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振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按照明朝祖制,太监不得干政,可后来太监干政却变成了大明朝解不开的魔咒。洪武和永乐皇帝在位时太监是绝无机会把握权柄的,自成祖设立东缉事厂以来,虽然重用太监,却绝没到权势滔天的地步。
情况到了英宗一朝才变得不一样,因为王振出现了,他是明朝最早专权的太监。
王振并非自幼入宫,而是先读书,后有了正当职业,却不想通过仕途坎坷利官近贵。当教书先生时的王振就有一颗进步的心,但他并没把握考取功名,便挥刀自宫来到了紫禁城,如果不是狠人,谁干得出这事。
不过,一个会读书识字的太监实在太招人喜欢了,有了一技之长,王振不用端茶倒水,而是被安排在东宫服侍太子。
那时还是宣宗皇帝当政时期,后宫的宠监叫金英,王振初入宫闱也只能仰人鼻息,但是他可以等待机会。
宣德十年,明宣宗生病去世,英宗成为了帝国的继承者,那时他仅是9岁的孩童,也只得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王振已经变成了英宗的好朋友,时时侍奉在侧,对其言听计从,于是一步步爬上了司礼太监的位置。
在紫禁城里,宦官分属于不同的衙门,总共有24个之多。司礼监则位高权重,也是所有宦官部门中最显赫的,不仅可以掌管朝廷机密奏章,还提督东厂,只有陛下的心腹才能够担当。
王振虽然起步晚,但是进步快,没几年时间就爬上了令人眼红的位置。起初他也有自知之明,毕竟宦官不得干政,朝廷有一群辅政大臣,轮不到他王振越俎代庖,他一方面和太皇太后搞好关系,一方面小心的侍奉自己的主子。
英宗是一个性格非常好的皇帝,他体恤下人,从不轻易责罚,也正因为较好的性格让王振找到了弱点,投其所好。王振做戏做全套,当时辅政大臣当中以三杨为尊,分别是杨傅,杨荣,杨士奇,那时英宗尚年幼,王振经常在几位辅政大臣面前小心提醒主子,不要贪玩,不要荒废学业,如此一来也让三杨非常放心。
英宗在渐渐长大,身边也需要王振这样的心腹可以倾吐一些生活的不快。而王振则利用任何机会煽风点火,为自己抓权柄,他怂恿英宗的发展武备,并且阅兵,借此机会炫耀武力。
王振虽然做得小心,可太皇太后见过大风大浪,宫里的一切自然逃不过眼线。她越发觉得王振别有企图,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因为宦官干政而亡国,而此时英宗尚未长成,王振的影响太大也让太皇太后很不放心,某天在后宫,她当着几位大臣的面令兵士拿下了王振,并斥责他怂恿英宗企图干政。
王振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吓得瑟瑟发抖,几位大臣虽然对王振的作为有所耳闻,但也觉得罪不至死,便纷纷跪下来求情。
英宗听说后也赶来劝说太皇太后不要做得太绝,而此时王振早已经像筛糠一样浑身发抖。太皇太后说,“皇帝年幼,岂知此等宦官自古祸人家国,我看在你们的面上,饶了王振,但是此后不许他干预国政,如有违犯,定斩不饶!”,有了这次敲山震虎,他真消停了一段时间,老实本分起来。
这一苦熬就是好几年,到了正统七年,王振惧怕的太皇太后病逝,而三个位辅政大臣当中的杨荣也在两年前去世,杨士奇因为某些缘由辞去了职务,只剩下杨傅一人却已经老迈,王振大权独揽的时机已到。
遭到了多年的镇压,王振必须好好犒赏自己,他一方面在宫外大兴土木开始修建官邸。另一方面将太祖设在后宫中的铁牌摘下,他开始干涉朝廷用人,凡送来银子阿谀奉承的立即得到高升,自己看不顺眼的则遭到打压。
那几年时间,朝堂的风气大变,王振党羽遍布,而英宗则高坐龙椅对他言听计从非常信任,毕竟满朝文武都说王振的好话,皇帝足不出户又怎么知道他权倾朝野呢?
