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宋徽宗赵佶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宋徽宗赵佶,历来被视为荒淫昏聩皇帝的典型。也有人说他是南唐后主李煜转世,是来向宋太宗讨债的。据说在赵佶降生之前,宋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生下了赵佶,“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转世讨债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赵佶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驾崩,没留下子嗣。显然,皇帝只能从哲宗的兄弟中选择。神宗共有十四子,当时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赵佶在内的五人。赵佶虽为神宗之子,却非嫡出,按照宗法制度,他并无资格继承皇位。
宋哲宗去世当天,向太后垂帘听政,哭着对执政大臣们说:“国家不幸,哲宗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宰相章惇当即提出,按照嫡庶礼法,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不料向太后不同意。章惇只好改口说,若论长幼,那么当立年长的申王赵佖为帝,这两个建议都排除了端王赵佶。然而,向太后看中的恰恰是赵佶,并以神宗语驳斥道:“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赵佶并非向太后所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向太后坚持立赵佶为帝,这可能与赵佶在向太后心目中良好的印象有关。赵佶每天都到向太后住处请安,称得上是又聪明又孝顺的孩子,因此向太后偏爱他,并且不接受章惇的意见。她语气坚决地说:“老身无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应再有区别,简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也不便为君,所以还是立端王为好!”而章惇却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双方为此僵持不下,互不相让。关键时刻,知枢密院曾布首先附和太后之议,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也相继表示赞同。要知道,这三个人平时与章惇都是沆瀣一气的,在这关键的时刻却出卖了他,章惇不再争辩。赵佶就这样被向太后、曾布、蔡卞等人推上了皇帝宝座,他就是宋徽宗。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十月十日,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佶迷恋声色犬马,游戏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赵佶身边有一名叫春兰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后特意送给他的,后来逐渐变成了他的玩物。但赵佶并不满足,他以亲王之尊,经常微服游幸青楼歌馆,寻花问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妓女,几乎都与他有染,有时他还将喜欢的妓女乔装打扮带入王府中,长期据为己有。
与此同时,赵佶结交了一批与他臭味相投的朋友。他的挚友王诜,娶英宗之女魏国大长公主,封为驸马都尉。虽然公主温柔贤淑,尽心侍奉公婆,而王诜却偏偏宠爱小妾,使得小妾竟然多次顶撞公主。神宗为此曾两次将王诜贬官,但他仍不悔改,甚至在公主生病时,当着公主的面与小妾寻欢作乐。如此之人,却是赵佶的坐上宾,他们经常一起光顾京城内有名的妓馆“撷芳楼”。王诜藏有名画《蜀葵图》,但只有其中半幅,他时常在赵佶面前提及此事,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赵佶便记于心,派人四处寻访,终于找到另外半幅画后,便把王诜手中的那半幅也要了过去。王诜以为酷爱书画的赵佶要收藏这幅画,哪知赵佶却将两半幅画裱成一幅完整的画送给了他。
