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项羽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韩信,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由于在楚汉之争中为刘邦立下过汗马功劳,刘邦封其为齐王,又因忌惮韩信的能力,从齐王贬为楚王再贬为淮阴侯,最后由于谋反一事遭泄露,被吕后在宫中擒获斩首。韩信可以说戎马半生,暂且不说他的结局,就他在军事上的成就看,可谓屡战屡胜,连和他同一时期的战神项羽都败在他的手下,可以说没有韩信,就不会有汉高祖刘邦,总结韩信用兵成功的原因,我觉得就8个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他领导的四大战役说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在介绍这次战役前,我们需要先介绍一下事件发生的背景。事情发生在著名的鸿门宴之后,我们知道楚怀王和各路诸侯约定,谁先到达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关中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秦始皇的老巢啊,夺取了关中可是有希望问鼎天下的,于是各路诸侯卯足劲赶往关中,很幸运的是刘邦第一个到达了关中,项羽晚了刘邦两个月到达关中,不幸的是当时项羽兵强马壮,实力上完全压过刘邦,刘邦想当关中王啊,奈何实力不允许啊。于是,项羽驱逐了义帝(即楚怀王)自己分封了诸侯,把刘邦分封到偏远狭小的汉中当了汉王,项羽自封西楚霸王。
在领兵入汉中的时候,途径褒谷口,褒谷口有一条栈道,这条栈道是在悬崖峭壁上修的一条路,也是汉中通往关中的唯一要道,刘邦的谋士张良观察了地形对刘邦说:大王,您何不烧掉这条栈道呢?刘邦大惊说,我烧掉此栈道还怎么出去啊?张良说你烧了栈道,可以麻痹项羽,让他放松对你的警惕,我们养精蓄锐借机东山再起。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烧掉了栈道,果然项羽很高兴,以为刘邦从此以后就会安安分分做一个汉王,不会再跟他争天下。
之后刘邦封韩信为大将,二人商量想再次打回关中,而此时的关中有三个被项羽分封到此地的王分别是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并称为”三秦王“,这三位中只有章邯实力最强,他就是打败过陈胜和项羽的叔父项梁的秦末名将,章邯知道刘邦野心不小,一直观察着刘邦的一举一动。
这时章邯听说刘邦重用了曾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又听说韩信正带着一帮人在修栈道,不以为意,觉得刘邦此人不过如此,于是也放松了警惕。而韩信一边带着樊哙等人在没日没夜的修栈道,另一边,他和刘邦带领着一支军队从秦岭翻过去,悄悄的到达了关中的陈仓,当刘邦军队如天降神兵般的到达眼前时,章邯已经来不及做任何准备了,被刘邦和韩信打的抱头鼠窜,节节败退,最后刘邦成功收复了关中地区。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即得益于此,这在兵法上也可以叫做声东击西,韩信的策略就是我不跟你明着对着干,我先修个栈道让你放松对我的警惕,然后我出奇制胜,打你个措手不及,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韩信用兵真的是神鬼莫测!平定魏国
且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打败,而之前跟刘邦约定共同反对项羽的诸侯们见势选择背叛刘邦,转而向项羽求和,在这些诸侯王中就有魏王豹。魏豹对刘邦说自己的母亲病了,需要回家看望老母亲,没想到,一回到自己的封地,魏豹马上切断了黄河渡口临晋关的主要交通道路。
于是刘邦派出自己的说客郦食其前去游说魏豹,没有成功。后来,刘邦派韩信前去征讨魏豹,魏王把主力军队驻扎在蒲坂,封锁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就增加疑兵,故意排开战船,让魏王以为是在临晋关渡河,而私下里却让主力军从夏阳用木桶、木盆浮水渡河,袭击了安邑。魏豹听说安邑失守,惊慌失措,带着兵马迎击韩信,被韩信擒获。背水一战
