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揭秘王献之和郗道茂的故事

众妙之门 2023-06-23 04:35:25

“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揭秘王献之和郗道茂的故事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献之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作为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父子可谓是鼎鼎有名。

他家一共有七个儿子,名字起得很风雅,分别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堪比武当七侠。

这七个孩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有这么优秀的儿子,王羲之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不过呢,有一次他却回家把这几个儿子骂的狗血淋头。

为啥呢?

我们都知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王家和谢家是东晋两大豪族。

其中王家除了有琅琊王氏外,还有太原王氏。而太原王氏出了个和王羲之齐名的人物,叫王述。这位王述更有个了不起的儿子叫王坦之。

因为这个缘故,王羲之心里忿忿不平,觉得自己跟王述不相上下,唯一差在自己的儿子没有人家的优秀,于是这才回到家里把这几个儿子劈头盖脸的痛骂了一顿。

家中老幺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人,他是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叫官奴。老幺总是家里最得宠的孩子。

和他最要好的哥哥王徽之相比,王献之的性情中规中矩,沉默少言,不像他哥哥那样随性。

有一次失火,王徽之光着脚就赶紧跑出来了,而王献之则有条不紊地穿好衣服,乘着肩舆,才不紧不慢地出来。

当然啦,有人说他这是处变不惊,也有人认为他这是拘于世俗典范,不如王徽之率真洒脱。

不过,这世上能比雪夜访戴、过门不入,“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王徽之还要洒脱的,估计也没几个人了吧。

人琴俱亡

尽管性情相差很大,但徽之和献之这两兄弟的感情是真的好。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学过《人琴俱亡》这篇古文,这是选自《世说新语·伤逝》里的片段,说的就是他们俩的故事。

王徽之病入膏肓的时候,得知王献之病亡了,他听到这个消息一滴眼泪也没留,强撑着从床上起来奔丧。

到了灵床前,徽之取过弟弟留下的琴,曲不成调地弹奏了一首悲歌,最后一把摔了琴,悲痛地大呼:“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结果不到一个月,他也亡故了。

东晋薛绍

王献之是当朝驸马,简文帝把自己的女儿新安公主嫁给他。

按理说,这可是光耀门楣的事,但史书上说,王献之为了抗旨不娶公主,不惜用艾草烧伤自己的脚。

难道是他活得不耐烦了?不,不是的。

那事实到底是什么呢?

原来,王献之当时已经有了一位结发妻子,她出自当时与王家齐名的望族郗家。祖父更是东晋名臣郗鉴。而王献之的母亲还是她的亲姑姑。换句话说,王献之与他这位结发妻子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妹。

这位妻子名叫郗道茂。

王郗两家世代通婚,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王献之与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他们青梅竹马,志趣相投,更携手度过了家中变故,所以情比金坚。

然而,这对有情人最终还是没能白头偕老。

据说,王献之风姿不凡,新安公主倾慕已久,就请父皇给她赐婚。结果,皇帝下旨命王献之休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另娶公主。

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剧情很熟悉呢?

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请求武后把自己嫁给薛绍,当时还是皇后的武则天也同样命令薛绍休了自己的原配妻子,使得薛绍一生都对太平公主耿耿于怀。

其实,王献之的故事也非常相似。

《世说新语·德行》这一章里写到,在王献之病重之际,他所信仰的天师道的道士来到床前,为他做临终忏悔。

道士问他,你这一生有什么事做错了吗?

王献之想了一想,摇摇头说,我这一生没有什么后悔的事,唯一的错事,就是不该和家离婚。

最后,这位一生顺遂的王家子弟离开了人世。

原来这件事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而那位与他分离的原配妻子郗(xī)道茂,终生未再嫁人,最后也郁郁而终。

书圣王羲之的孙女,貌美善书为何嫁给了一位白痴?

