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被贬黄州,途中遇雨,写下人生最旷达的一首词,常人难及!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人生最孤独的一首词,开篇就是千古名句!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除了散文上的成就,苏轼在诗、词、书、画等方面也得很高成就;诗歌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才华横溢如此的苏轼,仕途却并不顺利,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差点要了他的性命,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最终,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於 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苏轼传》)”
古人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处于人生低谷的东坡居士,却焕发了创作激情,苏轼被贬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从而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苏东坡贬居黄州期间,除了咏诵赤壁,还写了不少寄景抒情之作。其中有抒发内心孤独的词作,最为经典的便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堪称是苏轼人生最孤独的一首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的开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就是千古名句,它不仅营造出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表现出了苏轼内心的孤独感。苏轼在这首词中借“幽人”、“孤鸿”两种意象托物寓怀,既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又表达了他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除了抒发内心孤独之外,苏东坡居留黄州期间,思想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世事看穿,洒脱度日,因而也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样心意旷达的好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作者还附了则小序:“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春,是苏轼被贬为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三月七日,苏东坡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词的上片写的是春雨骤至时词人的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下片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雨过天晴,春风虽冷,却吹去了酒意,斜阳西照,仿佛旧友笑脸相迎。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句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人生哲理意味,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难怪,晚清词人郑文焯评价东坡的《定风波》一词时说:“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苏轼被贬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一、被贬黄州(1079年—1084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因乌台诗案,苏轼不仅锒铛入狱,出狱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二、再贬杭州、颍州(1089年—1091年)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称制,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被贬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三、三贬惠州、儋州(1094年—1100年)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六月,贬为宁远军副节度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扩展资料
造成苏轼人生转折的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就是说自己年老,不能和朝廷里新提拔的年轻人比,而在那段时间,朝廷里新提拔的都是王安石的人,那意思是说我不和王安石的人一起玩,不同流合污的意思;另外一句话是生事,生事就是瞎折腾的意思,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朝廷里的人都是王安石的人,跟着王安石一起瞎折腾。
这下子被人抓住了把柄,有人就告发苏东坡讽刺朝廷,还有人从苏东坡的诗中找到不少讽刺新法的证据,更加证明苏东坡反对新法!当时的宋神宗正是一心要变法的时候,看见这个刺头这么讽刺新法,勃然大怒,让人赶紧把苏东坡抓来问罪。
但单凭《湖州谢上表》里一两句话是不行的。偏偏凑巧,当时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dǎn)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
马上,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前脚后脚杀到,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从此苏轼心灰意冷。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为何被贬黄州,在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密州为官。因“乌台诗案”,暨苏轼与司马光、王洗、张安道、范缜、黄庭坚、米芾等四十多有呤诗唱和往来,被当朝政客谓之:“讪谤圣,扰朝政”被贬,这是其一。
其次,苏轼为何被贬到黄州?据传苏轼之所以被贬来黄州,还和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王安石是当朝的丞相,两的诗、词、书画在当时堪称大家,名领风。
某,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恰逢王安石有事外出,不在家中,苏轼见王安石书桌放一宣纸,有“昨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两句未写完的咏菊诗。苏轼心想,菊花哪有秋天落瓣的,想必是丞相搞错了,于是他就自作聪明地在王安石未写完的诗后续道:“秋花不比花落,报与诗仔细呤”。 王安石回来看后,心中大为不快,心想你苏轼倚才自傲,目中无,等到苏轼“乌台诗案”被贬,神宗皇帝问王安石苏轼流放何地时,王安石经过深思熟虑后对皇说道,流放到黄州可否?因王安石多次到过黄州,对那里的风土有所了解。黄州地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是个有山有、风景如画的地方。于是神宗皇帝下旨:即刻从牢房放出苏轼,贬黄州团练副使,不得参与政事。
苏轼被贬来黄州后,看到黄州的菊花,果然秋天落瓣,顿感羞愧,更加仰慕王安石渊博的文学修养,丰富的生阅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北宋著名文学家。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北宋嘉裕二年(1057)20岁时中进士,曾就职于密州、湖州知府、部尚书,侍读等官。
苏轼在黄州近五年的谪居生活中,他的诗、词、赋、颇丰,形了他的创作高,其中《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6?1赤壁怀古》、《满庭芳?6?1归去来兮》、《安寺记》、《方山子传》等众多名篇,生动的描述了黄州赤壁的壮丽景和鄂东的风物。
苏轼第一次被贬是因为熙宁变法。
宋神宗上台后让王安石做了宰相,王安石大力推行熙宁变法。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宋朝当时财政困难、民穷兵弱的局面,摆脱落后挨打的境况。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急于求成,对推行变法的官吏过于苛责,导致许多官吏在其中浑水摸鱼,鱼肉百姓。这时的苏轼正在基层做着一个小官,苏轼对百姓的痛楚有了切身的体会,所以对这个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当时的宋神宗着急看到成果,自然不喜苏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事情被御史们看出来了,为了讨好皇帝,御史们无中生有的想陷害苏轼。他们细细的看了苏轼以往的文章和诗词,为苏轼安了些莫须有的罪名。特别是从苏东坡的奏表《湖州谢上表》,还有诗歌《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中,找到了苏东坡一些发牢骚的句子,以讥谤皇帝、攻击新法的罪名,弹劾苏东坡,苏东坡因此入狱,坐了一百多天的牢,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就被贬到了黄州。
其实苏轼本人并没有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仅仅只是为变法提出了些建议,便落得如此下场。苏轼本人和王安石的私交一直不错,他也钦佩王安石的才华和能力,事情做后弄成这样,这能说是苏轼运气不好了。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风纵横恣肆,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在诗方面,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方面,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较工拙?”这样的称赞,怕是只能用在苏轼身上吧。在文章方面,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著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在大家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他在每个方面取得的成就,都值得别人学习一生。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学习苏轼的各种诗文,在各种教材上经常能够看到苏轼文章的身影。苏轼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之大,绝不亚于李白和杜甫。虽然苏轼在历史上的文学成就极高,但是这样一位文采斐然的文人却在政治面前连连败下阵来。苏轼一生因为从政被贬过多次,最后也是死在从被贬之地回来的路上。一代文豪这样死去,是在令人惋惜。苏轼曾在一首诗中总结过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说的就是自己被贬的一生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3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李凤娘死后为什么会被裹尸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