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备跟项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秦末楚汉之争一直都是人们乐于谈论也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西楚霸王的豪气和地痞无赖却事事逢迎的刘邦都是人们钟爱的历史人物,李清照的一曲“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古往今来无数人都深深惋惜,项羽在战争前期可谓是占尽的优势,刘邦的实力和他相比简直就不在一个量级,但是或许从战争的初期,项羽必败的结局其实就已经被注定了。
项羽出身名门系楚国项氏一族,自小便是贵族享受着人上人的待遇,但其实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认为项羽自开始便被认为是项氏一族的接班人,其实若非项梁去世的早他也不会这么快担此重担。项羽自幼随叔父起兵虽然被手下以少主相称,但真正的权力都是在项梁、范增等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华贵的生活,对他来说他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权力和财富,更多的是夺取天下,是对秦王的取而代之,他是西楚霸王这天下应当他最大。
反观刘邦出生市井,他一生的打拼目标就是能创出一番天地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这都是他自小就处在社会的底层,从小开始他便受尽了社会底层的折磨也遭受了无尽的白眼。他在见识到秦始皇的生活后也只有“大丈夫需如此也”的感慨,他所奋斗的目标只是他一个人,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干净的像一张白纸,而一个人未来的性格往往都和他自小的出生环境息息相关,项羽自出生开始便是人上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根本就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他自小随着项梁南征北战无一败绩,造成了他的盲目自信听不进人言。他做事一向都是我行我素,比如在鸿门宴上叔父曾多次劝告他要趁机杀掉刘邦,但是他不进没有听反而还和他兄弟相称。对待他军中的谋士也是一样,仗着自己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根本听不进谋士们的劝告。
刘邦就不一样了,他因为有着丰富的社会底层生活经验,察言观色的水平可算是一流,就比如在项伯向他告密鸿门宴的消息时,他首先想的就是讨好对方,不仅仅对他以兄长相称,甚至还主动和项伯提出结成亲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邦惜命也能认清形势,在他看来面子和命相比简直不足为提。还有一点就是他识人善用,在项羽阵营中不得看重的韩信一去了刘邦阵营就受到了重用,也正是他逐渐积攒的这些优秀谋士帮助他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刘邦这样的小人物能爬到这样的高位自然有他独到的一套,在性命危难时刻能瞬间看清形势,他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句简单而深刻的人生哲理,他在危难时刻想的永远都是要活下去,甚至为了活命连自己的父亲被人拖在地上还能谈笑风生,很多次被项羽打成了光杆司令他也是逮到时机就逃跑。
项羽就不一样了,他有着身为贵族的一种心气,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轴,在乌江河畔,乘船的老伯劝他随他一同离去,在他的身后还有着数十万江东父老等着他回去东山再起。向前一步就是逃出生天,但是他的心里只有无颜面在面对江东父老,不愿意独自回去,项羽的表现根本就不像是一个统兵的帅才,一个国家的君王,反而像是一个孩子气的愤青。
古人成事总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排在首位,项羽在和刘邦争斗的时候就好像是和一个上天的眷顾者在争斗一般,刘邦就好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无数次被项羽击败了但是又无数次的重新站了起来。他每次处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就好似立刻有神人相助,在鸿门宴上就有着被张良救过的项伯在他身边贴身护着他,在韩信负气出走的时候天降一场大雨,阻去了韩信的去路,韩信这才得以被萧何追上,再比如在一次被项羽追杀的时候一场沙尘暴阻去了追兵的去路,让他顺利找到了根据地,这无不都是天意。
楚汉之争的这两位都是旷世奇才,但是胜利者终归只有一位,他们两人最大区别就是对自己性格把控不一样,刘邦虽然是一个优点不多的地痞流氓,但是他能将他现有的优点都发挥到极致,比如他久经人世的圆滑,他的厚脸皮。项羽获取看起来优点更多为人也更讲究,但是他却错误的将他的缺点无限制放大了,比如他的盲目自信、他的骄傲,这些不足的地方却被他看的比生命还重要,试问历代哪一个创建王朝的君王耿直如他。
我们就从鸿门宴上来看点一个比较真实的项羽吧!
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最后恰恰是被刘邦所灭。用这件事去指责项羽,其实是用事后去衡量事前,属于标准的马后炮。鸿门宴的时候,刘邦只是众多诸侯中的一个,和项羽又是同盟,并且还首先攻入了秦国的都城咸阳,是灭亡了秦朝的功臣,项羽拿什么理由去杀他呢?
