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是怎么自保的是辞官吗

以史为鉴 2023-06-23 03:52:44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是怎么自保的是辞官吗

汉初三杰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中国有句古话“狡兔死,走狗烹”,用来形容过河拆桥之人,自古以来这都是历代开国帝王的拿手好戏,功高盖主历来是取死之道,许多能力非凡的贤臣,抛头颅洒热血辅佐明君夺取天下,国家安定以后下场却十分凄惨,甚至遭遇灭门之祸,最典型的就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为了稳定江山社稷,把从龙之臣几乎杀的精光;除此以外,大汉王朝开国帝王刘邦虽然没有朱元璋杀的彻底,但也足够令人惊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大秦帝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去世胡亥夺取皇位,秦二世即位以后,实行残暴的统治,三十多名兄弟姐妹被屠杀,在全国收取重税,推行严酷的法律制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后激起史上首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即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强盛的大秦帝国灭亡。

秦朝灭亡以后,中国进入楚汉之争时代,西楚霸王项羽实力强大,而刘邦则相对弱小,在历次征战中,基本上都处于劣势,而且多次被项羽击败,但刘邦却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能够做到屡败屡战,即使面临再大的失败,也能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楚汉之争持续数年时间,最终以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夺取天下告终,刘邦打天下时期,最倚重的部下主要有三人,他们就是萧何、韩信、张良。

论排兵布阵刘邦不如项羽,论军事实力和项羽更是相差甚远,但却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用自己的话来说,他唯一胜过项羽的就是用人之道。刘邦能够认清自己,他曾经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是刘邦对自己的评价,虽然没有超强实力,但是却深谙帝王用人之道,这是项羽所不具备的。

这三人被刘邦视为肱骨之臣,最终的结局却迥然不同,刘邦夺取天下建立大汉王朝,韩信居功自傲和刘邦讲条件,请求封自己为王,最终被吕后等人诛杀;韩信被杀以后,萧何深感自己处境危险,于是他故意和百姓抢夺土地,让自己臭名远扬,这样做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埋没了清白,而且还遭受牢狱之苦。

只有张良得以善终,他经常把刘邦称赞为天子,在功成名就以后,多次表示要归隐山林,最终使得刘邦彻底放心,不仅荣华一世,死后还获得文成侯的谥号。汉初三杰之中,张良结局最好,萧何次之,只有韩信惨死。

汉朝张良简介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人。张良因暗杀秦始皇失败,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拓展资料: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

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初三杰两人遭到刘邦和吕后的毒手,为什么唯独张良能够全身而退?

古代的皇帝大都是多疑的,功高盖主是他们所害怕的。因此,“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对功臣来说是常态。汉初三杰也是如此。汉初三杰中的韩信和萧何都没有逃过刘邦和吕后的毒手,只有张良能够全身而退,他的结局是他自己选择的。

因为张良知进退,懂分寸。他知道什么时期,做什么样的事情。在刘邦需要他的时候,他选择留在了刘邦的身边,帮助刘邦建立功业。在刘邦打下江山来之后,他知道这时候不能和刘邦继续相处下去了。此刻他作为功臣,两人肯定是会发生矛盾的。刘邦没有了外部敌人,下一步他要惩治的肯定就是内部的这些功臣了。因此,在刘邦建立大汉后,张良就提出辞职。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遭受刘邦和吕后的算计而全身而退。韩信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先是被封为了齐王,后又被封为了楚王 ,但是,最终还是落了一个灭族的下场。还有萧何,萧何做事一生谨慎,“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可是他还是遭受到了刘邦的猜疑,被抓进了监狱,差点被刘邦要了命。?

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里的韩信和萧何,都遭受到了刘邦的屠杀与猜疑。不得不说,这和他们贪图荣华富贵有关。张良却成为了三个人中的那个唯一。正是因为张良的忠心和知进退,让他能够全身而退。他忠心耿耿,淡泊名利,帮助吕后保住太子之位。这就是张良的智慧。

历史人物:西汉张良

张良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字子房,颍川城父人,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先辈,在韩国五世位相。张良早年曾因刺杀秦始皇不成而隐居躲避;后追随刘邦,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刘邦顺利脱身。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

在鸟尽弓藏的时代里,张良凭什么得以全身而退呢?