赵佶对王诜如此大方,王诜自然投桃报李。有一次,赵佶在皇宫遇到王诜,恰巧因为忘带篦子,便向王诜借篦子梳头。王诜把篦子递给他。赵佶见王诜的篦子做得极为精美,爱不释手。王诜不失时机地说:“近日我做了两副篦子,有一副尚未用过,过会儿我派人给你送过去。”当晚,王诜便差府中小吏高俅去给赵佶送篦子。高俅到赵佶府中时,正逢赵佶在蹴鞠,高俅便在旁边观看等候。赵佶善蹴鞠,而高俅早年便是街头蹴鞠高手,精于此技。见到赵佶踢得好时,高俅大声喝彩。赵佶便招呼高俅对踢。高俅使出浑身解数,陪赵佶踢球。赵佶玩得非常尽兴,便吩咐仆人向王诜传话,说要将篦子和送篦子的小吏一同留下。从此,高俅日益受到赵佶的宠幸。后来,有些仆人跟赵佶讨赏,他居然说:“你们有他那样的脚吗?”赵佶之放浪形骸,可见一斑。
当上皇帝以后,宋徽宗禀性难移,无心于政务,继续过着糜烂生活。徽宗十七岁成婚,娶了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后,册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相貌平平,生性俭约,不会取悦徽宗,虽为正宫,但并不得宠。此时,徽宗宠幸的是郑、王二贵妃,二妃本是向太后宫中的押班(内侍官名),生得眉清目秀,又善言辞。徽宗为藩王时,每到慈德宫请安,向太后总是命郑、王二人陪侍。二人小心谨慎,又善于奉承,颇得徽宗好感,时间一长,向太后有所觉察,及徽宗即位,便把二人赐给他。徽宗如愿以偿,甚为欢喜。据记载,郑氏“自入宫,好观书,章奏能自制,帝爱其才”。显而易见,郑氏不仅姿色出众,而且还能帮助徽宗处理奏章。因此,徽宗更偏爱郑氏。徽宗多次赐给郑氏情词艳曲,后来传出宫禁,广为流传。王皇后去世,徽宗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册封郑氏为皇后。
除了郑、王二氏之外,受宠爱的还有二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人。刘贵妃,出身寒微,却花容月貌,入宫即得到赵佶宠幸,由才人连升七级而至贵妃。然而,好景不长,升贵妃后不久即去世。刘贵妃曾亲手在庭院中种植了几株芭蕉,她说:“等这些芭蕉长大,恐怕我也看不着了。”在旁的侍从闻听此言,慌忙上奏徽宗,宋徽宗起初并不在意。谁知过了两天,刘贵妃病重,等徽宗前去探视时,刘贵妃已撒手而逝了。徽宗悲痛不已,特加四字谥号“明达懿文”,将其生平事迹编成诗文,令乐府谱曲奏唱。
正当徽宗为此伤感时,内侍杨戬在徽宗面前夸耀另一刘氏有倾国倾城之貌,不亚于汉朝王昭君,宋徽宗便将其召入宫中。刘氏本是酒家之女,出身卑贱,但长得光艳风流。徽宗一见,魂不守舍,瞬间便将丧妃之痛遗忘殆尽。徽宗对刘氏大加宠爱,与她形影不离,若离了她,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刘氏天资颖悟,善于逢迎徽宗。还极善涂饰,每制一衣,款式新颖,装扮起来胜似天仙。不但徽宗喜欢,就连京城内外也竞相仿效。在徽宗看来,刘氏回眸一笑,六宫粉黛尽无颜色。道士林灵素见刘氏如此得宠,便曲意奉承,称刘氏为“九华玉真安妃”,绘其像供奉于神霄帝君之左。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刘氏渐渐风韵不再,生性轻佻浮浪的宋徽宗欲再觅新欢。
尽管后宫佳丽如云,但宋徽宗对她们的造作之态已感无味,便经常微服出宫,寻找刺激。
李师师本姓王,汴京人,是工匠之女,四岁丧父后,遂入娼籍李家,后来,竟成了名噪一时的京城名妓。她色艺双全,慷慨有侠名,号称“飞将军”。名冠京都的李师师,宋徽宗自然不会放过她。自政和以后,徽宗经常乘坐小轿子,带领数名侍从,微服出宫,到李师师的馆中过夜。
为了寻欢作乐,宋徽宗设立了行幸局,专门负责出行事宜。荒唐的是,行幸局的官员还帮助宋徽宗撒谎,如当日不上朝,就说徽宗有排档(宫中宴饮);次日未归,就传旨称有疮痍(染病)。天子不惜九五之尊,游幸于青楼妓馆,并非光彩之事,所以,宋徽宗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被他人发现。其实,多数朝臣对此都心知肚明,但却不敢过问,致使宋徽宗更加放荡。
秘书省正字曹辅曾经挺身而出,上疏规谏徽宗应爱惜龙体,以免贻笑后人。宋徽宗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命王黼等人处理此事。这些人自然领会皇帝的意思,以曹辅诬蔑天子之罪论处,徽宗当即将曹辅发配郴州。
章惇其人在宋史上名声并不好,但他对宋徽宗的评价可以说是识人之语。徽宗即位后,果真以他的实际行动,为章惇的话作了最好的注脚。章惇能预测到后果,却无法制止轻佻的端王当皇帝,这真是赵宋王朝的不幸。
