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北宋一百姓丢失母猪找宋太宗告状,赵光义怎么处理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3 02:10:50

北宋一百姓丢失母猪找宋太宗告状,赵光义怎么处理的

说到宋太宗赵光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说起宋太宗赵光义,许多人对他并无好感。首先,他即位的过程有问题,在“烛影斧声”的质疑声中成为皇帝的。其次,他对外屡吃败仗,耗光了宋太祖时代的精兵,并开始推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导致北宋积贫积弱。不过,历史人物毕竟是多面的,其实宋太宗在内政方面还是有可以称道的地方的。

比如百姓“丢猪”事件,就体现了宋太宗的执政风格以及理念,那么这个丢猪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北宋建立说起,北宋也遵循隋唐的历史传统,设立登闻鼓。所谓登闻鼓,指的是皇帝在宫门外设一面鼓,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那么有冤屈的百姓,可以通过登闻鼓,将自己的冤屈向皇帝申诉。

北宋的登闻鼓设立于皇宫正门宣德门的门外,在宋太祖时期,就有人开始敲登闻鼓,向皇帝喊冤。比如973年,落第书生徐士廉通过登闻鼓,向宋太祖举报主考官,深刻影响了科举制度。在宋太宗时期,也有人敲击登闻鼓向皇帝告状的事情发生,不过最著名的事件发生在淳化四年(993年)。

当时,京城开封附近有一位名叫牟晖的百姓,他来到宫门前,敲击了登闻鼓,然后在官员引导下,见到了宋太宗。宋太宗听完牟晖的话后,可以说是哭笑不得,因为牟晖既没有揭发某位官员,自己也没有什么冤屈。原来牟晖的家奴不小心,丢了一头母猪。丢猪这样的小事却闹到皇帝面前,按理说怎么也该治牟晖的罪。

因为以今天的目光来看,牟晖的行为简直是无理取闹,既耽误了皇帝宝贵的工作时间,还扰乱了朝廷的正常运作方式。可是宋太宗却没有将牟晖治罪,而且还赏赐了牟晖钱财,“令赐千钱偿其值”。在牟晖拿钱走人后,许多官员纷纷不解,宋太宗还做出了一番解释,他的这番话不禁让后人敬佩!

宋太宗是这么说的,“似此细事悉诉于朕,亦为听决,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矣。”首先,宋太宗也认为这样的细小之事也由皇帝亲自处理,确实感到非常可笑。不过,能用这样理念治理天下的话,让民情能够直接上达皇帝,如此一来,民间也不会有什么冤屈的事情了。

按理说,登闻鼓不管老百姓丢猪的事情,但是这是皇帝与百姓直接沟通的一个渠道,如果这条渠道能够保持畅通,那么他就可以了解民间疾苦,能够做出更多的事情。宋太宗是个聪明人,他希望以处理丢猪事件,来加强登闻鼓的作用,让民间的情况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这才是他的真实目的。

宋太宗这位皇帝,虽然有许多事情做得很不好,比如在皇位传承过程中,或直接或间接,害死了不少人,但他在政治上还算是一位合格的皇帝。赵光义不仅能够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还能够抑制自己的欲望,停止扩建皇宫,因为在皇宫扩建过程中,会拆掉不少民宅。赵光义的这种政治理念深刻影响整个北宋王朝。

