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桃园结义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桃园三结义”是中国历史上流传甚久的千古佳话,说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 涿郡张飞私家庄园后面的那片桃花绚烂的桃花林中焚香为誓义结金兰的故事。刘、关、张三人虽为异姓,但是意气相投,言语投机,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所谓“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三人滴血盟誓,结为兄弟,约定同生共死。
三人之中,刘备为兄长,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结拜之后形影不离,恰逢汉末黄巾之乱,三人加入了“斩黄巾”的义军之中,开始了他们艰难的创业之路。
在刘备创业的道路上,二位兄弟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忠心不二,生死相随,刘备对关羽和张飞也确实视若手足。在关羽被吕蒙斩杀后刘备说出了那句足以感动天地的话“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顾众人反对出兵征吴,为弟报仇。
刘、关、张三人之间堪比金坚的兄弟情义,毫无疑问为风云激荡的《三国演义》增色不少,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在勾心斗争,尔虞我诈的人情面前,情义显得尤为感人。
父辈们的手足情深往往会传递到下一代,下一代在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将兄弟情义放在重要的问题,刘关张兄弟情深,他们的下一代刘禅,关兴,张苞继承了父辈们的情义,互相扶持,关系也非常不错,也拜了把子,便是我们熟悉的小关张结拜,即张苞和关兴。
刘、关、张是三人结拜,为什么到了下一代就变成了小关张结拜?刘禅呢?
为什么小关张结拜的时候没有大伯的儿子刘禅?原因有四个方面。
首先,结拜的原因不同。
关兴和张苞结拜为兄弟是在张飞身死之后,刘备报仇心切,命令张苞为先锋攻打东吴为父报仇,关兴也身背父仇,便请缨出战,抢做先锋。同样身背血海深仇的两个血气方刚的少年虽然关系不错,但是都想做这个伐吴先锋,便开始了争夺。十八般武艺比拼下来,不分伯仲。刘备便从中调解,让两人效仿父辈们的桃园结义,将兄弟情义传承下去。张苞、关兴都身背血海深仇,为了报仇同一个目标,便折箭为誓,义结金兰。而刘备的儿子刘禅则没有身背父仇,所以没有参与这次结拜。
其次,刘禅不在场。
张苞和关兴结拜的时候是在伐吴大营,刘禅远在成都,并没有在现场,所以没有参与结拜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古人有时候在结拜的时候将不在场的人结拜在内也不是没有,刘关张兄弟情深,刘备作为老大,主导了桃园三结义,又主导了这次小关张的结义,为什么不让二人将刘禅算进去呢?因为刘备有私心。
第三点,刘备的私心。
刘关张结拜刘备的年纪最大,所以刘备是大哥,关羽是二弟,张飞是三弟,但是到了下一代这里,张苞的年纪最大,关兴次之,刘禅最小。若是让刘禅参与结拜,岂不是要做小弟?这会让此时已经是皇帝的大哥刘备心中尴尬,所以没有让刘禅参与。
第四:君臣之别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固然感人至深,但是三人结拜的时候都是贫穷布衣,一个贩屦织席,一个是推车贩豆,一个卖酒屠猪,都没什么社会地位,或者说身份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所以一番阔论之下,意气相投,便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不会有人注意,也不会有人关注,更不会有人说长道短。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三人的身份和地位已今非昔比,刘备已经是蜀汉的皇帝,关羽,张飞是臣子,虽有兄弟之情,但是也有君臣之别。在这下一代身上也是,刘禅是太子,是储君,张苞和关兴是臣,三人虽是名义上的堂兄弟,但是根本上他们是君和臣的关系,身份是不对等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刘禅不能参与小关张的结拜了。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罗贯中把它放在三国演义开篇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相传,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老百姓的日子非常困苦。巨鹿人张角见人民怨恨官府,便与他的弟弟张梁、张宝在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江苏等地,招收了50万人,举行起义,一起向官兵进攻。
没过几天,四方百姓,头裹黄巾,跟随张角三兄弟杀向官府,声势非常浩大。
汉灵帝得到各地报告,连忙下令各地官军防备;又派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隽率领精兵,分路攻打张角兄弟的黄巾军。
张角领军攻打幽州地界,幽州太守连忙召校尉邹靖商议。邹靖说幽州兵少不能抵挡,建议写榜文到各县招募兵马。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一名英雄,这人姓刘名备,字玄德,因家里贫寒,靠贩麻鞋、织草席为生。这天他进城来看榜文。
刘备看完了榜文,不觉感慨地长叹了一声。忽听身后有个人大声喝道∶大丈夫不给国家出力,叹什么气?刘备回头一看,这人身高八尺,豹子头,圆眼睛,满腮的胡须像钢丝一样竖着,声音像洪钟,样子十分威武。那人对刘备说他姓张名飞,字翼德,做着卖酒、屠宰猪羊的生意。他愿意拿出家产作本钱,与刘备共同干一番大事业。