不知为何,现今中国民众,皆对中国历史的某些朝代保持着一些刻板印象,譬如说清末皇帝都是无能废物,教科书上汉武帝的排版空间超大,就认为他是个好皇帝,或是觉得在外敌入侵时,喊主和的都是王八蛋。但比起接下来讲的误解,这些刻板印象都太low了,他的名字叫做赵佶,在历史又有个更具知名的称号──宋徽宗。
宋徽宗
许多人对宋徽宗的第一印象很差,因为他在普通教科书上只留下了三项事迹:
1. 亡国代言人: 被金兵俘虏,亡了北宋。
2. 子女超多: 他生性风流、爱好美色,可以称得上是最会生育的皇帝之一,一生只活了五十四年,却生下了六十六个子女,比什么康熙、乾隆厉害多了。
3. *** 高强: 尽管后宫粉黛三千人,还是满足不了他的欲望,总喜欢在月黑风高之时微服出宫,寻找 *** 。据说还和一代名妓李师师谈过一段感情。
如果只用以上三者来看,宋徽宗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烂皇帝,但历史总是多方面的,虽说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艺术方面,却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富艺术气质、才华横溢的皇帝,他对艺术的贡献,甚至千年以后的中国,以及被中国文化薰陶的日本和韩国。要是说自诩艺术评鉴高手的乾隆的艺术品味是五十分,那宋徽宗肯定是一万分,他广泛涉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更是无与伦比,他首创瘦金体,将「天骨遒美,逸趣霭然」的特殊品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曾将艺术绘画并入科举取士之列,使艺术品味散播至下层阶级;而最为人津津乐道,当属花费大笔金钱研发颜色朴实的汝瓷,使中国艺术发展走向了"简洁美"的高LEVEL等级。
宋徽宗的超高艺术造诣锋芒毕露的瘦金体 相信有不少读者都拥有被父母逼着学习书法的惨痛回忆,作者也一样,当时书法老师总说:「哎呀呀锋芒露出来了啦!书法讲求收锋而不露锋芒、低调内敛、韬光养晦!给我换张纸重写!」「锋」与「芒」都是古典美学的禁忌,中国书法讲「藏锋」,简单来说就是不准有尖端。儒道的主流传统不鼓励「锋芒毕露」,而是含苞待放、暧暧内含光,「锋芒毕露」成了目中无人的象征,是要遭天谴的。当时我真总以为书法老师的正统楷书、行书字体才是真正的艺术,不知原来真正厉害的人,才不仿效别人的字体,而是自行开创出一派潮流。宋徽宗的书法是北宋字体的代表,他自视自己为「天下一人」,不肯居于藏锋内敛的古老传统,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等特色。最终,他开创了一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书法字体──瘦金体。之所以叫做「瘦金体」,可不是嘲笑敌国金朝瘦弱的意思(没礼貌,人家超强)。「瘦」的意思是笔墨紧窄而清薄,犹如柳树般飘然。而「金」是金属,是青铜,也是黄金。「金」与前者的「瘦」相反,坚若磐石,光彩夺目。先秦工艺流行「错金」,在青铜器中预先刻上图画,在将熔化的金银倒入凹陷处,使颜色沉暗的青铜多了闪亮的雕花装饰,展现出「错金」之美。把「瘦」和「金」连起来,即是线条细瘦而飘然,华丽贵气而硬挺,两者看似截然不同,宋徽宗却能将其融合得白璧无瑕,这是书法的奥妙之处。
宋徽宗的书法是北宋字体的代表,「瘦金体」(右上方),图为宋徽宗创作的「芙蓉锦鸡图」
瘦金体像走在危险边缘的禁忌恋情,使人着迷,也使人退却。收藏在台北故宫的「秾依翠萼,焕烂一庭中」,每一个字皆闪烁灿烂。宋徽宗把汉字线条做得锋芒毕露,极具个性,像作者我这种二流学家,有时会分不清楚颜真卿的颜体、柳宗元的柳体,但一见宋徽宗的瘦金体,却能一眼识出,可见其辨识度之高,称得上是宋徽宗的得意之作。
