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内阁是怎么出现的,这事情还得从朱元璋身上说起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3 03:41:48

明朝内阁是怎么出现的,这事情还得从朱元璋身上说起

还不知道:明朝内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日月为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这一副对联是当年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接受众大臣来贺的一个对联礼物,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已经突出了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的权势与霸气,曾经一度被很多人奉为经典。

当年,张居正的内阁首辅真的当到了尽头,让人们看到了内阁首辅的巅峰水平,同时人们也把张居正所存在的内阁,当成明代内阁的经典。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张居正纵横无敌把内阁制度推到顶峰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人对此表示疑惑,内阁制度到底是个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要知道,在明代的官方法律制度里面,内阁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法合理的机构。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内阁制度之起源

要聊到内阁制度的起源,我们首先要聊到内阁制度的前身到底是什么?如果大家看过《中国法律制度史》就会知道,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皇帝与宰相共治的时代,这一个基本框架确保了中央政府能够在集权的过程中发散,然后在发散的过程中集权。皇帝的有效性和皇帝的个人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但这里面也存在着问题,因为封建制度特别强调权力的排他性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性,所以宰相制约皇帝,而皇帝又嫌弃宰相必然导致权力的斗争。

等到朱元璋登场的时候,他忍了好几年的时光利用胡惟庸事件进行政治发酵,然后一举斩杀上万人彻底拔掉了宰相制度。

很明显,朱元璋的做法非常的有魄力,但是他却打破了皇帝的基本平衡性,这皇帝不可能管理所有的事情,因为皇帝的力量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朱元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一天要处理400多个政治事务,可以说是累到要死的境界。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朱元璋被迫开始恢复宰相制度,但是他又不想让宰相制度以合法合理的形象再次登场,然后制约自己的权力,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去宰相化,去法律化,但是又能帮助皇帝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后来人们所提到的内阁制度的雏形。

二、内阁制度的登场

当时,朱元璋邀请了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来到自己的政治班底面前,让他们帮助自己处理政治事务,但这些人都只能提意见,然后要朱元璋自己去决策。当时朱元璋的想法很简单,这些人没有政治地位,而且没有政治资本,自己可以随意的听取建议,然后从中选择确保既能分权又能集权。

所以在朱元璋时期,这些内阁成员都是非正式的,而且是奴才一般的存在,根本发挥不到太大的作用。

但这一切在朱棣时期被彻底改变了,由于朱棣是一个非合法的皇帝,而且他与当时的文官集团有了很大的冲突,一个是之前大家不是一个体制内的,紧接着就是大家关于仁义礼智信和建文皇帝之后的永乐大改革,矛盾可谓是特别深。

因此,朱棣为了确保自己能够与文官集团博弈,而且彻底把文官集团给架空,于是他想到另一个办法,自己重新搭建一个权力中枢,让这些权力中枢的人,领导文官集团,但是又不与文官集团同流合污来确保对自己的安全。

在挑选的过程中,朱棣建立了文渊阁,并且还找到了那个一生中自己最喜欢的人夏原吉。夏原吉在明史中的表现的确就是如此,一方面他绝对的服从与朱棣,但另一方面他又和文官集团若即若离。他帮助朱棣打压文官集团,但另一方面又作为文官集团的领导,总是指挥着大家做正确的事情。

所以,内阁与底层的文官集团的特殊性就变得越来越明显,但同样的因为朱棣的这一政治目的,所以使得内阁逐渐的变成了一个法律制度之外,但又拥有法律制度权威的特殊机构。

三、朱瞻基时期的运作

如果大家对于明史有着比较清晰的认知,就会知道内阁制度的形成过程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那就是第四代皇帝朱瞻基。史书记载朱瞻基颇为有才能,他不仅搞了一个仁宣之治,而且还使得内阁的属性变得彻底不同。

