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和东北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清朝幅员辽阔,在沿袭了行省制度后又采取了其它特殊管理制度来管理地方事务。
公元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后,划山海关内为18个行省。省下设道、府(州)、县。 同时陆续在北方设立五个将军辖区,管辖东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
盛京将军府
以山海关为界,出关即为关外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饶,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清朝实施了长期实行封禁政策,以保护龙兴之地不被破坏。
在东北地区推行了不同于内地的管理政策,即设立了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
1747年定称“盛京将军”,盛京将军的地位为最高,盛京即今辽宁沈阳,盛京为清朝的陪都,因此盛京将军的地位在全国十三个八旗驻防将军中最高。
盛京衙门设于盛京城内,属下机构有印务处、户、礼、兵、刑、工等司。驻防的兵力仅次于京畿地区。
应该是盛京地方的最高军事领导。的确,盛京将军要节制盛京地区的军政事务,同时也要专事统治旗兵及旗民,即编入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旗人。不过,盛京将军的实权似乎比这大了许多,不光军队上的事儿要管,平时盛京地区的大事小情都要过问和决断。其实算得上是辽东地区的最高首长。
清朝初期,沙俄一直对我国虎视眈眈,为了防范沙俄入侵,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初置黑龙江将军,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升任,驻黑龙江东岸的黑龙江城(爱辉旧城)。
黑龙江将军府
黑龙江将军除了管理军政、旗务以外,还兼管地方民政、民刑等事宜。黑龙江将军统管八旗驻防、水师营、火器营、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八旗官学等。民事上设有印房、银库、刑司、户司、兵司、工司等机构办事。
三个将军中黑龙江将军的管辖区是最大的。但是黑龙江地区也是人口最少的,当时,整个东北地区只有100多万人口。盛京地区相对成熟,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口都不是很多。黑龙江将军手下只有1万多军队。
再说说吉林将军,早在顺治十年(1653),清廷始置“宁古塔昂邦章京”一人。康熙元年(1662)改称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后由于抗击沙俄需要建造大量战船,所以驻防船厂。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式更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
吉林将军府街
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了对东北长达210年的封禁,禁止汉人进入东北。
虽然这种封禁不可能完全的封死所有人进入东北,但这样的大环境下,东北的人口开始急速的减少。曾经相对繁华的地方也开始逐渐荒凉。
但是可惜的是,1858年5月28日沙俄逼迫清朝的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的土地划归俄国,6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从此脱离了中国版图。瑷珲条约还规定,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40万平方公里土地归中俄两国共管,《北京条约》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代表签订,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经过任何战争就划归了沙皇俄国。
瑷珲条约
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没能赶上世界潮流,未能踏上工业革命的脚步,国力的衰弱才是我们丧权辱国的最大原因,这个世界让人信服的永远是实力,由衷的感谢祖国今日的强大,但我们仍要铭记历史。
在明朝末年,领土仅剩下350万平方公里左右,然而到了清朝鼎盛时期,领土面积却达到了1350万平方公里,那么清朝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1616年,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建立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清朝广袤的领土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打出来的。在清朝和沙俄都在努力开疆扩土的时候,大清帝国的西部地区崛起了一个实力强大的政权,这个地方政权就是清朝的劲敌,经历三代帝王才将其消灭了。