?宋太宗赵光义简介 毁誉参半的北宋第二位皇帝

   (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 。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 ,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的 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 ,葬永熙陵。>   人物简介 >  赵光义(公元939-997年):即宋太宗赵炅[jiǒng],本名赵匡乂,建隆元年改为赵光义,为宋朝第二任 。>  他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年十月七日甲辰(939年11月20日)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坊护圣营官舍。开宝九年(976年),太宗把这天定为「乾明节」;淳化元年(990年),又改为「寿宁节」。属猪。起初,太宗之母杜太后梦见神仙捧著太阳授予她,从而有娠怀孕,直到太宗出生的当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  宋太宗从小聪颖和不群,与别的孩子游戏,都畏服于他。太宗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封为晋王,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  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伤,乘驴车逃走。他两度伐辽失败,导致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因此太宗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执政措施,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他哥哥的遗产。这一特殊的继承结果对大宋朝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点甚至在太宗个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太宗于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976年11月15日)—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2年。>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癸巳(997年5月8日),太宗驾崩于万岁殿,殡于殿之西阶,庙号太宗,群臣上谥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十月十八日己酉,葬太宗于永熙陵(今河南巩义西村镇滹沱村东北)。>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一月,上尊号应运统天圣明文武皇帝。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尊号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八月初一日己丑,加谥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闰十月十一日乙亥,再加谥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历史评价 >  宋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迫使吴越「纳土」;之后又灭亡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次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耶律休哥射伤宋太宗,乘驴车逃走,他两度伐辽失败。980年又试图统一交趾,但惨败,使交趾(越南)最终得以保持独立地位。任内爆发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脱脱等的评价是:「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陈洪进、钱俶相继纳土。未几,取太原,伐契丹,继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灾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乱。其故何也?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至于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齐耆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请登禅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帝之谓乎?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 读过脱脱的《宋史·太宗本纪》「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后,写下了「但无能」。对宋太宗在与契丹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 批注:「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宋史·太宗本纪》为赵匡义辩解说:「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于是天下老百姓都比肩接踵而至,请其「登禅」即位。「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论焉。」 *** 对这种辩解犀利而不留情面地批道:「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宋史纪事本末》讲到宋太宗诏立太子后回宫途中,百姓都欢呼雀跃,欢呼「少年天子」,宋太宗听了很不高兴,召见宰相寇准说:「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寇准向他道贺说:「此社稷之福也。」他转怒为喜请寇准喝酒,「极醉而罢」, *** 批道:「赵匡义小人之言。」>

历史上的赵光义为北宋王朝做了哪些贡献?

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对于宋太宗赵光义的评价是不怎么高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他涉嫌杀害了自己的兄长也就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然后窃取了原本应该是属于赵匡胤后代的皇位。但是我们如果抛开对他的个人道德的评价来看赵光义的皇帝生涯,应该说他还是做出了一定的政绩的,他的主要政绩应该是在开拓疆土方面。

赵光义即位后鼓励垦荒以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规模,设考课、审官院,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加强,并更加限制节度使权力,确立文官替代武人当政的局面,正是这些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军事方面与北方辽国与西北夏州党项政权间的战争频发,宋太宗为了更好地控制与驾驭出征将帅开始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使其这种政策效果并不理想,赵光义对辽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两次北伐中,军粮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负;幽州及其周边遭遇兵燹,军粮供给受限;军粮征调地域较广、转输难度大。

军粮供应的困境限制了宋军的军事行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赵光义两次北伐的失败。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赵光义在处理民族外交问题上,先由“备边通好”转向“图制契丹”,再由“图制契丹”转向“联夷攻辽”,最终由“联夷攻辽”转向“修德以怀远”。北宋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辽接着又进行了几次战争。赵光义及群臣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并采取了若干较为有效的防御措施。同时,又积极主动去谋求对辽和平。

在读书上,赵光义给后人留下了一句成语——“开卷有益”。那是在太平兴国八年,他下令编撰的一部大型类书完成,这部书共一千卷,搜集和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堪称大部头。这么一部巨著,估计现在很少有人能下决心啃完,可赵光义一见就喜欢上了,尽管政务繁忙(赵光义很勤政的),还是规定自己每天必读三卷。

这三卷书每天由史馆进呈给侍读官,天天如此,有的大臣怕皇帝累着,就劝他说:“一天看三卷有些多了,恐怕您会劳累。”赵光义却说:“我天性就喜欢读书,读起书来神清气爽,怎么会劳累呢?而且只要打开书卷就会有收获(开卷有益),时间也不会被浪费。”结果他用一年的时间,读完了这部巨著。

赵光义内心最大的理想就是收复燕云十六洲,士兵们听说还要继续攻打幽州,大宋军队中弥漫着消极、厌战的情绪。当然开始的时候进军还算顺利,一些州郡不战而降,宋辽大军在幽州城下展开了决战,战斗相当激烈,宋太宗大腿中了两箭,仓皇逃走,宋军打败。第一次失利并没有让太宗失去信心,过了几年,雍熙三年(986年)宋朝再次出兵收复燕云,东路主力大军在岐沟关被辽军击溃,战争便匆匆结束。

