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褚英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褚英(1580年—1615年),清朝宗室,万历八年出生,努尔哈赤长子,母亲为元妃佟佳氏。褚英出生时,努尔哈赤还是明朝大将李成梁的部下,平时也就帮帮这位辽东总兵驾马车,顺便做些杂活。1584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决定让努尔哈赤外出单干,给他支持,希望他能牵制蒙古、女真各部,维持战略平衡。努尔哈赤刚起兵时,麾下只有几十号人,十三副盔甲,实力相当弱小。为此,他经常被其它女真部落追着打,长子褚英、次子代善、女儿东果格格也跟着四处躲藏。幸运的是,努尔哈赤有靠山李成梁,这家伙很厉害,堪称名将,经常吊打东北蒙古、女真各部落;谁冒头就打谁,谁不服就打谁,但就是不打努尔哈,这为他崛起创造了条件。不过,努尔哈赤却是个白眼狼,后来造反了,若是李成梁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褚英年满十八岁,努尔哈赤决定让他单独带兵作战以树立自己在部落中之威信。是年正月,褚英率兵征讨海东女真安楚拉库,他不畏艰难险阻,亲自披甲上阵,采取奔袭方式,出其不意地攻击敌军大营,夺取营寨二十余处,其余各寨悉数降服,俘获人畜一万有余,胜利班师凯旋。回到赫图阿拉后,努尔哈赤十分高兴,于是封他为洪巴图鲁,晋封贝勒。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努尔哈赤命令弟弟舒尔哈赤挂帅征讨蜚悠城,褚英为副帅,次子代善亦随军前往刷经验。进军途中,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又适逢黑夜,伸手不见五指,随即一道白光闪来,众人大惊失色。为此,统帅舒尔哈赤想撤军,却遭到褚英极力反对,于是大军继续前进。
大军抵达蜚悠城后,带着归顺建州女真的500户蜚悠部众离开乡土,在归途中却遭到一万乌拉兵阻击。舒尔哈齐见乌拉兵人多势众,来势凶猛,惧于敌众我寡,自己手头仅有的三千人马估计不是对手,于是屯兵山前,按兵不动。不过,褚英却并不认为自己3000兵马就没有逆袭之机会,在安置好归顺的500户部众后,褚英亲自冲锋陷阵,对乌拉兵采取突然袭击,杀得昏天地暗。此战,建州兵马斩杀乌拉兵3000余人,俘获战马5000匹,盔甲3000副。褚英凯旋后,努尔哈赤欣喜万分,以褚英“奋勇当先”,赐以“阿尔哈图图门”尊号,即是足智多谋之意。此后,褚英又多次挂帅出征,屡立战功,为后金崛起做出巨大贡献。又因为他是长子,所以努尔哈赤便命他执掌国政,也就是当太子,做为储君培养。
褚英打仗虽勇猛,却生性残暴、心胸狭窄,加之战功赫赫,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将努尔哈的“开国五大臣” 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汉等人得罪一遍,动不动就对其羞辱,人缘关系很差。此外,眼看着褚英威信日益高涨,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十分不满,一直在寻找扳倒褚英之机会。要知道,女真当时尚未处在奴隶制阶段,社会发展程度低,没有所谓的“立嫡以长”之传统,诸弟对褚英被立为子嗣、主国政之地位不满。若是公开反抗的话,似乎又有争夺嗣位之嫌,于是决定联合“五大臣”,一起倾轧褚英,向其发起挑战。“五大臣”本就对褚英不服,“四大贝勒”主动提出联合,自然是求之不得。