在之前的斗争中,朱棣版内阁成员与文官集团隔离开来,让他们对自己负责,但同时又保持着和文官集团若即若离的关系,所以大家有的时候是竞争关系,有的时候又是合作伙伴,甚至有的时候还是他们的领导人。

只不过等到朱瞻基登场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彻底摧毁了。

朱瞻基的手段很简单,按照史书的说法就是,他允许所有在内阁里面斗争的人都拥有着平凡的权利。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所有人能够进入内阁,而所有的人在内阁斗争中输了以后,还能够进行卷土重来,甚至把之前的对手倒打一耙的操作。

实际上,这样的后果就是每一个在内阁里面的成员,针对向自己发起挑战的文官集团,都会以不遗余力的方式来对对方打击,打击到对方,根本没有办法卷土重来。

所以,一般历史学家认为在朱瞻基统治时期,文官集团的斗争达到了一个最巅峰,大家已经变成了不死不休的境界,不仅要把你打倒,而且还要搞掉对方的祖孙三代。

到此为止,内阁制度基本形成,而他的斗争框架也基本上奠定了起来,皇帝得以高拱于上,而文官集团则处在一种无止休的斗争之中。一般意义上来说,内阁制度基本形成,而且皇帝的目标达成了。

四、内阁制度真的好吗?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由衷的表示感慨,满足了皇帝的需求,但是整个朝堂政治已经变成了乌烟瘴气了。大家都只知道拼命的去干自己的队友,甚至干到对方再也爬不起来,这样的争执还能合作稳定下去吗?

事实上,从后来的结局来看,内阁制度变成了摧残人性,甚至变成了斗争的根源,明代的力量正在不断的消耗,虽然这中间也出现过高拱,张居正这样的奇人,但基本上都无法在可怕的斗争中站稳脚跟。

不过,学者对此的认知就是,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摧残的制度,但是他却酝酿着一种三权分立,或者说是一种分立基础上的统一管理。

但是,明代没有等到这个制度形成的时间,而且大家在可怕的斗争之中,居然忽略了对于基层的管理。这就导致了崇祯年间的悲剧和皇帝与文官集团极致的离心离德。

因此,内阁制度从历史的表现上来看是一个悲剧,但是如果从未来的演化上来看,这是一个机会,不过明代没有等到突破而已。

结语

所以说回首明朝的内阁制度,我们会感觉这中间杀气凛然,而且皇帝的私心太重。但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明代政治制度已经走向成熟甚至僵化,内阁制度还是一个突破的机会。可惜的是这个机会没有把握,最终变成了一个让人绝望的笑话。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

《中国通史》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怎么发展来?为何说内阁首辅汉唐的宰相还要威猛有名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立国号为明。于是由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开始了它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内阁制度由来

朱元璋虽然在表面上,不在乎自己曾经是布衣身份,但是内心中这份自卑的潜意识却依然在内心,面对满朝那些出身比他好的官员,朱元璋坐在金銮殿中浑身感觉到不自在与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

面对恐惧,人们最常见的做法大概就有两种,一种就是选择逃避,还有一种就是选择毁灭。身为从乱世杀出一条血路的朱元璋,肯定不会选择逃避,否则他也不会有如今的地位。于是一场杀戮就此开始。

他先后掀起了两次大的针对朝廷功臣的大屠杀,并借此机会,在洪武十三年,以谋反罪的罪名处死了当时的宰相胡惟庸,并彻底的废除了宰相制度。至此之后,大明的朝廷出现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官职上的一个从未有的现象,皇帝直接对接六部。

虽然朱元璋是苦出生,也能吃苦,但是毕竟管理的大明的确面积太大,人口众多,每天那么多事情,不是这里有灾荒,就是那里有反叛,人事,经济,民生,外交,再加上要面对朝廷各种势力的斗争以及平衡,这让朱元璋感觉到就算是不睡觉甚至累死,也无法完成这样的多的工作量。于是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帮助皇帝处理公文,《明史·职官一》记载:

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

这里的大学士,也就是朱元璋的秘书班子,也就是后来明朝大名鼎鼎的内阁制度的雏形。

内阁制度的发展

尽管这些大学士是离皇帝最近的人,但他们的官位品阶并不是很高,只有区区的五品,和一个知府的品阶差不多,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利和威信。

这样的秘书班子,一直到仁宗皇帝朱高炽,都只是一个类似于秘书处的存在。但在宣宗皇帝时期,这个秘书处就有了比较进步的发展。

在此时,内阁被分为三殿二阁,分别是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三殿,二阁为文渊阁和东阁两阁,因此我们在史书和历史剧中,都有看到所谓的武英殿大学士和文渊阁大学士这样的称呼。

与此同时,在宣宗时期,内阁已经成为一种机构,甚至开始有了属于这个机构的分机构,——制敕房和诰敕房。每个房中,都配备有中书舍人若干名,官职皆从七品,隶属内阁大学士调遣。

朱元璋死后,他的继任者们就没有他那样勤奋和努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皇帝已经越来越依赖内阁,毕竟这些内阁大学士,经常在皇帝面前走来走去,帮助皇帝出谋划策,侍奉在左右。

日子就久了,皇帝也觉得给予这些经常帮助自己的人才五品的品阶有点过意不去,再加上,品阶太低的话,也不利于这些内阁大学士展开工作。但是祖制也不能破坏,所以在仁宗开始,内阁的五品制发生改变,每个内阁都兼任太师、太傅、太保,官职正一品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官职从一品),于是这个品阶的问题就很快解决了。

明宣宗去世后,就有太子朱祁镇继皇帝位。只有七岁年纪的英宗,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在小小年纪就可以担任此重任。

在明朝,朱元璋定下规矩,女人是不可以垂帘听政的,就算是帮助小皇帝暂时管理国家,也只能在后宫进行。因此在这个时候,内阁就担任了相当重要的治理责任。在此时,国家发生了任何事情,都会由六部写奏章到内阁,再有内阁的阁老们商议后,拟票写出对策和实施办法,上交给太后核实,再通过执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盖上朱印,此时再发放全国,开始实行。

内阁大学士,在宣宗开始之后,就已经开始插足政务,且发言权和自身的官位评价,都使得内阁已经围城人们内心中,正真的实行去权利的地方,且官职品级不断提升,这无疑是内阁制度的一大发展。

其中特别是票拟制度的建立上。使得内阁大臣们,从专门给皇帝写文件的普通职员变成了如今政策的制定者,票拟是内阁议政职的进一步扩大和延伸,是大学士的基本职责为

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平允庶政”是其目的,也是票拟的本质。《明史》载:

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估计朱元璋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苦心又积虑的处理了宰相之后,自己的后代竟然允许内阁以另一种方式来恢复了宰相的权利,甚至到了后期,其权利甚至比汉唐时期的宰相还要位高权重

为什么说在明朝,其内阁首辅甚至比汉唐时期的宰相还要威猛有名呢?

其主要的表现就是有很牛的内阁大学士出现。在明朝,最为有名的三个大学士,也可以说这三人都互相认识,他们分别就是严嵩,徐介和张居正。

严嵩,可以说在明朝的历史上,是一个最大的反面角色,这个老鬼不但把持内阁首辅多年,而且绝对是一个占着茅坑不出恭的坏人。

其中他做的最过分的事情就是阴谋杀死了徐介的恩师,前任的内阁首辅夏言和让蒙古人俺达在北京外城肆意烧杀淫虐十几天,而无动于衷。

但是就是如此,这个严嵩依然凭借着了解嘉靖的心理,从而牢牢的把握住这个首辅的位置。虽然最后,在徐介隐忍了十几年之后,因为严嵩的儿子坑爹,被抓住把柄,一举拿下,但是也是因为严嵩几十年的懈怠,导致嘉靖年间北有蒙古作乱,南有倭寇逞凶,民生更是艰难。用一句海瑞骂嘉靖的话,嘉靖嘉靖,家家户户干干净净。

