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养廉银制度是怎么样的养廉银有没有让清朝的官员变得更为廉洁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3 06:43:50

养廉银制度是怎么样的养廉银有没有让清朝的官员变得更为廉洁呢

对养廉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众所周知,明朝官员俸禄低得可怜。清朝入关后,也仿效了这一制度。这就使得清朝官员的俸禄总体水平依然不高。

按照制度,清朝正七品的知县,每年只有45两年俸和45斛禄米。最高等级的正一品官员,每年也只有180两年俸和 180斛禄米。如果以当时的白银的购买力来看,这样的俸禄足够普通家庭过日子了。可官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包括差役、幕僚、家丁、门房等随从人员,都得自己掏腰包,还要在官场上迎来送往,开销非常大。这点俸禄,根本是入不敷出。

为了生存,清朝的官员就像明朝官员那样,采取“火耗”“羡余”等方式,在正税之外征收附加税。这些附加税统统进入官员的口袋,形成一种“灰色收入”。对于这种情况,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都是知道的,但是没有处理,默认这种既成事实。

官员们有了“灰色收入”,却给老百姓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以至于怨声载道。到了雍正时期,有了将“火耗”归公的建议。

1723年,山西巡抚诺岷第一个向朝廷提出,实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将通省一岁所得耗银提存司库,以二十万两留补无著亏空,余分给各官养廉”。

雍正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在山西试行养廉银制度。

1724年,山西布政使高成龄建议在全国进行推广,“臣请敕下各直省督抚,俱如诺岷所奏,将通省一岁所得耗银约计数目先行奏明,岁终将给发养廉、支应公费、留补亏空各若干一一陈奏,则不肖上司不得借名提解,自便其私”。由于此事牵涉很广,雍正皇帝命总理事务王大臣、九卿集体讨论。大家都觉得,实行“火耗”归公,不是长久之策,不妨暂时在山西试行。

不过,雍正皇帝很赞成这个制度,他力排众议,下了一道长篇谕旨,指出,官员私下征收“火耗”是非法的,弊端很多,采取“火耗”归公,再以养廉银的方式给官员增加收入,是“上不误公,下不累民,无偏多偏少之弊,无苛索横征之扰,实通权达变之善策”。

就这样,在雍正皇帝的全力推动下,养廉银制度在全国范围得以施行。

养廉银的多少,根据官员级别的高低、所在地域经济条件的好坏等情况来综合决定。总督的养廉银最高,每年有2万两银子上下。巡抚的养廉银其次,每年有15000两银子上下。比如,雍正皇帝夸奖不已的“模范督抚”、河南巡抚田文镜每年的养廉银额达28900余两。在总督、巡抚以下,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员,都能够获得一笔不菲的养廉银,数额是俸禄的数倍乃至于十倍。

那么,养廉银有没有让清朝的官员变得更为廉洁呢?

应该承认,在养廉银实施之初,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澄清吏治的作用。官员们有了养廉银,不再巧立名目地向老百姓伸手。同时,在“火耗”归公的过程里,“火耗”数额普遍降低,因此老百姓的负担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养廉银制度依然出现了问题。

养廉银制度实施后,受益最多的是总督、巡抚等级别的封疆大吏,下级地方官员养廉银并不高。九品一下未入流的吏胥差役,除了俸禄外,没有一分养廉银收入,这使得他们有了寻找“灰色收入”的冲动。

此外,一般的京官也没有什么养廉银。他们只能利用手里的权力,与地方官员进行“交易”。地方官员通过“炭敬”“冰敬”“别敬”等名目繁多的陈规,向京官缴纳银两。于是,滋生了新的问题。

综合而论,雍正皇帝推行的养廉银,除了让一部分官员赚得盆满钵满外,并没有起到养廉的作用。

清朝“养廉银”设立的初衷是什么?为何还是无法阻止朝廷官员腐败?

雍正实施养廉银的目的就是就是从制度上杜绝贪污。提高官员收入。弥补那些清廉官员的经济不足,使得其不需要贪污就能过得很好,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这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还需要配套的额制度体系的约束和规范。比如说两江总督一年俸禄是155两白银。得到养廉银的数量1.8万两白银,约合300万元人民币。不仅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就是重九品的芝麻小官多少都有一些。可谓是全体成员受益,皆大欢喜。

最初还是不错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逐渐显现。到了乾隆一朝就是无官不贪的地步。那问题出在哪里?除了制度本身之外,关键在于不到2万两白银供养一个总督尚书级别的官员根本无法满足其一年的需求。这两万两白银要供养一品大员的一家老小三妻四妾。聘用幕僚秘书、招募不入流衙门吏员,私人家丁,仆妇,厨师。上下打点,迎来送往这些都需要主官个人掏银子。两万两白银肯定不够。除了贪污别无他法。而雍正出台?养廉银?,意思就是我给你钱了不要贪了,花钱换取官员的清廉!这雍正的主观意图,但与实际需求根本南辕北辙。这实际上就是制度的缺失。

养廉银作为清朝的一项重大措施,的确在官员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有那么多钱,但最后还是无法阻止官员贪腐,究其原因,其实还是养廉银的制度本身,有点问题。

我先来说一下,养廉银设立的初衷。

养廉银是雍正在位期间,在公元1723年出台的制度。在康熙统治的末期,清朝的国库空虚,地方官员结党营私,上下克扣,百姓民不聊生。尤其是地方在耗羡上做文章,大力搜刮百姓钱粮,中饱私囊,所纳之钱粮,早就远远超过了地方府库需要的正常开支。

对于这一弊端,康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面上禁止这种特殊地向百姓征收钱粮的方式,但是暗地里又默许这种做法。原因很简单,朝廷也需要耗羡来填充国库,而且康熙晚年身体也越来越差,如何平衡耗羡带来的负面作用,担子就交给了后来的雍正皇帝。

雍正即位之后,果然大刀阔斧地开始了反贪。首先就是耗羡归公,将征收的钱粮不经过地方官之手,直接到省里,清算之后再按各地方县所需要的钱,一一下发。此举颇见成效,极大程度上改革了贪腐的现象。

请介绍清朝养廉银制度

清朝施行低俸禄制,正一品官年俸1 80两,七品知县一年才45两俸银。官僚本性加上奉禄过低,决定了他们必然大肆贪污。雍正实行耗羡归公的同时,把其中一部分按照职务分给地方官。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做为他们的生活补助费和办公费,叫做养廉银。意思是说得了这笔钱,就应该廉洁奉公,不再贪赃剥民。这一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使雍正在位时期成为清朝吏治最好的时期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3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