要说褚英还真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面对“五大臣”与“四大贝勒”的联合进攻,不想着如何去分化瓦解,笼络人心,而是针锋相对,处处对抗,趁着努尔哈赤还在世时,逐渐剥夺他们的财富和权利。为此,“五大臣”与“四大贝勒”人人自危,更促使他们进一步联合。面对内斗权力对阵,努尔哈赤权衡利弊,在褚英与“五大臣”、“四大贝勒”之间选择了后者,开始疏远褚英,此后每逢重大战役都不让他参加,以示警戒。可惜,褚英认不清时势,不仅不思悔改,不学习韬光养晦之策,而是直接对抗努尔哈赤。当努尔哈赤出兵作战时,褚英直言:“希望出征之师被击败,若被击败,我将不使被击败的父亲及弟弟们入城。”这使得努尔哈赤非常恼火,于是将其囚禁于高墙之中,并废其储君之位,这距其被立为储君(太子)仅仅三个月。
褚英被关押两年后,也就是明万历1615年,努尔哈赤以褚英不思悔改为名,下令处死,时年36岁。这就有意思了,褚英已经没了权力,且已经关押两年,为何非要处死他呢?各位说说。
努尔哈赤,清朝的开国皇帝,被尊为太祖;而斩子之举,违背常理,自然为清朝皇家所忌讳,因而史书缺乏记载,遂成为清宫的第一大疑案。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作为大清国的创始人,努尔哈赤又为何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萌生了杀子的动机呢?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了他长达半生的统一女真的征战,这年褚英只有4岁。由于母亲早逝,年幼的褚英便一路跟随父亲奔波于刀光剑影之下。努尔哈赤起兵之初,首先面对的是一些族人的对抗和暗杀。有刺客来袭,努尔哈赤就把长子褚英、次子代善和女儿东果格格藏进板柜底下。褚英跟随父亲在格杀征战、险象环生的境况中长大,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造就了他性格上的勇敢和躁烈,这让他的性格里面阳刚与霸气占据了过多的比重,而柔情与随和几乎无可觅寻。
褚英19岁的时候首次带兵打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褚英率兵征战东海女真安楚拉库路,一连攻取20多座屯寨,尽数招来所有民众,大胜而归。被赐号“洪巴图鲁”(汉语意为“旺盛的英雄”),并晋封为贝勒。
接下来的几年中,褚英的地位开始迅速上升。褚英真正崭露头角是因为他在乌碣岩之战中的出色表现,通过这次大战,她受到父亲努尔哈赤的重视。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努尔哈赤派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次子代善护送新归附的部众回建州。在归路上,兵强马壮的乌拉部派大将博克多率一万兵马横行拦截。
双方在图门江畔的乌碣岩(今朝鲜钟城境内)进行了一场大战。在大战中,舒尔哈齐畏葸不前,观战不动,褚英、代善兄弟二人兵分两路夹击乌拉军。当时天寒雪飞,战斗异常激烈,褚英兄弟浴血奋战,最终击败乌拉兵部。在乌碣岩之战中,褚英立下大功,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汉语意为“大智勇”的意思)。第二年,褚英率军进攻乌拉,攻克宜罕山城。因是长子,又屡建战功,被授命执掌国政。这年他才29岁。
从褚英方面来说,他对“五大臣”这些建州的“柱石”和“元勋”,缺乏谦恭的态度;对诸弟又没有笼络的智术,总是想趁父汗努尔哈赤在世时,逐渐削弱他们的财富和权力,以便巩固自己的储位,为自己顺利即位铺平道路。他的这种做法使“四贝勒”与“五大臣”人人自危,更促进了他们的联合,使自己陷于孤立。更愚蠢的是,褚英对自己的处境不但没有觉察,反而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号令诸贝勒于诸大臣对天发誓,效忠自己;强迫四个弟弟“不得违背兄长的话,更不允许将兄长所说的各种话告诉父汗。”还声称:“凡与我不友善的弟弟们,以及对我不好的大臣们,待我坐上汗位以后,均将之处死。”