刘备、张飞两人谈得投机,便一起到村口的一家酒店饮酒叙话。这时,一推车大汉进店饮酒。刘备留神一看,这人有九尺高,胸前长须飘飘,脸色好像红枣一样,长一双丹凤眼,两条卧蚕眉,相貌非常威武雄伟。刘备连忙起身,邀他过来同坐,并请问姓名。
那人说∶我姓关名羽,字云长,因乡里恶霸仗势欺人,我一怒杀了恶霸,逃到外乡避难已有五六年了。
刘备、张飞听了都很敬佩,也将自己的志愿告诉了关羽。关羽听了也非常高兴。
酒后他们一同来到张飞的庄上,只见庄后有一座桃园,园中桃花灿烂,景色很美。第二天,三人在园中焚香礼拜,宣誓结为异姓兄弟,三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当时,张飞最富,卖的是肉,自然多作东请客。关羽贩卖粮食,也不缺钱用,这酒便由他包下来。刘备卖草鞋,本小利微,每次赴宴,只带嘴巴。俗话说,米面夫妻,酒肉朋友。刘、关、张三人都喜欢喝酒,可刘备总是白吃,关张二人也就有些不满意了。
有一次,正值清明节,关公和张飞商量,提着酒菜,叫了一只小船到湖中间去喝酒,想躲开刘备,结果还是让刘备发现了。
关公和张飞在船上摆好酒菜正要喝酒,忽见顺风漂来一口大箱子,不知里面装的什么宝贝,就叫船老板用篙子勾了拢来。二人把箱子拉上了船,打开一看,只见里面钻出一个人来,原来是刘备。只听刘备说道:有劳二位久等了!关公和张飞暗暗叫苦,事到如今,用什么办法逐客呢?还是关公有办法,他说道:今天乃清明佳节,雅兴正浓,何不来个四言八句呢?说得出,喝酒吃菜,说不出的,那就不好说了干瞪白眼!张飞、刘备说:行。
于是,三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对起来。关羽先说:墨盘磨墨,糊里糊涂,写起字来,明明白白,墨变成字,容容易易,字变成墨,难得难得。
张飞接着说:天上下雪,糊里糊涂,水上化雪,明明白白,雪变成水,容容易易,水变成雪,难得难得。
刘备说:箱里漂人,糊里糊涂,捞我上岸,明明白白,我找你俩,容容易易,你俩找我,难得难得。
关张找不到话说,又让刘备白吃一顿。
又一天,张飞在自家后院的桃园里安排了筵席,先和关羽分两边坐下,却把上首空着,特意留给刘备。酒菜刚刚上齐,刘备果然就提着一串草鞋来了。他一点也不客气,说:来早不如来巧,我就不辜负两位贤弟的好意了!一屁股坐在空着的位置上。原来那里铺着一张芦席,席下盖的是一口水井。按说他会掉下井去,不料却坐得安安稳稳的,照旧大大吃大喝。张飞惊得愣了半天,装作离席吐痰,绕到刘备身后,暗暗揭开一点芦席,只见井里云烟缭绕,有一条鳞光闪耀的五爪金龙托着刘备。张飞这才知道,刘备是九龙星下凡。张飞不敢作声,等吃完酒,他才对关羽说:这刘备大有来头,他是当皇帝的命。
从此以后,关羽、张飞再也不敢小视刘备,也就死心踏地跟着刘备走南闯北打天下了。
当然,以上只是关于桃园三结义的传说。不过,这段史料却给了后来的民间艺人、剧作家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有专家考证,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概在宋元之际就开始流传了。在郝经重建庙记中,已经出现了初,王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关羽戏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诗人的诗句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与王。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又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谋自立,请关羽为帅。关羽杀之,逃往涿州范阳。张飞则在当地开了一家肉店。张飞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压住一把刀,并扬言如有人能搬开巨石,就分文不取,送肉给他。一日,关羽路过张飞的肉店,搬动张飞用以压刀的千斤巨石而不受肉。张飞回店后得知消息,专门去到关羽入住的客店相访,并拜关羽为兄长。二人后来又遇到刘备,二人见刘备长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刘备大醉而卧,只见有赤练蛇钻入刘备七窍之中,关羽觉得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于是又共拜刘备为兄长。三人在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并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这个故事虽然饶有趣味,但又未免荒诞。
在元代三国志平话中,桃园三结义构思得就好一些:话说一人,姓关名羽,字云长,乃平阳蒲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传。观乱臣贼子传,便生怒恶。因本县官员贪财好贿,酷害黎民,将县令杀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不因躲难身漂泊,怎遇分金重义知。
却说有一人,姓张名飞,字翼德,乃燕邦涿郡范阳人也;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家豪大富。因在门首闲立,见关公街前过,生得状貌非俗,衣服蓝缕,非是本处人。纵步向前,见关公施礼。关公还礼。
飞问曰:君子何往?甚州人氏?关公见飞问,观飞貌亦非凡,言曰:念某河东解州人氏,因本县官虐民不公,吾杀之。不敢乡中住,故来此处避难。
飞见关公话毕,乃大丈夫之志。遂邀关公于酒肆中。飞叫量酒,将二百钱酒来。主人应声而至。
关公见飞非草次之人,说话言谈,便气和酒尽。关公欲待还杯,乃身边无钱,有艰难之意。飞曰:岂有是理!再叫主人将酒来。二人把盏相劝,言语相投,有如契旧。正是:龙虎相逢日,君臣庆会时。
