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探索明朝“易储之争”背后的故事,景泰帝为何要拉拢朝臣

以史为鉴 2023-06-23 03:32:24

探索明朝“易储之争”背后的故事,景泰帝为何要拉拢朝臣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易储之争,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英宗的生母孙太后本想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帝,但是以于谦为首的大臣认为,值此国家危难之际,不应该立幼主继位。在朝臣的压力下,孙太后同意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但是孙太后又下诏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希望以此来保留自己儿子的血脉来继承皇位的权力。景泰帝初即位时,对此安排并无异议。但是有哪个皇帝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呢?不过,景泰帝又不好明说,毕竟他的皇位来自于他的哥哥,现在自己坐了皇位,如果废除哥哥儿子的太子身份,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所以,他只好暗地里与汪皇后商议了几次,汪皇后坚决不同意景泰帝这样做。

一转眼土木之变已经过去了两年,景泰帝感觉自己的皇位已然坐稳,因此,打算实施自己废立太子的计划。太监王诚给景泰帝出了一个主意,可以以高官厚禄来拉拢朝臣。于是乎,景泰帝先给都御史杨善等人加官进爵,又厚赏陈循、江渊等多位大臣。俗话说无功不受禄,皇帝的赏赐毫无理由,弄得众大臣诚惶诚恐,但是又不能不接。过了几天,景泰帝把一封要求易储的奏折交下,要求朝臣一起讨论这件事,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皇帝之前是在贿赂群臣。堂堂皇帝为了一己私欲,竟然行贿赂之事,于谦、王直等一批老臣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给事中李侃上奏皇帝,坚决反对废立太子。虽然朝中反对声音很大,但是景泰帝利用自己皇帝的权威,逼迫大家在奏疏上签名。众臣见皇帝的心意已定,之前收到皇帝好处的陈循等人只好带头签下自己的名字,当天上朝的大臣没有一个拒签的。这件事办成之后,景泰帝为了进一步封住大臣之口,又再次厚赏诸大臣,王直、于谦、陈循等人都拿两份俸禄。

景泰帝虽然成功的扶持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登上太子之位,但是仿佛上天和景泰帝开了一个玩笑,太子朱见济一年多就夭折了,这样太子之位就又空了下来。有大臣提议,应该复立英宗之子为太子。景泰帝只有一个儿子,还夭折了,忙活了半天等于白忙活了,现在竟然有大臣还敢提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这怎么能不然景泰帝恼火呢?于是乎,凡是上书提议复立太子的大臣皆遭到皇帝的打击。后来的人看见之前上书要求复立太子的大臣的凄惨下场,便再也不敢提这件事了。

明代宗朱祁钰为什么年仅三十岁就驾崩了?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在明代宗朱祁钰的统领之下,刚经历“土木堡之变”的明王朝,转危为安,避免了自己重蹈北宋的覆辙。然而,虽然朱祁钰挽救了明王朝,但他的结局并不美好,不到三十岁便驾崩了。而驾崩之后也没能入葬明代皇家陵园:天寿山(今“明十三陵”)。

之所以会这样,与皇位有极大的关系,因此,他的英年早逝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朱祁钰无嗣,无力将帝位传承下去,在他统治后期十分焦虑

历史上,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之后,为挽救明王朝危机,被众大臣拥立为帝。在此期间,明王朝面临倾覆的危机,面对孙太后册封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的做法,朱祁钰选择了默认。毕竟,搞不好自己都要背负亡国之君的名号,自己的帝位都岌岌可危,实在没精力纠缠太子之位。

然而,随着明王朝转危为安,坐稳帝位的朱祁钰开始想方设法更换太子,扶立自己的长子朱见济上位。最终,通过贿赂大臣的方式,完成了操作。本来,到此为止事情非常圆满,但,朱见济在位不到一年便夭折,朱祁钰再无子嗣继承太子之位。虽然,他还很年轻,但几年下来依然未有子嗣诞生,让朱祁钰十分焦虑。