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宋太宗的军事指挥,宋太宗军事谋略比不上哥哥宋太祖,可是却痴迷“以图示意”,在两次与辽军的战争中,绘制了多张战争行进和进攻路线图。雍熙北伐前,绘制了最为得意的“平戎万全阵图”。你或许不知道此图的布阵,没有关系,只要知道此阵需兵力十四万九百三十人,在实战中能不能实现,诸位发挥想象吧。

灵活性差,实战性差,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但是太宗却执迷不悟,用图阵遥控指挥前方军事。出征前,亲自制定行军布阵图,告诫将领不得更改,否则有功也必罚!战场上瞬息万变,在当时情况下,宋太宗在开封并不能及时了解前方敌情,却要将军严格遵守行军布阵图,真是蠢材也想不出的招儿,还不如御驾亲征。但是他害怕了,毕竟受了伤,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

北宋千年悬案“烛影斧声”,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这悬案的背后其实关乎到的是关于皇位的争夺,因为在976年的时候当时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暴毙,而据说在赵匡胤去世的那天晚上赵光义曾在赵匡胤的寝殿里,而且有人看到在蜡烛的影子下赵光义起身离开了座位,甚至还有听到斧头落地的身影,而第二天就传出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所以因此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烛影斧声?,对于赵匡胤的死因可以说有各种说法,但其中要属赵光义的嫌疑最大了,因为在赵匡胤死后,当时赵光义还先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步到皇宫里,甚至还登上了皇帝的位置,当时可以说是议论纷纷。

赵光义的位置可以说是来路不正,但是当时他为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还找出了证据,那就是他母亲杜太后在去世之前,曾经留下了懿旨,那就是让赵匡胤去世后把位置传给赵光义,而赵光义死后则是把位置传给赵光美,当时这份遗诏拿出来之后,可以说很多人都怀疑这份遗诏是伪造的,但是事已至此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只能去接受这个事实了,而且他在坐上皇位后,本来还答应善待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却没想其二人却因各种原因死去,可以说是疑点重重。

在赵光义上位的三年后,赵匡胤的第二个儿子赵得昭当时在皇宫里被赵光义训斥后,结果回去后居然就自杀了,可以说这点本身就疑点重重,因为不可能一个人在被骂一顿后就会想不开的,还有就是再之后的两年后,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赵德芳也死了,据说死因是病死的,死的时候才23岁,对于赵光义最有威胁的两个人死掉后,那么接下来就是他弟赵光美了,因为他所说的懿旨里他死后位置是要传给他弟赵光美的,结果却在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死后,传出了赵光美要造反的消息。

在赵光义当上皇帝后,赵光美为了避讳,所以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赵廷美,当时可以说他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对他哥赵光义本身的威胁是很大的,结果却没想在982年的时候,被人举报说他要造反,所以就被贬到了西京(今河南洛阳),结果到了西京后又被人举报说他与兵部尚书勾结,打算要造反,所以当时他又被贬到了房州(今湖北房县),之后就因为忧愤,所以最后吐血而死,死的时候才38岁,由此对于赵光义有威胁的人就都没有了,所以从这件奇案里其实牵涉到的还是皇位的争夺,而他们三人更多的则是牺牲品罢了。