当日,因贩履于市,卖讫,也来酒店中买酒吃。关、张二人见德公生得状貌非俗,有千般说不尽底福气。关公遂进酒于德公。公见二人状貌亦非凡,喜甚;也不推辞,接盏便饮。饮罢,张飞把盏,德公又接饮罢。飞邀德公同坐,三杯酒罢,三人同宿,昔交便气合。
有张飞言曰:此处不是咱坐处。二公不弃,就敝宅聊饮一杯。
二公见飞言,便随飞到宅中。后有一桃园,园内有一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
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长,关公为次,飞最小。以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
有德公,见汉朝危如累卵,盗贼蜂起,黎庶荒荒,叹曰:大丈夫生于世,当如此乎!时时共议,欲救黎民于涂炭之中,解天子倒悬之急。
相对来说,这个情节的设计比较合乎情理,它是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的。三国时代有杀白马为盟的习俗。建安七年,曹操攻破南皮,杀了袁谭。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背袁向曹,他们起事时,就是杀白马盟誓。不过这只是盟誓,并不是结拜兄弟。后来,很多农民起义的头领在起事结拜兄弟时就用这种形式。比如,元代刘福通等人的红巾起义,元史顺帝本纪描写他们结义的情况就是杀白马乌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
不过,这样的写法对人物的塑造是比较粗糙的,而且立意也低。
罗贯中不愧为文学巨匠,这些史料、故事到了他的手上立刻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罗贯中删除了一些荒诞的成分,改成了三人在国难当头,欲投军破贼、保国安民、共举大事这个目标一致的大前提下结为兄弟,尤其在三人焚香再拜说誓言时道出: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样一来,立意也就高了,朋友关系拔高了一大截,把一个单纯的结拜变成了一种共赴国难的相互扶持,使人倍感崇高而亲切。一部大书把桃园三结义放在开头,这就为以后他们三人为实现共举大事这么一个奋斗目标,而能同甘苦、共休戚、患难相携的深厚情谊埋下了伏笔。因此,在以后的岁月中关羽、张飞为辅佐刘备恢复汉室而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也就更加令人信服了。
那么,在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刘关张三人没有桃园三结义。理由是:正史没有记述,三国志、资治通鉴从未提及此事;三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应是关刘张,而不是刘关张。
三国志先主传中无刘备生年,仅说他死于章武三年,时年六十三。先人计算年龄都算虚岁,照此逆推,刘备当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因此,刘备的生卒年代应是公元161-223年。
据钱静方著小说丛考:康熙年间关羽家乡出土的关侯祖墓碑记知,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所以,柯汝霖关公年谱认为,关羽实长刘备一岁。关羽的生卒年代应是公元160-219年。
张飞的生卒年代,辞海介绍:?-221年,根据关公年谱张飞小刘备四岁之说,应是165年-221年。
三国志刘晔传也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兄弟。
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关系确是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关羽和张飞都以勇略著称当世。魏国谋臣程昱赞誉关张万人之敌,周瑜称赞关张为熊虎之将。所以,刘备特别宠信关张,视他俩为心腹之臣。以至于后世论史者,如明末清初王夫之就认为:刘备待关张之信,胜于对诸葛亮之诚。
以上几段史料足以说明两个问题:一则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二则是恩若兄弟而非结拜兄弟,史料也无结义之说。所以说,历史上并没有真实的桃园三结义这个事件,但刘关张关系确实十分亲密,而这个却为文学创作、民间传说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材料,以至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也就广为流传。
一、刘备为什么要先玩“桃园三结义”
刘备究竟是要守天下还是夺天下?这是《三国演义》没有正面回答的第一个问题。诸葛亮是要帮助刘备还是利用刘备?这是《三国演义》留下的更大疑问。然而,我们每一个读者都必须弄清它,否则就没有进益。中国古代文学之所以需要评论,就是因为其间大都使用了“回护”、“隐秀”之法,有政治避险的因素,也有艺术上的追求,这里暂时不管它。笔者认为揭去回护,上述问题都有答案且只有一个答案:刘备是为了失而复得天下,谋求汉家继刘邦、刘秀之后的第三次反转和连任,换瓤不换皮。诸葛亮则是要借刘备之力起家、建基,然后谋求王道、政体和哲学的全面更新,皮瓤皆换。他们仅有变革程度的不同,都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力量。假如我们不认可这一事实,《三国演义》就真是一部不值得研究的“笑谈”了,社会也就永远停滞不前了。“篡逆”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洪水猛兽,但对于民族这一生命体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阴阳顺逆,即新陈代谢。只分合理不合理。貌似“反曹拥刘”的老儒罗贯中实际非常非常新锐。
先来看看刘备为什么要桃园三结义?