极致简约的汝瓷 品味的定义看似十分复杂,就好像喜爱打领带、穿西装、梳油头、开宾士的人般,你大可以说他很有品味,但如果找来一位穿着朴素T恤,却喜爱在空暇时间阅读诗词的人,你又该如何评价他是否有品味呢?其实,他们都有品味,在看似了无共通点中,都有一个共通点:懂得享受,却不会依附于世俗潮流。宋徽宗不但不依附潮流,还开创了一套宏观的简约艺术潮流。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以奢华、繁复为美,但宋徽宗偏偏不爱这味,他将所有调味料挑开,只留下物体最初的原味。在简约艺术中,最经典的当属汝瓷。世人流传着宋代有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说法,而在所有窑中,又以汝窑真品最为难得。时人说得好:「纵有家财万贯,不及汝瓷一片。」一句民间俗语,道出了它的珍贵。其实,汝瓷看起来平庸无奇,如果不读点书,可能就会把他与大卖场的廉价瓷盘搞混,但汝瓷背后包含着更加繁复的东西,比如他的思想理念,以及制造过程。如果读者有机会去台北游玩,不妨去故宫博物院寻找汝瓷,这是一个淡蓝色的瓷瓮,是宋代雨过天晴的颜色。宋徽宗把当时天空的颜色凝结倒了一个器物之上,使我们观赏汝瓷时,还能回想起千百年千宋朝天空的斑斓。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在一次雨天后,宋徽宗打开了大门,踏着雨水徐行,在望向城墙外的天空时,他震撼极了,远处天空混有曾经猖狂一时的乌云,以及雨过天晴的天空蓝,两者交会一行,形成了一抹神秘的天青色,格外令人着迷。醒来之后,宋徽宗写下一句诗:「雨过天青云破处」,拿给工匠参考,让他们烧制出这种颜色。一时间,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这种釉色非常难烧制,窑内的位置、温度、湿度,稍有不妥,都会影响到最终成品的颜色,具现代人考究,要烧制汝瓷,除了需要均匀加热外,窑内的温度必须持续维持在一千两百摄氏,如果稍微过了,颜色便会由青蓝转浅绿,价值性就不见了,当时没有温度计,只能目测观察火照,过程可谓险阻艰难。窑工们苦心制造出数十至数百的青天蓝瓷,只能挑选出几个满意的瓷瓮上缴朝廷,而宋徽宗面对几个经严格筛选的汝瓷,竟然要求更严,仅有的几十个汝瓷,颜色稍有瑕疵,便被宋徽宗大手一挥砸成粉碎,最终只有几个被留在宫中。(题外话:宋徽宗对艺术的坚持不只反应于此,曾有一次,他召名门画家绘画孔雀,画好时全场惊艳万分,只有宋徽宗频频摇头,原来,画家把右腿左腿的高低搞混了,从此侧面也可反映出徽宗观察艺术之细腻。)如此严格筛选,留下来的汝瓷自然是洗如凝脂,天青犹翠,冰裂莹澈,器形巧致雅绝。现今留下的汝瓷仅有八十余件(一说六十余件),因数量稀少、做工繁杂,使汝瓷成为稀世珍宝,你可能会问:「有多贵呢?」二零一七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展出汝瓷,最终以26亿港元购下,创下中国古瓷器的最高拍卖纪录。难怪乾隆掌政时搜罗天下奇珍异宝,最宝贝的还是宋徽宗时代那些吃喝拉撒的锅碗瓢盆。(题外话:乾隆是个文物破坏狂,竟然在汝瓷上面刻上甲乙丙丁等级,有的还分类错)我们今天去故宫看汝瓷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边缘泛着淡淡紫光,有人说这里面加了玛瑙,也有人说是加了其他矿物,总之千百年来没有任何定论,他的技艺已经随着汴京的攻陷而失传了。
创立皇家美术学院推广艺术 徽宗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书画精品,还是北宋文化艺术发展的首要推行者。其中值得称道的就是对翰林书画院的重视。话说,翰林书画院并非宋徽宗所造,而是在宋初就已经设立,但宋徽宗却是将其带入巅峰的皇帝。宋初以来,画家不论技艺怎样,地位总是奇差无比,就连御用画师与其他同等部门相比,地位也差了一大截(衣服颜色还不同呢!)简直是三流冷门官。但轮到宋徽宗掌权后,他不仅提高了画师的政治地位,还积极推广艺术,将绘画考试并入科举取士之列。宋徽宗把很多心思都放在画院上面,设计了全套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还有招生、考试制度,简直就是皇家美术学院的古代版。而且还模仿进士科出题取士,以优美的诗词为画题来测试画师,一方面促使他们重视与加强个人题诗赋词的文学素养,一方面也是有意提倡「诗书画」合一,让画师们的画境往高深层次提升。身为北宋最高阶层的艺术学院,翰林书画院等同于皇家美术学院,从里头出来的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像是《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都是宋徽宗一手培养的人才,两幅作品皆被后世入选为中国十大名画。