在灭了三秦,擒获魏王之后,韩信接着出兵赵国,当时韩信让军队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驻扎,半夜时传令出发,挑选了二千名轻装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汉军的旗帜,从隐蔽的小道上山,隐蔽在山上观察赵国的军队。
韩信接着士兵说:交战时,赵军看见我们战败逃跑,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到时候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阵营,拔掉他们的旗帜,插上我们的旗帜。一边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打败赵国后吃饭庆祝,大家虽然表面上答应了,实则很怀疑他的说法。
于是韩信派出万人的先锋部队,出了井陉口,背对着河水排开阵势,赵军看了大笑不止,因为在兵法中都讲究背后靠山,这样既方便埋伏也方便逃跑,而背对着河水一旦战败只能跳水了自取灭亡了。
这边韩信派出部队来赵军前搦战,赵军出兵对抗,打了一阵,汉军丢盔弃甲假装战败逃回河边阵地,赵军顺势全军出动奋起直追,汉军和赵军背对河水展开激战,因为退无可退汉军拼死抵抗,赵军无法取得胜利。
而后韩信之前派出的二千人趁势攻到赵营中,拔了赵军的旗帜换成了汉军的旗帜。而在河边厮杀的赵军看到无法取胜就要回营,转身看到自家的营地上扁插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袭了自己老巢,瞬间四散溃逃,韩信就照样攻占了赵国。
常言道“兵不厌诈”,在此次战役中,韩信又一次展现出他超凡的谋略,带领着汉军取得了又一次的全面胜利,“兵神”之称当之无愧。水淹敌军
在重新夺取了关中后,韩信一路伐魏、灭代、夺赵、降燕,最后又攻下了齐国,而当时的项羽正在荥阳和刘邦对峙,听到韩信攻下齐国后不禁大吃一惊,因为齐国离楚地的首都彭城(今徐州)很近,齐国一灭,彭城就完全暴露在汉军的眼皮底下,于是项羽让自己手下第一猛将龙且带领二十万大军支援齐国。两军在潍水分别列队。
这时韩信采取了什么策略呢?他让手下士兵连夜制作了一万条口袋,装满沙土,堵塞了潍水上游,自己带领一半部队渡过潍水,攻打龙且,打着打着佯装战败,往回逃跑。龙且一看很高兴,就说我原本就知道韩信是个很胆小的人。于是渡过潍水去追韩信。
没想到等龙且的少量兵马渡过潍水后,韩信下令挖开上游的沙袋,于是河水猛地冲将下来,淹死了正在渡河的龙且士兵,韩信立即对刚上岸的龙且进行攻击,杀死了龙且,而没有过河的士兵一看主将被杀,自己的战友又被洪水冲走,顿时四散逃跑,韩信又一次赢得了全面胜利。结束语
《孙子兵法》上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跟,远而示之近”,韩信可以说已经把《孙子兵法》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用兵不在多少,一个好的将领能抵得上敌人的十万军队。在这四次战役中,韩信基本上都处于劣势,他却能够运用谋略兵不血刃的打败对方,不和对方拼武力,就和你拼智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怪不得刘邦在评价韩信时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一代神帅当之无愧!
垓下之战,是刘邦军团和项羽军团的一次总决战。在总决战之前,项羽军团还有10万人马。韩信组织了30万人马,把项羽团团包围起来,但几乎没有预想中的绞肉机式的惨烈厮杀,项羽军团就迅速失败。项羽只带着八百人突围。最后突到乌江边的时候,项羽身边只有28骑。这时候项羽意气尽失,拔剑自刎。
说起来项羽有10万人马,而且楚军向来以少胜多,战无不胜。如果项羽这10万人马和韩信的30万人马正面对决。韩信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那么,为什么项羽并不组织大战,就丢掉自己的那10万人马,仓促突围呢?就算当年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被白起围困起来,又截成了几段。赵括依然组织军队进行了五六次突击。直到赵括身亡,赵军才投降。项羽难道连赵括都不如啊?