不久,褚英的上述言行被告发,努尔哈赤深知褚英弊病,但也想给儿子一个检讨自己、痛思悔过的机会,就招褚英,让其看“四贝勒”、“五大臣”告发他的文书,只要他承认自己狭隘、专横、偏私的错误,或许仍会得到父汗的宽恕和一如既往的扶植。可是褚英仍固守己见,不思悔改。于是,努尔哈赤开始逐渐削弱了褚英的权势,明确表现出对他的不信任。如此更加激发了褚英的极大不满。至此,褚英从被立储君到他最后失去执政权力,仅仅只有三个月的时间。
褚英开始敌对父王,结交党羽,伺机报复。当父亲出兵在外的时候,褚英出谋,写诅咒对天地焚烧。还扬言:希望出征之师被击败,“若被击败,我将不使被击败的父亲及弟弟们入城。”
努尔哈赤听闻此事之后,非常生气,盛怒之下命将长子褚英幽禁在高墙之中。被压两年之后,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褚英被努尔哈赤以不思悔改之名下令处死,年仅36岁。
三、努尔哈赤处死长子褚英的真正原因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寻努尔哈赤究竟为什么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幽死胞弟,杀死亲子,骨肉相残,做出了这么违背常理的事情?尤其褚英,不仅是他的骨肉至亲,而且是他创业过程中的得力助手、股肱之臣,究竟是什么原因,最终促使努尔哈赤下定决心杀害他呢?
有人试图从努尔哈赤性格上找原因,认为:“奴酋为人猜厉威暴,虽其妻子及素亲者,少有所忤,即加杀害,是以人莫不畏惧。”也有人从利益上找原因,认为努尔哈赤是要保住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还有人从恋情上找原因,说他们父子为争夺一个女人。这毫无根据,纯属戏说。事实上,努尔哈赤也是一个有手足情、父子情的人,幽弟杀子之事实属无奈。特别是老年之后,努尔哈赤每每回顾这些事情,都心怀惭德、久不平静。应当说努尔哈赤一生最后悔的事就是囚杀了长子褚英。那么褚英死因之谜是怎样揭开的呢?事情是这样的:
1998年,历史学家在中国第一档案馆看到了乾隆时期的“老档”整理与重钞的档案《满文老档》(即《无圈点老档》)。《无圈点老档》中对褚英之死作了记载,从而解开了褚英死因之谜:
“聪睿恭敬汗以其长子阿尔哈图图们,心术不善,不认己错,深恐日后败坏治生之道,故令将其囚居于高墙内,经过二年多之深思,虑及长子若生存,必会败坏国家。倘怜惜一子,则将危及众子侄、诸大臣和国民。遂于乙卯年聪睿恭敬汗五十七岁,长子三十六岁,八月二十二日,始下决断,处死长子。”
对于这桩史上鲜见的父杀子的悲剧,史学家认为,努尔哈赤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当他的力量还很弱小时,他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骨干队伍同心同德,朝着既定的大目标共同奋斗。当时这个队伍主要是两个集团:一个是宗室贵族集团,以四大贝勒为代表;另一个是军功贵族集团,如五大臣。
当褚英被推到执掌国政的地位时,因为他没有恰当处理好各种关系,两个集团的主要成员都反对他。努尔哈赤不处理褚英,就会出现三个不合:宗室贵族不合、军功贵族不合、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不合。除掉褚英之后,使宗室贵族合,又使军功贵族合,更使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大合,从而为建立后金政权、创立大清事业奠定了基础。
由此看来,褚英被杀,残忍的也许不是父亲而是政治。
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从小就跟随父亲征战沙场,骁勇善战的褚英逐渐立下战功,成为了努尔哈赤最器重的儿子之一。因为战功赫赫,褚英成为了汗位继承人,前途一片广阔。然而褚英的一生并没有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反而是被废除了太子之位,最后还被父亲处死。这是为什么呢??