按照封建社会的潜规则,判断汉室到底具不具备改朝换代的合理性,关键要看刘家到底还有没有能人和王者。如果有,那么不管他在哪里,干何种营生,都应当拉出来溜一溜。经过一番大浪淘沙,终于冒出了一个很牛的人——刘备。他不但长有一副帝王相,而且心理素质极佳,可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让人难摸深浅。不过我们只要把握一点——看行为,不看言语——就不难窥破。就像判断股票走势一样,重点关注成交量的变化,不看价格起落。
刘备首先自省出刘家衰败的内在原因是只剩下“仁”了,而且都是怕阉人、怕老婆、怕舅子的虚仁。但无论是守天下还是打天下都不能缺少实仁、实义和实勇三大件,当初刘邦、刘秀就是三者兼顾。刘备自信自己从中山靖王那里承袭的“仁”还是蛮货真价实的,只缺乏“义”和“勇”,所以他就拉了关羽和张飞结拜异姓兄弟,强强联合,还组建了一支游离于官方和民间之外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其实严格说,该组织并不合法:第一,刘备虽姓刘,且自诩皇室宗亲,但没有被确认,实为一介农民,所以没有守在招兵榜前半路截获政府资源,私自组建“义军”的权力。第二,如果真是皇亲,那就不允许与异姓结拜兄弟,会破坏皇家姓氏的纯正。第三,他们兄弟虽然帮助过“义军”镇压农民起义,但关羽也有过“造反”前科,张飞鞭笞过督邮,又都属于贼军、草寇行为。
不过乱世就是乱世,政府的合法性都遭到颠覆,哪还有人追究似是而非的擦边球呢?这便是刘备的第一高:有眼光,有胆识,民主开放,因时而动。但尽管他大造声势搞结义,还是只在民间有些影响,上流社会没人理睬,比如袁绍等诸侯就都不认识他。他便来了个第二高:主动求发展。与伯乐识千里马相反,他是千里马找伯乐,很快便瞅准了一个可能赏识“三驾马车”的人——曹操。曹操作为最具夺天下志向和才华的人,当然对仁、义、勇的真功夫求之不得。他正好与刘家人相反,重实不重名。于是刘备就若即若离总在曹操跟前晃悠、露才。
作为曹操来说,主观上本只想利用他们为自己效劳,无意中却帮刘备炒作了一把,声名鹊起。例如,他先是给刘备机会,让汉献帝拿着家谱证实了其皇叔身份,后又给了关羽机会,让他诛斩颜良、文丑,还放他千里走单骑寻哥。其间关羽是既表现了自己的义和勇,也反衬了刘备的仁义。古城斩蔡阳还折射了张飞之仁义。
二、刘备在曹操和刘表之间玩资产置换
总有人问,刘备初期四处打游击,究竟是要干什么?真像他自己说的原地踏步、毫无作为吗?非也!他是一天天向着目标迈进。这又是他的第三高:先从曹操这里赚到无形资产,再到刘表那里换取有形资产。他之所以不先投靠刘表就是因为看透了“表”哥重名份,重表象的本质。譬如当初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保刘协时,刘表就袖手旁观(惟有想从孙坚手中抢夺玉玺时表现积极)。祢衡这样的高人也被他借刀所杀。刘表是只要还稍有保家之力就不容别人插足,热炕上只睡老婆和舅子。
所以,刘备是一点功夫也没有耽误,工作效率极高。他在流浪时既为自己养肥了一个汉贼靶子、新一代的王莽,积累了刘表看重的仁、义、勇名声,还等到了刘表急需要人保卫荆州的时机。此刻再去投亲当然是一蹴而就了。而在刘表看来,这位连皇上都拜倒的皇叔,连异姓老弟都千里追寻的仁兄,连曹操都惧怕三分的刘家骄子,我是该待其为上宾了。
尽管刘备后来又被蔡瑁扫地出门,但他从刘表那里得到的遗产——新野和刘琦(他管辖江夏)还是帮了他的大忙。别小看了这两处,那是整个徐州、豫州都比不上的战略要地,也是从曹操那里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实惠。刘备很清楚,曹操能给他名、给他钱,给他五万兵马,但不会给他地盘,即使徐州和豫州也不愿意。为了不让曹操疑心,刘备便一次又一次主动放弃了根据地,四处奔波。惟在得到刘表的新野、江夏之后,就不撒手了。江夏也成了赤壁大战撼倒曹操的支点。之后,刘备再以荆州为支点去与刘璋谈判。
可见,刘备实施的是曹操、刘表双轴心战略。他就像一个从地球飞到月亮上去的宇航员,先不得不绕地球飞行,一旦翅膀稍硬就摆脱曹操,绕刘表飞行,然后登月,筹划反攻地球。诸葛亮是第一个识破刘备用心的人,他在隆中说应先取宗亲刘表、刘璋,实际就是刘备的本意。所以刘备在表面强烈反对的情况下,还是拜诸葛亮为军师了,他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知心人、狠心人。