北宋名相-吕端,赵光义的托孤重臣,难得糊涂是一种人生智慧

一、官宦世家

公元935年,吕端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

他的家庭是官宦家庭。

他的祖父 吕兖 ,官拜沧州节度判官。

他的父亲 吕琦 ,官拜兵部侍郎。

他的哥哥 吕余庆 ,官至参知政事。

二、惨遭灭门

吕兖率军守沧州,对抗幽州节度使 刘守光

城破之后,刘守光诛杀吕兖满门。

只有十五岁的吕琦侥幸逃脱。

吕琦遭此灭门之灾,并没有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发愤图强,潜心读书。

李从珂 吕琦 同在一条小巷居住,李从珂赏识吕琦的才学,两人常常通宵畅谈。

公元934年,李从珂登基称帝,是为后唐末帝。

吕琦成为天子近臣,位居高位。

吕琦的人生经历,对吕端的成长影响极大。

面对磨难,不胆怯,不畏惧,迎难而上,终将会登上巅峰,成为人生赢家。

三、吕余庆

吕琦有两子——吕余庆和吕端。

吕余庆,很早就加入禁军,先被周世宗 柴荣 赏识,后被 赵匡胤 收为幕僚。

在担任幕僚期间,参与了 陈桥兵变 大宋开国 ,成为赵匡胤的亲信。

宋朝建立后, 赵光义 担任开封府尹,吕余庆担任开封府通判,辅佐赵光义,处理具体事务。

宋朝攻灭后蜀,吕余庆担任成都知州。

后返回开封,做了十年 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四、顺风顺水

吕端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因为兄长吕余庆庇护,吕端的仕途顺风顺水。

二十五岁第一次做官,就担任开封附近的知县。

白天在县衙上班,晚上还能回家吃饭。

事业、家庭两不耽误。

朝廷派遣使臣,出使辽国。

吕端担任副使,因为官阶不够,朝廷不但没有罢免他副使之职,还破天荒的临时给他升官,让他符合担任副使的条件。

不得不说,吕余庆为了他的进步,真是费尽了心思。

五、重大转折

时间来到了976年,四十一岁的吕端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这一年,赵光义毒杀了自己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史称宋太宗。

这一年,吕余庆病逝,吕端失去了最大的依靠。

依照“金匮之盟”兄终弟及的原则,赵光义任命三弟 赵廷美 为开封府尹,把赵廷美作为大宋储君培养。

赵光义钦点 吕端 担任开封府通判,辅佐赵廷美,处理具体事务。

有儿子,谁还愿意把皇位传位给兄弟,而不是传位给儿子?

对于赵光义的心思,宰相赵普看得通透,而看起来糊涂的吕端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但吕端是有底线的人,在其位则谋其政,对于赵廷美能帮就帮吧,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兄弟相残的事情再次发生。

六、规劝赵廷美

公元979年2月,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征讨北汉。

赵廷美作为储君,留守开封,代行皇帝职权,治理天下。

赵廷美认为这是自己大权独揽、大展拳脚的好机会。

吕端对赵廷美说道: “陛下不顾辛劳危险,吊民伐罪,您身为陛下至亲,却躲在后方,安享富贵。陛下对您是绝对不会放心的,您应该跟随陛下御驾亲征,打消陛下对您的猜忌。”

赵廷美马上醒悟,便恳求赵光义随驾出征。

赵光义十分爽快地答应赵廷美的恳求。

七、难得糊涂

后来,赵光义想传位给儿子,于是谋害三弟赵廷美。

赵廷美忧愤成疾,吐血而亡,享年三十八岁。

赵廷美府邸的官员,全被诛杀。

和赵廷美有来往的官员,全被流放。

开封府的官员受到牵连,全被罢黜。

吕端连降数级,被贬为商州司户参军。

残酷的现实,让吕端懂得了保护自己的重要。

“难得糊涂”,看透不说透,原来真的可以保命。

八、任人评说

赵元佐,是赵光义的长子,也是赵光义的太子。

深受赵光义器重的同时,也和赵廷美关系亲密。

得知赵廷美忧愤而亡,赵元佐惊恐而疯。

公元985年9月,赵光义将赵元佐贬为楚王,任命次子 赵元佑 为开封府尹,把赵元佑当作储君培养。

五十岁的吕端再次被赵光义相中,被赵光义钦点为开封府通判,辅佐赵元佑,处理具体事务。

赵廷美的前车之鉴,让吕端变得谨小慎微。

当所有人都向赵元佑靠拢的时候,吕端与赵元佑保持了足够的距离。

别人都说吕端糊涂,吕端却任人评说,尽可能避免卷入是非之中。

九、一无所有

公元992年11月,赵元佑密谋兵变,意图取赵光义而代之,事情泄露,暴毙于家中。

赵光义五内俱焚、肝肠寸断,按捺不住心中伤痛,恸哭不已。

赵光义下令:

赵元佑不得以太子身份下葬;

赵元佑左右亲近的大臣全部杖毙;