准噶尔汗国在元朝灭亡之后,蒙古人退居大漠,随后发生内乱,形成了多股势力。清朝对蒙古各部进行了威胁分解和拉拢的策略,内蒙古率先并入了清朝的领土。1688年,如日中天的准噶尔汗国进攻外蒙古,外蒙古喀尔喀布无奈向康熙皇帝求援,康熙皇帝果断出手,将准噶尔势力逐出了蒙古草原,这一战让隔壁的萨俄羡慕不已,外蒙古从属于内蒙古一样并入了清朝的版图,使得清朝的疆域进一步扩大,而大清帝国征战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准噶尔东进战略失败之后,迅速选择南下西藏,并策动西藏内部势力攻向了拉萨。此时大清也坐不住了,决定武力干涉。1721年,康熙皇帝与清军兵分三路攻入青藏高原,驱逐准噶尔势力,大获全胜。
随后康熙皇帝在西藏驻扎了4000军队,后来减少到了1000人。1728年雍正年间,西藏发生内乱,清军迅速平定叛乱,并取消当地一切的行政机构,并设置驻藏大臣,总揽的西藏地方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司法、外交等一切权利,标志着西藏正式并入大清的版图。而在南部沿海唯一没有被收复的台湾省,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收复。在1721年清军进藏的时候,曾经接到过西宁,西宁正是当时青海政权的政治中心。青海曾长期受到准噶尔的控制,但也曾接受大清的拉拢,一时间左右逢源。在清军入藏驱逐准噶尔时,青海当地政权还主动帮助清军入藏。1723年,摇摆不定的青海政权突然帮助准噶尔对抗大清帝国,手握20万大军的青海政权并没有意识到清军的强大,仅仅半个月就被清军消灭,青海也随次并入大清帝国的版图。西域曾在西汉时期并入中国的版图,但在唐朝时期被吐蕃占据,随后与中原王朝中断联系长达上千年之久。
在清朝时期,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一个被后清排挤到西域的瓦拉蒙古,他们的后裔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政权,这就是建立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花费70年在平定的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以说是清朝建立之后到当时遇到最强大最头疼的对手之11755年准噶尔发生那段,乾隆皇帝趁机派兵攻占伊犁,1757年,乾隆皇帝再次兵分两路进军准噶尔,由于准噶尔内讧,加上当地瘟疫流行,使得清军兵不血刃的攻下了准噶尔,这次准噶尔并入了大清帝国的版图,乾隆皇帝认为这片土地属于故土新规,因此取名为新疆。此时大清帝国的疆域面积达到了1350多万平方公里,国力也空间的强大,直到清朝灭亡,领土面积也依然高达1135万平方公里,清朝也可以说是奠定了现代中国世界大国版图的基础。
在康熙年间清朝确实是战胜了沙俄,但是之所以割让了大片的东北领土,因为当时的沙俄实力非常强大,而且在清朝的最北边,康熙根本没有办法常年的放心,所以虽然打赢了沙俄,但是沙俄那种想要侵略的心理却完全没有消灭,于是迫不得已割让大片土地给沙俄,要求他不再侵犯,果然因为这片土地的割让,让清朝享受了上百年的安静日子。
其实,造成《尼布楚条约》看起来像不平等条约的原因是因为,康熙还有另外一个强敌,这个人可以稍后在谈,咱先聊聊《尼不楚条约》。当时清军入关了,而且主力部队还不在东北,但是沙俄的军队已经到达东北了,并在这里筑城。一共筑城两座,一个是雅克萨,一个是尼布楚。其中雅克萨直接威胁到了清朝,因为雅克萨城威胁到了蒙古部族,这个部族已经臣服清朝很久了。
当时的清朝不想因为和沙俄的战争就消耗自己的力量,就说运用军事进行切磋一下,最后是清朝赢了,这样也让我们拥有了谈判的筹码。沙俄当然不服输,但是这两座城离沙俄的大本营太远了,他们的主力军队根本过不来,只能屈服于现实。中国占尽了优势,提出以贝加尔湖-勒拿河为界。但是正在谈判时,因为葛尔丹的突然出现,清朝不得不和沙俄停火,腾出手来收拾葛尔丹,为了防止沙俄去帮助葛尔丹这才有了《尼布楚条约》。
条约签订后,沙俄把主要经历放在了欧洲的开疆拓土上,康熙开始了修理葛尔丹的征程。300多年后,《尼布楚条约》中所说的地方有了人,也就有了争端。
清朝有200多年的国祚,作为统治者的满人,一开始只有几十万人,但是却有效地统治了如此广阔的领土,并且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大量的民族,后来人口也发展到惊人的四亿多。
纵观清朝中后期的历史,在这个统治框架中,竟然如此稳固。如果不是西方人的入侵,这种结构或许会持续稳定下去,那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满人当时是如何统治超大规模中国的?
第一部分:满人入关,如何统治?
满人作为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明朝后期崛起了,面对庞然大物的明朝,这个民族竟然成功逆袭。在入关之后,这个民族得重新建立新秩序,解决各种问题,何曾想,这个民族建立了一套近乎完美的制度。
第一个问题,满人作为少数民族,人数很少,才几十万人。反观汉人,却有几千万甚至上亿,这么少的人数去管理这么多的人,怎么办?并且满人发家于东北森林,本身处于较低水平文明,而汉民族的华夏文明比较发达。
统治这么多不是同一个民族,并且文化要高于自己的民族,要是换作你,你不害怕吗?对于满人而言,也是如此,并且当时的汉人对满人是充满着仇视。那满人到底用了什么方法,使得清朝的统治如此稳固?
第二个问题,清朝的疆域是现在中国领土的前身,并且清朝对这些领土具有实际的统治权。不像汉唐王朝,除了对中原有实际的统治权,而对北方草原只有名义的名义上的归属。清朝实际统治领土大约为1260多万平方公里,这么多的领土,清朝是怎样统治的?并且清朝解决了困扰中国2000多年的北方边患问题,那么满人是如何做到的?
第二部分:犬牙交错的地域划分
满人以少数民族的身份统治中原广大地区,清朝的大皇帝也非常害怕汉人出来造反或者是割据一方,那么皇帝得想办法解决啊!