刘备的“三高”策略和行动证明,他的确具备获取刘家政权的资格,将刘协、刘表和刘璋一一取代是属于合理禅让、优胜劣汰。(注:皇叔比皇帝高一辈,相当于部分取代了刘协的光环。)
然而,刘备顶多只能算刘家的超人,走出刘家,他就卡壳了。不要说他的义和勇都是从他姓所借,就是合在一起也超不过曹操和孙权,还不得不求助于徐庶、诸葛亮和庞统。一个人的手足勉强可以移植,思维器官就不能移植了。移植后还是自己么?那么一个头脑和手足都不健全的家伙有什么资格获得全中国皇帝的连任呢?所以,诸葛亮等刘备折腾够了,东征行将失败时,才说:“汉朝气数休矣。”“篡逆刘汉”从此也成为了他名正言顺的事业。诸葛亮的伟大之处不是愚忠,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样,追求明、亮。
三、四谋士对四刘玩交叉“盯防”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不约而同地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如程昱说徐庶十倍于自己,徐庶说诸葛亮胜自己十倍,诸葛亮又说庞统强自己十倍。这种说法一再出现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了。其实,他们就像刘室的宗亲、诸葛的同姓兄弟、刘备的异姓兄弟、曹操的同/异姓混合兄弟(夏侯)、孙氏父兄、司马家族一样,他们是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只是合作形式隐蔽,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
那么,他们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呢?先反曹,后反刘!从哲学上说,他们是先借儒家反法家,再用“儒法混”反儒家。他们的十倍差异则表现在:一、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较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的确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川。但我们很容易发现,程昱和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和庞统。这是何故?原来他们还有第三方面的差异——阴阳差。前面“十倍”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但在实战中还有违背忠孝、信义等不择手段的权谋或者说阴谋。四人中阴谋只分两等,诸葛亮为上等,程昱为下等(这里的讨论不包括司马)。诸葛亮智谋不及庞统,但权谋比他高;程昱智谋不及徐庶,但权谋高。玩智谋者忠顺,玩权谋者逆反。
俗话说,兵不厌诈。孙子甚至说自己的阳谋也皆为诡计。可见阴、阳就像忠、逆一样,本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均衡掌握,合理运用。准确说阴谋还属于攻心术的范畴。然而,在阳尊阴卑的封建社会,阴谋是从老师和书本那里学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参悟、自主研发。可一旦拥有就能出奇制胜,改变自己的命运。程昱和诸葛亮就是因为阴阳兼通而从排名榜中脱颖而出了。《三国演义》有个特点:计划赶不上变化,事在人为,明天总是新的。此亦现实世界的魅力所在!
再来看看“四谋士”与“四刘”的盯防关系。我们知道四刘地位从高到低是刘协、刘表、刘璋、刘备(其中刘表的荆州虽比益州面积小,但地理通坦、中枢,权位也就稍高)。实际能力则相反,是备、璋、表、协,从他们拥有过的地盘大小和灭亡顺序也能反证他们的实力。四人的相互关系则是:地位高的先期看不起地位低的,后期又求助于地位低的;能力强的先期不帮助能力弱的,后期又想取代能力弱的。
四谋士由于存有隐性的阴谋、阳谋差别,所以他们与四刘并不是一级盯一级的关系,而是交叉盯防。比如攻心专家程昱提前看出了刘表的枯朽,阳谋士徐庶则反应慢一些(他最初准备投靠刘表就是想帮刘表取代刘协)。比如诸葛亮也提前看到了刘备的不足,而庞统一时则没看太清。这样,盯防关系就变成了程昱盯刘协、刘表;徐庶盯刘协;庞统盯刘璋;诸葛亮盯刘璋、刘备。
不过事情总是在变化,实战中还演化出了“二过一”和“一打二”等技法。
《三国演义》,你不要太精彩!