开封府的官员,尽皆罢免。

五十七岁的吕端再次受到牵连,失去官职。

从四十一岁到五十七岁,别人都在追求进步,只有吕端一直在开封府通判职位上原地踏步,最终被罢免,一无所有。

人要是走霉运,任他怎么努力,似乎也无法摆脱。

十、大器晚成

一段时间后,赵光义再次想起了吕端,打算让他担任新的官职,于是,召见吕端。

吕端说道: “陛下两次钦点臣为开封府通判,结果先有赵廷美之事,后有赵元佑之叛,臣有负陛下信任,罪莫大焉,万万不敢奢求新的官职。”

赵光义知道吕端的才干,也知道吕端与赵廷美、赵元佑的事情没有牵连,又想起吕余庆曾经辅佐自己的功劳,于是,安抚吕端道: “朕今天才知道爱卿的委屈。”

次年五月,赵光义将吕端官复原职,并加授枢密直学士,进入朝廷中枢,参与朝廷政务。

而此时,吕端已经五十八岁了,可谓几经周折,大器晚成。

十一、独任宰相

吕端奉命出使高丽。

回程途中,海上突然刮起大风,将船帆刮跑,桅杆刮断,大船原地打转,陷入漩涡。

船上所有人都惊恐不安,只有吕端独坐船舱之中,怡然读书,神色不变。

后来,大船转危为安,所有人都佩服吕端的胆识和气度。

宰相赵普对赵光义说道 :“臣遍观满朝文武,只有吕端,面对斥责,不恼怒;面对嘉奖,不喜悦。宠辱不惊,这真是宰相的气度啊。”

接触久了,赵光义愈发欣赏吕端,便打算让吕端担任宰相。

公元995年4月,赵光义向宰相吕蒙正询问,希望提拔吕端为宰相。

吕蒙正答道: “百官都认为吕端糊涂。”

赵光义急忙摆手道: “吕端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

数天后,吕端升任宰相,吕蒙正则被罢相。

吕端独任宰相。

同年,赵光义的第三子 赵恒 ,被册立为太子,昭告天下。

十二、托孤重臣

赵光义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一日,赵光义将太子赵恒、吕端召至自己的床榻前。

将太子赵恒的手置于吕端手中道: “太子就托付给爱卿了。”

公元997年,赵光义病逝于万岁殿,享年五十九岁。

太监总管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怂恿李皇后,废黜太子赵恒,拥立已经疯掉的楚王赵元佐为帝。

李皇后命王继恩,宣宰相吕端商议。

吕端假意邀请王继恩去书房取太宗遗诏,实则将王继恩锁在书房中,并命人严加看管。

之后,进宫面见李皇后。

当李皇后说要废黜太子,拥立赵元佐时,吕端大声怒斥道: “太子早立,就是为了今日。此时谁敢有其他想法?”

李皇后脸色数变,默不作声。

她没有想到一向稀里糊涂的吕端,突然变得如此强硬霸道。

十三、国家柱石

于是,征召群臣。

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六十二岁的宰相吕端拉着太子赵恒,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待赵恒坐定,吕端又率群臣向赵恒跪拜,口呼万岁。

赵恒,就是大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

赵恒对吕端心怀感激,常常对人说道: “朕得以顺利登基,全赖吕卿之力。”

新帝初立,政务繁杂,宋真宗全交由吕端处理,吕端将之处理得井井有条。

公元一千年四月,吕端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惊闻噩耗,正在上朝的宋真宗面露悲伤地说道: “国家失去了柱石,朕失去了依靠” ,言罢,放声痛哭。

文武百官无不落泪。

宋真宗追赠吕端为 司空 ,谥号 “正惠”

十四、大事不糊涂

纵观吕端一生,青年顺风顺水,中年连遭厄运,晚年大器晚成,辅佐宋真宗赵恒登基称帝,居功至伟,成就伊尹、周公一样的功绩,安定江山社稷,受到朝野尊重。

吕端有大智慧,很早就看透权力的无情和残酷,故韬光养晦,难得糊涂,到了辅佐宋真宗赵恒登基的关键时刻,他锋芒毕露,果断霸道,置对手于措手不及,从而一举成功,成就旷世功勋。

南怀瑾说: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吕端看起来是糊涂的,其实并不糊涂,这是他的修养。在处理大事的时候,遇到重要关键,他是绝不马虎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7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