书圣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第七子王献之最为杰出。王献之风流倜傥而且还很有才,可以说是当时许多女子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第三女司马道福对王献之也早就心悦之,只是起初司马道福被许配给了桓温的次子桓济。

其实嫁给桓济前,司马道福就已经知道了王献之,并且有了暗恋之意。只是桓温当时大权在握,司马道福不得不顺父命服从政治之需。但后来桓济想谋杀叔父桓冲不成被流放,因而司马道福得以从这桩不幸的婚姻中解脱。

解脱后的司马道福又开始打起了王献之的主意,但此时王献之已经和表姐郗道茂成亲。可是即便如此,毕竟当时郗道茂并没有给王献之生下子嗣。所以最后在司马道福的央求下,司马昱还是下令强制王献之离婚再娶。虽然王家是当时的门阀大族,但面对皇权王献之一人还是无可奈何的。

尽管王献之当时采取自残的行为抗婚,但最后还是和司马道福结为了夫妇,并于384年生下一女名为王神爱。从历史对王献之的记载来看,王神爱应该也是一位大美女。而且不仅貌美还应该很有才才对。

根据《晋书》的记载“安僖王皇后,讳神爱,琅邪临沂人也。父献之尚新安愍公主,无子,唯一女,亦善书。”可见王神爱很好的遗传了父亲以及祖父的书法基因,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女书法家。但就是这样一位美女才女,神都会怜爱的女子后来却嫁给了一位白痴。

王神爱十三岁那年,正是女子及笄的年龄,被嫁给了当时十五岁的皇太子司马德宗。司马德宗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长子,虽然出身皇家而且是皇位的继承人,但司马德宗不仅口吃而且不辨冬夏不知冷暖饥寒,可以说是个如假包换的白痴,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

王神爱在当时以及今天都是人间难得的女神,试想这样一位女子却嫁给了司马德宗这样的人为妻,我觉得天下男子没有一个不唏嘘的。攀龙附凤没有给王神爱的人生增添太多光彩,反而给她带来了极大的不幸。


虽然397年司马德宗即位成为晋安帝,随后王神爱被立为皇后。但王神爱这位皇后做的也是惶惶不可终日,晋安帝时东晋隔三差五发生兵变,并且后来直接被桓玄篡夺。即使后来桓玄被杀晋安帝复位,但没多久便被刘裕杀害。

王神爱摊上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又碰上了王朝衰败的末世,这种不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鲜有的。她出身书法世家,不仅善书而且清秀婉约。但她的一生不仅飘摇,而且充满了诸多不幸。最终这位不幸的女神,在29岁那年告别了人间,就此凋零。

412年王神爱于徽音殿去世,死后谥安僖皇后,史书上说她无子。

王神爱也曾有过少女的清梦,觅一知己蓝颜赌书泼茶共度一生。但为了政治的需要,王神爱无法左右自己的婚姻,不得不牺牲自己奉献家族。而如王神爱一样的女子,自古及今并不在少数。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女子,她们的遭遇总让无数的男子在凄冷的深夜不由自主的怜香惜玉。在阴差阳错中,留给人间的除了她们的美还有一声声悲叹。

一朵花的凋零的确损坏不了整个春天,但隔着历史的时空,千百年后当从厚重的史册中发现王神爱时,还是不由得让人悲叹不已。

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王献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献之的简介
  王献之是大 书法 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只有王献之在书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王献之从小就因为书法技艺高超而扬名于世,为人不羁,常常都在家中闲居,但却没有别人那种惫懒萎靡的姿态。

  王献之从小就和家中的长兄不同,家中长兄多爱谈论世俗之事,但是王献之却不以为然,总是沉默寡言,不爱谈论俗世。后来王献之就娶了郗昙的女儿郗道茂为为妻,但是后来王羲之被新安公主挑选为驸马,王献之就和郗道茂结束了婚姻关系,和新安公主结婚了,

  除了书法上的成就,王献之在官场上也有所作为。王献之一开始出任主簿、秘书郎,之后受到谢安的赏识,所以一直都做谢安的长史,之后也官拜至中书令。王献之四十三岁时就病逝了,他死是一年之后,他的女儿被晋安帝立为皇后。
  王献之二三事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也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差。他无论是在 草书 、 行书 还是 隶书 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行书和草书。后世之人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可见对于他的推崇和赞赏。而关于他的趣事 典故 一直流传到现在,比如出自《晋书?王羲之传》的?王献之二三事?。

