人.这使的当时北伐每每失败的南朝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光复了河南,山东二地.这是祖逊北伐后南朝政府第二次控制这一地区.比祖逊收复的还多!(可惜东晋没有保有多久,就被鲜卑人夺去,鲜卑军队一直打到长江边,因为无船过江,东晋才又苟安了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冉闵爱民如子,从异族豪强和统治者哪解放二十多万汉人妇女,并帮自已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当冉闵放羯人石虎强抢的六七万汉族少女回家时,她们中的大多数却没有走。因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魏灭亡时,恶运又一次降临她们的头上。

另一方面冉闵爱民如子,从异族豪强和统治者哪解放二十多万汉人妇女,并帮自已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当冉闵放羯人石虎强抢的六七万汉族少女回家时,她们中的大多数却没有走。因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魏灭亡时,恶运又一次降临她们的头上。在冉闵被擒杀,鲜卑南下她们尽给残忍的充作了军粮。

200分求<一个中国古代故事>还可追加分

黄帝打败炎帝之后,许多诸侯都想拥戴他当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孙不甘心向黄帝臣服,几次三番挑起战争,尤以蚩尤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孙子。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用石头铁块当饭吃。蚩尤原来臣属于黄帝,可是炎帝战败后,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他们把这些铜制成了剑、矛、戟、盾等兵器,军威大振,便起野心要为炎帝报仇了。蚩尤联合了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的人,气势汹汹地来向黄帝挑战。

黄帝生性爱民,不想战伐,一直想劝蚩尤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劝告,屡犯边界。黄帝不得已,叹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养虎为患了。现在他不行仁义,一味侵犯,我只有惩罚不义!”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

黄帝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能飞,能从口中喷水,它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刹那间,大水汹涌,波涛直向蚩尤冲去。蚩尤忙命风伯雨师上阵。风伯和雨师,一个刮起满天狂风,一个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过来两人又施出神威,刮风下雨,把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应龙只会喷水,不会收水,结果,黄帝大败而归。

不久,黄帝重整军队,重振军威,再次与蚩尤对阵。黄帝一马当先,领兵冲入蚩尤阵中。蚩尤这次施展法术,喷烟吐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黄帝的军队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敌人,被围困在烟雾中,杀不出重围。就在这危急关头,黄帝灵机一动,猛然抬头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指南车,认定了一个方向,黄帝这才带领军队冲出了重围。

这样,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黄帝心中非常焦虑不安。这一天,黄帝苦苦思索打败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觉昏然睡去,梦见九天玄女交给他一部兵书,说:“带回去把兵符熟记在心,战必克敌!”,说罢,飘然而去。黄帝醒后,发现手中果真有一本《阳符经》。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画着几个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后。”黄帝顿然悟解,于是按照玄女兵法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成为一千八百阵,名叫“天一遁甲”阵。黄帝演练熟悉,重新率兵与蚩尤决战。

为了振奋军威,黄帝决定用军鼓来鼓舞士气。他打听到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着一头慢兽,叫“夔”,它吼叫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黄帝派人把夔捉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声音震天响。黄帝又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传说这夔牛鼓一敲,能震响五百里,连敲几下,能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军威大振。

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特意召来女儿女魃助战。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平时住在遥远的昆仑山上。

黄帝布好阵容,再次跟蚩尤决战。两军对阵,黄帝下令擂起战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响,声音震天动地。黄帝的兵听到鼓声勇气倍增;蚩尤的兵听见鼓声丧魂失魄。蚩尤看见自己要败,便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杀上前来。两军杀在一起,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

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他也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很紧急。这时,女魃上阵了,她施起神施,刹那间从她身上放射出滚滚的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黄帝率军追上前去,大杀一阵,蚩尤大败而逃。

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以铁石为饭,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时,黄帝灵感突现,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劲连擂九下,这一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被黄帝捉住了。黄帝命人给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杀了。害怕他死后还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两个地方。蚩尤死之后,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来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那每一片枫叶,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迹。