现今世人的审美观类似于康雍干时期,有华而不实的弊端,譬如超壮观的阅兵图(一张图里有一万多人)、吸引眼球的美女图(乾隆常叫画师画他的妃子)、或是近几年很流行的cosplay(臭宅雍正超爱玩)、还是颇为炫泡的皇帝印章(乾隆拥有数千枚印章,曾被故宫官方戏称为「印章boy」),这些东西虽说不上下流,也称不上是有水准,而人家宋徽宗的艺术品味不同,这从他给翰林书画院出的考试题目就可以略知一二了,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嫩绿枝头红一点」。就前者讨论,「人骑着一匹马在开满花儿的树林中归返」能够理解,但「香」这个字就显得抽象了,要用什么意境来让阅者一看到图画,便会联想到扑鼻的清花香呢?这可难倒了天下的读书人,宋徽宗本人也翻阅了无数轴卷,才找到理想中的图画:一匹骏马缓步而行,几只蝴蝶或前或后地飘舞着,追逐于马蹄。马蹄和蝴蝶,巧妙地表现了前一刻的「踏花」,而蝴蝶的追逐,又表现出了花儿的香气,化无形为有形,意境唯美典雅,增添了许多魅力和想像空间。宋徽宗对画院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既要求画师临摹他人的笔墨技巧,又要求独树一格;既要求画师必须保留最初的创意想像,又要求深入观察写实。宋徽宗有事没事就跑去翰林书院,亲自督导、抽考学生画画,如果谁敢在随堂考中画歪,绘师生涯必定戛然而止。能在这种每天提笔磨墨的另类魔鬼训练下撑下去的学生少之又少,但也因此产出了许多艺术大师,如同刚刚提到的那位王希孟,他是中国十大名画中最年轻的作者,当时年仅十八岁,经过书院半年的魔鬼训练后就创作出《千里江山图》这幅传世名作。同时,宋徽宗也对画院十分慷慨,每隔一段时间就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各式名画送到画院,供学生临摹效仿。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其中一部分)。线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的历史评价 艺术在宋代的发展可谓极其鼎盛,用康雍干盛世、盛唐来比,都是望尘莫及的。在宋徽宗的统治下,画院绘师享受文官般的待遇,取仕途径再也不是呆版的四书五经,而多了自由的文艺思想。虽然宋徽宗不理朝政,怠乱政治,最终导致金国南下灭亡北宋,但其“毕生奉献艺术文化”的理念,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瘦金体(3)艺术(3)宋徽宗(7)
宋徽宗赵佶,出生于公元1082年11月2日,逝世于公元1135年6月4日,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他在公元1100年2月23日登机。
原本,宋徽宗赵佶是没有继位资格的,是因为宋徽宗赵佶的上一任皇帝宋哲宗赵煦在逝世的时候没有子嗣(宋哲宗赵煦的昭怀皇后刘氏作为贤妃时所生的皇子赵茂早夭),随后,作为赵煦的弟弟,在钦圣宪肃皇后向氏做主,扶持赵佶登基。
宋徽宗赵佶的荒诞,可以体现在他作为皇帝的时候“不务正业”。
第一、宋徽宗赵佶作为皇帝,特别崇信道教,还大规模修建道观,自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还请倒是看相算命。
第二、宋徽宗赵佶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艺术造诣是很高的,广为人知的“瘦金体”,就是宋徽宗赵佶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这样的成就,如果作为皇子或者是其他的贵族子弟,或者是长处,但是作为皇帝,有这样的爱好无疑是占用了他大多数需要去治国的时间,他花费在这方面的时间,利用皇权推动宋朝的绘画和书法的发展,花费在艺术上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他真正治理国家的时间。
宋徽宗赵佶著有:《宣和画谱》、《宋徽宗诗》、《书牡丹诗》、《芙蓉锦鸡图》等作品,虽然不能忽视他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但是皇帝“不务正业”,就是最大的荒诞。
第三,宋徽宗赵佶行事荒唐,交好宋英宗赵曙次女宝安公主(当时已晋封为魏国大长公主)的驸马王诜。王诜为人放荡,行为不检点,带着宋徽宗赵佶去逛秦楼楚馆、当时有名的妓馆——撷芳楼,有“青楼天子”的称呼,他们经常一起踢蹴鞠、赏画,私交非常好。
第四、宋徽宗赵佶的后宫人数庞大,历史上有记载的、有封号的妃嫔就有一百四十三人,没有封号的宫人嫔御多达五百零四人。可见宋徽宗赵佶的荒诞。
明神宗是昏君吗
万历皇帝实在算不上一个昏君,甚至有人说他是明朝最后一个贤君。昏君,一般而言,他们昏聩不明、荒淫无道,对国家和民众犯下了许多罪行。