  在?王献之二三事?主要讲述的是他少年时期的 故事 。第一个故事跟 成语 ?管中窥豹?有关。在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他一次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一种叫樗蒲的 游戏 ,他虽然也知道这个游戏的玩法,但是却并不精通。他看了一会,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对其中一个人说他要输了。结果那个人听了之后十分生气,看了王献之一眼之后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中看豹一样,只是看见了豹身上的花斑,却以为看到了整个猎豹。?王献之听了之后十分生气,说道:?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说完之后就走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只对荀奉倩和刘真长这两个人感到羞愧,而对其他人则不会。这里体现了王献之后悔不该接近他们并发表看法的情感。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还讲到了?偷儿恕毡?、?十八口大缸?和?墨迹变牛?等典故,这些故事有的是讲他如何刻苦练习书法,有的是讲他遇到事情如何沉着应对并巧妙化解,无不体现的是一个年轻气盛,才华横溢的形象。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为《洛神赋帖》或者《十三行》,是东晋著名 书法家 王献之在小楷字体方面的代表作,书写用纸应该为麻笺。该帖的主要内容为三十七魏国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植的传世诗作《洛神赋》。该贴的真迹早已失传,大概是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因为残损而亡佚了。

  目前保存到现在的本应该是宋朝时根据真迹进行临摹的拓本,包括了?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临摹效果较好的是?碧玉版本?,它在明朝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被发现,现在 收藏 在首都博物馆。

  该贴体态秀逸,笔致洒脱不羁,从这副作品中可以看出王献之的 楷书 笔法已经不再有隶意,字形也从横势变成了纵势,可以说这是非常成熟的楷书作品了。该贴的字用笔苍劲有力,风格俊秀,字中的撇捺等笔画伸展得很长,但是又不是轻浮无力,而是笔力运送 自然 ,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则十分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细微中又有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和行距的变化也很自然的。

  另外在章法上,该帖在吸收钟、王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其中突出的特点是错落有致。此外字形大小不一但又参差有别,字距虽然忽大忽小,但是从整体来看气势十分完整、环环相扣;在行与行之间也是一样,乍看之下行距时大时小,但是整体则揖让有序、顾盼生姿。

  最后关于该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闻:相传王献之书写《洛神赋》其实是在抒发对自己的亡妻郗道茂无尽的思念之情。

猜你感 兴趣 :

1. 关于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

2. 行书书法四大家的优秀作品

3. 书圣王羲之简介

4. 东晋王羲之的简介

“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什么要和深爱的妻子离婚??

?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之所以休妻,是因为被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看上,强迫做驸马,他没有办法和妻子离了婚,迎娶公主。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之子,才华横溢,也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的第一任妻子是他的表姐郗道茂,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长大后在家族的撮合下,两人结为夫妇,夫妻俩相敬如宾,情投意合,是外人羡慕的一对神仙眷侣。王献之这样的才子,难免会有迷妹,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就看上了王献之。

其实,新安公主和王献之都已婚,这并不妨碍她任性妄为,作为公主,她也保留了任性妄为的性格特质。她为了离婚,指出桓济要谋朝篡位,她如愿以偿离了婚。接下来她就让哥哥孝武帝赐婚。孝武帝后来开始试探王献之的态度,暗示自己的妹妹钟意他,知道王献之已有妻子后,假装遗憾。王献之早就领悟了孝武帝的用意,婉言拒绝,声称自己和妻子感情甚好。司马道福并不死心,她声称郗道茂没有给王献之生下一儿半女,王献之应该休妻,还让孝武帝赶紧下令封王献之为驸马。王献之被逼得没办法了,就伤了自己的脚,让公主可以死心,可公主哪会轻易放手?最后,在半推半就下,王献之妥协了。他回到家,休了郗道茂,可怜的郗道茂就这样离开了王家。

之后,他娶了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做了驸马。但是强扭的瓜不甜,他对公主只是表面客气,尤其在知道了郗道茂含恨而终之后,王献之的内心有了怨恨。甚至还不顾反对娶了一个妾,故意用来躲避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公元386年,王献之离开人世,死前他表示自己对不起妻子郗道茂,一直活在内疚中。

王羲之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

和王羲之合称二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一生中有两位正妻。一位是他的表姐郗道茂;一位是东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褔。后其余新安公主所生的女儿王神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之一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另外,王献之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据说他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
[编辑本段]二、书法成就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柳公权跋王献之《送梨帖》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我是从别的地方摘抄的 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0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