黄帝打败蚩尤后,诸侯都尊奉他为天子,这就是轩辕(黄帝的名字)黄帝。轩辕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讨胡檄文

诸胡逆乱中原 已数十年 今我诛之 若能共讨者 可遣军来也 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 杀我百姓 夺我祖庙 今特此讨伐 犯我大汉者死 杀我大汉子民者死 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 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 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 特以此兆告天下

公元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凶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爷爷等亲人都没于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冉瞻(按现在的标准还是一个孩子),冉瞻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英勇战斗。公元310年,石勒(此时还是前赵的大将)攻打河内,勒见两军阵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长而勇悍,精于骑射,阵前临矢石不顾。勒赞曰:“此儿壮健可嘉!”冉瞻众寡不敌,被俘。石勒徒冉瞻及其部众于兰陵郡。327年,冉瞻在和凶奴前赵的战斗中被斩于阵前。冉瞻之子就是后来的冉闵。冉闵除继承了父亲的英勇外,还善于使用智谋。
公元338年,少年冉闵首次出场,在昌黎大战,史载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冉闵成名,被石虎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后赵镜内有内迁的丁零,乌恒,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冉闵在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斗中缕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
公元350年冉闵(ran min)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冉闵威震中原。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六战于邺城以两千汉骑将远至而来的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几番大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三族,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骑兵。还有数万后续部队)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战斗经过本文从略),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机械地和敌人拼命,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呼!”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正史记载,决非杜撰)作者语:冉闵壮志未酬,天地为之大恸,可惜上天既然体恤冉闵的用心,为何不干脆赐他胜利的结局。为何还要让他的冤屈千年不得昭雪,受尽同胞的谩骂。苍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时冉闵的英雄事迹才能在世间广为流传。传说人死前所想的人和事一定是生命中最记挂的,那我想冉闵在钢刀滑过颈项的一瞬,想到的应该会是兰灵吧,一生的战功显赫,拜将称王,皆似过眼云烟,唯有心间曾令感动的一抹亮色才是永恒。
冉闵就义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悲天呼地。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由于冉闵的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自杀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的几百年的的鲜卑北魏的史学家把冉闵大骂一顿。在史书上没有几个人为冉闵正义直言。而后代又缺乏资料.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某些太监史学家片面强调冉闵的杀胡。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原因。想想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相攻。可见冉闵当时的政策是顺应民意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意愿。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并不是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不可调和。那些穿者兽皮。吃着生肉的野蛮部落。哪里懂得礼仪廉耻。生命的价值。入侵印度的蛮族部落把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的趋势。印度的种姓制度大家都知道吧。21世纪的今天还生活在印度社会低层的贱民。就是那些几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国人。冉闵天王招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华子民纷纷响应。汉军威武!!汉军威武!!大小胡寇四散而溃!九州大地终复炎黄本色。我族方才免于重捣古印度人之悲剧。
在火焰塔以及满清人所写的正史和小说里。都有许多对冉闵的污蔑。比如说冉闵被胡人收做义子。但是在南朝的史书从来没有记载。我们只能通过被人篡改的史料来一窥这位1700年前的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岳飞。文天祥。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人物。但是冉闵却被埋没于浩瀚史书中。冉闵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拯救了危在旦夕的中华文明。不惜自己的声誉背负了2000年的骂名。为我们这些后代夺回了生存空间。冉闵的武功决不亚于岳飞!!冉闵的功绩与日月同辉!!冉闵是公元四世纪的东亚明星。是人民心中的唯一希望。人们都说冉闵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转世来拯救汉人的英雄。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关中80万汉族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投奔冉闵就是明证。

踏白军,岳家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

岳家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等十二军 岳家军的十多万大军又由12支大军组成:

1、背嵬军: 背嵬军是岳家军主力中的主力。在南宋初年的各路驻屯大军中,唯有岳家军和韩家军有背嵬军的编制。“背嵬军”这个名称最先被韩家军使用。韩世忠在绍兴二年(1132)设立背嵬军作为自己的亲军。岳家军背嵬军的编制是仿照韩家军编制而来。 “背嵬”一词是党项西夏语的音译,也有的史籍上写成“背峞”。“峞”有酒瓶之意,大将的酒瓶必然是由亲信士卒背负,因此,背嵬军便引申为大将的亲军之意。背嵬士卒的选拔是极其严格的:军中进行军士技能比武的时候,将胜出的士卒登记在册。一旦旗头和押队一类的低级军官阵亡,则迅速以这些优秀士兵补充进去。这些被登记了的勇卒之间也会经过多次选拔并决出优胜者来,一旦各级将官有伤亡需要补缺,则再从这些优胜者中进行选拔。这些人都有可能进入背嵬军。但凡进入背嵬军编制的士卒便享受到与岳家军各级统制相同的尊重,犒赏也异常丰厚。 因此,这支背嵬军颇具有战斗力,每每战事胶着之时,岳家军必定投入背嵬军打开局面,每仗必胜。 背嵬军战斗力强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背嵬军中编有8000人的一支精锐骑兵部队。我们都知道南宋初年战马紧张,南宋各支驻屯大军并不能组建有效的骑兵部队与北方敌人做野战拼杀。前文我们交待过岳飞大军在剿灭曹成时得到过广西经略安抚司战马的支持,但是战马紧缺仍旧是阻扰岳飞组建骑兵集团的最主要问题。 岳飞利用与金齐联军交战的机会,获得大量战马并组建了南宋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马军。岳飞也成为南宋历史上第一个能够大规模以骑兵发起集团野战的将领。背嵬军八千骑兵的意义便在于此。 当然,八千骑兵之外,背嵬军还有步兵。因此,步兵骑兵相加,背嵬军大约有兵员一万五六千,甚至更多。 背嵬军作为岳飞亲军通常由岳飞直接指挥。但是,在不同时期,背嵬军也有专门的统制官,限于史料的局限,我们无法得知各个时期背嵬军的统制分别是何人。岳飞冤杀前后,背嵬军统制是傅选。 2、前军: 前军统制张宪是岳家军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他追随岳飞多年。在绍兴五年镇压杨幺结束以后,他成为岳飞的左右手。他也是岳飞冤案中最先遇害的两名将领之一。另一位是岳飞长子岳云。 前军副统制王俊。按照秦桧意图诬告岳飞的第一人,便是王俊。王俊在军中有颇无人缘,从并入岳家军之后便没多少战功,因而无法因功升迁。但是王俊很会打小报告。岳家军中,王俊是难得一大恶人。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前军统制的张宪对王俊很是不满,两者关系不好。王俊在诬告岳飞之时,也将张宪顺手捎带上了。 3、右军: 右军是岳家军组建比较早的部队。右军的前身是岳飞在江淮宣抚司任统制之时,他的战友扈成所统辖的旧部。岳飞、刘经南下广德军后,扈成与他们分道扬镳而最终被戚方杀害。扈成手下统领庞荣在岳家军驻屯宜兴时期归入了岳家军的战斗序列。庞荣担任右军统制。 4、中军: 中军统制王贵,副统制郝晸。王贵与张宪一样,加入岳家军时间较早。钱彩在《说岳全传》中介绍王贵是岳飞儿时的伙伴,也是岳飞恩人王员外的孩子。这都是与历史不太符合的。王贵与张宪一样,成为岳飞的左膀右臂。他的级别较高于张宪。岳飞遇难时,王贵被秦桧抓住把柄,只有参与到秦桧集团中来。郝晸与王俊同一时期并入岳家军,都是岳家军中最不坚定者。郝晸为人颇嗜杀,颇好财。岳飞遇难之后,朝廷调换了包括王贵在内的大多数统制,唯有王俊、郝晸、傅选等人没有变动。这也说明了郝晸为人如何。 5、左军:左军统制牛皋。牛皋颇好饮酒,或有酗酒之嫌。牛皋也是战功卓著的将领,这在前文也做过介绍。他本人身有污点,因为短暂投靠过伪齐。 6、后军:后军统制王经。 7、踏白军:“踏白”在宋语中表示侦察之意。大军以“踏白”命名只是取其名称,而并不取其本意。踏白军统制董先。董先与牛皋一样,都是绍兴三年北伐的推动者,兵败后并入岳家军。 有史以来最精锐强悍的军队是哪一支 岳飞的军队吧,岳家军中的精锐:背嵬军。