这主要跟他的性格有关,自幼跟随父亲出征,见惯了腥风血雨的褚英性格比较刚烈,为人比较残忍,说话更是毫不避讳。战功赫赫的褚英慢慢开始骄傲起来,本来就心胸狭隘的他更是不把人放在眼里,尤其是在成为汗位继承人之后。因为褚英屡建战功,为努尔哈赤完成统一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加上他又是长子,努尔哈赤很放心把国家交给他,因此早早地就把褚英立为继承人,但是因为褚英性格的原因,很多人都对此表示不满,并想方设法的来搞垮褚英的势力。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和褚英关系不好的几个贝勒,决定联合五大臣来扳倒褚英,控告褚英挑拨贝勒和五大臣的关系,并且企图索取弟弟们的财物,还扬言自己即位之后首先就要诛杀这些弟弟。
努尔哈赤也不能置之不理,只能出面开导。努尔哈赤知道褚英顽固刚烈,做事情比较偏激,但是他认可褚英的军事才能,于是想给褚英一次机会,只要他能够认识到自己之前言论的错误性,并且积极改正,就网开一面原谅他。然而褚英让努尔哈赤很失望,他不仅没有悔改之心,甚至还和父亲作对。他先是不知悔改,被削弱了权势,后来又拉拢反对努尔哈赤的势力,最终被废太子之位。
专横的褚英被废太子之位后也没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还在父亲出征时给父亲下诅咒,并说父亲率领的出征队伍一定要被打败,到时候他会打开城门让敌人进城。正在前线奋战的努尔哈赤听到这件事后非常愤怒,一气之下把褚英幽禁了,并在两年后将其处死。
褚英的军事才能的确很出众,从小就生长在厮杀的环境下,对于战争再熟悉不过了,然而正是见惯了沙场让他变得偏执己见,狭隘专横,还没执政就开始搜刮弟弟的财物并且出言不逊。如果他善待兄弟,谦逊待人,或许四大贝勒和五大臣并不会对他有太大成见,最后矛盾也不会激化。善于打仗的褚英最终还是败在了政治上,他的偏执和自私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帝王之家,除了亲缘关系,还结成了各种政治关系,内部争斗时有发生,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对外战争,努尔哈赤的家庭就是如此。
在创业的起步阶段,努尔哈赤一家同甘共苦,一致对外。在消灭完部分敌人,逐渐壮大的时候,家族势力也开始膨胀,最终酿成父子兄弟相残的悲剧。扳倒舒尔哈齐后,努尔哈赤又亲自除掉了亲生儿子褚英。
褚英是努尔哈赤的元妃佟佳氏所生,在兄弟中排行老大。褚英出生时,努尔哈赤处于起兵前夕,处境艰难,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就是在动荡不安中度过自己的童年。不过事情有坏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褚英从小见惯了刀光剑影,加上长辈的栽培,长大后骁勇善战,富有谋略。
十八岁时,褚英便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还创造了一系列战绩。征战安楚拉库路,凯旋后还被赐号洪巴图鲁,封贝勒。巴图鲁是满语英雄、勇士的意思,前面特加?洪?字,以增加其分量,区别于其他。
后来,褚英作为副将随叔父舒尔哈齐出征,参加乌碣岩之战。舒尔哈齐比较迷信,看天象不好,准备中途班师回朝。褚英坚决反对,并出其不意,以少胜多,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汉译为?广略?,史称广略贝勒。次年,褚英再次告捷,一举攻下乌拉部的宜罕山城。年轻的褚英已经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武精神,为统一女真各部立下赫赫战功,深受努尔哈赤赏识。
除了军事才干,努尔哈赤在政治上也很有抱负,期待着能够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但他过于自负,性情孤傲,心胸狭隘,报复心强,又容不下他人意见。
随着事业蒸蒸日上,努尔哈赤也越来越老,但军政事务也越来越多,他便有意让褚英代为处理政务。努尔哈赤的儿子很多,为何偏偏选中褚英呢?