四、徐庶不是被程昱暗算,而是玩不下去了
主流观点都是认为徐庶是被程昱欺骗,为孝母而放弃了自己的前途。实际这是小看了徐庶。常言说,能孝必忠,他怎么会弃国而愚孝呢?他的眼光和境界比老母亲都不如吗?须知徐庶追求的是忠孝两全,而且忠在前,孝在后。
第一,他在帮助刘备打了两场胜仗之后,已是曹操的大仇人,而自己又不打算为曹操设一谋,那么进入曹营,会是什么结果?非但救不出母亲,还会一起遭罪,甚至被杀害。与其愚孝、送死,还不如派赵云、张飞等人去暗中营救吧。再者说这位大孝子能死心塌地跟母亲到曹营,为什么不能跟她一起去地府呢?原来他到曹营的主要目的是想换种方式为刘备,为国家出力。后来在赤壁之战中他便发挥了很大的内应作用(防马腾)。这大概也是九泉之下母亲最愿意看到的吧。徐母啊,您儿子是很出色的克格勃,不要再错怪他了。
第二,按理说,徐庶向刘备推荐完诸葛亮也就仁至义尽了,但他还特地放下母亲的事,去草庐亲自请一趟。而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庶羞惭而退。”徐庶为什么要去自讨没趣?孔明为什么要说自己是替罪羊?因为徐庶虽然打了胜仗,但并没有伤到曹操的筋骨,反而将事情闹大了,接下来他不知该如何收场。所以徐庶只好交出手中的接力棒,请能力更强的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很清楚他的来意,所以他并不同情这位孝子,反而埋怨他不该将烂摊子抛给自己。
可以见得,这中间并非是徐庶单方面无私举荐了孔明,孔明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挽救了徐庶。假如徐庶一离开,刘备就遭受惨败,他的前功还有什么意义?所谓孝母不就像刘备为报兄仇而东征一样,无人喝彩吗?
同时,我们也不能单方面责备程昱不该向徐庶使了阴谋,当徐庶决定将计就计、借机半引退之后,我们就应该认为是程昱给徐庶送了一个很舒服的台阶。之所以说阴谋并不可恶也是这个原因。其间徐母虽死,却成全了儿子的事业,成全了自己的英名。这不也是她最大的心愿吗?
第三,徐庶到了曹营之后,实际上有大把的出逃机会,曹操甚至派他游说过刘备。但徐庶并没有接受刘备的挽留。一方面他是不想与诸葛亮竞争,认为在曹方也同样可以反向帮助刘备;另一方面,他替刘备考虑,认为应从曹操手中反夺荆州才合道义,所以自己只要惹恼曹操就行了,余下的事就让敌人去做(徐庶游说时就曾劝刘备先放弃荆州樊城)。也就是说徐庶虽然不想让自己,让刘备去干掉刘表,落下不忠不义之名,但并不反对别人去干。徐庶自从向司马徽反映说刘表“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就对他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此人非灭不可。而最后反夺荆州则是徐庶自己完不成,要请诸葛亮解决的难题。
经过这一穿插跑动,徐庶就与程昱完成了“二过一”,程昱在队友扯出空档之后随即操刀射门。他一人连续包办了刘协和刘表,所以又是“一打二”。徐庶下半辈子很轻省,只需做哑巴盯着刘协死去就行了。至此,“四刘”才除掉了一半。
五、庞统逆取西川比诸葛亮玩得转
或许徐庶激流勇退很容易理解,因为他能力用到了极限,本性又孝义,对自己主子的主子刘表下不去手,便只好给程昱“放水”,同时请诸葛亮作“牺牲”。但庞统是怎么做呢?说起来会让人大吃一惊。
对于庞统之所以没有留在东吴,一般的看法是认为孙权看不上庞统的长相,或者说孙权不愿接纳一个自己控制不了的激进分子。实际上主要还是庞统看不上胸无大志的孙权,他在东吴做短暂停留是为了曲线救刘,完成赤壁之战。他的做法与徐庶躲进曹营异曲同工,既不干扰同伴,又能形成三方策应。
所以,赤壁之战后他就马上来找刘备了。只见他采用了与诸葛亮完全相反的择主方式——从最底层做起。我们说庞统对刘备的性情和现状是作了研究的,孔明未到之前,刘备是求贤若渴,现在有了孔明,再招军师就得挑拣挑拣了,所以庞统并不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只想找机会展示比孔明更高的真才实干。果然,他在耒阳征服了刘备。
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庞统若真想进入谁的班子,是总会有辙子的。连进门的本事都没有,还敢号称“凤雏”吗?想当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东吴“面试”时冲撞孙权,只是想在不得罪孙权的情况下开溜。当孙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谓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后来当鲁肃建议庞统往荆州投刘皇叔时,他说:“统意实欲如此。”“此某平生之素志也。”
诸葛亮拿下荆州之后,面对“民强地险”的西川,也开始无计可施,玩不下去了,既不知该如何劝说假装仁义的刘备篡夺刘璋,也不敢为西川再打一场赤壁大战,所以他便借吊孝周瑜之机去请比自己高明的庞统,或者也可以说是“享祭之牺牲”,因为诸葛亮有自己的理想,须继续保持愚忠形象,不能表现出狠心的一面。庞统便颤颤巍巍来报到了。
庞统的确比孔明有才,他意识到刘备在取荆州时必须装仁义,因为还要图将来刘璋的好感,但到刘璋这里就可以彻底撕破脸“逼宫”了。理论上,他只用“逆取顺守”四个字就将刘备轻松说服。武功上,他只用黄忠、魏延两位孔明不要的“末将”就实现了西川突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程昱请徐庶,徐庶请孔明,刘备请孔明,孔明请庞统,还是庞统劝说刘备,都是两厢情愿的关系。就像现在的投资洽谈会一样,会上交换备忘录只是个仪式,双方互给面子。刘备就是跑断腿也请不动司马徽吧?
