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武则天科举制度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引言
明朝进士王尚炯曾题诗:“无字碑,谁立竖?李兮唐,周兮武。千秋冤结一杯土”。千古女帝武则天,死后立下无字碑。她这一生敢天下人之不敢,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成为最高掌权者。一路走来的风雨和荣光,她自己不予评价,只留下一尊无字碑,待后人评说。
武则天从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一步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这一路艰险困阻,着实非常人可想象。中国的封建皇权制度,自秦始皇起,自溥仪终止,其间共有559位帝王。要按照能力排行的话,武则天绝对可以名列前茅。俗话说得好,功劳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武则天掌权之后,励精图治,高瞻远瞩,立下不少功绩。其中,便有一项发明,至今依旧通行全球。
▲武则天剧照
01
武则天掌权之后,自知得不到忠于李唐皇族的士族的支持。出于维护政权的考虑,她决定另辟蹊径,大力扶持无甚根基的寒门子弟。科举制度虽是由隋炀帝发明出来的,但该制度真正开始发光发热,却是在武则天掌权时期。
武则天大力推行科举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打压世家。其实,武则天一开始实行过一段时间的举荐制,但是后来她发现,举荐制很容易作弊。举荐上来的人,有真才实学者甚少,很多都是滥竽充数,拉低了国家运行的效率。随后,武则天将目光转向了科举制。
▲科举考试图
之前的科举制,舞弊现象非常严重。考官们可以看到考生们的姓名,世家子弟常常提前便买通考官,或者通过自家的背景给考官施加压力,让他们给自己的子弟“放行”。种种原因,导致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寒门人才非常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武则天于是发明了一项“密卷制度”。
考生作答后上交的试卷,必须全部糊住姓名。改卷人在批改考生试卷时,看不到考生的身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舞弊之风。也正是“密卷制度”的制定,一举抑制了科举考场收受贿赂的不良风气,使得科举慢慢走向正轨,变成了真正的人才选拔考试。
▲科举试卷
考官们评定出成绩优异的考生之后,武则天还要举行一次殿试,由皇帝在大殿当中,对这些考生进行提问。依据考生现场的作答情况,最后由皇帝评选出状元。《新唐书》中便有记载:“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通过这种方式,武则天确实选拔出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官员。比如后来的姚崇和宋璟,一路辅佐唐玄宗,创造了“开元之治”的盛世景象。
02
后来到了宋代,依然沿用密卷制度。他们把这种制度叫做“弥封”,将考生的籍贯、姓名等信息封住,防止评卷的官员作弊。宋真宗曾高兴地对宰相王旦说:“今岁举人颇以糊名考校为惧,然有艺者皆喜于尽公。”
▲宋真宗剧照
直到今天,这种密卷制度还在被沿用。不只是中国,世界各国都在使用。像现在的大型考试,都需要在密封线内写好姓名、学号等信息,禁止在答卷中留下透露自己身份的记号。改卷时,装订好密封线,阅卷老师不得查阅考生的信息,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阅卷的公平。
03
武则天这一生有功有过,她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让很多出身底层的寒门子弟有了可以做官的机会。而且,武则天在任用人才方面,胸怀也更为宽广。当年骆宾王写檄文讨伐武则天,武则天看完之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称赞骆宾王的文采,可见她的气度。
▲武则天剧照
当然,武则天虽然在政治上有其独到之处。但她身在帝王家,势必心狠手辣。武则天的称帝之路,脚下尸骸不少,她毒死自己的亲生儿子,重用酷吏来俊臣和周兴,借此打压异己,巩固地位。武则天时期的酷吏,审讯犯人时不择手段,常常屈打成招,场面血腥之极。虽然酷吏制度后面被废除,但是武则天这般血腥手段,已经造成了百姓和朝廷的离心离德。
结语
武则天死后,没有像前朝皇帝那样为自己著书立碑,大肆歌颂功绩。而是只留下了一座无字碑,上面既不歌颂她的功德,也不忏悔她的罪恶。一切都一切,都让后人评说。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9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