同时,本就对易储有意见的朝臣开始议论纷纷,让饱受丧子之痛的明代宗再遭打击。接二连三的事情,让朱祁钰受挫。

其次,对明英宗朱祁镇的恐惧,让朱祁钰难以安心

虽然,经历“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不得已跟随瓦剌首领也先去往北方吃沙子。在听到朱祁钰继位、自己被尊为太上皇之后,朱祁镇唯一的希望仅仅是回到自己的故乡。为此曾向自己的弟弟、明代宗去信,只要自己能回去,甘愿做一个普通百姓,甚至可以去守祖宗陵寝!

当然,早已坐稳帝位的朱祁钰对此,不闻不问,连对也先送回明英宗的提议都不愿回复。只不过,仅一年之后,也先便听从明使臣的建议主动将英宗送了回来。为了自己的帝位,朱祁钰立即选择将明英宗幽禁在了南宫,并屡次进行迫害。

然而,随着朱见济的夭折,明代宗悲哀地发现,帝位极可能重新回到朱祁镇手里。回想自己所作所为,很难获得明英宗的原谅,这就导致明代宗经常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

最后,繁重的国事压垮了朱祁钰的身体

在我们的印象中,皇帝掌控整个王朝,天老大他老二,无人敢反抗他的意识。然而,皇权的无上性也就意味着掌握者时刻面临身边人的威胁,这也是为何自古太子非常难做,本质来说,皇帝连自己选择的太子都信不过。

此外,随着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进一步加强皇权,使得天下大事尽由皇帝首肯。这就造成了皇帝的工作量极其繁重,虽然,明代出现了内阁来分担皇帝的工作量,但皇帝必然要时刻注意大臣们的做法,不然,天知道那天,刀就驾在了脖子上了。

因此,长期、巨大的工作压力,必然会压垮明代宗的身体。

综上所述,朱祁钰在位的八年,精神焦虑、生活不安又有巨大的工作压力,实在是难以长寿。

明朝有多少皇帝 都是谁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番,当时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番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可以说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但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 经过四年的拉锯战之后,燕王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

于是燕军绕过大城市、一路南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建文帝不知所终,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 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只有众人自己把握了。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

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殆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

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因为当时有人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另一个原因就是朱棣为人好大喜功,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衬托盛世。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荆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却有很多内容被编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坏。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永乐十年以后,朱棣开始了北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北争,除前两次有所斩获外,其余多为劳民伤财,使得刚刚恢复的经济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争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后。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它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的喜爱。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靖难之役爆发以后,朱高炽曾与母亲徐氏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

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文臣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在和平时期,掌握了文臣就相当于掌握了国家,武将的本嘴拙舌怎么也抵不上文臣的笔和嘴,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这与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高煦并没有就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总算没有再追究。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六十五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

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在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即位后,改元洪熙,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他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洪熙皇帝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洪熙皇帝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终年四十七岁。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争,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不愧为一代仁主的称号。
宣宗朱瞻基

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
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代在身边,让他了如何解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

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座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但是朱瞻基早就预料到前途的险恶,因此当得知父亲病重后,马上日夜兼程赶到了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 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登基之后,摆在宣宗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宣宗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分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敌酋而告终。宣宗也网开一面,没有杀皇叔朱高煦,而是将他软禁在了逍遥城。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宣宗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安南问题也是宣德朝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永乐时期,由于安南内部的争斗,使得安南原来的统治者绝嗣,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贪官污吏的压榨,加之历史渊源,安南几乎没有断过兵燹,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到了宣宗即位,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朝廷军队不断在安南遭遇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宣宗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现在看来,宣宗皇帝的决策是正确的,起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远征安南不仅空耗国库,而且使得中国许多的家庭遭受丧子,丧夫的痛苦,既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因此放弃安南是明智之举。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前些年还专门有这么一个动画片是专门叙述这段历史的。 宣宗朝的废后风波也是他的一个污点,这将在英宗的文章中详细介绍,总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这些称号对于宣宗来讲都并不夸张,只是宣德皇帝享寿不长,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症,撒手人寰,终年三十八岁。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叹。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宣宗皇帝的长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
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他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的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胡皇后被迫让位。由于宣宗皇帝一手导演了废后的闹剧,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点上了一个很大的污点。