到了正统十四年,蒙古的瓦剌部落向明朝贡献了马匹,可是王振从中作梗,削减马的价格,结果对方大怒,立即开始劫掠边关,一时间九边告急。
其实王振和瓦剌那几年眉来眼去,双方还做着走私生意,所谓上行下效,王振如此,他手下的宦官也偷偷卖国,例如被派遣前往大同镇守的宦官郭敬命人造了大量武器偷偷地卖给瓦剌,如今真变成了养寇自重。
面对汹涌来袭,王振则是过分的自信军事实力,怂恿英宗御驾亲征,虽然朝臣海奏规劝,可英宗只信王振,礼部尚书在疏奏中说,“如今秋暑末退,天气炎热,旱气末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不甚充足。况且车驾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尽快抵达。其他不测之祸,难保必无。万望皇帝取消亲征之令,另行选将前往征讨。”,英宗驳回。
后来的事史书不绝,几乎人人皆知。那便是大明朝的土木堡之变,一下子损失了20万大军,连英宗也被俘了。不过王振的下场并没好到哪去,当英宗被团团围困时,早对这厮看不顺眼的护卫将军樊忠干脆豁出去了,用铁锤将王振击杀,听说脑浆碎了一地。他死后朝廷诛灭其族,余党也纷纷被株连。
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官员役使的男性,又称“宦官”。他们的人生是悲剧的,身体及精神上都受到了摧残,变成了一个不完整的人,因此他们的心理一般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仇恨和厌恶,这也让太监这个词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都是结党营私、残害忠良、致使国家腐败的恶人。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如此, 历史 上曾有这五个太监成就非凡、名留青史。
1.司马迁
相信很多人对司马迁都很熟悉,对于他的了解都源于《史记》这一 历史 巨作。司马迁曾做过西汉时期的太史令,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因此遭受了腐刑,变成了太监。
但是他依然没有忘记父亲的遗愿,他忍受身体精神上的折磨,著成《史记》一书,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初平四年共三千多年的 历史 ,被大文学家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蔡伦
蔡伦是东 汉时期有名的太监,他服侍过窦太后,又帮助汉和帝从窦氏外戚手中夺权,得到了汉和帝的宠信。
蔡伦最有名的就是他改进了造纸术,让造纸技术得到了发展,为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进步提供了便利,同时他的这项成就也成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3.郑和
郑和生于明朝初期最伟大的一个太监,但是他也不仅是一个太监,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他早年跟随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帮助朱棣登上皇位,朱棣为了奖赏他封他为“钦差总兵太监”。后来,受皇帝之名七下西洋,成为了他一生最伟大的壮举。
在那个交通落后的时代,郑和率领船队远渡西洋,与西洋国家建立了中国 历史 上的第一次外交,也让中国第一次走向了世界。不幸的是,郑和在第七次航海时,身染重病,病逝于返航途中,归国后骨灰葬于南京。
4.王承恩
王承恩生在明朝末期,他大概是明朝最有气节,也是最忠心的一个太监了吧。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内忧外患,尽管在崇祯皇帝的努力下,大明王朝还是没能抵抗起义军的进攻。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皇帝朱由检不忍受辱,自觉对不起祖先,于是由太监王承恩陪同,登上煤山,吊死于山上的老槐树下,王承恩亦跟随崇祯一起吊死在了旁边的海棠树下。
5.高力士
高力士是唐玄宗时期最受宠信的一个太监,曾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不离不弃,被誉为“古今贤宦第一人”。