六、庞统突然不想陪昏花的刘备玩了
就在西川势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折,孔明向庞统发出了一封死亡恐吓信,那么庞统该如何应对?我们说这是一场比程昱与徐庶表演更为隐秘更为悲壮的“二过一”。隐秘在于罗贯中为顾全孔明的整体形象而没有明写;悲壮在于徐庶失去的是年迈的母亲,而庞统奉献的是自己三十六岁的年轻生命。好不令人唏嘘叹息!写到这里,同龄的笔者潸然泪下,为什么他这样懂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舍生忘死,我能做到吗?
前面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诸葛亮则是利用庞统对刘备的至忠,刘备对庞统的至爱,先动摇刘备之心,再灭掉庞统。程昱和诸葛亮就像排球运动员,将球打到对方两个人的中间,迫使他们在互让时出现失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有个广汉人彭羕向刘备密告说敌方有人要决涪江之水淹魏延、黄忠的前寨。还说:“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此地,当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此举不但救了刘备数万人性命,还斩了川将泠苞,化凶为吉。
那么是谁制造了这命悬一线的险情呢?是刘备。泠苞先前已被魏延活捉,但刘备偏要将他释放。魏延说:“此人不可放回。若脱身一去,不复来矣。”玄德说:“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在优势尚未完全确立之时,竟可以这样不结合实际情况滥施仁义,真是愚仁至极了。既然仁义都可以换仁义哪还用得着逆取吗?可见刘备开始昏花僵化了,刘家的遗传病发作了,不再是以前对付曹操时那个明辨善恶的玄德了。这次若不是彭羕帮忙,庞统必将功亏一篑。
但就在拨云见日之后,诸葛亮像个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宽,派马良送信说:“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同样的星象出现了不同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彭羕的预测已经被化解,庞统又结合新的形势解释说:“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
然而,刘备却仍在犯嘀咕,不但信实了诸葛亮的话,还诉说自己的梦:“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来果敢不信邪的庞统哪里受得了这种优柔寡断、婆婆妈妈的言行,只见他回答说:“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又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庞统说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贪功小人一般见识。不过就在庞统作这番慷慨陈词之时,他的心急转直下——不想再为刘备卖力了。刘备已经变得愚仁愚义又愚信,并且不可救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刘备不但在仁义方面存在一个从强到弱的衰变过程,在“信”方面上也一样。当初他骑的卢马时就不相信先验的传言,单福、伊籍都曾劝他舍弃这种妨主的劣马,但他说:“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什么原因让刘备愚化了呢?除了是他本身的弱点开始显露之外(主因),还有一个诱因就是诸葛亮经常在刘备面前玩一些宿命的把戏,每回死人总要先说有什么星象变化(其实大都是诸葛亮背后整死的)。说着说着刘备就没脑子了,以为魔术魔术是真的。当然从刘备“死生有命”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在绝顶聪明的时候,也比不上“制天命而为之”的孔明。
另外也不是孔明强行愚化了刘备,只是让他渐露原形。须知要想左右刘备的意志不是一件容易事,就像第79回刘备对刘封所说:“汝须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听谗贼所阻!”所以,从根源上说刘备是自己击倒了自己,与诸葛亮没有必然联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中屡屡出现的占星术,在罗贯中看来都是惑人的方术或者攻心术。彭羕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后,怕刘备不信,才结合星象说话的。庞统则是将星象当成了提升必胜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来,诸葛亮和庞统为什么没能预测到涪江的险情?他俩还不及彭羕了?
所以,现代人不必再对星象好奇!