这样一个宫女的孩子,在七岁时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正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宫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著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正统朝宦官专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当时的元朝在漠北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架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进,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那里听的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如果这时英宗能够进怀来城驻守,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也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

这样,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给也先军以沉重的打击,也先率队败回蒙古。

与明朝的战争不仅使也先损兵折将,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赏赐以及与明朝交易的机会,当时的瓦剌是一个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众的生活将是非常艰苦的,北京大败之后,也先开始着手与明朝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可是当时景泰帝已经座稳地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是在众大臣的不断建议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听情报,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名叫杨善,他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终于结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英宗回到北京,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内,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景泰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景泰8年,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

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 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景泰帝在一个月后病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是英宗即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又一大污点。

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英宗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

如果一切重演,朱祁钰会将皇位还给他吗?

古装剧《女医·明妃传》,演员黄轩饰演的朱祁钰,为明朝第七位皇帝—景泰帝。因大哥朱祁镇亲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俘,时为郕王的朱祁钰临危称帝,开启了近八年执的政生涯,却也由此拉开悲剧的序幕。

有时,真想如歌里唱的那般,问问他,如果再回到从前,所有一切重演,你是否会归还九五之尊的宝座,是否会将兄长再度软禁于南宫,又或是否不顾发妻、群臣的反对,执意更换太子。

暂且抛开问题,将镜头拉向哥俩的恩恩怨怨。相信朱祁镇出征前,他们有血浓于水之亲情,正如电视剧所演的孙太后因对朱祁镇不满,欲以祁钰代之,祁钰辞而不受,且将其政治阴谋告知了皇帝哥哥,哥俩还商量着里应外合对付太后,同时《明史》也记载朱祁镇出兵前夕指派的监国者就是异母弟。正史记载也好,影视剧改编也罢,我们都能看到兄友弟恭的亲情。

然而,一切随着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发生了大转弯,本是同根生的两人,相互提防、猜忌,以致于重登大位的朱祁镇不但给弟弟一个恶毒的谥号—“戾”,而且不准其入住帝王陵寝。

1449年,英宗帝朱祁镇把家里安排妥当后,效法曾祖父朱棣,带领大军踏上亲征路,然,与朱棣五次北征取得成就比,他的亲征反将明王朝拖进颠覆边缘,自身也成了瓦剌人的阶下囚,成为继北宋末年徽、钦二帝后又一位“北狩”的皇帝。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惊慌,因太子朱见深(后来的宪宗)年龄幼小,兵部侍郎于谦,带领群臣凑请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以斩断瓦剌太师也先的非分之想。祁钰继位后,定年号“景泰”,尊“北狩”的哥哥为太上皇,和于谦、石亨、杨洪等人合力击退也先进攻,守住大明江山,阻止了北宋末“靖康之变”的重演。

这点上,朱祁钰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而宝座的魅力太大,高高在上的感觉倍爽,称帝后的他恍惚迷失了自我。若继位的初衷是保住祖宗基业,救回兄长,可待瓦剌大军退后其想法却成了阻止兄长回归,保住皇帝宝座。