皇帝就想"我们人少,你们人多,要不在原有的行政区域上进行再一次划分",这一次的划分可是各个省份之间犬牙交错,互相制约,不是你缺个胳膊,就是我缺个腿。这套办法是清朝皇帝从元朝中寻找到的经验,将这种方法发挥到极致。
比如当时的四川,李白就有那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说,在古代四川本身比较富裕,并且又很难进去或者是出来,只要中原一发生战乱,四川肯定会割据。这不又有后来的那句"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四川的地理地形特点:四处都有屏障,外面很难打进来,自己也很难出去。但是却有一个地方将这种情况给打破了,这个地方便是汉中,杨洪曾经说过:"汉中益州咽喉,若无汉中,无蜀也"。所以汉中就是四川的北大门,皇帝将汉中划给了陕西,只要四川叛乱,中央政府就能很容易去平叛。
清朝大皇帝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全国各地,让各个地方互为制衡。一个行政区内风土民情各不相同,但是就是将你们弄到一块。典型的就是江苏,苏北以徐州为中心,若以风土民情以及习惯上,徐州地区和鲁西南很像。再加上徐州是连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所以清朝时期就将徐州划给了江苏。
姑苏繁华图
反观苏南地区,相比北方的豪迈,苏南显然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比较婉约。苏南苏北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不同的性格,就是让他们揉在一起。苏南想要反叛,苏北不答应。苏北想要搞乱子,苏南又不鸟他,所以两个地方在这种制约下,可能会趋于一种平衡,从中获利最大的便是大皇帝。
第三部分:清朝各个板块之间的制约
清朝皇帝为什么要选北京作为首都?可能有人会想到北京离东北近,如果发生了危难,紧急时刻,满人很容易回到东北老家,这是一种解释。但是要将清朝分为各个板块的话,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原文明板块,以东北满人为主体的采集渔猎文明板块,以蒙古人为主体的草原文明板块,以西域为主体的伊斯兰文明板块,以及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藏传佛教板块。如果这样看的话,北京大致为这些板块的中心。
清朝的大皇帝为什么能统治如此巨大的领土,和这些文明板块有关?清朝的皇帝不光是汉人的皇帝,还是满人的旗主,蒙古人的大汗,藏人的文殊菩萨转世,以及中亚文明的守护者。清朝大皇帝建立了一种多元政体,他将自己打造成这个体系的中心。
以中原地区的财政税收为财源,大皇帝拿着这些钱去笼络蒙古贵族,再反过来用蒙古人的军事能力提供整个帝国的安全。哪个地方反叛,就用这些军事力量去打击。
那蒙古人用什么来制约呢?大皇帝就想到了青藏高原上的藏传佛教,让这些蒙古人信教,在蒙古高原上的一些地区修建佛寺,让蒙古人跑了和尚,但是跑不了庙,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最后清朝皇帝以藏传佛教文殊菩萨转世对藏人进行精神上的统治。而西域作为战略缓冲区,一盘环环相扣,处处制约的棋就下好了,而这个棋眼便是大皇帝。
早在元朝时期,藏传佛教已经传入到蒙古地区,大量的蒙古人都信奉了这种宗教。所以到了清朝,藏传佛教成为了藏人和蒙古人的共同信仰,满人为了笼络这些势力,自己势必也要信奉藏传佛教。不光光是出于信仰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统治的需要,这种制度贯穿于清代历史。比如顺治年间就修建了白塔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顺治出家,他是在五台山出的家,是在一座藏传佛寺出的家。在康熙平定准格尔叛乱之后,曾经说过"一座庙可抵十万兵",可见清朝统治者是以一种宗教形式统治西藏和蒙古。
普陀宗乘之庙
如果说,将这种制度发挥到极致的,却是乾隆皇帝。乾隆也很喜欢花钱,但是其中大部分都花在了修建藏传佛寺上面。他自己本身是一名藏传佛教的信徒,他早年就拜了藏传佛教的章嘉活佛为上师,随他一同修行密宗。比如乾隆爷在平定金川地区的叛乱之后,处死了13名领袖,用他们的骨头做成了密宗的法器,供奉在宫中。
乾隆皇帝修建藏传佛寺,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持大一统国家的稳定,修建佛寺是为了用宗教来维持中央王朝和西藏蒙古的关系。乾隆皇帝在北京和热河之间修建了大量的藏传佛寺,这就吸引了大量的蒙古王公贵族来拜佛。尤其是热河地区的普陀宗乘之庙,它的外形完全是模仿布达拉宫修建的,号称是小布达拉宫。西藏的布达拉宫对于这些蒙古王公贵族来说,实在是太远了,而这个普陀宗乘之庙却是非常的近。
所以这里就成了蒙古王公贵族心目中的圣地,并且乾隆皇帝从西藏的佛寺中请来大量的喇嘛,但是并没有给足够的布施,而蒙古王公贵族便成为了布施主,这样做的目的既削弱了蒙古人的力量,又加强了与他们的联系。
万树园赐宴图
比如前文提到的热河地区,在先前的时代是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焦点地区,在这个地方,过去经常打仗,而现在清朝的大皇帝却用它做到了维持民族团结的地位,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统治技巧。
总结
清朝采取了一种多元一体的政治结构,将各种势力扭在一起,环环相扣,处处制约。在中原运用犬牙交错的分割法,各个地区处处有缺陷,让中原地区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而对于整个中国的广大地区,大皇帝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满人和蒙古人来说,是他们的大汗,对于汉人来说,他是信奉程朱理学的圣君,对于藏人来说,他是文殊菩萨转世,对于西北的穆斯林来说,他是伊斯兰信仰的保护者。他将自己打造成各个民族之间的纽带,维持着中国的大一统。
参考资料:《清朝全史》《清朝兴起时期中朝政治秩序变迁研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2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