唐玄宗初期,因为其帮助李隆基登基有功,而权倾一时。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又护卫李隆基逃亡蜀地。叛乱被平定后,太子李亨继位,又对其进行了封赏。但是,也因为对李隆基的忠心,在一次辅助李隆基登上长庆楼时,遭人诬陷,并且流放。宝应元年,天下大赦,高力士回到京都,才得知旧主李隆基早已病逝,于是便号啕大哭,最后吐血而亡。
该剧以张黎为导演,汇聚陈宝国、倪大红、黄志忠等老戏骨,揭露从朝廷和地方官府、忠臣与奸臣之间斗争的血雨腥风。
戏里主要分为三个阵营:皇帝嘉靖、内阁首辅严嵩、内阁次辅徐阶。
嘉靖是天下之主,手握生杀大权,他的一句话能决定一个人是活着还是死去。在嘉靖阵营里,负责执行命令去做事的人是司礼监——一个由太监形成的组织。
嘉靖
司礼监虽无官职,但因日夜相伴嘉靖左右,深得皇帝信任,手中权力非常大,管事的大太监在朝中的威严甚至不亚于严嵩和徐阶。
陈洪凭借对嘉靖的忠心当上大太监之位后,用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帮嘉靖料理不少棘手的问题,但很快又被贬下来,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陈洪
他永远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尽职尽责,却换不来任何荣华富贵。
打开上帝视角后可以发现,有三个原因,直接导致了陈洪的失败。
不被直接上级所喜欢
司礼监共有四个太监,分别是大太监吕芳、陈洪、黄锦、石公公与孟公公(不太露脸)。
陈洪还没当上大太监时,他的直接领导是吕芳。
吕芳心地善良,他没有仗着被嘉靖宠信而为难手下,反而处处为底下的人说好话。
老祖宗吕芳
剧里有个“天初降大雪”的场景,“瑞雪兆丰年,雪也被视为祥瑞的象征。
皇宫里下了第一场雪,司礼监的这几个太监十分高兴,都想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嘉靖,好让皇帝高兴一下。
然而,有个叫冯保的小太监暗怀心机,偷偷抢了去报祥瑞。这样做可是坏了规矩,按照惯例是由大太监吕芳去报,根本轮不到冯保。
背黑锅的严嵩倒台了,徐阶和吕芳又都是老狐狸,嘉靖帝一下子就暴露在了世人面前,不得已,他必须启用陈洪。为了让陈洪发挥最大的作用,不至于被掣肘,不惜忍痛发配了吕芳。
就这样,陈洪凭借自己的“狠”上了位,也注定了自身命运的悲剧。
朱元璋明令禁止太监干政,但是大明朝最终还是毁在了太监手里,表面看是由于后世的皇帝没有遵守朱元璋的规定,但实际上让太监干政的原因是出于权力斗争的需要。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吸取了历代王朝的经验教训。立下了严禁太监干政的规定。还为此专门下过一道圣旨,圣旨中规定:太监工作内容就是供洒扫等杂役;一律不得参政议政,凡是违禁者,严惩之后,赶回老家,永不录用,严重者斩首示众。除了这道圣旨,朱元璋还专门让人在宫门内竖立铁碑上书:?内庭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可见朱元璋为了禁止太监干政,费尽了心机。但是就在朱元璋去世没多久,他的这些禁令就被靖难成功的朱棣当成了废纸。朱棣不仅大力重用太监,而且还专门设立了由太监为首领的东厂,用于监视百官。就此为明朝毁在太监手里,埋下了伏笔。下面就来说一说,为什么朱元璋明令禁止,最终大明还是毁在了太监手里。
一、后代子孙没有遵守规定
大明之所以毁在太监手里,表面上是看是因为朱元璋的后代子孙没有遵守朱元璋立下的规定。不仅这样,明朝后期他的子孙还允许太监识字,甚至有些奏折直接就让太监来批阅。
二、太监干政出于权力需要
明朝后期的君主之所以让太监干政,其实是出于权力斗争的需要,由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使得文官集团发展壮大,成为了足以跟皇权抗争的权力系统。为此后代帝王不得不用太监来制衡文官集团的权力,是斗争的产物。
你觉得朱元璋明令禁止太监干政,为何大明朝还是毁在了太监手里? 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3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