一年后,也先觉得打败明朝希望不大,手上的太上皇只会浪费粮食,倒不如用其换些银两。故此,接连派使臣传达放回朱祁镇,大臣也希望迎回太上皇,朱祁钰却是一百个不乐意,对迎还之事一拖再拖,许是连他本人也不知该如面对兄长吧。随着,朝臣、太后和钱皇后(朱祁镇妻子)各方周旋,加上于谦表示他的皇位已稳,太上皇回来不会有更换之理,朱祁钰才松口允许亲哥踏上回家路。待朱祁镇刚到北京,景泰帝祁玉率群臣出宫迎接,一年变故哥俩的心态都变了,一位是阶下囚,而今的太上皇,若非他国家不至于频临危亡,数万将士魂归战场;一个是力挽狂澜有举世之功的景泰帝,俩人纵有一番寒暄也是别有滋味。

相聚不久,朱祁玉便命人将太上皇带到南宫,算是送给兄长的豪宅,虽名中带“宫”,然此处毫无宫中待遇,有些衣物还是孙太后暗中接济或靠钱皇后做手工活赚点家用,且祁玉为防止祁镇联络朝臣对南宫严守死防,连逢年过节文武百官提出给他哥贺寿都不准。再难看到朱祁钰继位前有情有义的影子,兄友弟恭成了过去式。他软禁了朱祁镇七年,也囚了自己七年,七年来,只要南宫里那人活一日,他便一日寝食难安。

软禁兄长百官不好多说,毕竟政事上,南宫那位着实没有眼前的主子能干。但若更换太子,这些深受儒家思想的文臣来说是坚决不干的。朱祁镇出发前,已立朱见深为太子。猜想当年若不是太子还小,孙太后是不会同意祁玉为帝。可皇位坐久的他一心想着让自己的骨肉继承大统,不顾大臣甚至发妻汪皇后的反对,废侄子朱见深,立独子朱见济为太子。

如此做的心情可以理解,肥水不流外人田,亲侄子也不如儿子。但“太子”在古代关系国本,若其未犯不可饶恕的过错是不能轻易更改的。看强悍的朱棣,想把太子废了换喜欢的朱高询,结果文臣拼力反对;到明后期的万历皇帝,满脑子想法让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当储君,为此,闹出有名的“国本之争”耍脾气不上朝,结果又如何?朱常洵还不是只能当他的藩王。

红了眼的朱祁钰并未罢休,而是采取强硬措施将儿子扶上太子位。真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小朱见济没有享受几年快乐,五岁就因病夭折了。独子去世,朱祁钰悲痛欲绝,但并未放弃,他觉得自己年轻力壮以后还会有自己的孩子,不过朝中一些大臣看不下去,先是章纶上凑请他复立朱见深为太子,结果被他关入锦衣卫大狱;接着大理寺卿廖庄又上书,朱祁钰恼羞成怒狠狠的杖打了廖庄80板子并关进监狱;他以为会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没成想,过了几天,文武百官一起跪请他立侄子见深为太子,有道是罚不责众,你能把所有朝臣打死,朱祁钰愤而不言加之身染重病,无精打采的退回内宫。

公元1457年,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来到南宫,砸开宫门,迎出被关七年的太上皇朱祁镇,助其重登大位(夺门之变是明历史上一次快刀斩乱麻的宫变,速度快的朱祁镇到了皇宫,一些大臣还以为在做梦,兵部尚书于谦对此都没能察觉任何征兆,祁镇本人恐怕也没想到有再登皇位之日)。哥哥回来后,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将祁钰囚禁在西宫,一个月后因病苍凉去世,朱祁镇废了他的帝号、毁了他的寿陵,只是将其以亲王的礼节安葬。

兄弟相煎,以弟弟失败告终。

铺开当年的幢幢事件,个人猜想若所有一切重演,弟弟祁钰明知道自己结局的情况下,他可能不会再软禁兄长隔断其与朝臣的一切联系,太子或许不换,但皇位绝不会拱手奉还,这不能简单归咎其为贪恋权位,不孝不第,还有他处的位置。