七、庞统与刘备玩回笼,与孔明玩假摔,与自己玩完
一般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关字眼,一旦提到就会有赴死的动机。比如郭嘉北伐时就对曹操说:“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一。”这里的庞统与郭嘉一样,也是内心决意反主而表面故作忠义。他们都是在个人生死和国家前途之间选择了后者。尽管郭嘉不知道刘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至少可以确定他的新儒家要领先于曹操的新法家。庞统亦然,尽管他也不太清楚诸葛亮今后的具体举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于刘备的新儒家,未来发展的空间更大。
由于庞统本性恪守忠义之德,没有篡夺天下的打算,他便想到了让位于孔明,并且借助他灭除刘备。只见庞统像一个自由体操运动员一样,在前冲惯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时,临时来了个绝妙的“回笼”。动作可分解为:一、维护自己男儿和战士的尊严,宁可马革裹尸也不当逃兵。按说此时的庞统可以选择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没有这样做。二、为了不影响诸葛亮而将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给刘备。为什么他的马“久乘,不曾如此”却突然前失蹄呢?难道他也开始起疑、怕死,情绪影响到马了?非矣!他是看到刘备迷信这些,所以也玩了个自己将自己掀下来的戏法,以促使刘备与他换马。骑上刘备的白马之后不但死得快,还可以将过失归于刘备。这样刘备就丝毫不会迁怒孔明了,他梦见神人击臂即是表明潜意识有点怀疑孔明,因为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三、他选择死在“落凤坡”则又是反过来安慰宿命的刘备:我是命里该死,你也不必过分自责。四、庞统为什么要反复揭露诸葛亮的来信是出自妒忌呢?为什么在树木丛杂的小路上行军却将魏延安排在前队呢?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守在更危险的后队有什么作用?贴着魏延走不行吗?原来,庞统是要用这一明显的行阵破绽向同行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愿让功与你,并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识你孔明的居心。
由此可见,孔明的确不是庞统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如果真要说其中有什么关联,那就是孔明先向他发射了一枚远程攻心导弹,但被庞统精准拦截。导弹真正的作用在于让庞统发现了刘备愚仁愚义之外的愚信,愈加坚定了他反主的决心——于是就应着弹声倒下了。
事实上,像庞统这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超级谋士如果不是想自杀,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谋士也难。即便不能取胜,也能自保性命,何况只是个无名川将张任。例如诸葛亮在比他高两档的司马懿面前也总能逃逸。
庞统就这样轻易被敌人乱箭穿胸、肝脑涂地了,但他的死重如泰山!刘备痛哭,孔明痛哭,众人痛哭,孩童痛哭:“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毫无疑问,庞统是当时唯一有才华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却在黎明到来之前毅然将接力棒传给了能力低一等,志向高一筹的孔明。一个人的逝去能换来日月山河齐声悲恸,还需要什么?笔者不由得比诸葛亮更加妒忌庞统,不因他长驱万里独成功,只为他流星坠落无悔意!庞统,你是我的青春偶像!
八、都是动真格舍命打天下,不是闹着玩
英雄所见略同,孔明又何尝不能重新认识同窗好友庞统的宽阔胸怀,只见他刚刚擦干眼泪就开足马力进川,同时也迈出了反刘的实质性步伐:调走张飞和赵云,只留关羽一人守荆州,以从关羽开始打断刘备的兄弟链。诸葛亮最终不但没有辜负庞统的期望,“一打二”抹掉刘璋、刘备,还在西川实施了较刘汉“仁”政先进的“儒法混”新政。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后来在碰到同样进退两难的困境时,也仿效庞统选择了理智让贤:明忠蜀汉,暗降司马懿,又果断交出了同窗团队中的最后一棒。(孔明如何修复自己的人格,笔者在《破解<三国演义>之“三国五方”结构》一文已作详解。)
诸多谋士,从郭嘉到程昱,从徐庶到诸葛亮,到庞统,特长和价值观或许各有差别,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儿——不退缩、不逞强,只求生命无怨无悔、纵情燃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家的接力顺序是刘协——刘表——刘璋——刘备。同门的接力顺序复杂一点,是程昱——徐庶——程昱——诸葛亮——庞统——诸葛亮——司马懿。前一团队的内力变化是先情愿,后决裂,属于先正后反的接力形式。后一团队的内力变化是先竞争,后合作,属于先反后正的接力形式。比较而言,前一团队只是做了后一团队的领跑人,帮助后一团队打破了纪录,而自己却接连败落,淘汰出局。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疑惑,刘备得了“一龙一凤”怎么就没安天下呢?原来他只摸到了凤毛龙角,从没有完全得到过他们。惟有司马昭真正有乘龙驾凤的能力,还记得邓艾结结巴巴说的“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吗?还记得钟会在定军山感应诸葛亮显圣吗?此即指明邓艾是庞统式的凤,钟会是孔明式的龙。诚所谓:龙凤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与其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汪洋恣肆的文学作品,不如说它是一间制造各类英雄的梦工厂。相信这些鲜活的艺术形象将星火不灭,激励华夏儿女创造更加明亮的春天。
东汉末年,汉桓、灵二帝信任宦官,造成朝廷腐败,再加上连年灾害使民不聊生,引起天下大乱(主要是黄巾起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在涿州巧遇集市卖肉的屠户张飞和因为杀人潜逃的关羽。
三人一见如故,都有一腔报国之心,只恨报国无门。这时,朝廷贴出招贤榜文,三人决定共同为国出力。于是就在张飞后院桃园内结拜为兄弟,共同发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厚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这就是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三人结拜以后,三兄弟共同上阵杀敌,一心报效国家。相互扶持,群策群力,才引出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取西蜀、定汉中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
后来,关羽失荆州、走麦城,被孙权所杀。刘备为给二弟报仇尽起全国之兵讨伐东吴,不料三弟张飞因报酬心切侮辱士兵被部下所杀。刘备又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白帝托孤,撒手西去。
自此,三国鼎立局面便不再牢固,终于都归于西晋。
桃园三结义被视为中国忠、义的经典,虽是虚构却能代代相传。到了后世,常被当作联合他人增强自身的象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6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