背嵬军由于战功卓著,位列中国古代五大精锐部队之一。岳飞组织抗金战斗之初,苦于南方不产良马,因而无法组建骑兵部队与金兀术对抗。后在牛皋和杨再兴的两次针对伪齐军的奇袭成功后,获得战马一万五千余匹,这批战马为岳飞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奠定了基础,先后拥有了踏白军、游奕军和背嵬军三支骑兵部队。而其中背嵬军因战斗力最强而名垂史册。 《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岳飞的岳家军鼎盛时期约有十万人,可分为: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等十二军。其中背嵬军骑兵8000,步兵亦有数万。 在绍十年与金军在颍昌、郾城的一系列战斗中,背嵬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郾城一战,岳飞的背嵬军先以步兵大破金军精锐“拐子马”,再以极少的精锐骑兵猛冲敌阵,终于大败兀术的精骑一万五千及步军十万,兀术叹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岳飞的奏折称:“杀死贼兵满野”。 兀术不甘心失败,集结三万骑兵以及十万步兵再攻颍昌,岳云以背嵬军骑兵八百挺前决战,再次大破兀术的金军精骑,直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部队随后跟进,“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 在朱仙镇,岳飞以500背嵬精兵大破十余万金军。 望采纳。 哪位高手考证一下史书上所说的“背嵬军”究竟是怎么回 “背嵬军”是南宋岳飞统领的一支精锐骑兵部队,战功卓著。岳飞组织抗金战斗之初,苦于南方不产良马,因而无法组建骑兵部队与金兀术对抗。后在牛皋和杨再兴的两次针对伪齐军的奇袭成功后,获得战马一万五千余匹,这批战马为岳飞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奠定了基础,先后拥有了踏白军、游奕军和背嵬军三支骑兵部队。而其中背嵬军因战斗力最强而名垂史册。

“背嵬军”名称的理解颇多:嵬,山高大的样子。诗经唱: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一说是大将帐前的骁勇人。一说嵬本指酒瓶,将帅的酒瓶必亲信拿,故喻为亲信。一说是皮牌。 背嵬军作为岳飞的亲兵卫队,步兵由岳云统制,骑兵由王刚统制。两支部队由岳云统一节制。骑兵背嵬主要装备有长、短刀,约十支短弩 ,二十支硬弓弓箭围盔,铁叶片革甲。背嵬军战术多变,常常分成多个独立的战斗小组,紧密配合。与敌人作战时,往往在距离敌人一百余步时就由七八人放箭,七八人用短弩射马,然后长刀对劈,迅速冲锋,集结,再冲锋,从而大量杀伤敌兵。 中国历史上的精锐军队有哪些 我是学历史系的,根据我的专业知识我所知道的有一些,不过军队没有具体命名:

秦始皇的军队,这支军队能征善战,在当时秦国军功制度的 *** 下,军人个个都希望在战场立功,求战欲望十分强烈,灭六国,南征越南,北击匈奴,几乎战无不胜,可惜在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驾崩后,其继承人甘于逸乐没再注重军队建设,曾经强大一时的大秦军队很快不复存在。 西汉时期的军队,西汉时期很注重军队建设,加之当时朝廷内部比较团结,当权者比较英明,国内生产发展稳定上升,因此有足够的军饷供养以及训练一批战斗力极强的能征惯战之师,此时中国领土的扩张与此军分不开,向西使西域诸国臣服,向北将匈奴人赶出漠北(匈奴此时分裂,南匈奴归附西汉,北匈奴迫于西汉的军事威胁而西迁) 唐太宗李世民的军队,唐朝经济蓬勃发展,统治者是鲜卑族中汉化的一支,但是其尚武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因此唐朝藩镇林力,军队数量跟质量堪称当时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也使得唐朝的扩张达到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高峰,周边各国无不对中国俯首称臣,李世民也被称为“天可汗” 蒙古帝国到元朝忽必烈时期的军队,这支完全由蒙古人组成的军队号称虎狼之师也毫不为过,比起秦始皇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好战性要更胜一筹,达到是嗜血成性的地步,蒙古游牧民族,种植业尚不发达,游牧业占主导,因此人善骑射,这强大的蒙古骑兵建立的原始基础,加之游牧民族民风强悍,好战,因此养成掠夺的天性,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后,军队得到整编,数量,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继承了好战掠夺的传统,由此便有了后来的蒙古军横扫亚欧大陆,所到之处几乎是鸡犬不留。不过这种以军事征服建立的庞大帝国根本没有稳固的政治经济基础,也不得民心,因此很快瓦解,并衰落。 御林军之类的军队名称 古代中国有名的军队:

战国有齐技击、魏武卒、秦锐士(齐技击是指齐国军队的单兵格斗技能很强,但是遇上团队意识很强的魏武卒方阵就打不过,而魏武卒又打不过不要命的秦锐士)。 西汉有羽林军(取国之羽翼、如林之盛的意思,其前身是建章宫卫队)、孤儿军(由对匈奴作战中阵亡将士的遗孤组成)。 东汉有虎贲军(即原来的期门卫)。 三国时有董卓的飞熊军、西凉铁骑,吕布手下高顺的陷阵营、曹操的虎豹骑( *** 为突骑兵,装备骑矛大刀,豹骑为游骑兵,主要装备弓箭),刘备的白耳兵等。 南北朝时有东晋的北府兵(由逃亡南方的北方 *** 组成,战乱年代能逃跑成功生存下来的人都是精锐勇士),陈庆之的白袍军等。 隋朝有骁果卫。 唐朝有玄甲军(玄即黑色,身着黑甲的军队,是李世民的亲兵部队)。 五代十国时最有名的当属乞活军,顾名思义,这是一支在乱世中求生存的难民组成的军队,为了活命作战很勇敢,其他的还有李克用的黑鸦军(也是身穿黑甲如大群乌鸦一样压过来,因此得名),杨行密的黑云都(这个都是编制单位,相当于今天的营、团)。 北宋时当属上四军名气最大:捧日军(原后唐捧日都)、天武军(原控鹤军)、龙卫军(原龙捷军)、虎卫军(原虎捷军),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没有之一),下克上、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情况年年都有,皇帝、军头换了一个又一个,官员和军队编制、名称都不用换…… 所以北宋的军队番号能追溯到上百年前,可谓是历史悠久… 另外辽国有 *** 组成的怨军,契丹、奚人精锐组成的远探拦子马(远到什么程度?比如说辽军大部队还在南京,这只斥候军队就已经在上海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西夏平夏部的铁鹞子(党项人)、横山番的步跋子(吐番人)、泼喜军( *** )。 至于南宋,最有名的当属岳飞、韩世忠手下的背嵬军(嵬为大山,背嵬意为力大、勇敢之士),踏白军(侦察兵)等。 金国方面则有铁浮屠(东亚历史上重/突骑兵之最)、拐子马。 明朝实行卫所兵制(就是今天的生产建设兵团),所以早中期并没有有名的军队番号,后期则有神机营(世界第一支纯火枪部队)、戚家军、关宁铁骑、李成梁的八千义儿军。 清朝是统一的八旗军制,军中精锐是红、白摆牙喇,即红甲兵、白甲兵,为军队中的什夫长、百夫长,可惜好景不长,入关二十年即腐化堕落了。 御林军,字面意思是皇家园林的禁卫部队,也叫禁卫军,西方一般叫近卫军,其实都是皇帝或者国王的侍卫部队,中国古代帝王的侍卫部队一般不只一支(防止任何一只叛乱),所以御林军只是侍卫部队的统称,如唐朝有左右羽林卫、左右千牛卫,宋朝有班直,明朝有神机营和锦衣卫亲军等。 水军(5)岳家(3)

历史上哪支凶悍的“乞活军”,其实是杂牌中的杂牌?