说他不会软禁兄长,对其严守死防是考虑到朱祁钰之所以同意将兄长迎回,多半因于谦给他吃了定心丸-大位一定。说明在于谦代表的这些大臣心里对眼下这位皇帝是承认的,祁钰指挥抵御瓦剌的经历给他积累了不少政治资本,无论是朝堂内还是百姓都有他的粉丝团。至于朱祁镇,他必须回来这关乎皇室、大明的脸面,只不过此次回来手上没有实权,政治形象也受损伤,如不出意外最多以太上皇的身份度过余生,毕竟当年草率出征造成的烂摊子是弟弟收拾好的。

好比唐朝玄宗年间的一场安史之乱,隐忍半辈子的太子李亨在灵武继承皇帝位,尊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唐军收复都城长安后,肃宗将老爹接回长安,但再次回归长安城的李隆基除了做太上皇几乎不问政事,兵权已经落到了儿子手里,烂摊子,人家领人收拾的,纵使你开启过开元盛世,一旦离开了权力的宝座,失去兵权,失去政治资本,几乎没有翻身的可能。

故而,个人看来没有处处提防的必要,严防反而给人口舌,何况当年的夺门之变是石亨这些有兵的人发动的,他们跑到南宫时,朱祁镇还以为是祁钰派人来杀他(自己都在梦里),来人说了半天,才缓过神相信让他去干嘛。

说他不会将皇位双手奉还,是抛开恋权说,这不是什么县令、知府的普通小官,是“天子”,电视剧中,把天君的位子出,自己当个帝君潇洒自在。可现实呢?归还皇帝位,朱祁钰做什么?倘若还回,他立的举世功绩,论功行赏,朱祁镇该又拿什么奖赏这个弟弟,还有什么是比江山更大的赏赐?就算朱祁钰继续做快乐王爷,朱祁镇就一点想法都没有吗?怕坐在皇位上他也是如坐针毡,祁钰的存在就会时刻提醒他土木之变时自己的荒唐事。

所以,个人想来,归还皇位太难了,哥哥做太上皇,弟弟当皇帝是最为恰当的选择。

许是,自皇兄被俘的那刻起,就注定了朱祁玉的悲剧,不论是否重演,历史舞台上他只能落寞退出,何况,重演不过是历史痴儿的假想罢了。勤政八年的景泰帝,一切功绩被皇兄一笔抹掉,成了继建文帝后明朝又一位没能入住皇陵的帝王。

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如何?

古语有云:“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也不能有二君。在一个朝廷中,若是同时存在两位皇帝,那会闹出天大的笑话。

但是在我国历史上的明朝时期,就存在过一朝同时有两位皇帝的情况,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时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正统年间,北方的瓦刺开始侵扰明朝的边疆。

当时明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而年仅二十几岁的朱祁镇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加上宦臣王振的怂恿,朱祁镇便决定亲自出征,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反对他都听不进。

果不其然,朱祁镇在土木堡战败被俘。而古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孙太后与朝中大臣便拥护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景泰帝”。

然而朱祁镇只是被俘而非被废,这样从名分上说,明朝就有了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个皇帝。而瓦刺那边呢?本来是想以朱祁镇作为谈判条件的,谁知道明朝干脆换了个皇帝。八年后,明代宗病重以至于不理朝政,整个皇宫人心惶惶。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夜,大内太监曹吉祥、武清侯石亨、太常卿许彬等朝中大臣率领亲兵、家丁等数千余人发动“夺门之变”。

他们的目的便是帮助朱祁镇复辟,重新夺回皇位,虽遭抵抗但最终还是成功了。朱祁镇上位后又是抓捕当初拥护朱祁钰之臣,又是改年号。

然而他却唯独没有在成功复辟的当天废除朱祁钰皇帝的称号,直到半个月后的二月初一,朱祁镇才下旨“废帝为郕王,迁西内”。不久后,朱祁钰暴毙而亡。

由于把持朝政的需要,我们能够理解在朱祁镇被瓦刺俘虏时,为什么需要第二位皇帝朱祁钰,严格来说并不算一朝二帝,毕竟做决策的还是朱祁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8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