我认为项羽之所以最终失败,是他有几个严重的误判。
一、项羽误以为刘邦真的要和他共享天下。楚汉战争发动的初期,项羽其实一直没有和韩信有过正面对决,他所打的都是刘邦的军队。而刘邦在和项羽对决的时候,几乎每次都是失败。不过刘邦虽然多次失败,但是他有效地把项羽的军队给拖住了。让韩信可以在外围自如地灭魏,破赵,败齐。迅速之间,就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一下把自己的威名打出来了。
而项羽这边呢,虽然多次打败刘邦,但刘邦就像打不死的小强,总是会又活过来。等到韩信那边把该打的都打败了,回过头来围攻项羽的时候。项羽虽然还没有和韩信有过什么交手,但其实他心里已经害怕了。也就在这时候,他提出了划定鸿沟为界,分治天下的想法。
当时刘邦是同意了的,而且确实也在收拾行囊,准备往西回撤。不过这时候,张良与陈平给刘邦出主意,让他乘胜追击,“宜将剩勇追穷寇”。所以刘邦集结部队,朝项羽追击而去。刘邦的这一追击,给项羽的冲击是挺大的。他完全没有准备,他的士兵们也早已厌战,正准备回家过太平日子。这种没有准备,心慌意乱,又仓促应付的战争,显然是注定不会有前景的。
二、项羽误判了天下诸侯都在同仇敌概打他。当时除了刘邦和韩信的军队围攻项羽外,彭越与英布的军队也合围过来。这让项羽错误的以为,天下的诸侯都在合起来打他。事实上他没有想到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其实和刘邦是貌合神离的。他们先前并不听刘邦的话,并没有参与合围项羽的行动。刘邦在和项羽一开始打的时候,又被项羽打得节节败退。
最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给韩信和彭越划分了地盘,他们的精神头来了,才参与到围攻项羽的行动中来的。项羽要是了解了这样一种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比如鼓动韩信、彭越、英布趁机拥兵坐大等等,他还是有机会的。但是项羽没有这些行动,没有分化刘邦集团。而是一个人和刘邦集团的所有人硬拼,把自己放在孤立的位置上。
三、项羽误判了他的军队都背弃了他。韩信在把项羽包围起来以后,并没有马上和项羽作战,而是继续和项羽打心理战。他的心理战有两条:一是四面楚歌,二是拔旗易帜。应该说,四面楚歌和拔旗易帜,确实让项羽的军队里面有不少人逃跑。但是相对于项羽的10万人来说,这逃跑的其实是少数。我为什么说是少数呢?因为最后项羽在突围以后。楚军因为群龙无首,被汉军基本捉光。
当时,汉军一共杀了楚军8万人,还有很多是没杀的。所以算起来,真正逃跑的,可能也就是几千人。项羽当时面对这样一种情况,他实在应该冷静分析,及时地处理这个问题。可是那时候他在干什么呢?他并没有出去巡查,并没有斩杀一个逃兵,以儆效尤。而是躲在军帐里,唱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这种让人灰心丧气的歌。而且还和虞姬搞得缠绵悱恻,演出了一场《霸王别姬》的好戏。
你是楚霸王啊,你还有数万人马呀,这些人还都对你忠心耿耿啊,你为什么要意气用事,丢掉这些兄弟们,只带了800人突围逃跑呢?你把兄弟们丢在那里,任由汉军宰杀,应该吗?可以说,项羽确实是严重的误判了他的军队对他的忠诚程度,因此当了逃兵。项羽最后逃到乌江边上,本来他还可以东山再起。可是因为一系列的误判,让他心里产生了巨大的绝望,最后拔剑自杀。(参考资料:《史记》)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引军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北),韩信、彭越均未赶来。楚军返身发动突然进攻,汉军不支,退入壁垒固守。但项羽未能乘胜扩大战果,进一步围歼汉军,而与之对峙于固陵,这样就使刘邦得以喘息待援。为使韩信、彭越安心助汉击楚,打败项羽,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封彭越为梁王,明确并加封了2人的封地。韩信、彭越2人果然率部前来会师。十月下旬,韩信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10万人。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4路大军会师垓下。韩信军30万,分3路首先与楚军接战,韩信居中路,进攻失利,向后退却,同时命左右两翼投入战斗,楚军受挫,韩信又返身冲杀,3路合击,楚军大败,项羽被迫入壁而守。韩信遂指挥各路大军将楚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但汉军一时也难以彻底打败楚军。
为了尽快取胜,张良用计,让汉军夜夜高唱楚歌,瓦解楚兵斗志。项羽夜闻
四面皆楚歌,以为楚地已尽为汉所得,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800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乃遣5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28骑。
后自刎乌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1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