在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中,作为汉初开国功臣之一的张良绝对算得上是"神"一样的存在。虽然与萧何、韩信一起被并誉为"汉初三杰",但抛开功劳不谈,张良无论是在辅佐刘老板成就大业的过程中与老板的默契程度,还是最后的结局,都是三个人当中最好的。他既没有像萧何那样为了打消老板的疑虑而被迫"自污"甚至吃牢饭,也没有像韩信那样不明所以就死于老板娘之手,而是始终像老板的第二个"大脑"一样被善待、善待、善待。

汉初三杰 剧照

人们对张良能如此幸运的原因也做过不少总结,"获赞"最高的原因是说他懂得"急流勇退"。的确,人臣做到张良这个份上,如果一直"勇往直前",那么成为下一个"韩信"也未可知,毕竟当他在力劝刘邦听从娄敬的建议定都关中时,可能就已经与从丰沛出来的刘邦故旧们结下梁子了,而那些多为军功之臣,要收拾一个文弱的谋士,还不是轻而易举?

其实,"急流勇退"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张良在功臣中几乎不曾刻意"出过头"。他是常驻刘邦身边的一位谋士,两人天天在一起说话,只要他们不说,旁人很难分辨什么计策是张良献的,什么主意是刘邦自己拿的。那么,张良到底凭藉了哪些优势,才得以在刘邦面前做到进退自如、从而得以善终的呢?


01. 从"贵族"到"侠客"的身份转变

"高出身"可以说是韩信的一个先天优势,也是时常被人们自动忽略的一个因素,因为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出身高于张良的不在少数。但如同今天的我们常常念叨"环境决定命运"一样,我们是不是也该公正地思考一下,张良的生长环境曾经带给他什么样的影响呢?

张良家底丰厚,祖父和父亲两代人都作为宰相辅佐过韩国五位国君。试想,如果韩国没有被秦始皇灭掉,那么张良继续出任韩国宰相的可能性也是相当大的。韩国被灭国,作为韩国国相的张良父亲,家里必然受到牵连,当时的张良也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少年,只能眼睁睁看着故国被灭而无能为力,"仇秦"的种子也就此深深地埋在了少年心中。说得俗气一点,张良家里借以谋生和引以为傲的"铁饭碗"被秦始皇打破了。

博浪沙刺秦的张良 剧照

凭借着丰厚的家底,韩国虽然被灭了,但张良家里依然富得流油,光家僮(即仆人)就有三百余人。但张良的弟弟死后,张良却没有把弟弟厚葬,而是散尽家财来寻找刺客,以求能够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后来,就发生了广为人知的"博浪沙刺秦"事件,虽然失败了,但张良"智勇双全"的好名声也随着始皇帝的震怒而传遍六国。

可以说,正是因为张良有着一个较高的出身,才使得他有财力也有能力和魄力策划"刺秦"的行为。不仅如此,张良的这股侠义之气使他敢于救助因杀人而四处逃亡的项伯,使得项伯终其一生对他感恩戴德,并数次通过项伯的疏通,才使刘邦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真像是《老子》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啊,可张良救项伯时,难道就预知了后面的事情吗?只能推给"天意"来解释了。


02. 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的"任侠"之风非常浓盛,尽管秦朝统一后曾极力打压,但由于秦朝享国不过短短十几年,随着强大的国家机器土崩瓦解,"任侠"之风必然卷土重来,而且很可能出现我们今天所说的"报复性反弹"的状况。

因此,张良作为"博浪沙刺秦"的主谋,他的名声一定是传遍"侠"界的,而他后来的老板刘邦,也正是一个深受乡间闾里侠气影响的人。刘邦虽然好酒色,不事生产,又喜欢捉弄人,但他心胸开阔,为人仗义,又喜欢施舍,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在刘邦与张良相遇于留地之前,刘邦就已经听说了张良的仗义之举,而且心里先入为主地对张良有一个好印象了。

及至见到张良本人,对于一个体形虽然瘦小,但无论家世、学识、胆量、谋略都强于自己百倍的人,刘邦心里必然暗自敬服。恰好这个人愿意为自己所用,刘邦自然对他青睐有加了。惺惺相惜的二人最终处成了我国漫长历史上少有的君臣关系的典范。

刘邦 剧照

在当时的刘邦阵营中,张良显然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虽然他的学识和智谋尚未大放异彩,但他"五朝宰相"的家世和"博浪沙刺秦"策划者的身份,已足以使刘邦阵营中的其他所有人黯然失色,即使是项羽阵营中的"老狐狸"范增,也不得不对他高看两眼。而此时的张良,一心只想着恢复他的故国。

可见,比较高的家庭出身及其带来的影响,使张良在进入刘邦阵营之前就先入为主地给刘邦留下了一个好印象,而在人们寻找张良善终的原因是,这也往往是被忽视、但确实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9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