朱翊钧是明君。朱翊钧在位期间实行了很多的改革计划,当时的社会不管是经济还是生活都有了大大的改善,甚至还开创了“万历中兴”。朱翊钧简介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
万历皇帝是明君,也是昏君。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是明朝的第十三个皇帝,在张居正等人的辅佐下曾开创“万历中兴”,原本有机会留给后世繁华江山的他,因为后半生的懒政而被众说纷纭。
万历皇帝在萨尔浒战役的次年(1620)逝世。《明史·神宗本纪》:“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赵翼《廿二史札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明神宗是明君还是昏君
朱翊钧是明君。朱翊钧在位期间实行了很多的改革计划,当时的社会不管是经济还是生活都有了大大的改善,甚至还开创了“万历中兴”。朱翊钧简介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
万历皇帝是明君,也是昏君。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是明朝的第十三个皇帝,在张居正等人的辅佐下曾开创“万历中兴”,原本有机会留给后世繁华江山的他,因为后半生的懒政而被众说纷纭。
明神宗,名朱翊钧。明嘉靖帝之孙,隆庆帝第三子,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年号万历,庙号神宗,所以历史上称为明神宗,他是明朝历史上一位比较有影响的皇帝。
万历皇帝在萨尔浒战役的次年(1620)逝世。《明史·神宗本纪》:“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赵翼《廿二史札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昏君?
。朱厚_(明世宗嘉靖)理由:初即位时尚想有所作为。但旋即迷恋炼丹成仙之术,不理朝政达20多年。其间又任用*臣严嵩为亲信。遂使纲纪大乱,明朝国势中落。9。
朝政一律不闻不问,全交个了历史上那个著名的九千岁——魏忠贤,残暴的皇帝也很多,比较有名的如北齐文宣帝高洋。所谓残暴的皇帝,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暴君。
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荒淫奢侈,不修政事,笃信道教,迷恋花石。1127年4月金兵破城,徽宗及其子钦宗连通嫔妃、宫女、大臣等3000余人,被金兵掳掠北上,遗为靖康之耻而被后人见笑。
中国史上的四大昏君是谁呢?四大明君又是谁?
按照上面的这个标准来算的话,那么古代的四大昏君分别就是:汉灵帝刘宏、宋徽宗赵佶、明神宗朱翊钧、汉成帝刘骜。这几位皇帝在位期间昏招迭出,将好好一个江山败得干干净净,实在令人感到难以置信。
中国古代四大明君(传说版)——尧、舜、大禹、商汤中国四大明君(现实版)---汉武帝:奠定了了汉民族在东方的主导地位.唐太宗李世民:建造了一个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帝国。
明:李世民,刘邦,康熙,成吉思汗。昏:商纣王,周幽王,桀,陈后主,李隆基{统治前期明,后期昏},宋真宗,元成祖,刘婵,曹睿,刘璋。
史称“弘治中兴”,备注: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只有一个皇后,没有后妃的皇帝。昏君:昏君有别于暴君,只是本身无能。周幽王姬宫_:为女人而误国,不理朝政,不问民苦,以烽火而戏诸候,西周灭亡的元凶。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昏君,他们的昏庸不但让国家混乱,更让百姓生活不得安宁。
明君: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桓即位不久,就下令废除了“连坐”(连坐,就是一个人犯了法,他的父母妻儿等都要牵连在内,一同办罪)和肉刑(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刺字或是毁坏他的肢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1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