徐介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内阁首辅,因为徐介用他那无比的政治手段和鬼神难测的心术,一举将祸国殃民的严嵩处理掉,并在自己当政期间,努力恢复生产,大力的支持戚继光在沿海剿灭倭寇。

但这位内阁首辅最大的功绩是在最危险的时候,保护了张居正,教导了张居正,并让这位弟子,成为了大明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没有之一。

张居正,可以说是中国自宋朝开始创立科举制之后,最为巅峰的一个人。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张居正是一个湖北地主家的孩子,祖上除了有点钱之外,几乎没有当官的。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毫无背景的人,竟然就是通过科举,依靠自己的心智和努力,一下子成为了大明的主宰者。可以这样说,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这十年时间,大明的皇帝就是张居正。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非辅,而乃摄。这里的摄,就是摄政王的意思。想想看,一个地主家出生的孩子,尽然可以做的这个份上,也可以看出明朝社会开放以及人才流通顺畅的一面。

万历和天启皇帝,大家其实应该都知道是什么样的皇帝。万历是长期不上朝,而且是十几年的不上朝,期初,这位皇帝还见见内阁大臣,到了后期,就连内阁大臣都不见了。

但是就算是如此,大明的国家机器依然在正常的运转,在此期间,还打赢了明朝当时所有的对外战争和对内平叛。而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有着其强大的内阁,在夜以继日的处理国家问题。就算是皇帝不上班,甚至怠工,都可以有内阁的大臣及时的完成批复和对策。

但是到了崇祯年间,内阁制度就被完全破坏,崇祯当政的十七年时间,就换了五十多个内阁首辅,因为首辅的变化频率太快,很多政策无法有效的持续执行下去,再加上皇帝个人的独断专行,不再听取内阁的意见和策略,导致最后的全面崩盘。

其实,明朝内阁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这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民主集中制。就是所有的决策,不再有皇帝一人独断专行,而是由一群从科考制度下,挑选出来的最为优秀的人,所组成的内阁来商议执行。

要明白一点,这群人都是老百姓家的孩子,那个不是考的死去活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但是就是这样的重重折磨,依然可以有优秀的成绩,自然而然都是一群意志坚定,才华横溢,且目光长远,有目标和野心的人。

这些人来担任国家的治理,自然而然要靠谱的多。这也就解释了为啥明朝有那么多不靠谱的皇帝,但是明朝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依然能长寿到二百七十六年的主要原因了。

明朝内阁制度有什么作用,内阁是如何登上权力顶峰的?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出现了丞相这一个官职,后面历朝历代虽然称呼上有差别,但一直都有丞相这个官职,而且赋予了丞相很大的权力,他的权力仅次于帝王,主要协助皇上处理政务。

到了明朝,最开始也设立了丞相这一职位,后来经过相关的案件之后,废除了丞相制度。但是这也导致了皇帝的工作负担日益加剧,朱元璋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上,他还能接受。后面的接班者可就没有这么勤奋了,所以势必要一个机构来承担丞相的这个职位,内科制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明朝在建立国家的时候就继承了元朝的官僚体系,在中央里设立了三大权力最高机构。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管全国的政治事务。大都督府是最高的军事机构,掌管着全国的军队,既有统领兵权,也有调兵权。御史台是全国最高的监察机构。这三大最高权力机构包揽了全国上下大小事务。

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不断增强,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明朝中后期皇帝基本上都不处理朝政,但是有内阁的存在使得整个国家不再过多的依赖于皇帝,还利于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让他不能够胡作非为从而破坏国家的正常运行。

就内阁制度本身来说,其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权力,一切也得看皇上。遇到不喜欢处理朝政的皇上,他们的权力就大了。遇到抓得紧的皇上,比如崇祯,内阁的制度就是一个摆设了,所以这种极其不稳定的权力使得内阁制只能是一个非法的顾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9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