一、褚英作为长子又有战功,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顺理成章。如果选择其他小贝勒,褚英作为兄长,力量又强,势必不服,容易出乱。
二、进一步考察褚英的才能,看看他是否是合格的人君之选,也试探一下其他各方的反应。
作为父亲,努尔哈赤希望褚英能够在辅政时改掉自己的缺点,成为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褚英只是军事人才,并非政治家,努尔哈赤对他的期待纯属一厢情愿。褚英不仅没有克服自身缺点,反而变本加厉。他代理朝政后,处事不公,心术不正,对兄弟傲慢无礼。
代善等四大贝勒,皆为努尔哈赤所倚重之人,都无法同褚英共事。更糟糕的是,褚英竟瞒着努尔哈赤,要求四大贝勒与自己一起对天发誓,逼他们只对自己忠心。
同时,褚英还威胁兄弟以及?五大臣?,将来继位后要重新分配财产,凡是与自己关系不好的,都会被清理。?五大臣?即努尔哈赤所?信用恩养,同甘共苦?的额亦都、费英东、扈尔汗、何合里、安费扬古。他们早年追随努尔哈赤,功勋卓著,地位崇高。褚英倒行逆施,自然难以服众。
四大贝勒与满清?五大臣?受到褚英的威胁,于是联合起来,向努尔哈赤告发褚英。努尔哈赤让他们每人写一份材料。他们各写文书,控告褚英的罪名是:
一、拨弄是非,让?四大贝勒?、?五大臣?关系不和睦;
二、扬言?我即位后,将诛杀与我为恶的诸弟、诸大臣。?
三、声称要索取诸弟的钱财。
努尔哈赤为了慎重考虑,还是给了褚英申诉的机会。但褚英表示无话可说,实际上就是承认自己的罪行。努尔哈赤对此深表失望,权衡利弊得失后,毅然决然地站在四大贝勒一方。从此以后,努尔哈赤对褚英日渐疏远,征讨乌拉、出兵东海,多次征战也没派遣褚英,只是命令他留在家中,相当于解除了他的权力。
褚英不知悔改,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努尔哈赤的处分也不服,多次表达不满情绪。失去权力,让他产生怨恨,怨恨一旦产生,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褚英不仅不关心父亲打仗的胜败,反而将诅咒父亲、四大贝勒、五大臣的咒语写在纸上,对天焚烧,祈祷上天让他们打败仗。
褚英的狂言乱语,令他的仆从也感到害怕。有一个仆从,因担心被处死而自尽。这也让另外几个仆从感到恐惧,觉得跟着褚英随时会丢掉小命,于是,他们商议之后,主动向努尔哈赤告发:
?贝勒(褚英)要我们同他一起死,是事实;汗出征乌拉,贝勒书写咒语对天焚烧,也是事实。还说了很多坏话,也都是事实《满文老档》?努尔哈赤对褚英的表现失望透顶,第二次征乌拉回来后,将褚英囚禁于高墙之中。
经过两年的考虑,努尔哈赤觉得,褚英不适合继承大位,而且报复心理重,只要让他活着,随时都有可能反扑,必然对事业不利。?若是怜惜一个儿子,将会危及大国、众子,及大臣们。?
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从大局出发,见褚英毫无悔改,将其处死。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就这样结束36岁的人生。
大义灭亲,处死褚英,表现了努尔哈赤政治家的魄力。如果只是普通家庭的财产争夺,断不至于此。但是,努尔哈赤以及家人是金字塔尖的人物,他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后金的走向。如果让能量巨大又品行不好的人存在,势必阻拦事业发展。
褚英的去世,标志着努尔哈赤第一次立储的失败,也给了其他人争夺储位的机会。此后,努尔哈赤一直没有明确谁是继承人。不明确,就代表很多人都有机会,后金内部的储位争夺由此更加激烈,这既是集团内部的权力争斗,也是家庭内部的利益争夺。
秋媚说:努尔哈赤清理褚英,主要出发点是后金的公事。褚英不是第一个权力牺牲品,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失败者?,满清这种因嫡位而相互伤害的?宫斗剧?,后来不断地重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5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