当然,刘邦不是毫无错处。在灭亡秦国之后,刘邦派兵守住了函谷关,项羽和其他诸?侯的军队到了函谷关就被挡住了。于是项羽一怒之下,攻破了函谷关,怒气冲冲的奔刘邦而来。但是这一点责任刘邦完全可以推脱为守将的乌龙,并不能完全的怪罪到刘邦身上。再加上刘邦的亡秦大功,项羽无必杀刘邦之理,而刘邦进入咸阳之后的所作所为,也无取死之状。
这个时候对项羽而言,杀了刘邦只是消灭了众多潜在的竞争对手中的一员——还很难说。就诸侯中最有威胁的一员,而一旦刘邦受诛,那么其他的诸侯难免不人人自危——刘邦有亡秦之功,尚且不能免死,何况他们?这对于项羽的分封计划无疑是很不利的。
从后来项羽的戏下分封来看,项羽还是非常有战略头脑和规划的:
1? ?最强大的齐国被一拆为三:齐、济北和胶东,还都是从齐王手下的部将里面直接提拔成的王,所谓众建诸侯以少其力,无法对楚国形成威胁,事实上分封不久就开始内战了;
2威胁最大、天下精兵之所在的秦国故地分封给了三个秦国降将,分别为雍国、翟国和塞国,秦人恨死了这三个卖国贼,也根本不会跟随他们造反,所以这三个降将只能依赖于项羽的权威;
3?西楚腹地的九江国封给了英布,是自己的铁杆(至少当时是):
4?常山王张耳和代相陈余反目成仇,双方共享赵地,互相制衡;
5?先入关的刘邦被封在巴蜀之地,被三秦牢牢封住出口
从西楚的位置来看,西楚占据了天下的精华,定都的彭城更是天下通衢之所,易?攻难守,就秦末汉初的发展程度来说,基本上和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定都汴梁的意味差不多,不是太平盛世那种表里河山固若金汤的都市,而是充满着乱世诸侯弹压天下野心的桥头堡。
项羽让这些分封的诸侯大小相制,都需要依赖于西楚的权威和调解。而在不断征伐天下的过程中,项羽就可以逐渐的清洗掉不听话的诸侯王,换上自己的亲信或者直接收归西楚所有,通过这样的磨盘式的碾压,最终达到取秦而代之的目的。
项羽也从来不是什么「拥有优雅气质,一诺千金的上古贵族」,在戏下分封之后,对楚国西边,地处中原枢纽的韩国,项羽可谓是煞费苦心。分封的是韩王广。但是项羽压根就没有让韩王广上任,而是一直把他软禁在西楚。不久之后韩王广死,项羽立刻转封亲附自己的韩王昌为楚国看守西大门。对实实在在的威胁,项羽从来在杀人灭国屠城这方面没有犹豫过。所以项羽不杀刘邦,不是因为「君人之度」,就是因为政治代价相对较高,而没有在现实中能获得的预期好处而已。
即便是看后来的历史进程,刘邦和韩信也就是动作快打了一个时间差,趁着楚国主力在弹压齐国内乱的时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扰乱了项羽的节奏。其实只要再晚上一年半载,等项羽平定了齐国,能够专注西向,刘邦可能就没有什么太好的机会了。
从当时来看,刘邦能得天下的偶然性,远远大于项羽得天下的偶然性,所以这时候说项羽妇人之仁而丢了天下,是提前开了楚汉战争的上帝视角。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谈谈苏子瞻的问题了。苏轼这个人诗词自然是千古闻名没得说,但是他写的史论,按照王安石的话说,是战国纵横家之流的,大部分都可以当战国策来看——也就是攻其一点,不着其余。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会不断的把一个特定环境下才能成立的逻辑无限的夸大,来取得夸服众人,独树一帜的效果。
说项羽有「君人之度」,这是苏轼在「范增论」里面说的话,论述的是范增为何离开项羽:?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
接下来苏轼就开始放飞自我了: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说范增劝项梁立义帝,而项羽杀义帝,那么范增肯定会非常反对啊,而反对又不听,这个时候项羽怀疑范增就已经开始了!其实这里「项羽杀义帝而范增反对」就是非常脑洞的一个事情,义帝是一个招牌,有时立,有时废,怎么就推出范增「一定」力谏?苏轼接下来就沿着这个逻辑越走越远: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说当初项羽杀宋义的时候,范增和项羽都是义帝的臣子,双方没有君臣之分,所以在项杀了义帝之后,范增应该做什么呢?范增能杀项羽就杀了,不杀就赶紧走,这才是大丈夫,居然还想着依靠项羽成就功名,真是「陋矣」!
范增应该为了义帝而杀项羽,这脑洞估计现代人也很难开出来吧。三苏的史论,经得起推敲的其实是少数,大都是不能就其观点来较真的,欣赏一下文学大家的文采就可以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1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陈平是什么人他为什么没被刘邦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