特种部队,号称是军队中的精锐,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其作用更是尤为突出。在古代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支极为凶悍的部队,号称“史上最嗜血部队”,原来这支部队只是乌合之众。

翻开华夏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而在大大小小的征战中,同时涌现出了很多实力强悍的军队。战国时期,秦国在虎狼之师中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了号称“秦之锐士”的特种部队,其战功卓越,为秦始皇扫平了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南宋时期的岳家军,在与金军铁骑多次交锋下,取得了辉煌战绩,让金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是南宋时期唯一一支能拿得出手的骑兵精锐。到了明代时,倭寇屡次侵犯海疆,戚继光在浙江等地招募乡勇组成了戚家军,将倭寇打的狼狈逃窜,从此声名大振,戚家军号称是“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这些“特种部队”都曾经有过辉煌的战绩,不但在史书中都曾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还有大量的事迹、兵法和文物传世,给予后人以保家卫国的指引,以及战争理论的启迪。可是,同样都是恐怖的战争机器,有一支特种部队除了“杀胡”之外,却没有留下任何有意义的战绩,这支部队便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乞活军”。在经过八王之乱后,西晋政权也土崩瓦解,各地胡人纷纷趁乱进入中原,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由于社会动荡常年战乱,百姓们流离失所、寝食无着,成为了流民,而“乞活军”正是由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民组成的。“乞活军”的战斗力极为可怕,在乱世之中,为了能让自己生存下去,每个“乞活军”士兵在战场上都是殊死相搏,从来没有因为恐惧而退却之人,因为他们知道“冲杀尚有生存希望,退却只有死路一条”。在这种高度求生的欲望面前,“乞活军”表现出了人性最可怕的一面,在为冉魏政权服役时,他们的虎狼之势让敌方锐不可当,第1次战斗就以骑兵3000夜袭匈奴营地,斩首匈奴3万余人。

而当胡人联军纠集30万人复仇时,4万乞活军迎面而上,奋勇拼杀中将其打得大败,至此,“乞活军”成了胡人心目中的“索命军”。在小编看来,“乞活军”就是一伙“乌合之众”,这也注定了它最后默默无闻的命运。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乞活军”的成立目的是“乞活”,这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一支为活着而战斗的军队,注定就是一只最低起点的军队,也是一只马尾巴栓豆腐,注定提不起来的军队。

小编甚至觉得“乞活军”虽然都是虎狼之师,却是同时代穿着最破,食物最差的“特种部队”。为何?这就是将领的有意为之。比起历代军队的建立,大秦锐士有统一六国的雄心,岳家军有驱除鞑虏的政治口号,戚家军也有着对倭寇的怒火,而“乞活军”并没有任何一样的目标,就连宗教信仰都没有一个,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活着。如果将领们让“乞活军”有了太多的生存资本,这反倒是消磨了军队的锐气,故此,必须让其时刻保持着紧绷的神经,只有让威胁生命的利剑,时刻悬在他们的头上,才能激发出“乞活军”最原始的求生本能。 “乞活军”的本质就已经决定了它的命运,这些人没有崇高的追求和信仰,他们没有家,没有财产,没有亲人和子女,除了活着,他们更不会对任何事物感兴趣,相比于其他军队流传后世的“军中文化”,乞活军正如他们的名字一样:“活着,卑微的活着才是最大的追求!”。

历史的灯盏悬挂太高,照不见卑微的生命,卑微的人没有太大的理想,很容易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一旦纷乱过去,世道太平,人不需要再去拼命,就可以活下去的时候,“乞活军”立刻分崩离析,成为了过眼云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3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